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62)
- 2023(6479)
- 2022(5315)
- 2021(4723)
- 2020(3937)
- 2019(8273)
- 2018(7967)
- 2017(14852)
- 2016(7456)
- 2015(7924)
- 2014(7019)
- 2013(6619)
- 2012(5872)
- 2011(5230)
- 2010(5203)
- 2009(4676)
- 2008(4403)
- 2007(4179)
- 2006(3423)
- 2005(2899)
- 学科
- 业(29341)
- 管理(28032)
- 济(27063)
- 经济(27034)
- 企(25495)
- 企业(25495)
- 技术(14406)
- 技术管理(11604)
- 方法(10916)
- 中国(10631)
- 数学(9127)
- 数学方法(9050)
- 业经(8171)
- 财(8056)
- 农(7444)
- 产业(5751)
- 农业(5521)
- 制(5430)
- 划(5411)
- 银(5087)
- 银行(5077)
- 理论(4963)
- 行(4893)
- 务(4891)
- 财务(4889)
- 财务管理(4886)
- 贸(4866)
- 贸易(4861)
- 融(4793)
- 金融(4793)
- 机构
- 学院(100099)
- 大学(99347)
- 济(45491)
- 经济(44797)
- 管理(42868)
- 理学(37830)
- 理学院(37508)
- 管理学(37109)
- 管理学院(36902)
- 研究(31299)
- 中国(22867)
- 财(20557)
- 京(19132)
- 科学(17017)
- 财经(16867)
- 经(15614)
- 经济学(14816)
- 江(14754)
- 中心(14560)
- 所(13948)
- 经济学院(13510)
- 商学(12923)
- 业大(12848)
- 财经大学(12847)
- 商学院(12771)
- 研究所(12753)
- 农(12134)
- 院(11951)
- 北京(11667)
- 范(11667)
- 基金
- 项目(73594)
- 科学(61173)
- 研究(55655)
- 基金(55448)
- 家(48291)
- 国家(47886)
- 科学基金(43004)
- 社会(38924)
- 社会科(37149)
- 社会科学(37144)
- 基金项目(29501)
- 省(29471)
- 自然(26355)
- 自然科(25892)
- 自然科学(25888)
- 自然科学基金(25505)
- 教育(25395)
- 划(24255)
- 创(22840)
- 资助(20471)
- 编号(20282)
- 创新(20118)
- 国家社会(17306)
- 重点(16387)
- 部(16305)
- 发(15930)
- 制(15735)
- 业(15569)
- 成果(15006)
- 教育部(14758)
共检索到1441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关键词:
市场导向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汪昕宇 张冰冰 姚寅 何勤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不断拓展与深化,使其对职业的替代效应备受各界关注。目前,针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及其区域比较的研究较少且分析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基于人工智能实际应用状况对其进行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估。本文将美国O*NET职业体系与《中国职业大典》进行匹配,利用O*NET各职业的技能特征评级和IFR年度工业机器人安装量数据,运用LASSO回归、随机森林分类器等方法 ,提取影响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关键职业技能特征变量,测算我国职业大典中各小类、中类和大类职业的人工智能技术替代率,并进行了稳定性检验,研究发现我国七个大类职业的平均职业替代风险为63.23%,职业替代风险整体较高。进一步地,本文结合2020年中国人口普查数据,测算我国31个省市在中类职业层面处于高替代风险的劳动力规模,检验了地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性别比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效应的影响。本文的测算结果能够为动态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技术性失业问题及其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提供可靠的基础信息支持,为各地政府因地制宜制定人工智能发展政策,稳定就业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岳昌君 张沛康 林涵倩
随着人工智能的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的许多岗位存在被替代的风险。文章基于201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数据,考察就读重点大学对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的缓解作用。研究结果显示,与非重点大学相比,重点大学毕业生能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说明就读重点大学能缓解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压力。这些结论在控制样本选择偏差和解决内生性问题后依然成立。对其影响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重点大学主要通过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帮助他们进入就业替代率更低的行业,降低被人工智能替代的风险。此外,缓解作用在不同专业背景和职业类型上具有异质性,对于人文社科、理工科学生及从事非常规知识型工作的学生而言效果最为明显。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郭达 尹晨曦
人工智能重塑了人类的技能、工作任务乃至整个职业,形成了“技能—任务—职业”三重替代效应。为了适应人工智能的“三重替代”效应,直接面对劳动市场和职业变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进行根本转型。一是适应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转型的新需求,将培养“工具人”的教育理念转变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二是应对“三重替代”效应的冲击,动态调整人才类型的供给结构。三是适应人工智能对职业教育实践的新要求,通过变革传统课堂中教师、教法和教材三要素,逐步形成由具备人工智能素养的教师、具备人工智能技术特性的教法和开发囊括人工智能不易替代的关键技能内容的教材所构成的新课堂。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冰蓝 周丽萍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对AI时代高校能力供求现状和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对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供给存在趋同现象,主要贡献容易替代的知识技能类能力,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增值缓慢,且出现“倒挂”现象,“双一流”高校反而逊色于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能力发展最严峻;(2)大学生依据过往竞争法预判替代风险,但AI对就业存在“极化效应”,预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更容易被AI替代,但其忧患意识更弱从而面临更大的替代危机;(3)高校依然是型塑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对问题解决和社交协作能力贡献最大,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值效应最大。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重构教育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能力,实现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替代 大学生 能力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焦雨生
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是学术界长期关注讨论但仍未形成一致结论的问题。文章以技术创新和就业的偏相关系数为效应值,并经过费雪转换,对1986-2017年40篇技术创新就业效应的文献、涉及的599个效应值、161552个样本观测值的Meta分析发现:技术创新和就业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但是合并分析中的异质性较大,说明形成技术创新和就业关系差异的调节变量需要识别。因此,本文从样本因素、变量操作因素、文献来源因素和研究方法因素等四个层面设定若干调节变量进行Meta回归分析,以寻求影响技术创新与就业关系结果异质的原因。这一定量文献研究不仅有助于厘清现有理论的争议、整合现有的研究进展,也有助于未来的理论探索。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就业 不变替代弹性 生产函数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黄茂勇 叶珊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及规模化应用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重塑了劳动力市场技能需求的格局。随着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AI对二元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和冲击日益呈现“非对称性”和“非均衡性”。为消弭AI对二元劳动力群体的非对称赋能,职业技能教育系统的介入被视为最迫切、最具价值的干预策略。国家职业教育系统的介入应以均衡发展调适、营造拟态环境、对冲技术逆差和激发混质动力四个层面作为价值导向。为匡正人工智能的破坏效应,职业教育应重塑整体性介入机制:价值系统介入应实现国家职业技能教育体系的“本体价值”旨归;权责系统介入旨在确立多元共生的治理主体权责边界;预警系统介入关键在于优化技能迭代预测指标;培训系统介入重在建构动态适配的劳动力终身教育体系。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博阳 张嘉望 李廷瑞
从非正式制度出发,基于宏观层面考察技术创新活动中社会资本的作用,并从产业集聚角度分析其作用路径。以2000200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社会资本的积累能够提高地区技术创新水平,并通过产业集聚的中介效应影响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结合正式制度的分析,揭示了在法律意识与产权保护落后地区,社会资本实现了对正式制度的替代,支撑地区技术创新。研究结论为创新增长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为政府部门思考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改善创新环境和建设创新型社会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创新 社会资本 产业集聚 非正式制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伟 邓堯 杨柏 陈银忠
为探究人工智能是否对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具有赋能效应,基于2011—2020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以及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基准回归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创新环境在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人工智能有助于优化创新环境,聚集人才并吸引投资,从而促进技术创新水平提升。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技术越密集的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水平提升的作用越明显,区域间发展差距较大;对于3种不同创新类型,人工智能均表现出显著促进效应,对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促进作用呈现由低到高的特点。非线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赋能技术创新整体呈现边际效应递减趋势。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技术赋能 创新环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望书 孙旭
人工智能及控制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当前国内研究大多以职业的人工智能替代风险作为测算对象,较少直接关注异质劳动者的人工智能就业替代风险。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方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选取劳动者个人特征、工作任务和从事职业特征三方面输入变量,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每一劳动者个体的替代概率。依据个人特征将劳动者划分为12个异质性群体,对比分析异质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替代风险。结果表明:(1)我国处于低、中、高替代风险等级的劳动者份额依次为52.9%、24.2%和22.8%;(2)“使用互联网”工作任务、所从事职业的“学历要求”和“培训要求”三个变量对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影响较大;(3)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群体的平均替代概率较高,其中处于23~35岁劳动者的替代概率最低;(4)职业流动是化解劳动力市场总体替代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其效用对劳动者个体是非对称的;(5)部分高风险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倾向于固化,需警惕其替代风险转化为失业风险。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马君 王晓红
后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作为对工业文明副产品——工作程式化、生活单调化、环境劣质化、人际疏远化的"逃避",已经超越了对求新求异审美的需求而导向对人的社会化的思考。文章通过构建旅游与压力转移整合模型,对旅游是否包含压力转移功能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旅游在压力感知与压力转移之间发挥中介效应,从而证明了旅游包含有社会补偿与整合功能,能够帮助个体在他领域寻求一种替代性办法来重新塑造自我,恢复人格尊严。我们应走出囿于旅游经济属性的窠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主题下,充分挖掘旅游的社会功能,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改善公民工作生活质量,从而全面促进社会福利的帕累托改进。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陈秋霖 许多 周羿
文章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二阶段最小二乘回归模型,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人工智能应用及人工智能应用如何影响经济增长,考察在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是否存在替代效应和存在怎样的替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导致的劳动力短缺会促使一个经济体更多地应用智能化生产,人口老龄化是人工智能发展的诱因;智能化生产对当地生产总值有正向影响,有助于抵偿人口老龄化所造成的经济增长放缓,人工智能是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工具。当前人工智能发展属于"诱导式创新",与劳动力之间是替代关系,而且是"补位式替代",不是"挤出式替代"。如果维护好这些特征,人工智能将在未来老龄化大背景下为中国经济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老龄化 人工智能 智能化生产 替代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杨伟国 邱子童 吴清军
文章从人工智能的概念出发,在总结已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回顾了人工智能对就业的产业分布、岗位、工资等方面影响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在替代部分岗位、促使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流动的同时,还会加快劳动力市场中岗位极化的进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引起工资不平等问题。从长远看,替代与创造效应将长期共存,但后者的影响会越来越明显;工资不平等可以通过长期社会政策予以弥补;岗位极化现象并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劳动者在产业间的流动本质上是劳动技能在技术变革后与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结果。更多学者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是可控的,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以实现广泛而有效的人机合作。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 岗位 工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