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02)
- 2023(7546)
- 2022(6667)
- 2021(6145)
- 2020(5389)
- 2019(12612)
- 2018(12546)
- 2017(22162)
- 2016(12898)
- 2015(15241)
- 2014(15540)
- 2013(14873)
- 2012(13964)
- 2011(12805)
- 2010(13167)
- 2009(11603)
- 2008(11705)
- 2007(10932)
- 2006(9212)
- 2005(8192)
- 学科
- 济(48872)
- 经济(48832)
- 管理(29696)
- 业(29061)
- 方法(25682)
- 数学(23214)
- 数学方法(22911)
- 企(22358)
- 企业(22358)
- 农(13841)
- 教学(13211)
- 中国(12457)
- 理论(12190)
- 财(11596)
- 学(11419)
- 业经(9847)
- 贸(9770)
- 贸易(9769)
- 易(9469)
- 地方(9161)
- 农业(9101)
- 教育(9019)
- 学法(8085)
- 教学法(8085)
- 制(7971)
- 和(7627)
- 务(7180)
- 财务(7166)
- 财务管理(7143)
- 环境(6783)
- 机构
- 学院(188861)
- 大学(188046)
- 济(69639)
- 经济(67920)
- 管理(65022)
- 研究(62706)
- 理学(56226)
- 理学院(55469)
- 管理学(54160)
- 管理学院(53795)
- 中国(43494)
- 科学(41685)
- 京(39855)
- 农(36715)
- 所(32923)
- 业大(31522)
- 财(30857)
- 研究所(30344)
- 江(29670)
- 范(29666)
- 农业(29332)
- 师范(29309)
- 中心(29109)
- 北京(25132)
- 技术(25070)
- 财经(24963)
- 州(23418)
- 师范大学(23249)
- 经(22546)
- 院(22163)
- 基金
- 项目(124136)
- 科学(94213)
- 研究(92013)
- 基金(83993)
- 家(73849)
- 国家(73187)
- 科学基金(60687)
- 社会(52756)
- 省(51936)
- 社会科(49843)
- 社会科学(49821)
- 教育(47613)
- 基金项目(44911)
- 划(43506)
- 编号(39741)
- 自然(39368)
- 自然科(38444)
- 自然科学(38429)
- 自然科学基金(37761)
- 资助(34820)
- 成果(33534)
- 课题(29444)
- 重点(29233)
- 部(27463)
- 发(26883)
- 创(25864)
- 大学(24495)
- 科研(24186)
- 创新(24109)
- 年(24042)
共检索到2724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彭亮 徐文彬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需要发展一系列关键素养,这些素养以人类难以被人工智能超越的重要特质为基础,教师教学想象即其中之一。教学想象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一种主动的意向和创造性的意识活动,此种意识活动存在于教学活动开展之前、之中和之后,它是教学活动得以产生、开展以及创新的保证。当前教师教学想象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有:偏执的教学经验固化了教师教学想象,教师主体性缺位导致教学想象退隐,以及迟钝的重要性感受掣肘了教师教学想象。基于此,需要通过“重返起点,反思教师珍视的经验”“增加欲求,提升教师重要性感受”“创新制度,释放教师的主体性”以及“利用技术,扩充教师的虚拟力量”等举措来促进教师教学想象更好地养成,以应对人工智能可能给教师这一职业带来的挑战。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刘英莉
人工智能时代算法的应用带来了信息传送的精准性、隐蔽性与定制性,对用户的素养培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分析算法素养概念、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算法素养模型知识结构内容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用户存在的算法风险问题,从态度与意识、伦理与道德、算法知识与技能、思维能力、应用能力五个维度,搭建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算法素养结构模型,剖析其作用机理,进而提出培养用户算法素养的实施路径包含增强算法的认知、明晰算法素养框架内涵、构建层次化算法素养教育体系、营造良好算法生态等方面,将为全面适应与提升人工智能时代的用户素养提供参考。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张静蓓 虞晨琳 蔡迎春
[目的/意义]探讨和总结AI素养教育的全球发展现状与趋势,明晰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的现状和不足并以此提供优化策略。[研究设计/方法]以国际组织、发达国家等发布的政策文件、会议记录、研究论文等各种研究资料为基础探索AI素养教育的发展趋势,以采莓模式分析国内外29所高校在AI素养教育实践中的创新举措。[结论/发现] AI素养教育与AI教育存在明显的界限与联系。国际政策导向在推动AI素养教育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目前AI素养教育框架缺失。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实践的施教者主要是学院、学习发展中心和图书馆,开展形式多样,教育内容涉及知识、技能、态度伦理价值观等方面。高校开展AI素养教育需要制定与优化教育框架、发挥高校图书馆的关键作用、实施多元化教育策略并基于KSAVE充实教育内容。[创新/价值]洞察AI素养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剖析高校AI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并以此提出优化策略,为高校AI素养教育领域的推广与实施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郭亚军 寇旭颍 冯思倩 刘坤锋 徐瑞朝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广泛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对素养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Chat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常态化应用背景下,需要研究AI素养的新变化。文章通过追踪AI素养的发展历程,结合布鲁姆分类法,剖析其内涵特征,构建AI素养的评估标准,并分析AI素养与信息素养、数据素养评估标准之间的区别。研究发现:AI素养主要包括感知和理解AI、应用和分析AI以及评估和创造AI的能力。文章构建AI素养评估标准,在认知层面,强调对AI的意识和理解;在技能层面,掌握AI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层面,关注AI的评估和创造。
[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作者]
蔡迎春 张静蓓 虞晨琳 王健
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背景下,AI素养的出现对长期从事素养教育的高校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系统梳理国内外AI素养研究进展,从AI素养内涵、框架和实施路径方面展开全面探讨,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提供指导和借鉴。研究认为AI素养的出现起源于素养概念的进化和人工智能的催化。AI素养不仅是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更是一种全面的、与时俱进的技能和知识体系,更应该将关注的视角转向AI素养对普通大众的重要性。研究通过引入KSAVE模型构建AI素养框架,覆盖知识、技能、态度、伦理、价值观五个关键领域。在此理论基础上,论述高校图书馆参与AI素养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通过辨析信息素养、数字素养、AI素养的异同,提出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建议从跨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能力构建与实践应用、道德觉醒与责任担当三个方面开展AI素养教育,为培养未来社会的责任感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AI素养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表1。参考文献54。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宰冰欣 叶兰 胡燕菘
人工智能对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更高要求。LibGuide作为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目前已在国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中被广泛应用。文章调研了40所国外一流高校图书馆,并选取其中创建有人工智能LibGuide的26所高校图书馆为样本,分析其LibGuide建设特点,并从人工智能知识、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信息引用、人工智能思维、人工智能伦理五个角度分析了人工智能LibGuide的内容要素。基于调查结果,从加强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建立完善的AI素养教育内容体系、针对不同对象或应用场景开展AI素养教育、丰富AI素养教育形式等方面,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AI素养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优良 尚俊杰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触发了教育变革,教师角色再造成为必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虚拟教师的出现,尽管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但是教师被赋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与传统教师迥异,教师将从"全才"转为"专才",从"教学者"转向"辅助者",从"教练"转变为"导师"。为了迎接人机协同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于教师职业的冲击。同时强化转型意识,发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学校要具备变革意识,通过同步转型发展,推动教师角色再造。
关键词:
教师角色 人工智能 虚拟教师 未来学校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黄如花 石乐怡 吴应强 陈添
[目的/意义]构建更具普适性、新颖性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研究设计/方法]参考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国际组织报告、国际标准、多个先行国家(地区)的政策、我国的国家战略需求、雇主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学术论文、全球知名企业动态和已开设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的构成及其依据。[结论/发现]我国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由人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伦理四大部分组成。[创新/价值]有别于国内同类成果主要依据学术论文析出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框架,整合多种来源的学术数据,构建出兼具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价值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
关键词:
人工智能素养 人工智能素养教育 教育内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施雨 茆意宏
文章利用系统综述法,从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应用、教育3个方面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素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素养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但人工智能素养概念尚未形成共识;适用K12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素养教育研究成果较多;人工智能素养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人工智能素养应用工具尚未成熟,国内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方案和方法需要继续摸索;建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素养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丰富素养框架应用研究,加强多主体参与、跨学科协作的本土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研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素养 教育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红梅 廖果平 王卫星
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素养已演变为大学生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素养,而数字素养内涵界定的非共识性和不同学科所需数字素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是阻碍数字素养培育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开放式的视角从通识素养、创新素养和使用素养三个方面来阐释大学数字素养的内涵,并以财务与会计专业为例,结合数字素养导向下财会专业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结构需求,坚持"跨界原则"和"融合原则",提出了培育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具体路径:通过显性融合和隐性融合方式重构财会专业课程体系、利用跨界方式组建财会专业师资队伍,并构建科学合理的数字素养考核评价体系等方式把数字素养教育融合到财会专业教育中,以重构财会专业大学生知识体系,培养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能力,从而形成财会专业大学生数字素养。
关键词:
大学生 财务与会计 数字素养 融合 跨界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周琼 徐亚苹 蔡迎春
[目的/意义]深入研究大学生AI素养能力现状以及其与实际应用、态度、兴趣等因素之间的关系,探讨高校在AI时代培养学生拥有良好AI素养的可行性与举措,为推动AI素养教育提供实证支持和理论指导。[研究设计/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分析了高校学生的AI素养水平现状以及其与教育培训背景、实际应用经验、态度和兴趣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设计强调实践性经验对于提高学生AI素养水平的关键性作用,并多角度考察了教育培训、学科背景、态度、兴趣等因素对AI素养的影响。[结论/发现]在数字化时代,实践性经验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AI素养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实际使用AI技术或产品,学生更容易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全面提升其在AI素养方面的水平。此外,学生的积极态度、兴趣与AI素养之间呈正相关性关系。[创新/价值]为高校学生AI素养水平测量提供了有针对性的量表,并验证了影响AI素养水平高低的因素。为未来深入探讨AI实际使用与理论学习之间关系、设计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框架提供了基础。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谢青松 许玲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使受教育者能够找到与个人性格和能力匹配的职业,实现个人职业生涯成功和人的生命价值,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繁荣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但在人工智能时代,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剧了职业技能的过时、不足、过度等为特征的职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失衡,其直接负面后果是职业技能失配,从而导致失业率增加、失业周期延长、招聘困难、技能过时、低技能就业等职业匹配异化现象。因此,应正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强调教育的职业贡献价值;倡导终身职业教育与培训,重视政策导向和职业技能失配宏观监控;规范标准制定和认证过程,强调质量保证和新的数字化领域证书联通;重构课程内容和知识体系,推行机器人共融教育和数字化能力意识。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余闻婧
当教师从面向"物"的教学交往转向面向"人"的教学交往时,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才得以展现。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是教师承认学生学习主动性,始终建立自身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关联与联系的专业素养。其构成要素包括:发出邀请的素养、善于倾听的素养和主动协助的素养。其形成路径包括:在澄明理解中邀请、在虚心探究中倾听和在适度表现中协助。培养教师的教学交往素养,使教师在隐蔽中敞亮、在被动中能动、在助人中成人,使学生重获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独特性,也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内在关联在不断深化、巧化、活化中走向博厚、高明和悠久。
关键词:
教学交往 教师素养 教学交往素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迎春 虞晨琳
构建一个面向智能化科研(AI for Research, 简称AI4R)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素养教育培训体系,对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技术知识,又拥有创新思维和伦理意识的科学研究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全球主要国家与AI相关的素养教育政策、课程与培训项目进行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这个体系框架不仅关注教育对象对AI的知识理解,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伦理和社会责任的教育等,还需要关注跨学科思维及情感联系的教育。面对高校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的受教对象,AI素养的教育培养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教育培养策略可由政府、教育机构、企业等社会性机构,亦或是图书馆、社区等公益性组织实施,他们通过承担特定的角色和职责,共同构成了一个多层次、互补的教育培养策略,不仅推动AI技术在科学领域的应用,还负责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使其具备利用AI技术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徐丹 段晓雯
人工智能赋能工具与数据安全正在对全球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组织发布的《2024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聚焦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从社会、技术、经济、环境、政治和人工智能六个维度总结了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分析了“探索人工智能技术的适当应用”“发展人工智能素养”“支持公平和包容的学习”“保护数据隐私与安全”“应对错误信息”“维护心理健康”六类关键技术与实践;预测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四种情境。基于对报告内容的理解与思考,本文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应对机遇与挑战的策略: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增强技术应用匹配度;确保数据隐私与安全,提升信息辨识能力;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完善学习模式;以劳动技能、绿色技能为导向设置课程,增强就业竞争力;创建多样、公平、包容的教育环境,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融合关怀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践行全人发展理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