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29)
2023(8644)
2022(6746)
2021(6307)
2020(5006)
2019(11046)
2018(11312)
2017(19394)
2016(11773)
2015(13617)
2014(14149)
2013(12974)
2012(11875)
2011(10730)
2010(11068)
2009(10070)
2008(10212)
2007(9514)
2006(8693)
2005(8112)
作者
(33582)
(28039)
(27740)
(26639)
(17728)
(13369)
(12761)
(10924)
(10826)
(10120)
(9486)
(9412)
(9042)
(9011)
(8739)
(8665)
(8555)
(8417)
(8154)
(8047)
(7437)
(6959)
(6954)
(6582)
(6342)
(6280)
(6271)
(6202)
(5759)
(5691)
学科
(42310)
经济(42265)
管理(32802)
(32265)
(27159)
企业(27159)
教育(19838)
中国(19336)
方法(16670)
技术(14715)
数学(13773)
数学方法(13524)
(12425)
(12099)
理论(11392)
业经(10806)
(9461)
(8911)
教学(8652)
农业(8333)
(8016)
发展(7939)
(7814)
地方(7792)
技术管理(7340)
(7034)
贸易(7029)
(6808)
(6365)
产业(6355)
机构
大学(171026)
学院(165308)
研究(61027)
(57884)
经济(56309)
管理(55639)
理学(47510)
理学院(46834)
管理学(45620)
管理学院(45297)
中国(39468)
(38642)
科学(37527)
(32614)
师范(32371)
教育(32027)
(31390)
研究所(28499)
(27597)
师范大学(26585)
中心(26255)
(26123)
(25948)
北京(25322)
业大(23562)
技术(23525)
(22060)
(21739)
财经(20663)
农业(20168)
基金
项目(105064)
科学(83699)
研究(82192)
基金(72432)
(63325)
国家(62645)
科学基金(52433)
社会(49871)
社会科(46845)
社会科学(46833)
教育(45975)
(42260)
(37468)
基金项目(36807)
编号(35415)
自然(32184)
成果(31738)
自然科(31516)
自然科学(31508)
自然科学基金(30952)
资助(29009)
课题(27990)
重点(25347)
(24380)
(23610)
(23255)
(22255)
项目编号(21611)
规划(21560)
教育部(21405)
期刊
(66810)
经济(66810)
研究(58425)
教育(53516)
中国(45704)
学报(27360)
科学(25334)
(24358)
管理(22699)
大学(22028)
技术(21441)
(20507)
学学(19134)
农业(16677)
职业(13660)
(11593)
金融(11593)
财经(10819)
(10457)
论坛(10457)
业经(10076)
经济研究(10048)
(9485)
(9349)
技术经济(9233)
技术教育(9164)
职业技术(9164)
职业技术教育(9164)
图书(9091)
科技(8946)
共检索到264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孙田琳子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孙田琳子  
随着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技术自主性的日益膨胀对人类主体性发展带来威胁,促使人们重新审思教学技术与教育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文章揭示了现代技术裹挟下的教育困境,呼吁警惕对智能技术过度依赖引发的技术反向驯化和信息茧房现象;分析教育场域中人与技术的三种博弈形态——对立失衡、适应平衡和融合共生,指出技术调解是化解人与技术矛盾关系的可能出路;进而提出技术调解视域下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方向,并从"人-技术"关系维、技术维、主体维层面建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路径,为教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谌衡  
人在与机器共存空间逼仄下的反动与觉醒,是"人机之辨"被提出的契机。从其本质和思想延续来看,"人机之辨"应当往前接到"人禽之辨"上。"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各自有各自的时代意义,二者共通之处在于人的价值困境中显露人之为人的道理。人性论中的性情、道德、向善以及感通是"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关键。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需要被警醒的两大问题。两大问题皆与"知识性"教育有关,人通过知识造就机器,但自身又被知识所累而沦为"机器"。过度的"知识性"教育需要被反思,"知识性"教育需要摆正位置,人要脱离"机器化"并审慎对待机器的"人化",这些问题呼唤重启成"人"的教育。"知识性"教育服务于成"人"的教育,人通过"知识性"教育走向对自身以及世界万物的感通,由此成为真正的人。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史圣朋   鲁珀特·韦格里夫   袁莉  
教育依托多种通讯技术媒介,包括书面文字、印刷图书、互联网,乃至日益先进的人工智能语言辅助技术。这一趋势凸显了技术在教育系统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然而,现有教育理论对技术在教学中的独特角色及其深远影响的探讨仍不充分。本文深入剖析了教育、理论与技术之间的复杂关系,阐释了对话式教育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哲学内涵,分析了当前主流的教育技术理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旨在为教育技术的创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由此理论框架衍生的设计原则,强调在多维空间与时间序列中利用教育技术支持、拓宽和深化教学对话,重视技术在促进教学互联互通和提高学习参与度方面的关键作用。文章辩证地提出,利用技术开展对话式教学,不仅是应对当前教育挑战的有效策略,更是应对世界环境变迁和人工智能时代挑战的根本路径。以对话式教育技术理论为基础的教育革新,有助于人类更好地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赋予学生迎接并塑造未来的能力。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任毅  张振楠  
近几年,人工智能研究有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已然成为推动社会各领域前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方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教育可以帮助教师为每个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为每个学习者创造专属的个性化学习。本文根据继续教育的特点分析人工智能在该领域应用的潜力和存在的瓶颈,探索人工智能对促进继续教育智慧化发展的策略。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赵苓妃  吴伟生  
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大数据技术是一种现代化数据管理手段,为高职院校开展智能化、科学化教育质量评价工作创造了条件。基于此,文章从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评价发展现状入手,概括大数据技术在教育评价工作中的应用背景,重点分析大数据技术数据采集和结果反馈的意义。在全面了解相关情况基础上,提出具体的应用策略,达到提升高职教育质量评价效果的目标,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熊范纶  
电子计算机,由于它的高速精确的运算能力,庞大的存储容量,使它在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方面显示出无比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各种微型计算机已成为现代化社会的重要工具和象征。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李志成  刘奇飞  潘嘉传  钱文宝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柳晨晨  
随着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受到广泛关注,科技向善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基本原则。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的伦理研究,多以现象剖析和愿景构建为主,系统的政策分析十分缺乏。鉴于此,本研究以分析国际组织或各国政府公布的十三份人工智能伦理规范政策文本为起点,通过挖掘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相关内容,结合人工智能伦理从缘起到教育应用的顺序,探索教育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解决路径,构建教育人工智能伦理规范的十二条核心原则,包括:公平、以人为本、隐私安全、透明和可解释性、问责、评估形式、管理与工作量、知情参与和合作、自治和预警、福祉、伦理设计和实现教育目标,强调应用原则需要从科技向善转向人的向善。本研究还从设计开发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管理者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等角度阐释原则的应用要求。十二条核心原则对编制教育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的基本指南具有重要意义,可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教育的理性应用,提高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袁磊  张淑鑫  雷敏  覃颖  张文超  
2021年6月8日,OECD发布的《数字教育展望2021: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机器人应用前沿》报告提出一个关键问题:智能技术如何改变教育?该报告通过对当下教育领域智能技术的分析,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学校管理三个方面指出智能技术对教育的赋能:在学生学习方面,自适应学习技术能够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整体智能系统能关注特殊需求学生从而推动全纳教育发展,自动数字测量方法提高学生对数字学习技术的参与度;在教师教学方面,教育机器人的出现使教师角色开始转变,混合人工智能系统帮助教师高效管理课堂,数字技术应用于新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建立学校管理方面,建立学校和系统管理学习分析,早期预警系统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使学校管理更安全,组织系统覆盖更全面。智能技术有助于提升教育系统的有效性、公平性和成本效益,但需要合理利用。教育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技术和研究协同驱动,还需要教师、学校领导和学习者的充分合作。本文分析技术在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学校管理的应用现状后,总结了技术赋能推动教育变革、迈向教育实质公平以及教育伦理与价值问题,以期为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远  彭哲  
知识管理不同于传统的文档管理,也不等同于信息资源管理,它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高级阶段。人们进行知识管理必须要用到知识处理技术,而人工智能技术不仅仅对知识管理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它们将更加紧密联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人工智能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引领产业变革同时也引发众多风险。从信任角度看,诸多风险问题都与技术信任密切相关,且风险情景下技术信任更加复杂并充满挑战。本文梳理提炼既有技术信任文献,从主导范式、能动主体、核心愿景、规制体系4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技术信任机制模型。研究发现:责任式创新能够为风险情景下的技术信任提供方向指示和行为准则并成为主导范式;技术信任核心愿景包括技术可用性、可靠性、可知性、可控性和可追责;技术信任机制建立需政府、行业组织、企业等主体共同参与;以法律为保障的风险防控体系和以伦理为导向的社会规范体系成为技术信任规制体系两大支柱。技术信任机制运行可概述为在责任式创新范式指引下,能动主体通过多元化协同塑造值得信赖的治理群落,核心愿景通过相互联结形成安全负责的技术体系,规制体系通过彼此融合提供刚柔并济的环境保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马娇  
<正>人工智能是颠覆性的技术存在,依托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诉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人工智能伴随着新理念、新业态以及新模式等出现,其发展、应用对于教育的开展机遇与挑战并存。审思基于技术向度的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风险,深掘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优化创新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从而更好地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是时代使然。
关键词: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胡钦太  伍文燕  冯广  潘庭锋  陈卓  邱凯星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着模式陈旧、指标单一、数据匮乏和算法灵活性差等问题,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探索人工智能支持的教育评价,是推动我国智慧教育发展的必然举措。本研究基于人工智能前沿技术与高等教育教学评价原理,提出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五大关键技术:评价模式的构建、评价指标的构成、基于智能感知的常态化监测、智能评价算法的选择、诊断式评价及干预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以广东工业大学"蕴瑜在线课堂"的教育诊断评价与干预系统为例,从数据感知、智能评价、数据决策三个方面阐述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应用,总结人工智能应用在高等教育教学评价中的优势。最后,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经本研究设计的人工智能教育评价与干预系统在各项维度上均优于传统的教学评价。研究结论可为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改革与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鹏  
快速发展的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法律行业运行的基本模式,从而改变对法学和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结构,并要求法学人才知识背景的变化。法学教育需要打破高校和法律实践部门之间的体制壁垒,也需要在其师资结构和课程设计中保持向其他学科知识的开放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