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72)
- 2023(10595)
- 2022(8949)
- 2021(7866)
- 2020(6607)
- 2019(14638)
- 2018(14054)
- 2017(26631)
- 2016(14597)
- 2015(15752)
- 2014(15565)
- 2013(15184)
- 2012(13670)
- 2011(12609)
- 2010(12392)
- 2009(11639)
- 2008(11486)
- 2007(10077)
- 2006(8787)
- 2005(8010)
- 学科
- 济(56153)
- 经济(56052)
- 管理(47874)
- 业(44141)
- 企(36642)
- 企业(36642)
- 方法(24468)
- 数学(21239)
- 数学方法(21043)
- 财(19135)
- 中国(16411)
- 制(15779)
- 农(15541)
- 业经(13876)
- 学(11921)
- 务(11618)
- 贸(11611)
- 贸易(11609)
- 财务(11590)
- 财务管理(11568)
- 易(11327)
- 企业财务(11054)
- 体(10899)
- 农业(10394)
- 银(10366)
- 银行(10326)
- 融(10000)
- 金融(9998)
- 环境(9867)
- 行(9786)
- 机构
- 大学(212622)
- 学院(209732)
- 济(89879)
- 经济(88252)
- 管理(80934)
- 研究(72434)
- 理学(71136)
- 理学院(70358)
- 管理学(69296)
- 管理学院(68914)
- 中国(53680)
- 科学(43965)
- 财(43582)
- 京(43392)
- 农(39432)
- 所(36751)
- 财经(34704)
- 业大(34060)
- 研究所(33538)
- 中心(32340)
- 经(31737)
- 农业(31169)
- 江(30551)
- 经济学(28727)
- 北京(26687)
- 院(26332)
- 经济学院(26155)
- 财经大学(26098)
- 范(24844)
- 师范(24458)
- 基金
- 项目(147650)
- 科学(117120)
- 基金(110808)
- 研究(102350)
- 家(99095)
- 国家(98299)
- 科学基金(84034)
- 社会(69043)
- 社会科(65625)
- 社会科学(65610)
- 基金项目(59097)
- 省(56025)
- 自然(55192)
- 自然科(53968)
- 自然科学(53949)
- 自然科学基金(53053)
- 划(48216)
- 教育(46700)
- 资助(43685)
- 编号(38162)
- 重点(33663)
- 部(33323)
- 制(31879)
- 创(31793)
- 发(30495)
- 成果(30118)
- 国家社会(29957)
- 创新(29757)
- 科研(28880)
- 教育部(28743)
共检索到3033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楠 刘湘丽 樊围国 丁微
相比自动化对体力劳动的替代,新一代人工智能通过改变劳动分工与人力资本价值结构将更为彻底地颠覆未来就业市场。为更加深入地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就业结构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本文以矛盾对立视角剖析人工智能与就业领域的对立观点、分歧观点与新观点,前瞻解决分歧的思路与方法 ,研究发现新一代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关键在于大范围重组工作任务并改变工作技能标准,通过技能溢价加重了就业极化、收入不平等现象,而深层原因在于人工智能削弱了低技能工人从劳动产品中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加强了高技能工人从劳动产品中获得生存资料的能力,人力资本积累的差距日益拉大。然而,人工智能重塑任务与技能的路径仍不明确,现有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也存在局限。未来要加强微观层次异质性研究探讨人机融合工作方式与通识技能结构调整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作用,为人工智能赋予新的意义。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龙鹏 张兴叶
对人工智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在理论研究上,基于新古典增长模型和任务模型从宏观角度出发,认为人工智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在OLG模型从微观层面出发,认为人工智能会对经济长期增长带来负面效应。在实证研究上,变量衡量指标的不一致和生产率测算指标的不同是导致结论出现分歧的重要原因。从不同行业来看,人工智能对重复性较高、生产成本攀升、资本规模较大的制造业促进作用更明显,就服务业而言,人工智能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比生活性服务业更显著,但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比较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从不同区域来看,理论研究认为人工智能导致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差距不断扩大,但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贡献微乎其微。在我国,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对东部地区的促进效果更明显,而对其他地区的影响力还存在争议。在作用机制上,人工智能主要通过生产要素优化、推动产业发展和改善经济环境所组成的三条路径来促进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谢璐 韩文龙 陈翥
人工智能将会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尤其会对现行的就业结构、就业范围和就业质量等产生深刻影响。人工智能对就业具有破坏性的替代效应、创造性的补偿效应和跨期的时间效应。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以及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结合中国实际,加快人工智能产业的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加强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培训,提高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变革的劳动技能;普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育,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健全以社会保障和工资保险为核心的劳动者保护制度体系,降低劳动者可能面临的生存风险,以便积极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和应用对中国就业的影响。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补偿效应 时间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伟国 邱子童 吴清军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 岗位 工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洪嵩 盛思晗 王茜 王帅 龚志毅
在有关人工智能对就业、产业融合、经济增长等方面的研究与日俱增背景下,从人工智能对就业、经济增长、产业融合应用等多方面进行相关文献的综述。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数据库2003—2022年的1 908篇中外文文献,从发文量、文献刊载期刊、研究机构、合作网络、核心作者等角度,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识别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特征。在研究进程上,人工智能与经济发展相关研究于2017年后数量大幅增长,呈现跨学科多领域交叉特征,且国外跨学科合作相较于国内而言更加密切,国内相关研究合作网络尚处于初始构建阶段,成效尚不明显。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探究人工智能对就业、产业融合及经济增长影响等三大领域,且尚未形成一致结论。在研究方法上,相关研究呈现出“定性—建模—实证”的发展脉络,实证研究渐成主流,但对于人工智能指标的选取及度量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未来可进一步围绕人工智能指标选取及测度、人工智能带来的创新模式改变及人工智能政策分析等开展研究。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曦 刘鑫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管理 机器创新 知识产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辉 毛一然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登上了消费者们生活的舞台。区别于传统的非智能产品,人工智能产品以其独特的智能性特征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也有些消费者对其智能性特征抱有迟疑观望的态度。通过对近几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领域内消费者体验研究进行综述性研究,解释了人工智能产品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学者们在该领域研究的不同视角,分别为恐怖谷理论视角、技术接受模型视角、拟人视角和集群理论视角,建立了四种视角对于消费者体验研究的基本框架。最后,对未来人工智能产品消费者体验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产品 消费者体验 交互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杜传忠 曹效喜 任俊慧
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有利于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分别基于宏观省级层面和微观企业层面的数据,利用企业机器人数据和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准自然实验,采用交叠DID和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实证识别了人工智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在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均较为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对东部沿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应强于对中西部地区的影响;对高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全要素生产率作用效应更明显。在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对低技术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强于对高技术企业的影响,对规模较大企业的影响强于对规模较小企业的影响。人工智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包括提高要素配置效率、降低企业成本和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本文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深化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明确意义。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Mariarosaria Comunale
本文梳理人工智能(AI)对经济影响的学术文献,并以此分析当前有关AI技术的监管情况和监管政策。其中,AI对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生产力和收入不平等方面,而对AI的监管则涉及市场竞争、数据隐私、版权、国家安全、道德问题和金融稳定等方面。结果发现:理论研究一致认为,AI将影响大多数职业并改变经济增长路径,但在就业和生产率影响方面的实证研究结果尚无定论;各国的AI监管范围和方法大相径庭,面临着难以取舍的问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段海英 郭元元
本文在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关于人工智能技术带来失业以及促进就业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不能单纯地根据技术可行性来判断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影响。就业效应非常复杂,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知识水平的人群中有差异,且会受到法律法规、消费者偏好、特定市场中的大众行为、道德伦理等因素的约束。当前我国各层次教育体系应对人才培养做定向调整,使得未来劳动力更加适应智能社会和智能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性失业培训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彭欢
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进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对人类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重构国家竞争格局。技术进步既有就业替代效应,也有就业创造效应。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技术进步,既符合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表现:以往技术进步主要替代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地替代人的脑力,但不会完全替代人类就业;人工智能会削弱低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强化就业空间极化和技术极化现象,这对发展中国家拼资源、拼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和工业化战略构成了挑战。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和技术成长期,对就业的影响有限。但随着人工智能由弱人工智能阶段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由技术成长期发展到技术成熟期,对就业的影响将加大。为了促进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削弱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防范其就业社会风险,应前瞻性地采取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新平 胡孜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类,在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实证分析了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及各分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达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其在欠发达地区的促进效应;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抑制效应与对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的促进效应均大于欠发达地区。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朱琪 刘红英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技术特征出发,基于功能性和规模性收入分配视角,梳理了人工智能的收入分配机制与效应。从机理上看,人工智能的资本偏向性通过用资本替代劳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扩大了要素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数据偏向性通过发挥数据优势,催生"赢者通吃"市场,扩大了数字平台企业间和企业内的收入差距;人工智能的技能偏向性通过提高技能溢价和岗位极化,扩大了技能、岗位内部的工资差距,但同时也通过推动技能需求变化和组织变革,增加女性就业与收入,缩小性别收入差距。从分配效应看,短期内人工智能的技术偏向性会使数据、技术、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力等要素优先受益,收入差距扩大,但从长期看,随着人工智能生产率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释放,以及高技能人才供给增加,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将得到缓解。此外,针对数据、资本和劳动要素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也有助于治理人工智能引致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偏向性 收入分配 收入差距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