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96)
2023(9783)
2022(8258)
2021(7707)
2020(6429)
2019(14620)
2018(14118)
2017(28038)
2016(14993)
2015(16931)
2014(16635)
2013(16494)
2012(15729)
2011(14108)
2010(14293)
2009(13219)
2008(12968)
2007(11776)
2006(10389)
2005(9390)
作者
(41750)
(34837)
(34634)
(33240)
(22821)
(16724)
(15770)
(13542)
(13359)
(12920)
(12073)
(11850)
(11224)
(11165)
(11146)
(11088)
(10315)
(10289)
(10240)
(10073)
(8643)
(8618)
(8512)
(8027)
(7992)
(7881)
(7645)
(7596)
(6991)
(6928)
学科
(65684)
经济(65616)
(48142)
管理(45729)
(36557)
企业(36557)
方法(33058)
数学(30493)
数学方法(30242)
(20749)
中国(20648)
(19299)
(17520)
贸易(17515)
(17178)
技术(15430)
农业(14438)
(14437)
业经(12917)
(12834)
(12769)
银行(12758)
(12725)
金融(12724)
(12295)
地方(12210)
(10495)
(10249)
财务(10226)
财务管理(10194)
机构
大学(214824)
学院(213735)
(100105)
经济(98277)
管理(86064)
理学(73891)
理学院(73215)
研究(72834)
管理学(72249)
管理学院(71829)
中国(58703)
(47504)
(44461)
科学(38946)
财经(37136)
(35577)
中心(35226)
(34037)
(33065)
经济学(32886)
(32096)
研究所(31676)
经济学院(30024)
业大(28503)
北京(28180)
财经大学(27689)
(26597)
(26261)
师范(26060)
(25544)
基金
项目(142164)
科学(114034)
研究(107410)
基金(106179)
(91115)
国家(90353)
科学基金(78302)
社会(71429)
社会科(68010)
社会科学(67999)
基金项目(54572)
(52897)
教育(50101)
自然(48190)
自然科(47147)
自然科学(47141)
自然科学基金(46333)
资助(45249)
(45050)
编号(42041)
成果(35030)
(34146)
重点(31745)
国家社会(30627)
(30582)
教育部(30187)
(29894)
课题(29600)
人文(29036)
创新(28062)
期刊
(104252)
经济(104252)
研究(68473)
中国(45400)
(35403)
管理(31416)
(28813)
科学(28306)
学报(27957)
(27885)
金融(27885)
大学(23106)
教育(22232)
学学(21720)
技术(20866)
农业(19449)
财经(19311)
经济研究(17637)
(16572)
业经(15633)
(14487)
问题(14051)
技术经济(12583)
国际(12196)
世界(11433)
统计(11416)
(10527)
(10323)
理论(10318)
科技(9826)
共检索到3313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章露  王林辉  赵贺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兴技术革命正不断渗透我国劳动力市场,微观劳动力个体面临地区智能化技术冲击时的迁出决策是关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现实性问题。利用网络爬虫方法获取的城市层面人工智能专利数据,结合2014—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迁出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显著提高劳动力迁出决策的概率。机制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会通过减少就业机会和降低工资收入水平两种传导路径引发劳动力迁出决策。进一步分析表明,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偏向引致中低技能、从事常规性职业、过往迁移时间较短、农业户口和非国有企业劳动力迁出。因此,政府应着力加强劳动力权益保护和再就业,积极开展劳动力职业培训,减少技术性失业诱发的劳动力外流。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蔡甜甜  
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考察了贸易开放对流动人口工作时长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克服内生性偏误后的估计结果表明,提高贸易开放度能显著降低流动人口工作时长。异质性分析显示高技能群体在贸易开放中其工作时长的降低幅度更大。机制分析表明,技术吸收能力作为贸易开放技术溢出的中间机制降低了流动人口的工作时长;贸易开放通过规范的劳动关系和合理的劳动保险福利两种中介渠道缩短流动人口工作时长。因此,增强城市的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流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以及建立健全有关流动人口劳动保护法律体系是发挥贸易开放降低流动人口工作时长作用的重要途径。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文武  张莹  
通过更高水平的城市贸易开放实现区域劳动力市场升级和技能提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开放经济框架下,从理论上阐释了贸易开放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内在机制,并采用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微观样本和186个城市的匹配数据,对贸易开放如何影响劳动力技能升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城市贸易开放能够显著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具体表现为贸易开放每提高1个百分点,城市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约0.02个百分点;(2)产业集聚是城市贸易开放促进地区劳动力技能升级的重要渠道;(3)贸易开放对劳动力的技能升级效应具有地区异质性和城市规模异质性,中部地区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影响最明显,500万及以上人口大城市贸易开放对劳动力技能升级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结合产业集聚特征、地区差异和城市规模,实施针对性和适宜性的政策措施,推动“优进优出”的高质量贸易开放,对优化地区劳动力市场结构、提升高技能劳动力和人才的比例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邓睿  冉光和  
随着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模式的普及,子女随迁至务工地逐渐成为农民工家庭新的迁移决策理性,也影响着其在迁入地的劳动行为偏好及就业质量。本文在理论分析与假设的基础上,基于2014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内生处理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子女随迁的家庭迁移模式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是长子(女)随迁还是全部子女随迁,子女随迁均显著促增了农民工父母的就业质量。同时,子女随迁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可能存在一定的群内异质效应:从家庭特征来看,子女随迁对男性和多子女家庭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正向影响更为明显;从工作特征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呼倩  夏晓华  黄桂田  
面对产业转型、消费升级以及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地方政府如何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当中成功吸引人才,是亟需回答的重要现实问题。为此,文章采用2010~2015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和地市层面宏观数据的合并数据,考察城市产业发展和结构升级对于流动劳动力工资收入和福利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工资溢价作用,流动劳动力选择效应和城市集聚经济是其主要机制。(2)这种溢价作用对不同收入水平流动劳动力的影响呈现明显的L型曲线特征。(3)无论名义工资、真实工资还是净效用,产业结构的工资溢价影响均显著为正。文章据此提出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发掘城市集聚经济潜力和构建多元劳动力市场格局的政策建议。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林瑶鹏  林柳琳  高琦  刘帷韬  
实现流动人口高质量就业和收入增长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利用2011—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根据双向固定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会阻碍流动人口创业,这种抑制作用是因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加了流动人口的“非创业”就业收入,缩小了流动人口“创业”与“非创业”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进一步检验发现,城市文化多样性可能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入效应,从而强化其对流动人口创业行为的阻碍作用。这表明,以普惠发展做大经济蛋糕、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不仅需要优化数字普惠金融对流动人口创业的支持作用、扩大流动人口“非创业”增收渠道,还要促进城市内部融合以降低文化排斥的消极影响。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谭静  余静文  李小龙  
中国目前面临着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教育回报率的结构性差异会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分析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发现该差异在特大城市尤为突出;北京、上海、广州的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显著低于城城迁移人口3.12个百分点,这进一步强化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和分化;迁移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教育回报率,并将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城乡户籍差异缩小了0.91个百分点。流动人口教育回报率的户籍差异产生的机制包括农民工教育投资不足、农村教育质量差、农民工非农就业经验缺乏、城市劳动力市场分割等。本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户籍制度对特大城市乃至中国中长期人力资本积累的负面影响。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亚军  郑晓冬  方向明  陈典  
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的影响已被广泛讨论,但少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探讨留守经历与儿童长期发展的关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构建4个维度6个指标的多维测量框架,系统考察了儿童期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结果表明:(1)新生代农民工收入贫困率很低,但多维贫困率较高,健康和社会保障维度贫困是其陷入多维贫困的主要原因。(2)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状态和多维贫困指数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该结果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3)留守经历对女性、“90后”、短期流入、省内流动的新生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影响更大,父母双方均外出型比父母单方外出型留守经历的作用更明显。(4)机制分析结果显示,留守经历产生多维贫困效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对新生代农民工健康的显著负面作用。因此,有必要制定针对性政策提升农村留守儿童与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减轻“拆分型”家庭模式对农村儿童长期发展的不利影响。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祝仲坤  郑裕璇  冷晨昕  陶建平  
本文借鉴阿玛蒂亚·森的福利思想,以可行能力指标衡量农民工的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福利水平的影响。研究表明:(1)从防护性保障、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精神感受及政治参与等五个层面测度农民工可行能力,结果表明当前农民工可行能力仅为0.285,依据Martinetti(2000)对福利水平的划分标准,处于较低水平。(2)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教育等城市公共卫生服务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可行能力,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等方法纠正选择性偏误,并通过Oster(2013)的方法进行遗漏变量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3)公共卫生服务对农民工可行能力的影响呈现地区差异、代际差异及就业身份差异。本研究有助于我们审视并理清公共卫生服务对提升农民工福利水平的价值,从而为以公共卫生服务为抓手、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铺就农民工市民化之路提供证据支撑。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曾永明  张利国  
为提升既有研究的样本可比性、降低样本选择性偏差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文章利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中户口登记类型为农业户口和"农转非"居民户口的样本,估计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对农民工工资率的影响,并通过倾向值匹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主要结论有:(1)本地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籍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6.4%;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受到"户地双歧视"使得工资率减损9.3%,其中含2.9%的户籍捆绑性地域歧视。(2)流动农民工受到的地域歧视使得其工资率减损7.6%,流动"农转非"群体则未受到显著地域歧视。(3)户籍歧视和地域歧视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影响,前者需要更快更全面的制度性户籍改革,后者需要长期的文化思维转变和精神文明引导。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邓睿  
务工地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不仅可保障这一群体在务工过程中的身体健康与生存安全,更有利于帮助其通过补齐健康"短板"以提升劳动供给能力。本文在文献回顾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借助2017年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重点运用熵均衡匹配等估计方法,实证检验健康权益可及性对农民工城市劳动供给的影响。结果表明,健康权益向农民工的惠及对这一群体的城市劳动供给产生了积极作用。在劳动供给强度上,参与务工地医疗保险可显著缩短农民工的周工作小时数并减轻其劳动压力;在劳动供给效率上,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和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小时工资率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尤其是医疗保险对其单位时间收益率的提升效应非常明显。此外,农民工健康权益的劳动供给效应存在一定的个体特征差异和分布异质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雯   罗千峰   张锦华  
基于2011—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分析“城—乡”和“城—城”流动人口的工资差异。研究发现:农民工工资的户籍歧视仍然存在,但有缩小的趋势;尽管工资差异缩小,但职业间和职业内存在隔离,即农业户口的流动人口往往从事生产服务等低收入岗位,难以晋升到管理岗和技术岗等高收入岗位;职业内工资差异大于职业间的工资差异,这主要是由人力资本的不同所致,行业内差异带来的工资差异远大于行业间的差异。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沁  朱宏飞  樊潇彦  
提高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效率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厘清劳动力市场错配程度的重点在于科学测算劳动力价格扭曲。劳动力价格扭曲是指工资残差中扣除未观测能力后剩余的部分,该扭曲会增加收入的不平等程度,并降低总产出。本文使用上海流动人口数据,通过控制工资中的未观测能力与其他时间效应,识别出了工资残差中劳动力价格的扭曲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沿海发达省份的劳动力价格扭曲程度相对较低;在扭曲程度较高的省份,工资的总方差上升了15.58%—41.09%,而总产出和平均工资下降了21.36%—34.88%。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鲁丽梅  卢回垚  刘志忠  
本文依据劳动力流入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对中部六个省份共73个地级城市的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第一,劳动力流入与中部城市经济发展之间并非预期的因果推动关系,反而形成逆向关系:劳动力流入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城市经济发展对吸引劳动力流入是负向作用;第二,上述循环因果推进关系失效的原因可能在于流入劳动力在选择城市时主要考虑城市的行政等级、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因素,导致经济同样发达的资源依托型城市对劳动力的流入缺乏吸引力,并主导形成了这种负向作用。最后本文从中心城市建设与有效引进流动劳动力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祝仲坤  
住房是农民工进入城市、融入城市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建设保障性住房(简称"保障房")是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举措之一。在此背景下,结合最新的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第一,居住在保障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比例仍然偏低,意味着针对农民工的保障房建设依然任重道远。第二,相比于租房,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后,结论保持一致。考虑到模型中潜在的选择性偏误,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构建反事实框架加以纠正,并通过逆向概率加权法、逆向概率加权回归调整法、调整变量衡量方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结论依然成立。第三,保障房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相比于90后农民工,保障房对80后农民工的影响更明显。由此,提出要发挥保障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的作用,应当突出保障房建设的多样性与差异化、优先考虑就业居住超五年和80后农民工等方面实施更有利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制度改革举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