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1)
- 2023(12711)
- 2022(11315)
- 2021(10695)
- 2020(8967)
- 2019(21079)
- 2018(21062)
- 2017(39648)
- 2016(21719)
- 2015(24639)
- 2014(24557)
- 2013(23991)
- 2012(21577)
- 2011(19432)
- 2010(19564)
- 2009(17432)
- 2008(16750)
- 2007(14383)
- 2006(12340)
- 2005(10629)
- 学科
- 济(84082)
- 经济(84000)
- 管理(59816)
- 业(57769)
- 企(47423)
- 企业(47423)
- 方法(43776)
- 数学(38674)
- 数学方法(37941)
- 农(23435)
- 中国(20589)
- 学(19027)
- 业经(18867)
- 财(18223)
- 理论(16928)
- 农业(16037)
- 地方(15966)
- 贸(14014)
- 贸易(14006)
- 易(13587)
- 技术(13532)
- 和(13476)
- 制(13006)
- 环境(12832)
- 教育(12409)
- 务(11908)
- 财务(11832)
- 财务管理(11809)
- 划(11703)
- 企业财务(11141)
- 机构
- 大学(304172)
- 学院(303702)
- 管理(123814)
- 济(113672)
- 经济(111071)
- 理学(108848)
- 理学院(107665)
- 管理学(105303)
- 管理学院(104778)
- 研究(96962)
- 中国(69528)
- 京(64660)
- 科学(63811)
- 农(52072)
- 业大(50181)
- 财(48580)
- 所(48372)
- 研究所(44753)
- 中心(43992)
- 江(42750)
- 农业(40846)
- 范(40672)
- 北京(40451)
- 师范(40272)
- 财经(40110)
- 经(36532)
- 院(35443)
- 州(35081)
- 技术(34619)
- 经济管理(32563)
- 基金
- 项目(217278)
- 科学(170096)
- 研究(156730)
- 基金(156147)
- 家(136981)
- 国家(135858)
- 科学基金(116877)
- 社会(95592)
- 社会科(90535)
- 社会科学(90506)
- 省(86487)
- 基金项目(83142)
- 自然(78666)
- 自然科(76886)
- 自然科学(76872)
- 自然科学基金(75443)
- 教育(73969)
- 划(72753)
- 资助(65508)
- 编号(65150)
- 成果(51716)
- 重点(48729)
- 部(46852)
- 发(45411)
- 创(45376)
- 课题(44757)
- 创新(42147)
- 科研(41814)
- 大学(40569)
- 教育部(40017)
- 期刊
- 济(116238)
- 经济(116238)
- 研究(82649)
- 中国(55197)
- 学报(51031)
- 科学(46168)
- 农(46100)
- 管理(43538)
- 教育(39759)
- 大学(38609)
- 学学(36248)
- 财(34694)
- 农业(32419)
- 技术(29147)
- 融(20284)
- 金融(20284)
- 业经(20035)
- 经济研究(18349)
- 财经(18146)
- 图书(17429)
- 业(16850)
- 科技(15847)
- 经(15379)
- 技术经济(15126)
- 问题(14890)
- 版(14628)
- 理论(14451)
- 统计(14399)
- 业大(13883)
- 资源(13559)
共检索到4214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英莉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应用带来了信息传送的精准性、隐蔽性与定制性,对用户的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分析算法素养概念、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算法素养模型知识结构内容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存在的算法风险问题,从态度与意识、伦理与道德、算法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五个维度,搭建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算法素养结构模型,剖析其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培养用户算法素养的实施路径包含增强算法的认知、明晰算法素养框架内涵、构建层次化算法素养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算法生态等方面,将为全面适应与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素养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彭亮 徐文彬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发展一系列关键素养,这些素养以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重要特质为基础,教师教学想象即其中之一。教学想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一种主动的意向和创造性的意识活动,此种意识活动存在于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之中和之后,它是教学活动得以产生、开展以及创新的保证。当前教师教学想象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偏执的教学经验固化了教师教学想象,教师主体性缺位导致教学想象退隐,以及迟钝的重要性感受掣肘了教师教学想象。基于此,需要通过“重返起点,反思教师珍视的经验”“增加欲求,提升教师重要性感受”“创新制度,释放教师的主体性”以及“利用技术,扩充教师的虚拟力量”等举措来促进教师教学想象更好地养成,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给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挑战。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张静蓓 虞晨琳 蔡迎春
[目的/意义]探讨和总结AI素养教育的全球发展现状与趋势,明晰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以此提供优化策略。[研究设计/方法]以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等发布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研究论文等各种研究资料为基础探索AI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采莓模式分析国内外29所高校在AI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结论/发现] AI素养教育与AI教育存在明显的界限与联系。国际政策导向在推动AI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AI素养教育框架缺失。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实践的施教者主要是学院、学习发展中心和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伦理价值观等方面。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需要制定与优化教育框架、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关键作用、实施多元化教育策略并基于KSAVE充实教育内容。[创新/价值]洞察AI素养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剖析高校AI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并以此提出优化策略,为高校AI素养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蔡迎春 张静蓓 虞晨琳 王健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AI素养的出现对长期从事素养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AI素养研究进展,从AI素养内涵、框架和实施路径方面展开全面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研究认为AI素养的出现起源于素养概念的进化和人工智能的催化。AI素养不仅是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一种全面的、与时俱进的技能和知识体系,更应该将关注的视角转向AI素养对普通大众的重要性。研究通过引入KSAVE模型构建AI素养框架,覆盖知识、技能、态度、伦理、价值观五个关键领域。在此理论基础上,论述高校图书馆参与AI素养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辨析信息素养、数字素养、AI素养的异同,提出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建议从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构建与实践应用、道德觉醒与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开展AI素养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AI素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表1。参考文献54。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宰冰欣 叶兰 胡燕菘
人工智能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LibGuide作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已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中被广泛应用。文章调研了40所国外一流高校图书馆,并选取其中创建有人工智能LibGuide的26所高校图书馆为样本,分析其LibGuide建设特点,并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信息引用、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伦理五个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LibGuide的内容要素。基于调查结果,从加强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AI素养教育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对象或应用场景开展AI素养教育、丰富AI素养教育形式等方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AI素养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黄如花 石乐怡 吴应强 陈添
[目的/意义]构建更具普适性、新颖性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研究设计/方法]参考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国际组织报告、国际标准、多个先行国家(地区)的政策、我国的国家战略需求、雇主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学术论文、全球知名企业动态和已开设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的构成及其依据。[结论/发现]我国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由人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伦理四大部分组成。[创新/价值]有别于国内同类成果主要依据学术论文析出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框架,整合多种来源的学术数据,构建出兼具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价值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
关键词:
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教育内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施雨 茆意宏
文章利用系统综述法,从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应用、教育3个方面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素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素养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但人工智能素养概念尚未形成共识;适用K12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素养教育研究成果较多;人工智能素养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人工智能素养应用工具尚未成熟,国内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方案和方法需要继续摸索;建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素养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丰富素养框架应用研究,加强多主体参与、跨学科协作的本土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研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素养 教育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郭亚军 寇旭颍 冯思倩 刘坤锋 徐瑞朝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对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常态化应用背景下,需要研究AI素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追踪AI素养的发展历程,结合布鲁姆分类法,剖析其内涵特征,构建AI素养的评估标准,并分析AI素养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评估标准之间的区别。研究发现:AI素养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AI、应用和分析AI以及评估和创造AI的能力。文章构建AI素养评估标准,在认知层面,强调对AI的意识和理解;在技能层面,掌握AI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层面,关注AI的评估和创造。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红梅 廖果平 王卫星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已演变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养,而数字素养内涵界定的非共识性和不同学科所需数字素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阻碍数字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开放式的视角从通识素养、创新素养和使用素养三个方面来阐释大学数字素养的内涵,并以财务与会计专业为例,结合数字素养导向下财会专业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坚持"跨界原则"和"融合原则",提出了培育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具体路径:通过显性融合和隐性融合方式重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利用跨界方式组建财会专业师资队伍,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素养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把数字素养教育融合到财会专业教育中,以重构财会专业大学生知识体系,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能力,从而形成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素养。
关键词:
大学生 财务与会计 数字素养 融合 跨界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映宇 朱国玮 钱无忌 吴月燕 黄静 杨智
理解人类对算法服务的负面反应,是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的关键前提,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算法厌恶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多数仅针对单一领域的单一问题。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采用“概念辨析—形成机制—理论边界—研究展望”的框架,对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解析。首先,对管理领域算法厌恶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在辨析算法、人工智能、机器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界定算法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定义。其次,构建理论研究框架,从算法视角和人类视角双维度提炼出算法厌恶的6种成因机制,并从个体、情境和算法3个维度阐述算法厌恶的12种理论边界。最后,提出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六大未来研究议题,为深化算法厌恶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南。本文拓展了算法厌恶理论体系研究的认知边界,对促进中国企业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决策 算法厌恶 人机交互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迎春 虞晨琳
构建一个面向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 简称AI4R)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对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和伦理意识的科学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与AI相关的素养教育政策、课程与培训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个体系框架不仅关注教育对象对AI的知识理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思维及情感联系的教育。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受教对象,AI素养的教育培养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培养策略可由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社会性机构,亦或是图书馆、社区等公益性组织实施,他们通过承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补的教育培养策略,不仅推动AI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还负责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使其具备利用AI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常琳 叶凤云
[目的/意义]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情境中用户规避虚假信息的行为模式及其形成机制,揭示用户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及行为变化,提高用户的信息素养和增强防范虚假信息的能力。[方法/过程]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形式对30名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进行调研,基于CAPS理论及利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分析,提炼出4个核心范畴和18个主范畴。[结果/结论]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虚假信息情境中,用户会经历认知—情感—行为的动态演变过程。情境因素触发用户个性系统中的认知—情感单元,引发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进而形成虚假信息规避行为;行为结果又会作为新的情境因素反馈给用户,影响其后续的认知评估和情感反应,形成循环动态过程,不断塑造和强化用户的虚假信息规避行为。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管小清 孙善学 侯小菊 陈开宇 覃柳思
由于当前职业需求变化的高动态性以及专业的相对稳定性,使得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不适应,如何动态调整并及时科学匹配是需关注的研究问题。通过对互联网上各大招聘网站发布的岗位招聘需求文本的动态监测,依托人工智能相关技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的智能匹配,建立一套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下的职业院校依据“职业仓”所包含的职业需求动态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路径和方法,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就业之间的适配问题。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张靖 何靖怡 肖鹏
通过收集数据库、相关专业组织和网上研究社区的资料,梳理14个数据素养能力模型,从模型的背景、适用情境、建构方式、指标层级、基本内容、对应的数据生命周期及应用效果七个方面分析总结出当前数据素养教育的两种思路:一是能够较全面地让学习者认识数据生命周期的系统化教育思路,二是让学习者快速掌握某些数据处理和管理技能的专门化教育思路。对应两种思路,数据素养能力模型也被划分为能力导向和目标导向两种类型。在系统化教育思路下,能力导向模型适用的学科领域和教育对象范围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而目标导向模型更多地涉及人文社科领域。研究发现:大学图书馆、大学图书馆与大学院系合作、大学图情院系是最常提出和实施数据素养模型和实践的主体。研究认为:需根据教育原理,依据具体情境建构面向不同群体的数据素养能力模型,才能突出后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大学图书馆没有设立学科馆员和数据馆员岗位的情况下,可由图情院系为主导,以图书馆和其他人文社科院系进行协助的方式,开展数据素养教育实践。
关键词:
数据素养 能力模型 素质教育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炜 赵玉帛
文章运用超效率DEA与Malmquist指数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层面对人工智能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进行测度,并进一步利用Tobit回归和脉冲响应对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效率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创新效率整体呈现波动下降趋势,且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创新效率存在差异性;创新效率进步得益于规模效率增长,而创新效率降低主要受到纯技术效率下降的影响;技术进步和纯技术效率下降分别是制约国有和民营人工智能企业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政府支持对创新效率提升具有持续促进作用,而税收负担具有持续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