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05)
2023(10914)
2022(9090)
2021(8519)
2020(7365)
2019(16429)
2018(16192)
2017(29566)
2016(15599)
2015(17479)
2014(17114)
2013(16217)
2012(14569)
2011(12868)
2010(12658)
2009(11078)
2008(10420)
2007(8887)
2006(7537)
2005(6503)
作者
(40884)
(34020)
(33884)
(32505)
(21709)
(16253)
(15416)
(13376)
(13139)
(11921)
(11664)
(11559)
(10671)
(10661)
(10454)
(10324)
(10199)
(10132)
(9917)
(9880)
(8519)
(8350)
(8126)
(8072)
(7729)
(7621)
(7378)
(7356)
(6760)
(6742)
学科
(60326)
经济(60262)
管理(47842)
(46070)
(39096)
企业(39096)
方法(29582)
数学(26058)
数学方法(25639)
(15936)
技术(15907)
中国(15828)
(15759)
(14188)
业经(13666)
理论(11043)
(10791)
贸易(10782)
(10751)
农业(10735)
(10512)
(10234)
财务(10190)
财务管理(10163)
地方(9974)
企业财务(9640)
技术管理(9073)
(9072)
(9022)
银行(9004)
机构
大学(209798)
学院(208338)
管理(84717)
(84469)
经济(82766)
理学(73402)
理学院(72700)
管理学(71446)
管理学院(71015)
研究(63574)
中国(47484)
(42276)
(38278)
科学(37573)
中心(32484)
(31794)
财经(31070)
(29989)
师范(29725)
业大(28820)
(28763)
(28436)
(28399)
经济学(26809)
研究所(26149)
北京(25779)
(24809)
经济学院(24190)
师范大学(24044)
技术(23826)
基金
项目(147253)
科学(118314)
研究(111687)
基金(107878)
(93023)
国家(92243)
科学基金(81140)
社会(72001)
社会科(68384)
社会科学(68370)
(57709)
基金项目(56802)
教育(54117)
自然(51394)
自然科(50307)
自然科学(50296)
自然科学基金(49376)
(48771)
编号(45236)
资助(42832)
成果(36171)
(33538)
重点(33500)
(32293)
(31575)
课题(30958)
国家社会(30412)
创新(30162)
教育部(29780)
人文(29061)
期刊
(86524)
经济(86524)
研究(59438)
中国(40575)
管理(31764)
教育(31693)
(30648)
学报(29006)
科学(27915)
(24150)
大学(23460)
技术(23192)
学学(21618)
(17230)
金融(17230)
农业(16517)
财经(15384)
业经(14288)
经济研究(13698)
(13361)
图书(12406)
技术经济(11475)
问题(11174)
科技(10838)
理论(9961)
(9621)
论坛(9621)
(9345)
职业(9212)
实践(9145)
共检索到302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陈晓珊  
教师的存在方式正在被人工智能改变,并日益转化为人与技术间的关系问题。为探讨教师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追问教师存在的“真相”,文章从教师存在的本质、教师存在与技术工具间的关系、教师存在的现象学还原、教师存在需要什么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基于技术现象学的思考。研究发现,教师存在的本质特征是身体的使用,教师并不依赖于技术工具而存在,技术工具的使用是对教师存在的强化,而不是对教师存在价值的消解。教师存在的核心不是技术人工物而是“关系”,技术的作用方式必须彰显教师的存在;教育技术的生成与发展需要教师存在的创造性转化,教师则需要通过技术具身以实现自身存在方式的增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磊  刘瑞  
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彻底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生态,对教师角色提出了新要求。本研究基于海德格尔的技术哲学视角,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需要教师突显智慧性、育人性、整全性和群体联通性四方面角色特质。人工智能在赋能教师教学革新的同时,也让教师陷入角色转变的困境,表现为教师主体性缺失引发教师角色的"脱嵌"与"消匿","唯技术观"导致教师角色的"被促逼"与"被订造",人文迷失造成教师角色的"数据化"与"单一化"。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的有效进路是:教师实现自身角色由"识"转"智";彰显教师人文关怀,回归教育育人之本;在教育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保持平衡的张力,关注学生身体和心智的全面协同发展;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积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唐汉卫  
人工智能的深入运用将在本体意义上动摇我们原有的对教育的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因此,有必要重新思考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将如何存在。"替代人脑",教育的意义和价值何在;"人机一体",教育的方式和性质将如何改变;"失去控制",如何保证教育的价值选择和方向;"道德难题",教育将面临怎样的伦理抉择。对这些深层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是决定人工智能在教育上乃至在未来社会能够走多远的关键。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李胜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极大冲击了传统制造业及其产业形态,与此紧密相关的职业教育因此遭遇了一定程度的"合法性"危机。然而从技术学视角来看,即便是在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在传承技术方面的作用也是无法取代的;相对于质疑职业教育的存在价值,我们更需要从内外两个维度理性思考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的具体存在形态。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了更好地传承技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加强技术教育、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以及完善技术人才保障机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张优良  尚俊杰  
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触发了教育变革,教师角色再造成为必然。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虚拟教师的出现,尽管人工智能无法替代教师,但是教师被赋予全新的角色和定位。与传统教师迥异,教师将从"全才"转为"专才",从"教学者"转向"辅助者",从"教练"转变为"导师"。为了迎接人机协同推动教育发展的新时代,教师要树立合作意识,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对于教师职业的冲击。同时强化转型意识,发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学校要具备变革意识,通过同步转型发展,推动教师角色再造。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冯晓英   徐辛   郭婉瑢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其核心内涵是在“如何理解”“如何行动”“如何成为”三方面为教师提供有效支持。本文从智能时代教师职能职责和能力素养重构的角度构建了理解框架,从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定位和教学方式重构的角度构建了行动框架,从智能时代教师发展路径重构的角度构建了设计框架。文章最后提出,“如何理解”的关键是深刻理解智能技术赋能教师的“留白”与“创新”;“如何行动”的关键是教师要在立德树人、技术治理与结构性创新上发挥“人在回路”的作用;“如何成为”的关键是要以大系统观发展教师的大视野、大思维和统整性大能力。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张祺午  
不远的未来,2030年,我们的衣食住行已经离不开形形色色的人工智能设备:无人驾驶汽车,让我们可以一边出行一边工作、学习或娱乐;家庭护理机器人能更及时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病痛;农用无人机、收割机器人将成为新一代"农民";制造工厂中,一排排工业机器人进行着安装、调试、分拣、包装等工作。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王宇  汪琼  
智能时代的到来加速着教育教学和教师角色的转变。人工智能一方面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赋能,包括:既提供了反思教学的数据基础,又提供了反思极端个案的条件,为教师增进教学洞察、提高教学能力带来了机会。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在态度上要掌握教育主导权,不可盲信智能系统的判断;在教学中要善用人工智能技术发现宏观模式和微观细节,采用循证路线反思教学,促进教学元认知的转变。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李秀   陆军   牛颂杰   李鸣超   刘敬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人与机器的角色,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技术赋能教育,使其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引擎,共同塑造数字教育教学的新模式。中国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从早期最基本的计算机办公操作能力的普及阶段,到强调信息技术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再到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这一过程揭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在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中的变革。数字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清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利用AI赋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清华大学课程案例不仅反映了AI技术在教学设计中的创新应用,也体现了教育工作者面对AI技术的角色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转变为学习引导,以及“教师、AI助教”协作教学。面对AI技术的挑战与机遇,教育界需不断探索和适应,以促进学生和教师共同发展。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唐步龙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数字化发展的冲击,"图书馆消亡论"产生并一直热议至今。从国内外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来看,新世纪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态势良好,而以最早建立图书馆法律制度的英国为代表的国外图书馆界则陷入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危机之中。"人工智能毁灭人类论"的出现则进一步加剧了图书馆人的忧患意识。从发展的视角来看,图书馆需要在图书馆员素养能力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图书馆服务延伸等方面积极发展,以拥抱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匡时  
模拟人类智能的人工智能开启了人口研究的新时代,不仅丰富了人口的内涵,将人口研究对象由人类人口拓展到智能人口,而且人工智能对人类人口、劳动力、低生育率、老龄化、健康、人口流动、贫困人口、人口治理、人口安全和人口学研究方法都将产生深远影响。人工智能时代要大力发展智能人口学,推动智能人口在数字经济、人口治理、人口监测、人口普查、健康管理、应急管理、战争模拟、疫情防控、智能城市建设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加强人工智能与人口发展的协同治理,探索人机协同发展对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尤其要加强智能伦理建设,确保人工智能与人口发展在可控范围,避免重大人口安全风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石君齐  
智能技术作为儿童教育媒介正以多样的姿态进入大众视野,成为备受学校、家长追捧的时代宠儿。在现象学传统中,技术是事物显现的中介,事物经由技术在儿童面前显现。智能技术作为高级信息技术,其强大的自动化特性叠加信息技术的离散化本性进一步拓展了对世界"祛魅"的范围。然而,任何先进的技术呈现都无法穷尽一个具体特殊的实在,儿童在真实情境中丰富、独特、异质性的生命体验恰恰彰显了符号的空虚与干瘪。技术为世界"祛魅"的背后渗透着单凭思想的力量就试图完全把握现实总体性的同一性哲学,暴露出新的形而上学构建企图,其后果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模糊儿童的认识起点,造成事物虚拟显现中整体与部分的断裂、多样性与同一性的遮蔽,以及儿童交往关系层面的缺席。因此,智能技术应定位于助力事物自然显现的引带技术,从同一性的霸权转向对异质性的维护,帮助儿童深刻体验、理解意义,充分回应儿童教育对世界"返魅"的渴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姜勇  刘鑫鑫  
教育现象学的建立不仅标志着教育研究立场的转向,而且深刻影响比较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选择。运用现象学方法开展比较研究,为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开辟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比较教育研究应借鉴现象学发生立场的转向,摆脱唯科学实证主义方法论范式的局限,注重面向比较教育的"实事"本身。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视界。要尽可能做到进入他国教育的"真实现场",从"文本"的他者转变为"生活"的他者,开展深描、体验与理解的研究。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立场。应转变观念,从"异乡"的好奇者转变为"家乡"的眷恋者,关心自身教育在融入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专长与缺点、魅力与窘迫,又可以从哪些别样的文化与教育中有所获益,得到启迪,获得滋养。比较教育研究要有新格局。以往我们注重的是"国别"的教育比较,将国家视作比较的单元进行探究;注重"比较"之格局的比较教育研究则不仅重视国别教育比较,而且关心关切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空间"和不同时期的教育之比较。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曹文振  赖纪瑶  王延飞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和逐步普及,使得情报学难以避免人工智能的融合趋势,无论这种融合是主动为之或是被动选择。然而学界对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的发展走向并未予以充分探讨,大部分研究均将焦点置于大数据与下一代互联网环境中进行论述。本研究将人工智能时代情报学学科走向解构为"本体论""感知论""方法论""服务论"四个论题,对每个论题借由理论面向与实践面向的二分法展开阐释,并从整体视角上提出应在人工智能洪流中找准情报学定位,不能忽视"人"在情报学中的价值以及重视跨学科融合、跨领域应用的发展趋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