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83)
- 2023(6896)
- 2022(5674)
- 2021(5358)
- 2020(4660)
- 2019(10599)
- 2018(10619)
- 2017(19893)
- 2016(10705)
- 2015(12219)
- 2014(12199)
- 2013(11935)
- 2012(10609)
- 2011(9363)
- 2010(9629)
- 2009(8713)
- 2008(8374)
- 2007(7459)
- 2006(6493)
- 2005(5841)
- 学科
- 济(46449)
- 经济(46404)
- 业(35138)
- 管理(32039)
- 企(27237)
- 企业(27237)
- 方法(25931)
- 数学(23925)
- 数学方法(23404)
- 技术(13672)
- 农(13576)
- 财(12557)
- 中国(12552)
- 农业(10141)
- 业经(9032)
- 学(8424)
- 收入(8386)
- 理论(8304)
- 贸(7634)
- 贸易(7630)
- 易(7482)
- 技术管理(7432)
- 制(6432)
- 教学(6053)
- 地方(5939)
- 务(5873)
- 财务(5832)
- 财务管理(5821)
- 劳(5752)
- 劳动(5734)
- 机构
- 学院(153103)
- 大学(152794)
- 济(64993)
- 经济(63796)
- 管理(61247)
- 理学(53606)
- 理学院(53109)
- 管理学(51705)
- 管理学院(51454)
- 研究(50238)
- 中国(36781)
- 京(32462)
- 科学(31286)
- 财(27449)
- 所(25420)
- 农(25294)
- 业大(24154)
- 研究所(23260)
- 中心(22831)
- 财经(22436)
- 江(22220)
- 经济学(20676)
- 经(20660)
- 北京(20471)
- 农业(19774)
- 经济学院(18759)
- 范(18477)
- 院(18470)
- 技术(18465)
- 师范(18246)
- 基金
- 项目(107909)
- 科学(85738)
- 基金(79292)
- 研究(76251)
- 家(70475)
- 国家(70002)
- 科学基金(60433)
- 社会(48468)
- 社会科(46202)
- 社会科学(46189)
- 省(42175)
- 基金项目(40660)
- 自然(40375)
- 自然科(39594)
- 自然科学(39590)
- 自然科学基金(38842)
- 教育(36652)
- 划(35906)
- 资助(34540)
- 编号(29894)
- 重点(24645)
- 部(23862)
- 创(23384)
- 成果(22776)
- 发(22274)
- 创新(21984)
- 课题(20948)
- 科研(20859)
- 国家社会(20791)
- 教育部(20585)
共检索到2217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王林辉 胡晟明 董直庆
学术界近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其收入分配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定量评估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and Restrepo(2018a)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引入高技术与低技术两部门分类,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合中国2001—2016年全国及省级层面数据,分类测算其劳动收入分配的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结果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发劳动岗位更迭的同时,非对称地改变不同技术部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分配,诱致高、低技术部门劳动收入差距年均扩大0.75%。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更迭效应倾向于在低技术部门通过自动化扩张、在高技术部门以新岗位创造方式,加剧收入不平等,而生产率效应存在门槛特征。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更为突出,且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大。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收入不平等的冲击,政府应健全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制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人机协作和收入平等方向发展。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以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并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即对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劳动力丰裕程度较低的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较大;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效应逐渐减弱,该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旭
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社会产出,但可能扩大收入不平等现象。笔者将劳动力区分为低技能和高技能工人,在静态模型下改进新古典生产函数发现,提高人工智能资本存量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效率都将增加技能溢价。进一步地,笔者将教育纳入研究范畴,将静态模型拓展为动态模型,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是偏向性技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高技能工人工资将增加,当自动化资本替代低技能工人工作岗位时,低技能工人工资将减少,高技能工人劳动收入份额保持不变,而低技能工人劳动收入份额减少,收入不平等现象加剧。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教育将产生两种影响:一方面技能溢价的提高将刺激更多劳动力选择高等教育,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提高对劳动者学习能力的要求。为促进社会公平,政府可以通过对资本征税,并转移支付给工人。如果税率满足一定条件,且转移支付给低技能工人金额与高技能工人金额比例大于一定数值,则该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技能溢价。但如果人工智能技术没有跨越奇点,政府可能面对效率与公平两者难以兼顾的局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收入不平等 技能溢价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魏福成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人力资本积累的世代交叠模型来分析个人所得税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并分析得出了个人所得税中的费用扣除额和平均税率不仅直接影响税后收入,也会通过影响人力资本投资而间接影响税后收入,从而影响劳动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合理的费用扣除额水平和平均税率应随着人力资本积累效率、父母的利他主义倾向、经济发展水平和现有的收入分布状况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
个人所得税 收入分配不平等 人力资本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隋想
人工智能技术是未来产业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技术将对改善劳动者就业环境,加强就业工作,稳定就业局势产生重要作用。以2011—2019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就业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劳动者的就业环境;城镇化水平提升与劳动要素收入增加是人工智能技术作用于就业环境的传导路径;城市地理位置、行政级别与智能设施水平是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作用发挥的关键。整体来看,在东部及东北地区、普通城市、智能设施水平较高的城市,人工智能技术对就业环境的改善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的就业环境提升效应存在维度差异,其对保障环境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而对市场环境的影响不显著;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技术依然会对就业环境产生激励作用,且这一作用可能比短期更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挑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潜在的空间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之上,使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首次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的差别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因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降低本地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降低邻近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人工智能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交互项并不显著,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并未在人工智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显现。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勤 刘明泽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近年来28篇相关文献的40个独立样本,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与劳动收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分为表征内生的自身投入和外生的外部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运用Meta亚组分析探究潜在调节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小幅扩大了就业规模,效应值为0.032;降低了劳动收入,效应值为-0.011。具体而言,技术的投入维度显著地促进就业规模和劳动收入,而使用维度则对二者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识别了行业、地区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大于非制造业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增加了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但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蔡啸 黄旭美
制造业人工智能技术替代劳动的同时也提高了产出,劳动需求结构会随之发生变化,因而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作用方向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构建两部门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的生产率效应和对就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机制,考察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和产品替代弹性对两种效应的作用方向;利用我国28个省份2003-2016年面板数据,实证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产业结构的作用方向及强度,进一步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考察不同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上,对制造业就业非线性影响。理论模型说明,在多数情况下,人工智能技术会抑制制造业就业,其对制造业就业的替代将促进劳动力向服务业的流动;当人工智能技术存在较大突破导致制造业生产率有巨大提升时,产出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效应会大于技术替代效应,劳动力回流入制造业。实证结果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显著降低了制造业的劳动力占比,但其生产率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抑制作用。面板门限回归结果显示,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不足0. 0282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减少制造业就业占比0. 124%;反之,当人工智能技术生产率增长幅度超过门限值时,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提升1%将增加制造业就业占比0. 179%。研究结论的重要启示在于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就业的挤出效应会随人工智能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而发生反转,促进制造业劳动力回流的机理。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李方卓 汤蕴懿 谢越姑
基于2012—2022年企业和个人调查数据,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了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在非国有企业、第二产业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度较低的地区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机制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通过生产率提升的非对称性和人力资本结构提升两条路径影响劳动收入不平等。调节效应分析发现,数字能力鸿沟的弥合能够缓解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扩大作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卜寒 高远东 寻舟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智慧城市试点作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7—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与A股上市公司数据,借助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作用机制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影响机制来看,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人力资本水平、减少城市内劳动生产率差异降低劳动收入不平等。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地区、第二产业、非技术密集型行业和国有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强烈。研究结论为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缩小劳动收入差距,保障共同富裕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喜良 邱玥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各经济社会领域,在加速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致了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基于2016—2020年385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规模;(2)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同时对技术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提升起到正向影响,对生产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起到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因此,为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劳动力配置的相对平衡,一方面需要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应当评估知识技能需求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张展培 梁洁莹 刘小勇
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迅速发展、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愈发凸显的现实背景,文章建立了一个包含异质性主体的职业选择模型,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影响不同居民的就业选择和收入,探究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居民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收入不平等具有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提高个体居民的人力资本,但会降低就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导致失业率上升,经济陷入“内卷”。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使一部分企业家被排斥出信贷市场,降低居民收入水平,最终加剧收入不平等。另一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促进技术创新增加企业的预期经营利润,激励更多居民创业以及更多企业家进入信贷市场并扩大生产,由此增加企业人力资本需求,降低失业率,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最终缓解收入不平等。总体而言,生成式人工智能能否缓解收入不平等,取决于其人力资本渠道和技术创新渠道相互抵消后的净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居民财富分布差距更大、企业生产的资本份额更低以及信贷市场的金融摩擦更大情况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更容易扩大收入不平等。政策分析发现,相较于普惠贷款类型的货币政策,针对企业减税的财政政策更有助于改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两者协调配合能够发挥更好的收入分配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