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52)
- 2023(14183)
- 2022(11762)
- 2021(10728)
- 2020(9118)
- 2019(20078)
- 2018(19709)
- 2017(37177)
- 2016(20120)
- 2015(21871)
- 2014(21594)
- 2013(21181)
- 2012(19042)
- 2011(16797)
- 2010(16950)
- 2009(16213)
- 2008(16582)
- 2007(15188)
- 2006(13287)
- 2005(12166)
- 学科
- 业(92334)
- 企(85162)
- 企业(85162)
- 管理(81584)
- 济(81421)
- 经济(81286)
- 方法(34864)
- 财(31511)
- 业经(30652)
- 农(27324)
- 数学(26206)
- 数学方法(25930)
- 务(22935)
- 财务(22908)
- 财务管理(22878)
- 制(22532)
- 企业财务(21705)
- 技术(21122)
- 中国(19854)
- 农业(19611)
- 划(16749)
- 体(16502)
- 策(15959)
- 理论(15664)
- 和(14698)
- 贸(14327)
- 贸易(14317)
- 体制(14314)
- 技术管理(14073)
- 易(13938)
- 机构
- 学院(289263)
- 大学(283201)
- 济(119969)
- 管理(117922)
- 经济(117692)
- 理学(101406)
- 理学院(100444)
- 管理学(99091)
- 管理学院(98545)
- 研究(89903)
- 中国(72703)
- 财(59678)
- 京(58974)
- 科学(54411)
- 农(53330)
- 财经(46236)
- 江(45406)
- 所(45015)
- 业大(44740)
- 农业(41985)
- 中心(41907)
- 经(41905)
- 研究所(40297)
- 北京(36483)
- 经济学(35641)
- 州(35101)
- 财经大学(33917)
- 商学(33606)
- 商学院(33331)
- 院(32802)
- 基金
- 项目(190126)
- 科学(150998)
- 基金(139106)
- 研究(137350)
- 家(121865)
- 国家(120742)
- 科学基金(105107)
- 社会(89230)
- 社会科(84719)
- 社会科学(84700)
- 省(76450)
- 基金项目(74044)
- 自然(68740)
- 自然科(67225)
- 自然科学(67203)
- 自然科学基金(66108)
- 划(62595)
- 教育(61763)
- 资助(55242)
- 编号(53220)
- 创(46032)
- 业(43040)
- 重点(42494)
- 创新(42082)
- 成果(41537)
- 部(41326)
- 制(40250)
- 发(40236)
- 国家社会(37137)
- 课题(36886)
- 期刊
- 济(136803)
- 经济(136803)
- 研究(81333)
- 中国(59963)
- 财(52036)
- 管理(50709)
- 农(49411)
- 学报(44471)
- 科学(42148)
- 大学(34491)
- 农业(33209)
- 学学(33185)
- 融(27318)
- 金融(27318)
- 技术(26733)
- 教育(25097)
- 业经(24748)
- 财经(23612)
- 经济研究(21087)
- 业(20804)
- 经(20319)
- 问题(17392)
- 技术经济(16688)
- 财会(15916)
- 科技(15713)
- 现代(14383)
- 商业(14193)
- 版(14177)
- 会计(13693)
- 贸(13382)
共检索到4349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果 白云朴
人工智能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为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突破。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构建了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3—2021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综合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动态能力在人工智能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大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为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文本分析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朱冠平 王琨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在推进企业智能化、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同时,势必也会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发起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中国工业机器人数据和企业绿色专利为样本,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作用机制表明,成本节约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在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关系中发挥了部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的正向关系在东、中部地区、非重污染和低财政激励企业组表现的更加明显。本文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微观层面人工智能的绿色创新效应的文献,也能为政府和企业如何改善绿色创新提供启示。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王钰 唐要家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如何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促进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潜力是当前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维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创新宽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能显著拓展企业创新宽度;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创新宽度的影响在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强、融资约束小和高科技行业的企业更明显;人工智能应用通过提高企业研发成功率、提升企业运营效率和增强企业竞争优势拓展企业创新宽度;人工智能应用滞后则会制约企业拓展创新宽度。充分释放人工智能应用促进高质量创新潜力的政策重点是:构建人工智能应用拓展企业创新宽度的创新生态,形成人工智能应用驱动创新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增强企业技术迭代能力以实现可持续创新。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金亮 赵雅欣 林嵩
智能制造是基于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模式。伴随着工业4.0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实施智能化转型,厘清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利于帮助企业顺利地推进智能化转型,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本文基于信息处理能力的视角,研究智能制造是否能够以及何以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丰富企业的知识库,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并因此更好地执行企业组织单元解决问题时的"搜索—选择"循环,即提升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强化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还发现,组织结构复杂性的提高会降低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并因此加大企业组织单元之间协调配合的难度,即削弱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弱化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地推进智能化转型,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途径。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陈金亮 赵雅欣 林嵩
智能制造是基于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模式。伴随着工业4.0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开始实施智能化转型,厘清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有利于帮助企业顺利地推进智能化转型,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提升。本文基于信息处理能力的视角,研究智能制造是否能够以及何以能够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发现:研发投入的增加能够丰富企业的知识库,提高企业的吸收能力,并因此更好地执行企业组织单元解决问题时的"搜索—选择"循环,即提升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强化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还发现,组织结构复杂性的提高会降低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企业内部的协调能力,并因此加大企业组织单元之间协调配合的难度,即削弱企业的信息处理能力,从而弱化智能制造与创新绩效的关系。本研究可以帮助企业顺利地推进智能化转型,找到提升企业绩效的途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鸿佳 林樾 苏中锋 王亚婧
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本文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可供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并研究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在开发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量表的基础上,遵循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的“技术可供性—可供性实现—绩效提升”研究逻辑,明确人工智能可供性、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和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包含互补企业价值共创和用户价值共创两个关键维度;人工智能自主可供性和交互可供性对数字化转型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可供性、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和数字化转型理论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对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董坤坤 王琦
本文引入"社会资本"这一社会学概念,结合人工智能企业特性,从非正式制度视角实证检验不同层面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和作用效果,并以2015—2019年我国138家深沪上市人工智能企业为研究样本构建面板数据模型。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对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不同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也不一致。企业层面的社会资本可以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来提升人工智能企业的创新绩效。个人层面的社会资本也能提升人工智能企业创新绩效,但不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方式发挥作用,而是另有他因。地区层面的社会资本则对其影响不显著。鉴于此,研究结论为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产业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和经验证据。
关键词:
社会资本 融资约束 创新绩效 人工智能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进 孟园园
人工智能是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推动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力量。一方面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面临技能劳动力短缺的难题,同时人工智能技术也会对劳动力产生替代、创造和补偿效应,并且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影响具有差异性,影响劳动力结构,进而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而人力资本是提升企业绩效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文选取2011年-2017年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通过构建调节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劳动力结构在人工智能应用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内在作用机制,以及企业规模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绩效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促进作用的大小与企业自身规模无明显相关性;人工智能应用会促进制造业企业劳动力结构优化升级,即高技能员工比重增加,低技能员工比重减少,劳动力结构在人工智能应用与制造业企业绩效之间产生了正向中介效应。本研究为制造业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配置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黄东兵 王灵均 周承绪 刘骏
制造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5—2019年59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组织外部竞争和内部生产要素视角,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双元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不同子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还可为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行业竞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马继迁 李肖肖 张宏如
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广泛应用,推动企业快速转型升级,同时给企业员工带来巨大冲击。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2018)数据,考查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员工心理健康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人工智能被制造企业应用后,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大为改善。进一步检验表明,人工智能通过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人工智能对在车间工作员工、90后员工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明显。基于上述发现,提出充分认识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改善效应、有效引导环境较差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大力推动制造企业“智改数转”进程等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刘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通过考察网络中间中心度,发现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基于结构洞理论发现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用多元回归检验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处于高结构洞和中心度位置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的是企业的创新潜力。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戚湧 刘军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江苏为例,构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网络并对网络结构特征进行研究,发现江苏装备制造业还没有形成关系紧密的创新网络;通过考察网络中间中心度,发现高校在创新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基于结构洞理论发现苏南地区高校院所与企业占据核心位置的数量多于苏中、苏北地区;用多元回归检验主体间联系对企业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的影响,发现处于高结构洞和中心度位置企业对产品创新有正向影响,处于低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负向影响,处于低中心度位置的企业对过程创新有不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企业在创新网络中的位置更多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伍先福 李欣宇
科学揭示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基于2016—2021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对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工业互联网通过增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等路径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但由于当前工业互联网覆盖规模有限,被动的供应商集中度提高会导致工业互联网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减弱;(2)市场化水平会削弱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效果;(3)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作用与企业创新模式、性质、类型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紧密相关。研究结论可为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及落地提供理论指导。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永安 胡佩
将企业研发模式分为自主研发、合作研发和双重研发三种,使用世界银行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探究不同研发模式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及其在异质性企业中的差异情况。全样本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双重研发对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最好,合作研发的激励效果次之,自主研发的激励效果最弱。企业异质性研究结果显示:自主研发对高成长性企业创新绩效的激励效果最显著,合作研发对低成长性企业和小微企业的激励效果最显著;对于无融资约束的企业,双重研发模式是提升创新绩效的最佳选择,但是对有融资约束的企业,其提升效果最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