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40)
- 2023(14818)
- 2022(12553)
- 2021(11592)
- 2020(9676)
- 2019(21260)
- 2018(20609)
- 2017(39242)
- 2016(20700)
- 2015(22252)
- 2014(21071)
- 2013(20147)
- 2012(17616)
- 2011(15478)
- 2010(14958)
- 2009(13633)
- 2008(12336)
- 2007(9867)
- 2006(8042)
- 2005(6298)
- 学科
- 济(78870)
- 经济(78787)
- 管理(56795)
- 业(52307)
- 企(42875)
- 企业(42875)
- 方法(37926)
- 数学(33981)
- 数学方法(33549)
- 中国(21921)
- 农(20162)
- 财(19632)
- 学(18616)
- 业经(17028)
- 贸(15212)
- 贸易(15206)
- 地方(14854)
- 易(14768)
- 农业(13650)
- 环境(13184)
- 务(12870)
- 财务(12831)
- 财务管理(12809)
- 理论(12155)
- 技术(12154)
- 企业财务(12132)
- 制(11473)
- 和(10959)
- 划(10656)
- 银(9972)
- 机构
- 学院(273769)
- 大学(272531)
- 济(109595)
- 管理(108978)
- 经济(107502)
- 理学(96652)
- 理学院(95555)
- 管理学(93781)
- 管理学院(93276)
- 研究(86611)
- 中国(61800)
- 科学(55901)
- 京(54371)
- 财(46256)
- 农(45828)
- 业大(44115)
- 所(40909)
- 中心(40816)
- 财经(39155)
- 研究所(38201)
- 江(36800)
- 农业(36620)
- 经(36007)
- 范(35603)
- 师范(35123)
- 经济学(34671)
- 院(32504)
- 北京(32005)
- 经济学院(31515)
- 财经大学(29602)
- 基金
- 项目(206276)
- 科学(164223)
- 基金(153261)
- 研究(144107)
- 家(136044)
- 国家(135005)
- 科学基金(117351)
- 社会(95227)
- 社会科(90480)
- 社会科学(90462)
- 基金项目(82363)
- 省(80413)
- 自然(78353)
- 自然科(76687)
- 自然科学(76666)
- 自然科学基金(75250)
- 划(68436)
- 教育(66708)
- 资助(60093)
- 编号(56121)
- 重点(46694)
- 部(44534)
- 创(44162)
- 发(43672)
- 创新(41302)
- 成果(41302)
- 科研(40702)
- 国家社会(40693)
- 计划(38876)
- 教育部(38495)
共检索到3609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嵩 黄经南 王存颂 周俊兆
人工智能引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快速改变着人、城市、技术的关系,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城市或智慧城市将成为人类主要的聚居空间。按照城市未来学“认知、预测、创造”的研究框架,讨论了当前技术革命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预测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未来人与城市空间交互的新特征,包括地理学第一定律被延伸、城市空间布局取向分散化扁平化、城市功能更加复合有机、追求个性化的人本思想更加强烈等内容。最后,从规划思维方式、规划行业标准、空间规划对象三个方面提出了面向未来城市空间的规划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未来学 智慧城市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魏成 陈赛男 沈静
人工智能作为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其通用化应用对城市经济发展、生产组织、居民生活等带来了深远影响,进而推动了城市空间新现象的纷纷出现。梳理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空间新态势,对于促进城市未来的空间有序发展及经济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当前可循的人工智能实践,依据不同主体行为与需求变化,综合分析交通出行、工业生产、物流商贸和居住生活四大情境,总结出人工智能主要从促进结构网络化转型、形态虚拟化延展、功能复合化演变、载体智能化升级等方面致使城市空间变革,最后提出规划响应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天莲
街道空间是居民公共生活的载体。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融化了原本存在于各个独立专业领域之间的壁垒,赋予传统街道空间的感知与设计更多的可能性。研究建立街道地域化特征评价指标模型,以香港尖沙咀片区为例,将城市街道的地域化特征以多个元变量来定义,并以变量的增减与权重变化来量化城市街道风貌特征。借助语义分割、seaborn等数字化工具定量分析城市在历史进程中地域化风格组成与变迁特征,并通过代入相关假设来对未来的城市风貌变化做出预测。利用生成式AI工具批量学习历史与当下建筑风格,通过调整AI模型的权重实现多个元风格的融合与迁移,并以此来达到对未来城市地域化风貌的假设与预测。AIGC技术在街道风貌生成的应用可帮助使用者设计和评估城市街道设计方案,为街道空间和建筑形态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杨
正义赋予空间是空间转向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城市作为一种空间形式,空间正义建构是城市治理的重要价值取向。审视当前的城市治理,存在权力隔离、资本扩张与认同式微等非空间正义现象,与居民城市权利保障相排斥。以实现海量数据再生产为表征的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中具有提升公共治理效率、提升公共资源配置绩效、促进公共决策民意参与与促进公共空间文化营造等功能,与城市空间正义的建构和居民城市权利的均等化实现相耦合。在人工智能嵌入城市治理的过程中,要规避可能产生的伦理失陷与价值异化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治理 空间正义 伦理失陷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Ekkehardt Ernst Rossana Merola Daniel Samaan
当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进步的变革浪潮使人们更加担心失业和不平等将日益加剧。本文讨论了造成这些恐慌的基本原因,强调了人工智能的特殊性,并将以前的自动化和自动化浪潮与当前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所带来的进步进行了比较。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能够大幅度降低资本成本,激发生产力提高的潜力,进而为生产力的提高提供巨大的机会。同时,如果要广泛分享基于人工智能的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就需要解决进一步加剧的不平等的风险。因此,技能政策的进一步完善是必要的,但仅靠技能政策解决上述风险是不够的。为此,需要创新数字经济监管形式,以防止市场的进一步集中,确保对数据和隐私提供适当的保护,通过整合使用利润共享、(数字)资本税、减少工作时间等政策措施使社会能够共享生产力增长的红利。本文认为,如果政策决策者和社会各方参与者能够将这些新技术的特性加以考虑的话,我们应当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持有适度乐观的态度。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失业 不平等 生产率增长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曦 刘鑫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管理 机器创新 知识产权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李立睿
为明确和规划人工智能发展战略,英国政府于2016年11月发布了《人工智能:未来决策的机遇与影响》研究报告,该报告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内涵和范围,以及人工智能在政府创新管理和社会生产发展中的应用前景、潜在风险及应对策略。文章在对报告进行解析的基础上,从人工智能的视角分析了图书馆的服务模式构建和创新发展,提出了图书馆与人工智能在深度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关注资源建设、用户需求、隐私安全、学前教育等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服务 智能图书馆 服务模式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金泽虎 管俊
人工智能技术正塑造着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为中国出口贸易应对外部风险冲击并保持出口韧性提供了机遇。采用2009—2021年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首先,人工智能技术显著增强了城市出口韧性。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成本节约、创新促进和人力资本积累三个渠道提升城市出口韧性。再次,人工智能技术对出口韧性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地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跨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水平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对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后,人工智能技术对城市出口韧性的强化效应在不同城市间存在显著差异,人工智能技术对非资源城市、低物质资本城市、高人力资本城市和信息基础设施较好城市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大,而对交通基础设施较好城市出口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快发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人力资本积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构建区域风险共担机制等对策建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兰国帅 杜水莲 肖琪 宋帆 丁琳琳 郭彩琴
世界经济论坛将适应未来能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称为教育4.0。教育4.0框架是面向未来需求转变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的全球框架。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4月发布的《塑造未来学习: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报告,基于教育4.0框架,以未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阐述了全球教育面临的师资短缺、教师行政负担重且教育评价效率低、数字技能和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等挑战,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简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评价效能、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潜能,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重塑及其应用于教育的风险与应对措施。我国应优化多元主体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实践,重塑未来学习生态和新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智化时代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评测教育体系,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4.0的数字底座;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加快建构教育4.0时代的新质教育新体系;秉持以融创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设计理念,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新质教育融通。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兰国帅 杜水莲 肖琪 宋帆 丁琳琳 郭彩琴
世界经济论坛将适应未来能力、技能、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称为教育4.0。教育4.0框架是面向未来需求转变学习内容和学习体验的全球框架。世界经济论坛2024年4月发布的《塑造未来学习:人工智能在教育4.0中的作用》报告,基于教育4.0框架,以未来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需求为导向,阐述了全球教育面临的师资短缺、教师行政负担重且教育评价效率低、数字技能和人工智能人才短缺等挑战,论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可有效简化教育管理流程、提高教育评价效能、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等潜能,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传统教育模式的颠覆和重塑及其应用于教育的风险与应对措施。我国应优化多元主体与智能技术的协同实践,重塑未来学习生态和新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治理体系,推动数智化时代新质教育可持续发展;完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评测教育体系,夯实人工智能赋能教育4.0的数字底座;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素养,加快建构教育4.0时代的新质教育新体系;秉持以融创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设计理念,推动人工智能教育与新质教育融通。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高锦萍 冯璇 万岩
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竞争和内部会计职能的转变需求,部分企业率先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拥有实践经验的企业,能更好地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判断,进而影响企业未来是否持续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决策。本文以35家企业的访谈数据为样本,采用fsQCA方法,探究人工智能在信息采集、信息生成、信息使用和信息控制四个方面的应用效果如何联合影响企业未来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积极性。研究发现,单个节点应用效果不是构成高未来应用积极性的必要性条件;企业实现高未来应用积极性有3条路径,即侧重财务核算驱动型、侧重财务管理驱动型、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均衡型,都在2个以上节点拥有良好应用效果,且提升信息采集节点的应用效果是企业采取侧重财务核算或财务管理路径的基础;导致非高未来应用积极性的路径有两条,都只在某一个节点上拥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企业未来应用人工智能积极性不足。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余胜泉
近几年,随着微电子学及互联网的跨越式发展,运算、存储能力大幅度的提升助力了人工智能的腾飞;大数据技术的突破与广泛应用驱动了人工智能的实质进步。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热议话题。本文介绍了人工智能的三大学派及其典型案例,论述了人类该以何种态度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势态,并具体阐述了人工智能教师在未来可能承担的十二个角色:可自动出题和自动批阅作业的助教、学习障碍自动诊断与反馈的分析师、问题解决能力测评的素质提升教练、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与改进的辅导员、体质健康监测与提升的保健医生、反馈综合素质评价报告的班主任、个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 就业结构 差异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徐银凤 汪德根 沙梦雨
基于1990、2000、2010和2017年4个时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分形理论和空间句法分析苏州城市外部和内部空间形态演变特征,并揭示其影响机理。结果显示:①从城市外部形态演变来看,苏州城市外部用地扩展经历"低强高速"、"中强中速"和"高强低速"3个发展阶段。②从苏州城市内部形态演变来看,全局集成核规模不断扩大且集成核形态逐渐完善,由树状单中心集成核向轮状多中心集成核转变。③苏州城市内外部形态演变具有一定规律性,基于道路交通系统和用地扩展的城市内外部空间形态演变呈同步性;外部和内部维度均凸显出城市形态呈"条带状多核"→"组团状行政型多核"→"组团状功能型多核"演变趋势。④自然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政策因素是导致苏州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刘浏 王东波 黄水清
人工智能是近年来异常火热的话题,其对世界的影响和改变已经随处可见,这其中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阐述了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中所处的地位,对机器学习中重要和常见的模型和算法进行了简要介绍,其中包括近年最为重要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潮对于图书情报来说是一个极佳的发展契机,文章也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机器学习对图书情报学科产生的影响,展望了两者充分结合的发展前景和未来趋势,并以古文信息处理为例进一步阐述了机器学习方法在图书情报学研究中发挥的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