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72)
2023(8470)
2022(7087)
2021(6463)
2020(5360)
2019(11724)
2018(11598)
2017(20370)
2016(10943)
2015(11993)
2014(10949)
2013(10751)
2012(10034)
2011(9172)
2010(9320)
2009(8773)
2008(8632)
2007(8203)
2006(7147)
2005(6541)
作者
(32620)
(27011)
(26753)
(25276)
(17359)
(12948)
(11926)
(10326)
(10256)
(9756)
(9312)
(9100)
(8975)
(8776)
(8555)
(8355)
(8052)
(7921)
(7884)
(7728)
(6788)
(6766)
(6521)
(6424)
(6282)
(6025)
(5917)
(5866)
(5524)
(5348)
学科
(39548)
经济(39503)
(39084)
管理(37923)
(34501)
企业(34501)
方法(15709)
技术(15354)
中国(13734)
(12446)
数学(12195)
数学方法(12039)
技术管理(11721)
(11707)
业经(11006)
(10947)
理论(9585)
(8625)
(8468)
财务(8456)
财务管理(8442)
教育(8321)
企业财务(8146)
农业(7759)
(7265)
银行(7227)
(6961)
贸易(6954)
(6923)
(6877)
机构
大学(158782)
学院(156320)
(61098)
经济(59877)
管理(56661)
研究(54871)
理学(48322)
理学院(47767)
管理学(46926)
管理学院(46632)
中国(40781)
科学(34802)
(33740)
(29528)
(28328)
(26601)
研究所(25708)
(25314)
中心(23828)
财经(23076)
业大(23050)
(21588)
北京(21287)
师范(21272)
农业(21018)
(20968)
(20163)
(19841)
经济学(19127)
技术(17845)
基金
项目(102842)
科学(81437)
研究(74553)
基金(74040)
(66280)
国家(65672)
科学基金(55776)
社会(47616)
社会科(44975)
社会科学(44961)
(41371)
基金项目(38157)
自然(36144)
(35419)
自然科(35392)
自然科学(35380)
教育(35020)
自然科学基金(34818)
资助(28976)
编号(28484)
(27930)
创新(25028)
成果(24423)
重点(24096)
(22106)
(22006)
课题(21498)
(20444)
国家社会(19803)
科研(19722)
期刊
(70558)
经济(70558)
研究(49247)
中国(38131)
学报(29369)
科学(25940)
管理(25714)
(24781)
(23890)
教育(23612)
大学(22060)
学学(20555)
农业(15718)
技术(13839)
(13469)
金融(13469)
财经(13197)
经济研究(11612)
(11537)
业经(10850)
科技(10708)
(9355)
问题(8585)
技术经济(8532)
图书(8481)
(8352)
(7735)
论坛(7735)
(7071)
业大(6901)
共检索到2450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炳豫  
文章主要讨论了在生产活动中担任"领头羊"角色的人工智能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创新。首先讨论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商品生产的诸多新变化,其中包括劳动资料、产业结构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后续探究了人工智能时代下,对剩余价值以及相对剩余价值的创新理解。最后,文章解释了为何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归来之道并论述了人工智能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共享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白永秀  刘盼  
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时代科学技术创新的结果,是包含高科技含量的生产力范畴,它使社会生产力基础产生变化。智能化因素渗透在生产力各要素中并带来人机关系的变化,使劳动创造价值的过程呈现出新的特点。人的劳动表现为智力劳动力提供的富有创造性的智能劳动,劳动资料因基于大数据的应用而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无形化的特征,劳动对象更具可开发性、可拓展性、可培育性。智能化机器体系加剧"机器排挤人"的同时产生了"人-机"的重新分工,并使人机融合趋势加强。人的智能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并呈现出新特点,智能劳动发挥了价值创造的集合效应,产出的是劳动密度大、能量强的知识型产品,且突出了"人-机"融合增值的价值部分。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杨乐群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社会状况虽与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发生了众多变化,但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依旧未被动摇。因此,在智能时代,我们应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正确分析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坚定人的主体地位,积极应对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就业问题,顺应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黄静秋  
人工智能算法赋能劳动新样态并没有改变活劳动创造价值这一实质,通过明确智能载体的在场挑战人类自身的在场、创造价值的“总体工人”外延的拓展、“活劳动”与“死劳动”的复杂关系等,领会人工智能算法扩大“活劳动”范畴的事实。人工智能算法革新劳动过程,通过明晓人类劳动与智能劳动、算法作为生产工具实现价值转移、物质对象向非物质对象拓展等显现劳动本身、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智能化发展。人工智能算法变革劳动方式,通过明晰劳动者由“去技能化”向“再技能化”转型、劳动分工的精细化趋势、“人机协作”劳动模式等现象,彰显劳动方式的智能化转型。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顾海良  
本文在系统讨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对价值形成(创造)、价值实现和价值分配、价值抽象与价值转化、价值形成(或创造)与使用价值生产(或财富创造),以及生产性劳动的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为讨论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锦辉  
必须在坚持的基础上深化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深化劳动价值论要反对借深化之名,行否定与扭曲之实这两种倾向,要从三个方面出发深化劳动价值论。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邓宏图  
一、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证主义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所体现的方法是进化论的。这个表述当然是不甚确切的,但却也道出了马克思方法论的实质:他把社会形成看成是演进的,那么构成社会的一切基质,比如,商品、货币、资本乃至生产方式无一不是演进的。熊彼特...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徐璐  
智能革命驱动下的“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等“无人化”生产使企业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数量不断减少,而企业所获利润却不断增加,所形成的活劳动在相对减少而价值量却在不断增加的这种“此消彼长”的矛盾,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无人化”生产中的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无人化”生产中人的活劳动始终在场、“无人化”生产中物化劳动的价值转移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可以证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没有过时,依然可以解释“无人化”生产这一经济现象。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陈振羽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最多的问题之一。在争论中出现和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点。要解决争论和错误,必须运用正确的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方法,既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要重视研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体系,还要重视研究马克思对古典学派劳动价值理论的革新。要有能力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正确的研究,则须具有较好的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还须确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完全科学的理论体系,并且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长期而认真的研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李朝林  
马克思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为本位的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是其基础理论。在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创造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经济理论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其他一系列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性,从而为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
[期刊] 改革  [作者] 邱国栋  
本文按照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逻辑 ,肯定了在现代的企业过程中仍然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理论观点 ;重新解释了资本的回报和剥削问题 ;以整体产品概念说明产品凝结的人类劳动包括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 ,或重复性劳动与创新性劳动在内的组合劳动 ;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创新性劳动是当代典型的复杂劳动 ;企业的净剩余应该是经营者所得的剩余。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佟亚辉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深刻认知的基础上,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文章指出,21世纪我们所面临的劳动环境、劳动关系、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使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既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契机。要保证理论的生机,就必须使理论与变化的实践相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坚持深化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赵海龙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派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挑战。 1.科技革命的挑战。马克思描述的典型生产过程中:资本+活劳动或生产资料+雇佣工人。他认为一国的经济增长是靠资本和劳动的增加。但现实的情况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40~60%靠科技创新,而不是靠资本和劳动的增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刘昌用  章莉  
任何社会经济理论都需要有现实性才能确立其地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来自对所处时代基本特征的准确把握及演绎,在半个多世纪里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劳动价值论的现实性不可避免地转变成了它的历史局限性。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郭小鲁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沿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轨,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对此,中国经济理论界的学者们从现实经济现象出发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进行了新的思考和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 (1)创造价值的源泉是否只是人类活劳动?科学技术以及物化劳动是否也参与价值创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