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73)
- 2023(13457)
- 2022(10950)
- 2021(10019)
- 2020(8516)
- 2019(19073)
- 2018(18570)
- 2017(34899)
- 2016(18809)
- 2015(21184)
- 2014(20765)
- 2013(20725)
- 2012(18866)
- 2011(17005)
- 2010(17013)
- 2009(16228)
- 2008(16394)
- 2007(14798)
- 2006(13165)
- 2005(12426)
- 学科
- 济(86192)
- 经济(86056)
- 业(85747)
- 企(78466)
- 企业(78466)
- 管理(74388)
- 方法(36948)
- 财(30410)
- 业经(29856)
- 数学(28778)
- 数学方法(28603)
- 农(27944)
- 中国(23567)
- 制(22102)
- 务(21831)
- 财务(21812)
- 财务管理(21789)
- 企业财务(20686)
- 农业(19600)
- 技术(18008)
- 体(16711)
- 贸(16585)
- 贸易(16574)
- 划(16337)
- 易(16236)
- 策(15998)
- 和(14869)
- 体制(14408)
- 理论(14099)
- 银(13450)
- 机构
- 学院(279851)
- 大学(276773)
- 济(128716)
- 经济(126666)
- 管理(112036)
- 理学(96046)
- 理学院(95126)
- 管理学(94138)
- 研究(93899)
- 管理学院(93595)
- 中国(76616)
- 财(61849)
- 京(58150)
- 科学(51782)
- 财经(48602)
- 农(47118)
- 所(46441)
- 经(44400)
- 江(42179)
- 中心(41906)
- 研究所(41544)
- 经济学(40361)
- 业大(38712)
- 农业(36857)
- 北京(36848)
- 经济学院(36384)
- 财经大学(36051)
- 院(33512)
- 商学(32202)
- 州(32130)
- 基金
- 项目(179893)
- 科学(145069)
- 基金(135358)
- 研究(134181)
- 家(117292)
- 国家(116287)
- 科学基金(101405)
- 社会(90195)
- 社会科(85752)
- 社会科学(85732)
- 基金项目(70745)
- 省(67644)
- 自然(63198)
- 自然科(61808)
- 自然科学(61792)
- 自然科学基金(60862)
- 教育(60296)
- 划(56602)
- 资助(54905)
- 编号(51478)
- 部(41865)
- 成果(41275)
- 创(40772)
- 重点(40417)
- 制(39752)
- 业(39614)
- 国家社会(39034)
- 发(38387)
- 创新(37306)
- 教育部(36589)
- 期刊
- 济(145603)
- 经济(145603)
- 研究(86602)
- 中国(57395)
- 财(52006)
- 管理(47436)
- 农(44529)
- 科学(38950)
- 学报(38040)
- 大学(30796)
- 农业(30643)
- 学学(29390)
- 融(27582)
- 金融(27582)
- 财经(25704)
- 技术(25165)
- 业经(23732)
- 教育(23679)
- 经济研究(23636)
- 经(22293)
- 业(19404)
- 问题(18933)
- 贸(16816)
- 技术经济(16515)
- 世界(16481)
- 国际(14634)
- 现代(13904)
- 财会(13700)
- 会计(12669)
- 版(12246)
共检索到428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晓凤 朱潇玉 王金红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异质性,人工智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匹配等中介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资产总额、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员工数量等均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平 吴新琪 党修宇
文章基于2014~2022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与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U”型关系,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存在“生产率悖论”。机制检验表明,在数字服务贸易开放初期,企业运营低效率和供应链配置多元化是产生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的重要原因;企业承担风险能力和ESG水平的提升会帮助制造业企业尽早摆脱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区间。文章对于破解数字服务贸易开放中“生产率悖论”之谜,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启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肖利平
本文利用2006—2016年分省面板数据估计了"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效应。研究发现:(1)在样本期间,"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TFP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互联网+"对TFP的效应存在地区差异性,东部地区"互联网+"对TFP的效应比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技术进步的效应并不明显,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属于技术效率驱动型而非技术进步驱动型。进一步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和规模效率变化,发现技术效率的提升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的规模效应。本文的结论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尽管"互联网+"能够改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在促进行业技术进步方面收效甚微,互联网行业必须扭转重商业模式轻技术创新的错误导向,传统行业等非互联网行业则应当将资源主要集中于产品和技术创新,不应该舍本逐末地盲目追逐"互联网+"概念。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伍先福
综合既有文献进行理论推演,本文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能从正反向同时作用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使两者间的因果关系呈现一定的复杂性。初步检验后发现,在不进行内生分组的情况下,全国均值水平上的产业协同集聚显著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进一步利用24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内生分组检验,发现产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呈现非线性特征:随着构成产业专业化集聚度的升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倾向于由负转正。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杨汝岱
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一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贵东 杨德林
作为信息通信技术核心的互联网能否显著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论。本文试图对我国是否存在生产率悖论做进一步研判,综合利用正则法则、逻辑判断、多指标协助等方法,针对企业网址、企业邮箱、企业ID等指标进行高精度修复,获得高质量的互联网数据;通过创造性采用跨省人口迁移数据,构建了相对有效的工具变量;综合运用交叉识别、Olley-Pakes、Levinsohn-Petrin、面板工具变量组、间接倾向得分匹配、直接处理效应等方法,最终得出稳健结论。研究表明,我国整体上不存在生产率悖论,在对一些因素进行控制之后,互联网对我国制造企业至少“净”贡献了10%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侯志杰 朱承亮
基于中国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拖累效应"较为明显,而技术进步的"驱动效应"相对有限;人工智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改善幅度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所有制差异;企业规模、收益质量和获利能力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运营能力和政府补贴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时代下应着力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注重发挥非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短板,大力培育行业龙头,积极应对政府补贴效果不佳的现实,进而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朱保 马忠
工资总额管制是缩小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收入差距的重要抓手,那么工资总额管制能否在促进公平的基础上,推动中央企业效率变革?以2015—2021年A股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手工收集工资总额管制相关信息,考察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后发现,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了中央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提高职工薪酬外部公平性、增强职工薪酬的业绩敏感性、促使企业削减冗余雇员是工资总额管制提升中央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路径,前述影响在垄断行业与成熟期中央企业样本中更加明显。结论表明,工资总额管制可以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公平与提升企业效率,在缩小职工工资所有制差距的同时,提升了中央企业职工激励的效果。因此,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行工资总额管制政策,细化职工人员调整、资产重组等特殊事项的工资总额管理方式,对出资企业实行差异化的工资总额管理,发挥工资总额管制对中央企业提质增效的作用。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晓男 孟繁琨 鲍晓娜 曲刚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业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生产率 制造业企业 生产率悖论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钟建军
本文基于2000~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海关数据,采用A-C-F方法测度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探讨进口中间品质量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进口高质量中间品有助于企业通过"学习效应"机制、研发与进口中间品质量的"互补效应"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两种机制在考虑了企业贸易方式、出口状态、所有制类型、进口来源地差异后皆稳健。在全球价值链环境下,提升中国贸易利得的一个有效途径是进口高质量中间品。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王贤彬 陈春秀
晋升锦标赛激励下地方政府具有发展辖区经济的强大动机,其通过制定经济增长目标推动实际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模式究竟如何影响制造业生产效率成为一个重要的探讨问题。利用我国1997-2016年分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实证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是通过减少研发投入、削减科教支出、增加投资规模方式作用于制造业,进而降低了生产效率;而生产性服务业能拓宽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促进制造业效率提高的作用范围,从而减缓了政府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效应的消极影响。分行业异质性检验支持基准回归结论且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最大,对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效率的负向影响次之,而轻资产、轻技术型制造业效率所受影响最小。有关论点将为我国地方政府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宁 周经 丁华
本文运用DEA方法计算制造业和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分解,使用1999-2010年我国31个省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绩效。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而技术效率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不显著。运用D-M检验的结果表明,制造业效率提升对流通业的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存在内生性影响,而对流通业技术推广没有影响。运用2SLS处理模型的内生性,进一步支持流通技术进步和组织创新估计结果的稳健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永剑 伍海军
基于2002~2007年的制造业微观企业数据,本文使用一个全新的实证框架,研究了企业间要素重配对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虽然目前我国市场扭曲程度较高,但是市场化改革的努力已经使得企业间要素重配成为制造业生产率增长极其重要的原因;由于中间投入对要素重配具有乘数效应,其产生的要素重配效应占据了最大份额;企业的进入、退出市场行为在要素重配中也表现突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出口等市场化行为对促进企业间要素重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国有资本比重等因素却对要素重配产生负面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英华 刘宇钊 李海彤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企业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通过推动生产、营销、管理环节的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作用方式包括降低劳动力投入、外部销售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企业生产率提升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水平、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等宏观创新环境以及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等微观企业特征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提升作用产生差异性影响。本文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效应评估提供了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任韬 张潇潭
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中国2007—2019年的制造业上市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利用成本函数法测算微观企业及其所在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并进一步探讨企业产能利用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关联。回归结果显示,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中两项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因果关系,产能利用率的改善有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支持这一结论。进一步的分析结果显示,对于企业产能利用率而言存在门限值,使得这一正向关系仅在高于门限值时成立。本文从新的角度说明化解产能过剩相关举措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继续监测重点行业产能利用率水平,逐步完善市场调节机制,以从源头上减少大规模产能过剩形成的可能性,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