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896)
- 2023(5532)
- 2022(4392)
- 2021(4208)
- 2020(3270)
- 2019(6882)
- 2018(6552)
- 2017(11996)
- 2016(6535)
- 2015(7022)
- 2014(6758)
- 2013(6359)
- 2012(5833)
- 2011(5086)
- 2010(5295)
- 2009(4894)
- 2008(5088)
- 2007(4567)
- 2006(4086)
- 2005(3644)
- 学科
- 济(20809)
- 经济(20666)
- 业(18784)
- 管理(17763)
- 企(15687)
- 企业(15687)
- 险(10886)
- 保险(10795)
- 中国(9961)
- 方法(9875)
- 理论(7991)
- 制(7692)
- 业经(7681)
- 财(7572)
- 农(7027)
- 数学(6539)
- 银(6524)
- 银行(6521)
- 数学方法(6467)
- 行(6148)
- 和(5578)
- 融(5247)
- 金融(5246)
- 务(5139)
- 财务(5136)
- 财务管理(5122)
- 企业财务(4920)
- 体(4637)
- 各种(4516)
- 类型(4415)
- 机构
- 大学(85317)
- 学院(84741)
- 管理(32674)
- 济(31486)
- 经济(30641)
- 理学(27056)
- 理学院(26790)
- 研究(26630)
- 管理学(26372)
- 管理学院(26193)
- 中国(24915)
- 财(19816)
- 京(17550)
- 财经(15041)
- 科学(14126)
- 经(13668)
- 江(13492)
- 中心(13352)
- 所(11832)
- 北京(11452)
- 财经大学(11431)
- 范(11140)
- 师范(11035)
- 州(10992)
- 研究所(10420)
- 农(10308)
- 院(10262)
- 经济学(9826)
- 业大(9595)
- 融(9180)
- 基金
- 项目(55262)
- 研究(44465)
- 科学(43556)
- 基金(39642)
- 家(33649)
- 国家(33278)
- 社会(30152)
- 科学基金(28993)
- 社会科(27158)
- 社会科学(27146)
- 教育(21549)
- 省(20681)
- 基金项目(19946)
- 编号(18739)
- 划(17568)
- 自然(16514)
- 成果(16265)
- 自然科(16121)
- 自然科学(16119)
- 自然科学基金(15858)
- 资助(15583)
- 课题(13291)
- 部(12661)
- 重点(12555)
- 国家社会(12332)
- 性(12155)
- 制(12110)
- 项目编号(11858)
- 教育部(11541)
- 创(11463)
共检索到1365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石拓 张俊辉 李丹阳 宋智洋
随着人工智能在社会治安治理领域应用日趋深入,其嵌入治安治理的实践逻辑已不再是单向度的技术创新,而是包括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模式、倒逼治安治理配套制度体系升级、驱动治理手段技术化转型的多向度赋权。与此同时智能技术加速升级所引发的治理主体结构性失调、治理制度失效,以及技术异化,也产生了社会公平被破坏、治理体系混乱、过度技术依赖等风险。为寻得风险因应之道,本文建立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人工智能企业、公众主体三方利益相关主体的演化博弈模型,并对模型演化策略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公安机关为代表的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作为,全面统筹人工智能嵌入下多元主体间的结构关系,推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格局、跟进完善配套制度、加快构建“社会善治”的人工智能技术治理体系,以全方位促进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安治理良性发展的因应之道。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铤
作为一种治理技术,人工智能的嵌入引发了社会治理逻辑的转换。人工智能嵌入社会治理在赋能社会治理的同时,也带来了治理技术的不确定性、治理主体的角色替代、治理过程的价值失衡和治理责任的边界模糊等不可忽视的风险。对此,各国相关公共政策采取的无论是"无需批准式监管"还是"审慎监管"路径都有可取之处,但局限于"创新"与"安全"的二维选择不免失之偏颇。鉴于此,本文提出构建一个综合性公共政策框架,以期为规避人工智能的应用风险,促进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制度基石。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社会治理 风险 算法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征信
[作者]
李国权
“人工智能+信用治理”作为智能时代信用治理体系的系统性变革和整体性重塑,是一个社会技术复合系统,蕴含着必然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技术逻辑、价值逻辑和目标逻辑。在人工智能与信用治理的互嵌融合过程中,技术变革与制度创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人类决策与机器决策交互作用,由此形成了技术应用、智能决策、数据安全、主体参与和价值实现的边界约束。充分释放“人工智能+信用治理”的乘数效应,需要恰当处理好信用治理客体、主体、载体、媒体和环境之间的共生互促关系,以技术向善赋能信用善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徐东波
基于颠覆性创新技术的人工智能具有独特的科研驱动逻辑:通过催化驱动提升科学研究效率,通过协同驱动促进多维融合交互,通过算法驱动打破研究路径依赖。三重驱动逻辑的本质是某种形式化、程序化赋能,科学能否取得实质创新,关键在于科研人员、人工智能的创新潜质及两者的耦合交互水平。人工智能赋予科学研究新前景的同时,亦内隐多重潜在风险,如科研行动“道德失范”、研究过程“机械隐蔽”、形式创新“模糊真伪”、学术责任“无人承担”等。为降低驱动风险与提升驱动韧性,需要规制人工智能系统开发与应用,引导科研人员开展负责任创新,推进科学家与人工智能深度协同交互。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碧珠 江定涛
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快速融合,重塑职业教育新形态,表现出互补性、智能性、融合性及共生性等技术—职业教育特性。其可通过形成多模态生成效应、多主体协同效应、市场化运作效应、扁平化治理效应,提升产教融合智能化水平。因此,在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嵌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条件、应用场景及支持路径的基础上,可通过推动人机共生、赋能资源供给、统筹多元协作,重塑体现中国特色的产教融合新形态,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有效运作。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霖豪 庄家炽 任羽卓
在我国推动体育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转型的背景下,运用文献研究和理论分析方法厘清人工智能赋能体育产业升级的理论逻辑,剖析现实应用的困难和产业升级的堵点,并尝试探寻实现体育产业融合和升级的实现路径。研究显示,体育产业的智能化主要表现在体育竞技表演业智能化﹑体育产品业智能化和体育促销业智能化,人工智能技术具有技术溢出性﹑创新推动性﹑数据驱动性和生产智能化四大特征,能够提升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体育产业结构均衡化﹑带动体育产业链现代化﹑引领体育产业生产要素高级化﹑实现体育产业组织合理化,从而实现体育产业升级,但同时也面临“数字鸿沟”﹑“数据孤岛”﹑技术人才储备﹑监管和治理的四重挑战。据此,提出破解“数字鸿沟”和“数据孤岛”﹑加强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引导人工智能与体育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智能化时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体育产业升级实现路径。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田鹏
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新农村建设的多元化推进模式及多样化地域类型,使得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实践和制度改革呈现动态性、渐进性等特征,同时,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属性及其不同价值取向导致农村集体产权实现方式和治理机制兼具复杂性、整体性。完成身份界定、权能设置、组织"翻牌"后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何通过产权治理过程中的主体重塑、目标融合、规则转型和机制健全,真正实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归属清晰、权能完善、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基本目标,就成为农村集体产权所有制变迁和治理体系重构的关键。本研究在产权的"嵌入性假说"及农村集体产权的嵌入性理论视角基础上,进一步从权能结构和治理机制两个维度构建农村集体产权治理的类型化分析框架,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不同资源类型及其多元产权功能属性及权能价值取向的差异化治理机制进行系统的对比阐述。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应从集体经济组织产权治理能力提升、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完善以及政府监管体系优化等方面入手,有效规避改革风险,合理分担改革成本,共同分享改革红利,并通过重塑农村集体产权治理主体及其社会行动体系,切实保障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农村集体产权 嵌入 治理机制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王佑镁 王旦 王海洁 柳晨晨
算法公平被视作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伦理问题。教育人工智能同样面临算法偏见、算法歧视等伦理风险。通过系统性回顾2013—2023年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偏见的57篇文献,本研究发现,从总体架构看,教育人工智能算法偏见研究主要分概念性理论研究、教育场景应用研究与算法检测设计研究三类;从以算法偏见为核心厘清算法伦理风险、算法歧视、教育公平三层概念的逻辑层次看,研究样本在算法偏见的种类、成因和治理原则与方法方面存在共性和明确的指向。本研究最后以种类和成因为基础,提出未来教育算法偏见研究的五个方向,以期促进教育的算法公平,优化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环境,推动教育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教育人工智能 算法偏见 算法公平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于喆 盛如旭
算法的隐蔽性、专业性和模糊性与人的认知偏见、数据偏见、设计决策偏见相结合,使得算法广泛应用可能引致的歧视性风险、责任性风险和误用风险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亟须高度重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要求政府部门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以技术为中心的新型权力的治理,需要构建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治理格局,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以有效规避算法认知偏见的结构性歧视和责任风险,做到既举旗定向、又指明路径。为此,必须不断探索人工智能治理新模式,从治理主体、治理客体和治理规制、治理效果、治理价值等角度,明确哪些主体参与治理、治理什么和如何治理、治理目标、为何治理等内容,从根本上回答人工智能治理的困惑和问题,为突破传统治理瓶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多公共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治理主体 治理客体 治理规制
[期刊] 征信
[作者]
郑煌杰 王子淳
NFT(Non-Fungible-Token,又称非同质化通证)是一种存储在区块链上的数据块,具有唯一标记且限定数量的技术特性,主要以“染色币”与“以太坊意见征求稿”为技术原理,这些使得其能够作为检验数字资产真实性和所有权的有效凭证,从而得以广泛应用于社交平台、交易平台与金融活动、元宇宙等场景。NFT在应用过程中,也极易引发技术与信息风险、交易与金融风险、版权侵权风险。然而,在法律上将NFT定性为货币、民法上的“物”与“债”、虚拟财产都存在较大困难,故可以尝试将其等同于加密数字凭证。基于此,能够在技术与应用层面将NFT进行分割,同时以确定NFT的法律界限作为其治理基础,建立分化应用分类监管结构作为其治理框架,创设技术标准体系作为其治理规则,构建多元共治机制作为其治理保障,进而最大化发挥NFT的科技附加值,促进数字经济安全稳定协调发展。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马永霞 王琳
人工智能发展对经济社会与职业结构产生冲击,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转向更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创新创业教育目标指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求高度契合。人工智能时代创新创业教育的变革逻辑体现在:人工智能的多主体共创效应要求培养目标转向高阶素养;人工智能的跨学科创新效应倒逼课程体系转向学科融合;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效应加速产学研用一体化。为此,应建设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构建人工智能+跨学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人机协同、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空间,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人才培养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张建民 顾春节 杨红英
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变与科技革命密切相关。当前,代表最新技术力量的人工智能已进入工作场所。这些技术将如何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否会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这一问题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关注。本文采取弱技术决定论视角,重视技术的异质性、技术的应用以及情境的差异,循着"技术路线"-"技术应用"-"技术影响"-"模式变革"的框架展开研究。首先对人工智能三大技术流派进行介绍,通过纵向梳理三者的发展轨迹,深入对比三者的技术差异。接着从技术应用出发,逐一分析各流派影响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具体逻辑,并辨析这种影响是否会带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变革。最后,本文指出人工智能时代并不存在一个绝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人力资源管理究竟会演化为何种模式与工作的智能化程度密切相关。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演变的分析框架,并对甄别到的四种典型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介绍,以期对未来研究有所启示。本文通过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在理论上丰富了人工智能时代的技术与组织研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雷昊楠
2022年末,ChatGPT的崛起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迈入新发展阶段。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推动科技产业创新、赋能数字中国建设的同时,可能会产生双层竞争风险。在市场结构层面,技术与财力将导致高进入壁垒;在限制竞争行为类型层面,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涉及限制竞争程度更大的算法共谋、限制竞争的自我优待与拒绝访问,以及大型跨市场并购。据此,我国应明确生成式人工智能竞争风险的监管逻辑,包括重塑监管价值取向与界定技术标准。最后,通过建立新逻辑范式下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反垄断规制路径,即引入互操作制度与创新补贴政策以实现市场进入壁垒的降低,以及导入生成式人工智能垄断行为的规制方案,共同推进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竞争风险防范,实现长期创新发展。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乐 童星
发展与风险是事物演进的一体两面。出于对国家安全、国际竞争和国内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的强烈需要,政策系统通过压力传导和规划指导等方式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支持。资本积极响应政府决策,在市场竞争与自我增值机制的主导下整合生产要素,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走向商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政策鼓励与资本扶持下,沿着"自我进化"的路径不断迭代成熟。在这一前后承接的动力链条中,反噬技术发展成果的力量也在潜滋暗长。经由"技术—资本—政策"反向循环路径,人工智能技术风险不断外溢和扩散。在技术自主性增强、资本扩张加剧和政策过度干预的联合作用下,技术内生性安全漏洞有可能演变为生产服务领域的技术误用、滥用和错用,进而导致政策既定目标的严重偏移,给国家安全、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与挑战。在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的进程中,进一步释放人工智能发展潜力的同时做好重大科技风险的防范化解,成为需要长期坚持的治理策略与原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社会 数字化风险 创新驱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