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98)
- 2023(12334)
- 2022(10498)
- 2021(9509)
- 2020(8376)
- 2019(19123)
- 2018(18856)
- 2017(36841)
- 2016(20358)
- 2015(23080)
- 2014(22960)
- 2013(22719)
- 2012(20792)
- 2011(18661)
- 2010(18879)
- 2009(17610)
- 2008(17412)
- 2007(15704)
- 2006(13274)
- 2005(11715)
- 学科
- 济(88080)
- 经济(87985)
- 业(58592)
- 管理(57681)
- 方法(49014)
- 企(46159)
- 企业(46159)
- 数学(44933)
- 数学方法(44313)
- 财(24474)
- 农(23731)
- 中国(21844)
- 贸(17659)
- 贸易(17656)
- 学(17210)
- 易(17180)
- 业经(17130)
- 农业(16450)
- 务(14684)
- 财务(14644)
- 财务管理(14609)
- 地方(14256)
- 制(13906)
- 企业财务(13858)
- 理论(12615)
- 技术(12484)
- 银(12096)
- 银行(12036)
- 融(11949)
- 金融(11947)
- 机构
- 大学(299013)
- 学院(298167)
- 济(123625)
- 经济(121306)
- 管理(116566)
- 理学(102590)
- 理学院(101502)
- 管理学(99506)
- 管理学院(98985)
- 研究(96083)
- 中国(71080)
- 科学(61690)
- 京(61191)
- 农(56623)
- 财(54851)
- 业大(49697)
- 所(49666)
- 研究所(45683)
- 农业(45272)
- 财经(45186)
- 中心(44685)
- 江(43023)
- 经(41273)
- 经济学(39166)
- 北京(37855)
- 范(36029)
- 经济学院(35902)
- 师范(35510)
- 院(34113)
- 财经大学(33853)
- 基金
- 项目(206792)
- 科学(162160)
- 基金(152072)
- 研究(142149)
- 家(135183)
- 国家(134114)
- 科学基金(114566)
- 社会(91181)
- 社会科(86649)
- 社会科学(86622)
- 省(80931)
- 基金项目(80368)
- 自然(77377)
- 自然科(75734)
- 自然科学(75710)
- 自然科学基金(74402)
- 划(68882)
- 教育(67088)
- 资助(64098)
- 编号(55779)
- 重点(46895)
- 部(45960)
- 成果(43623)
- 创(43067)
- 发(42802)
- 科研(41187)
- 创新(40273)
- 计划(40034)
- 教育部(39277)
- 大学(38646)
共检索到4130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勤 刘明泽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近年来28篇相关文献的40个独立样本,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与劳动收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分为表征内生的自身投入和外生的外部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运用Meta亚组分析探究潜在调节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小幅扩大了就业规模,效应值为0.032;降低了劳动收入,效应值为-0.011。具体而言,技术的投入维度显著地促进就业规模和劳动收入,而使用维度则对二者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识别了行业、地区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大于非制造业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增加了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但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挑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潜在的空间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之上,使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首次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的差别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因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降低本地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降低邻近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人工智能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交互项并不显著,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并未在人工智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显现。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志 程翔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效应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定量评估不足,缺少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Restrepo(2018)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并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对称性变动,从智能渗透和边界延展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与技能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2003—2020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显著大于对高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3)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增加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劳动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金东 徐文君 王佳慧
在人工智能为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的同时,世界范围内青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加剧青年失业的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文章使用工业机器人数据和OECD国家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青年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并未加剧青年失业,反而显著降低了青年失业率。不过,人工智能缓解青年失业的效应部分来自对临退休年龄员工的替代。由于失业回滞现象和“机器换人”的不可逆性会部分抵冲人工智能对青年就业的正向影响,人工智能对青年失业的缓解效应在经济下行期更为显著,但在经济上行期有所抑制,表现出反周期性特征。文章认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就业优先战略并行不悖,但应同时关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缓解青年失业方面的局限性。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青年失业 新质生产力 岗位替代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以新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利用CLDS微观数据与地级市机器人数据匹配形成的两期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以及个人能力在两者关系中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个体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在面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时具备优势,能够减缓其对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个人能力,尤其是非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因此。要合理规划人工智能布局,重视群体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 就业结构 差异化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魏下海 董志强 黄玖立
我国正处于劳动关系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会的作用及其经济后果广受关注。本文通过一个理论模型刻画了工会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经济逻辑,并利用2010年全国民营企业调查数据展开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工会导致企业工资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显著提升,但由于后者的升幅更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反而下降了。针对子样本的分析进一步发现,工会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在不同要素密集型行业有着差异。上述研究从理论和经验上确认了工会是劳动收入份额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有助于深化人们对工会在收入分配中的实际作用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
工会 劳动收入份额 工资 劳动生产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质劳动力 就业 劳动力供给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结构 知识图谱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结构 知识图谱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赵烁 陆瑶 王含颖 彭章
本文使用事件研究法,以2015-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的所属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事件公告产生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此论证人工智能对于企业价值的影响。实证发现入选公告会为企业带来超额收益,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同时,市场对于大规模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小规模企业,对于非国有企业进行智能制造的反应好于国有企业,对高监管企业的反应好于低监管的企业,对最低工资水平低的企业的反应好于最低工资水平高的企业。研究表明中国企业进行智能制造能够提高企业的超额收益,即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升企业价值。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制造 事件研究 企业价值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王磊 肖倩 邓芳芳
本文基于人工智能应用引致的要素增益技术变迁效应、劳动力替代效应、知识溢出效应分析其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机理,通过匹配IFR的工业机器人与中国制造业专利申请的数据,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显著促进中国制造业创新,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创新影响的边际效应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企业实质性创新的影响大于策略性创新。机制分析表明,工业机器人应用通过增加R&D人员全时当量、扩大对高技能和高学历人员的需求、提高R&D经费支出等方式促进制造业创新。上述研究结论为激发企业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可能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 工业机器人 中国制造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