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62)
- 2023(16330)
- 2022(14222)
- 2021(13064)
- 2020(11080)
- 2019(25226)
- 2018(24993)
- 2017(48358)
- 2016(26459)
- 2015(29567)
- 2014(29418)
- 2013(29181)
- 2012(26738)
- 2011(24454)
- 2010(24310)
- 2009(22613)
- 2008(22260)
- 2007(19703)
- 2006(17492)
- 2005(15551)
- 学科
- 济(102928)
- 经济(102780)
- 管理(79512)
- 业(75104)
- 企(61344)
- 企业(61344)
- 方法(48059)
- 数学(42026)
- 数学方法(41612)
- 财(29465)
- 农(28972)
- 中国(28609)
- 制(24153)
- 业经(23732)
- 学(22948)
- 贸(20432)
- 贸易(20423)
- 易(19895)
- 农业(19040)
- 地方(18328)
- 务(17900)
- 财务(17830)
- 财务管理(17795)
- 银(17759)
- 银行(17684)
- 技术(16987)
- 环境(16974)
- 企业财务(16871)
- 行(16835)
- 体(16332)
- 机构
- 大学(388990)
- 学院(385655)
- 济(154180)
- 经济(150902)
- 管理(149734)
- 研究(130667)
- 理学(130198)
- 理学院(128726)
- 管理学(126552)
- 管理学院(125852)
- 中国(96264)
- 京(82778)
- 科学(82530)
- 财(73630)
- 农(69591)
- 所(66902)
- 业大(62469)
- 研究所(61095)
- 财经(58961)
- 中心(58061)
- 江(55725)
- 农业(55146)
- 经(53566)
- 北京(52091)
- 范(48721)
- 师范(48130)
- 经济学(47163)
- 院(47111)
- 州(44487)
- 财经大学(44011)
- 基金
- 项目(264835)
- 科学(206733)
- 基金(192442)
- 研究(188344)
- 家(170573)
- 国家(169216)
- 科学基金(143392)
- 社会(118947)
- 社会科(112763)
- 社会科学(112735)
- 省(102689)
- 基金项目(102378)
- 自然(94745)
- 自然科(92491)
- 自然科学(92465)
- 自然科学基金(90819)
- 划(87472)
- 教育(86063)
- 资助(79026)
- 编号(75398)
- 成果(60926)
- 重点(59798)
- 部(58385)
- 发(55759)
- 创(55086)
- 课题(52047)
- 创新(51536)
- 科研(51080)
- 教育部(49536)
- 制(49346)
- 期刊
- 济(165621)
- 经济(165621)
- 研究(113486)
- 中国(70324)
- 学报(68391)
- 农(62525)
- 科学(59763)
- 财(55013)
- 管理(54475)
- 大学(50969)
- 学学(48356)
- 农业(42687)
- 教育(38751)
- 融(32990)
- 金融(32990)
- 技术(30915)
- 财经(28998)
- 业经(27416)
- 经济研究(27003)
- 经(24762)
- 问题(22384)
- 业(21598)
- 科技(19652)
- 版(18843)
- 理论(18828)
- 技术经济(18325)
- 业大(17988)
- 图书(17834)
- 贸(17354)
- 商业(17169)
共检索到5564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传忠 曹效喜 任俊慧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分别基于宏观省级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利用企业机器人数据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DID和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实证识别了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均较为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对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强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对高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应更明显。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对低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强于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对规模较大企业的影响强于对规模较小企业的影响。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包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确意义。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邝劲松 杨坤宇 石校菲 姚一凡
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已然成为推动经济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文章系统阐释了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影响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机制。基于2010—2022年省域面板数据,从技术条件、智能应用和创新实践3个维度构建省域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度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不同省域人工智能发展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集聚现象存在显著差异;(2)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明显空间溢出效应,多种稳健性检验方式验证结论可靠;(3)异质性检验显示分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4)调节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产业集聚的调节,较高的产业集聚水平强化了人工智能的作用。研究结论为评估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效应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数据支撑,同时为探寻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路径及对应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侯志杰 朱承亮
基于中国人工智能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测度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负增长,原因在于技术效率的"拖累效应"较为明显,而技术进步的"驱动效应"相对有限;人工智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改善幅度不均衡,具有明显的所有制差异;企业规模、收益质量和获利能力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运营能力和政府补贴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新时代下应着力改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注重发挥非国有企业的比较优势,加快补齐国有企业的技术效率短板,大力培育行业龙头,积极应对政府补贴效果不佳的现实,进而促进中国人工智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 影响因素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龙鹏 钟易霖
利用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借助上市公司年报构建度量企业人工智能应用的指标,并基于价值链视角实证研究人工智能应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与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在企业中的整体应用显著提升了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环节的智能化发展也带来了显著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技术创新是人工智能应用促进全要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机制;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智能化相比,市场营销的智能化发展更能通过技术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因此,需从创新、资金、人才、治理等方面完善推动全价值链智能化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价值链 技术创新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吴淑娟 吴海民
为了测量我国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本文采用2011~2017年上市智能企业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我国智能全要素生产率先升后降并逐步平稳;产业的技术进步、企业智能资金和人力投入与智能全要素生产率正相关;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教育水平和智能资金投入,企业资金集中度和周转率与智能全要素生产率负相关,但具体行业有所差异。因此,应采取措施促进智能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扩大,并加强部分子行业企业管理。
关键词:
智能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英华 刘宇钊 李海彤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新一轮生产力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是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企业层面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衡量指标,实证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机制检验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创新通过推动生产、营销、管理环节的降本增效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其作用方式包括降低劳动力投入、外部销售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调节效应检验表明,知识产权保护正向调节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企业生产率提升作用。异质性检验表明,地方政府数据开放水平、地区最低工资标准等宏观创新环境以及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等微观企业特征会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提升作用产生差异性影响。本文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生产率效应评估提供了企业层面的微观证据,对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经营的高效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晓凤 朱潇玉 王金红
当今世界,人工智能已成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综合国力提升的新引擎。在对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效应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人工智能创新指标体系,基于2015—2021年制造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显著正向效应,且存在明显的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异质性,人工智能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的精准匹配等中介效应,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促进作用。资产总额、前五大股东集中度、员工数量等均对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冠祎 刘丰硕
文章基于2003—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房价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房价显著抑制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作用机制为高房价形成的经济壁垒会抑制城市高素质人才流入,对地区创新型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并进一步抑制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效应分析表明,高房价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存在着显著的空间效应,本地房价上涨也会对邻近以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变革性作用,AI产业是AI技术的载体,因此,AI产业高质量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国AI板块85家上市公司2010—2019年数据,从时序、行业、区域等维度测算了中国AI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影响AI产业发展的因素。研究发现:中国AI产业TFP呈上升趋势,并且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良好产业生态,但是全国AI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异质性;中国AI产业TFP及分解项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关系复杂,各因素对技术效率等影响具有差异性,并且对不同人工智能产业生态的影响也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应进一步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平衡速度与质量之间关系,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全要素生产率 产业 企业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振清 谷文姗 成晓斐
当前碳交易已成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战略,市场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文章基于2007—2018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首先采用双重差分模型(DID)对碳交易政策实施下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了评估,且通过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对其稳健性进行了检验,最后通过机制分析验证了文中提出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较为显著,且通过PSM-DID进一步评估后结果并无明显差异;在动态性检验过程中可以看出,碳交易试点开展后短期内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无明显提升反而有所下降,从2016年开始呈显著提升状态,表明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时效性;机制分析验证了碳交易通过驱动低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源结构清洁化、资源要素替代等效应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及碳交易全国推广的背景下,探讨碳交易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机制问题,对推进经济绿色高质量增长、碳市场的完善和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碳交易 绿色全要素 双重差分 机制检验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淑茹 肖静 宋炜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取决于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人工智能、技术复杂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受到要素边际报酬递减的影响,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将技术复杂度纳入模型后发现,人工智能与技术复杂度二者的有效融合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但技术复杂度的中介效应并不显著。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复杂度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陶长琪 周璇
在非线性经济计量的理论基础上,以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究环境规制、要素集聚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的影响力度。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解分别存在双重、三重和单一门槛效应,要素集聚则分别存在三重、双重和双重门槛效应;省域环境规制强度和要素集聚度的作用效应出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政府应适度控制环境规制力度,使环境规制强度向中等组转移,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外部性。此外,各省市不断跨越要素集聚度的门槛水平,是实现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规模经济、促进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国
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区域经济效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区域经济效率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未来的方向。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彬 刘晓阳 李佳杰 陈洋毅
在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空间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工业集聚与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金融集聚可以提高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同时二者对周边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也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更换空间权重矩阵及样本观测时间的情况下,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深化了工业集聚、金融集聚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研究,并为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廖凯诚 张玉臣 彭耿
基于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以及运用DID和工具变量法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显著降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一抑制效应还表现在对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效率的影响上。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仅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抑制效应,使用深度仅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效率产生抑制效应,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则对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和科技进步率均产生抑制效应。第二,数字普惠金融抑制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可以通过"资源竞争假说"解释。第三,城市行政级别不同,数字普惠金融与金融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作用关系相同、作用机制不同。因此,需针对金融机构的特点实施差异化政策,推进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提高金融业数字技术水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