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94)
2023(12508)
2022(10868)
2021(10126)
2020(8478)
2019(19158)
2018(19081)
2017(36685)
2016(19721)
2015(22108)
2014(21351)
2013(20935)
2012(18995)
2011(17034)
2010(16900)
2009(15259)
2008(14519)
2007(12683)
2006(10847)
2005(9162)
作者
(54819)
(45529)
(45154)
(42887)
(29002)
(21931)
(20384)
(17896)
(17218)
(16096)
(15652)
(15257)
(14404)
(14327)
(14048)
(13713)
(13547)
(13437)
(13049)
(12852)
(11219)
(11021)
(10799)
(10298)
(10223)
(10081)
(10043)
(9955)
(9085)
(8972)
学科
(74541)
经济(74463)
管理(60322)
(58767)
(50147)
企业(50147)
方法(35395)
数学(30295)
数学方法(29961)
中国(21541)
(19673)
技术(18932)
(18504)
业经(18214)
(16379)
地方(15142)
理论(13825)
农业(13588)
技术管理(13123)
(12916)
贸易(12907)
(12669)
(12507)
(12260)
环境(11862)
(11831)
财务(11773)
财务管理(11757)
(11395)
(11168)
机构
大学(271757)
学院(270331)
管理(113211)
(106034)
经济(103752)
理学(99262)
理学院(98218)
管理学(96657)
管理学院(96161)
研究(86878)
中国(62536)
(57141)
科学(54505)
(46868)
(42165)
业大(40478)
(39750)
中心(39208)
研究所(38824)
财经(38428)
(37912)
北京(35875)
(35631)
师范(35308)
(35106)
(32157)
经济学(31350)
(31240)
农业(30981)
商学(29636)
基金
项目(193934)
科学(153720)
研究(143390)
基金(140798)
(122265)
国家(121230)
科学基金(105404)
社会(90407)
社会科(85680)
社会科学(85660)
(76670)
基金项目(75676)
自然(68605)
自然科(67078)
自然科学(67065)
自然科学基金(65860)
教育(65558)
(63944)
编号(58111)
资助(56617)
成果(46054)
(44738)
重点(42836)
(42173)
(41013)
创新(40884)
课题(39814)
国家社会(36862)
科研(36646)
教育部(36551)
期刊
(110687)
经济(110687)
研究(78509)
中国(50309)
管理(42186)
学报(41609)
科学(39342)
(35297)
(33926)
教育(33330)
大学(31793)
学学(29740)
农业(25113)
技术(24243)
(19931)
金融(19931)
业经(18912)
财经(17923)
经济研究(17866)
科技(15991)
图书(15317)
(15276)
问题(13983)
技术经济(13821)
理论(13540)
(13237)
实践(12542)
(12542)
现代(12283)
商业(11966)
共检索到3811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博阳  张嘉望  李廷瑞  
从非正式制度出发,基于宏观层面考察技术创新活动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其作用路径。以2000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并通过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结合正式制度的分析,揭示了在法律意识与产权保护落后地区,社会资本实现了对正式制度的替代,支撑地区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为创新增长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政府部门思考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改善创新环境和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昕宇  张冰冰  姚寅  何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岳昌君  张沛康  林涵倩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许多岗位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大学相比,重点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说明就读重点大学能缓解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这些结论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点大学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此外,缓解作用在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类型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及从事非常规知识型工作的学生而言效果最为明显。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文明刚  
价格变化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分离会计学系研究生文明刚一、价格效应价格效应指在消费者货币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格变化所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价格效应包括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两种效果。替代效应(SubstitutionEffect)指实际收入不变,仅仅由于...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雨生  
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讨论但仍未形成一致结论的问题。文章以技术创新和就业的偏相关系数为效应值,并经过费雪转换,对1986-2017年40篇技术创新就业效应的文献、涉及的599个效应值、161552个样本观测值的Meta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和就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合并分析中的异质性较大,说明形成技术创新和就业关系差异的调节变量需要识别。因此,本文从样本因素、变量操作因素、文献来源因素和研究方法因素等四个层面设定若干调节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以寻求影响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结果异质的原因。这一定量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现有理论的争议、整合现有的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未来的理论探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达   尹晨曦  
人工智能重塑了人类的技能、工作任务乃至整个职业,形成了“技能—任务—职业”三重替代效应。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三重替代”效应,直接面对劳动市场和职业变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进行根本转型。一是适应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新需求,将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二是应对“三重替代”效应的冲击,动态调整人才类型的供给结构。三是适应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新要求,通过变革传统课堂中教师、教法和教材三要素,逐步形成由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特性的教法和开发囊括人工智能不易替代的关键技能内容的教材所构成的新课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冰蓝   周丽萍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对AI时代高校能力供求现状和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对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供给存在趋同现象,主要贡献容易替代的知识技能类能力,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增值缓慢,且出现“倒挂”现象,“双一流”高校反而逊色于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能力发展最严峻;(2)大学生依据过往竞争法预判替代风险,但AI对就业存在“极化效应”,预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更容易被AI替代,但其忧患意识更弱从而面临更大的替代危机;(3)高校依然是型塑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对问题解决和社交协作能力贡献最大,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值效应最大。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重构教育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能力,实现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变。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伟国  邱子童  吴清军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潘丹丹  
基于2008-2017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提取上市公司的人工智能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对于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替代复杂劳动,对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与传统信息技术不同的特征,呈现出就业反极化效应,显著提升了中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降低了高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就业比重,并且在信息产业中表现尤为突出。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珊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规模化应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重塑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格局。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AI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呈现“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为消弭AI对二元劳动力群体的非对称赋能,职业技能教育系统的介入被视为最迫切、最具价值的干预策略。国家职业教育系统的介入应以均衡发展调适、营造拟态环境、对冲技术逆差和激发混质动力四个层面作为价值导向。为匡正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职业教育应重塑整体性介入机制:价值系统介入应实现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本体价值”旨归;权责系统介入旨在确立多元共生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预警系统介入关键在于优化技能迭代预测指标;培训系统介入重在建构动态适配的劳动力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然  申明浩  
互联网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形式。我国传统贸易下滑与电子商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子商务是我国稳增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电子商务增长时,大量实体经济倒闭,引发社会热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电子商务的极速扩张对传统产业造成了危害。本文正本清源,厘清似是而非的误区,从经济学本源的贸易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出发,使用美国线上和线下的零售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证明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长期发展发挥了创造效应。最后,本文呼吁在该结论的基础上,待我国电子商务统计数据完善后,对该问题进行更加科学的研判,以期更好地发挥电子商务在"互联网+"战略中的作用。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然  申明浩  
互联网是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电子商务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形式。我国传统贸易下滑与电子商务的高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子商务是我国稳增长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电子商务增长时,大量实体经济倒闭,引发社会热议,其中较具代表性的观点是电子商务的极速扩张对传统产业造成了危害。本文正本清源,厘清似是而非的误区,从经济学本源的贸易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出发,使用美国线上和线下的零售季度数据,通过协整性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证明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长期发展发挥了创造效应。最后,本文呼吁在该结论的基础上,待我国电子商务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