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04)
2023(9376)
2022(7630)
2021(7519)
2020(6160)
2019(13827)
2018(13741)
2017(23399)
2016(13864)
2015(15488)
2014(15971)
2013(14652)
2012(13445)
2011(12592)
2010(12966)
2009(11643)
2008(11818)
2007(10710)
2006(9476)
2005(8899)
作者
(39568)
(32992)
(32502)
(31241)
(21249)
(15963)
(15074)
(12628)
(12508)
(12067)
(11368)
(11124)
(10690)
(10608)
(10553)
(10287)
(9991)
(9783)
(9589)
(9411)
(8455)
(8189)
(8017)
(7554)
(7428)
(7416)
(7353)
(7274)
(6749)
(6537)
学科
(43568)
经济(43501)
管理(36102)
(32744)
(28755)
企业(28755)
教育(21030)
方法(20354)
中国(18132)
数学(16170)
(16011)
数学方法(15768)
理论(15201)
(11975)
(10486)
教学(10429)
业经(10152)
(9004)
(8674)
技术(8664)
(8000)
(7759)
银行(7741)
(7703)
财务(7677)
财务管理(7660)
(7628)
金融(7627)
(7385)
企业财务(7347)
机构
大学(199471)
学院(191107)
研究(70315)
管理(66497)
(64558)
经济(62657)
理学(57180)
理学院(56342)
管理学(54913)
管理学院(54524)
中国(46869)
(45689)
科学(44549)
(37003)
师范(36699)
(35947)
教育(35081)
研究所(33063)
(32239)
中心(30782)
师范大学(30369)
北京(30004)
(29782)
(29270)
业大(27074)
财经(25792)
(25672)
技术(25183)
(24201)
(23503)
基金
项目(127082)
科学(101016)
研究(96028)
基金(89661)
(80177)
国家(79010)
科学基金(66054)
社会(57276)
社会科(53965)
社会科学(53948)
教育(53053)
(49300)
基金项目(45897)
(44790)
自然(43328)
自然科(42269)
自然科学(42253)
自然科学基金(41513)
编号(40584)
资助(37295)
成果(36220)
课题(31448)
重点(30544)
(29808)
(27109)
(26104)
(26066)
教育部(25929)
(25693)
项目编号(25102)
期刊
(70128)
经济(70128)
研究(63281)
教育(57791)
中国(50663)
学报(33701)
科学(29367)
(26026)
管理(25823)
大学(25813)
(24595)
学学(22372)
技术(20576)
农业(17110)
职业(14132)
财经(13171)
(13112)
金融(13112)
图书(12974)
(11490)
经济研究(10826)
(10271)
(9911)
论坛(9911)
业经(9578)
书馆(9414)
图书馆(9414)
(9312)
资源(9257)
(9246)
共检索到29719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胡静  
胡祥恩教授是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系、电子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教授,智能系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美国先进分布式学习孟菲斯实验室主任,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中国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级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数学心理学、实验设计与统计、心理学、人工智能和智能导学系统。本文系2018年7月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教育大科学前沿论坛(第三期)——中国通用人工智能高端论坛"会议期间对胡祥恩教授访谈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作为一种新技术,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学界讨论的焦点。然而,技术面对的不仅是理论,更关键的是应用问题,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优势使之真正融入教育,避免因过度包装而产生的空洞陷阱,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胡祥恩教授认为,我们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根本性革新。他提出一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新理论框架:学习者与教育资源对称性假设,即学习者能够在与教育资源(教学内容、学习环境、互动机制和学习过程)的互动中实现知识结构的最优化,同时教育资源也能够在这一互动中得以改进。该理论框架以全新的视角审视学习者和教育资源的关系,认为教育资源并非被动、僵化、静态地参与教学过程,而是在动态、适应性地进行自我改进。在这一理论框架的支撑下,人工智能技术与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个性化"与"拟人化"合为一体,令呆板、枯燥的在线学习系统被有效激活,从而极大地改善系统的教学效果。因此,该框架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层面,都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朱莎  余丽芹  石映辉  
智能导学系统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扮演虚拟导师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提供学习指导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它已经广泛应用于美国的教育领域,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智能导学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是什么?如何应用于教学?应用于教学的现状和效果如何?有哪些研究热点?未来发展趋势怎样?借第十届教育数据挖掘国际会议于2017年6月25-27日在湖北武汉举办的机会,笔者就上述问题对三位与会专家进行了专访。第一位专家是美国波尔得(Boulder)语言科技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罗纳德·科尔(Ronald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危怡  胡梦华  胡艺龄  顾小清  
随着教育大数据的兴起,学习者的画像变得更加精准、全面。如何从丰富的数据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信息,使其价值最大化是构建学习者模型的核心。传统的学习者模型虽然能为学习系统提供各类信息,但未赋予用户访问权限,用户无法参与模型的构建与控制。为更好地支持学习,实现学习过程的透明化,需要将学习者模型向用户开放。其开放的对象广泛,且意义不仅局限于基本的可视化。本期高阶访谈有幸邀请到国际知名教育人工智能专家朱迪·凯(Judy Kay)教授分享开放学习者模型的构建与应用的经验和见解。朱迪·凯教授是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教育人工智能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联合主编,研究领域为人机交互、普适计算和教育人工智能,研究重点是创建个性化终身全方位学习的基础设施、工具和界面,核心是开放学习者模型的界面设计,使用户能通过界面参与学习者模型构建。她在《教育人工智能国际期刊》《用户建模与用户自适应交互》(User Modeling and User-Adapted Interaction)、《个人与普适计算》(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计算机科学教育》(Computer Science Education)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并在界面研究方面创建了自然用户交互(Natural User Interaction)软件框架,为人们使用桌面、墙面等大型交互平面提供了新途径。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王韶  隆舟  屈静  
亚瑟·格雷泽(Arthur C. Graesser)是美国孟菲斯大学心理学系和智能系统研究院教授,牛津大学教育系荣誉研究员,先后获得杰出科学贡献奖(文本与语言学会)、心理学应用教育和培养杰出贡献奖(美国心理学会)、孟菲斯大学终身成就奖、Harold W. McGraw学习科学奖等,与同事合作开发了AutoTutor、DeepTutor、Electronix Tutor、PAL3及Coh-Metrix等知名教学软件,研究兴趣为认知科学、言语处理和学习科学。本文系格雷泽教授2019年10月来华参加"计算行为科学研讨会——智适应教学系统的模型和分析"会议期间接受访谈整理而成。访谈以AutoTutor为切入点,探讨与之有关的教师培训、情感、协作学习、深度学习、GIFT及MOOC等问题。我国改革开放迄今已四十余年,但是与美国相比,为何原创总是乏善可陈? AutoTutor背后的技术启思与人文眷注——格雷泽教授的心路分享也许能给我们"精神引航"。此次访谈恰逢格雷泽教授退休之际,借学术回望之机管窥其学术思想内涵,希望能对学界同仁有所启发。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陈文林  宋江春  
本文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者访问聚类的远程教育智能推荐系统。系统使用基于代理的系统结构,由离线的数据预处理和基于学习者访问的URL聚类以及在线推荐引擎两部分组成。进一步,研究提出了一个基于学习者浏览兴趣的推荐规则集生成算法框架,在学习者浏览兴趣度量时综合考虑了学习者浏览时间和对页面的访问次数。最后,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推荐规则集和站点URL路径长度的URL推荐算法。与使用基于关联规则或基于学习者事务的推荐系统相比,该系统在推荐准确性上有较大的提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健挺,邱友良  
本文所指的地学是以地理学为主包括地质、气象、水文等以地球表层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研究对象具有多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性。本文在回顾了地理学/地学研究方法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专家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相互关系,综述了专家系统在地学中的应用实例,最后分析了地学专家系统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曾繁荣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数字前沿领域,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可能扮演的角色、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以及在内部审计领域的运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人工智能审计框架及其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领域提供了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世瑾  顾小清  李睿  王欣苗  
科学评估人工智能教育实践水平,是推进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然而尚未有研究对此作出明确回应。为考察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综合水平和差异表现,本研究采用指数评估这一创新范式,明晰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的内涵要点,设计测评框架,测度不同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研究发现:1)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水平从高到低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东北地区;2)从东部、中部到西部的省(市、自治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指数呈下降趋势;3)不同省(市、自治区)的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子指数存在差异,且背景、投入、过程和产出等子指数共同制约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指数水平。本研究从区域、省(市、自治区)和子指数联动等层面,提出我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向:缩小区域差异,积极推进优质均衡的智能教育扩张模式;加强省市合作,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智能教育生态圈;协调子指数关系,切实优化动态发展的智能教育实践样态。
[期刊] 图书情报知识  [作者] 黄如花   石乐怡   吴应强   陈添  
[目的/意义]构建更具普适性、新颖性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研究设计/方法]参考全球具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国际组织报告、国际标准、多个先行国家(地区)的政策、我国的国家战略需求、雇主对人工智能人才的需求、学术论文、全球知名企业动态和已开设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课程的内容,分析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的构成及其依据。[结论/发现]我国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由人工智能认知、人工智能技能、人工智能应用、人工智能伦理四大部分组成。[创新/价值]有别于国内同类成果主要依据学术论文析出的人工智能素养能力框架,整合多种来源的学术数据,构建出兼具可操作性与实践指导价值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内容框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施雨   茆意宏  
文章利用系统综述法,从人工智能素养的概念、框架及应用、教育3个方面对国内外人工智能素养研究文献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素养是国内外学术研究关注的热点方向,但人工智能素养概念尚未形成共识;适用K12和大学生群体的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与素养教育研究成果较多;人工智能素养研究处于初期阶段,人工智能素养应用工具尚未成熟,国内人工智能素养教育方案和方法需要继续摸索;建议持续推进人工智能素养基础理论研究,深化人工智能素养框架、丰富素养框架应用研究,加强多主体参与、跨学科协作的本土化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研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张治  徐冰冰  
智能时代,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大脑”是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将有力促进教育教学服务和教育治理的智能化转型。本研究首先分析了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存在的问题,结合人工智能本质和人脑基本特征建构了教育大脑概念,进而从类脑感知神经系统、类脑中枢神经系统、类脑运动神经系统三方面建立教育大脑的生态架构。其次,本研究从教育智能服务、精准教育评价、智能治理和教育预警四方面,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大脑全面赋能教育的应用场景。本研究最后从治理和伦理等方面提出构建教育大脑的思考与建议,以期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促进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全面赋能,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卢宇  余京蕾  陈鹏鹤  李沐云  
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旨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模态数据,受到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其中,ChatGPT系统因其良好的自然语言理解和生成能力,体现出较高的多领域应用潜力。本研究以ChatGPT作为主要对象,基于其四项核心能力,即启发性内容生成能力、对话情境理解能力、序列任务执行能力和程序语言解析能力,探讨在教师教学、学习过程、教育评价、学业辅导四个方面的潜在教育应用。在此基础上,在真实系统中进行了习题生成、自动解题、辅助批阅等教育应用的初步验证。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所面临的局限和对教育的启示。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编者按:发轫于20世纪中叶的人工智能研究,虽然历史不长,但在短短六十余年间已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以低姿态进入21世纪的人工智能,十余年后在计算机硬件性能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全面普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激增、企业核心业务的大数据智能化处理需求迫切以及关键研究团队长期坚持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工程技术与应用研究取得突破,成为大企业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的焦点,备受公众瞩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雯   李永智  
生成式人工智能日益成为未来教育变革的最大变量。调研发现,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教育政策、学术研究、行业发展和教育实践应用等维度发生转向。各国政府、相关组织相继出台政策,全球很多院校从禁止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步转向指导性应用;国内外学界日益关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和潜在风险;市场应用在教育类型、学科覆盖等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长远来看,生成式人工智能将推动现有产业组织形态、用工模式、用工理念发生根本性变化,进而重构人才培养目标、重塑教育形态、赋能科学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生成幻觉”问题,潜在的意识形态和伦理风险,师生之间的信任危机,以及对教育公平的新挑战不容忽视。我国应以提高师生人工智能素养作为应用前提,以跨学科、有组织的国产研发破解应用难点,以更严格的政策约束确保应用安全。同时,为避免造成新的数字鸿沟与教育不公平,应建立统一研发标准,降低应用成本,通过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最终实现全体师生共享普惠优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带来的发展红利。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谭维智  
教育已逐渐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技术在改变教育的同时,也在给教育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本研究旨在分析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使用算法及计算模型对教育进行量化和计算所造成的潜在风险,并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风险管控建议。研究首先采用预测分析法,对算法本身存在问题进行分析,预测算法的简约化、算法的大规模应用、算法黑箱、算法偏见、算法鸿沟以及过度依赖算法给学生、教师学习成长和个性发展带来的风险;然后采用矛盾分析法对比分析教育的模糊性与算法的确定性之间的矛盾、学生发展的个性化与算法公式化之间的矛盾、教师专业能力具身性与算法去技能化之间的矛盾、教育规则的灵活性与算法硬规则之间的矛盾等,探讨风险产生的原因;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提出保持教师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中的主导地位、以教育学的方式应用和管理人工智能算法、保持算法和计算模型的透明化和可解释性、建立算法教育应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机制等管控算法风险的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