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68)
- 2023(14722)
- 2022(12489)
- 2021(11330)
- 2020(9984)
- 2019(22514)
- 2018(22086)
- 2017(42268)
- 2016(23193)
- 2015(26038)
- 2014(25839)
- 2013(25538)
- 2012(23379)
- 2011(20704)
- 2010(20348)
- 2009(18922)
- 2008(18651)
- 2007(16451)
- 2006(13789)
- 2005(12099)
- 学科
- 济(95687)
- 经济(95582)
- 管理(67795)
- 业(67255)
- 企(54722)
- 企业(54722)
- 方法(51801)
- 数学(46782)
- 数学方法(46269)
- 财(28032)
- 农(24878)
- 中国(22864)
- 学(19853)
- 业经(19249)
- 贸(18756)
- 贸易(18754)
- 易(18262)
- 务(17434)
- 财务(17388)
- 财务管理(17348)
- 农业(17209)
- 企业财务(16500)
- 制(15750)
- 地方(15640)
- 技术(14758)
- 理论(13910)
- 银(13801)
- 银行(13736)
- 融(13437)
- 金融(13434)
- 机构
- 大学(333364)
- 学院(331765)
- 济(135874)
- 经济(133333)
- 管理(130592)
- 理学(114881)
- 理学院(113692)
- 管理学(111549)
- 管理学院(110975)
- 研究(106097)
- 中国(79055)
- 科学(68201)
- 京(67788)
- 农(61847)
- 财(61064)
- 业大(55213)
- 所(53691)
- 中心(50660)
- 财经(50335)
- 农业(49450)
- 研究所(49435)
- 江(47828)
- 经(46061)
- 经济学(42755)
- 北京(41377)
- 范(40407)
- 师范(39808)
- 经济学院(39158)
- 院(38263)
- 财经大学(37833)
- 基金
- 项目(235121)
- 科学(185008)
- 基金(173553)
- 研究(161853)
- 家(154336)
- 国家(153135)
- 科学基金(131331)
- 社会(104396)
- 社会科(99171)
- 社会科学(99143)
- 基金项目(92352)
- 省(91787)
- 自然(88745)
- 自然科(86837)
- 自然科学(86808)
- 自然科学基金(85300)
- 划(78184)
- 教育(75880)
- 资助(71670)
- 编号(62837)
- 重点(53155)
- 部(52110)
- 创(49174)
- 成果(48947)
- 发(48650)
- 科研(46825)
- 创新(46069)
- 计划(45490)
- 教育部(44568)
- 国家社会(44030)
- 期刊
- 济(132413)
- 经济(132413)
- 研究(85284)
- 学报(60050)
- 中国(56709)
- 农(53116)
- 科学(51963)
- 财(48184)
- 管理(45077)
- 大学(44601)
- 学学(42657)
- 农业(35670)
- 技术(28086)
- 教育(27654)
- 融(26868)
- 金融(26868)
- 财经(24856)
- 经济研究(22832)
- 业经(21554)
- 经(21213)
- 业(19699)
- 问题(18118)
- 统计(17987)
- 版(17283)
- 策(16638)
- 技术经济(16384)
- 科技(15748)
- 业大(15321)
- 商业(15281)
- 理论(15222)
共检索到4589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以新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利用CLDS微观数据与地级市机器人数据匹配形成的两期面板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以及个人能力在两者关系中的解释。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个体拥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在面对人工智能职业替代时具备优势,能够减缓其对收入造成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可以显著提升个人能力,尤其是非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劳动收入。因此。要合理规划人工智能布局,重视群体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培养。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志 程翔
人工智能的发展对劳动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其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效应仍处于探索阶段,且定量评估不足,缺少行业层面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Restrepo(2018)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并引入行业人工智能发展的非对称性变动,从智能渗透和边界延展两方面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与技能收入差距的影响及机理,并通过2003—2020年中国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1)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水平和技能收入差距具有显著影响。从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提高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2)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显著大于对高技能劳动收入水平的冲击。(3)人工智能通过提升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水平增加劳动收入水平,缩小技能收入差距。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劳动收入 收入差距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娜
本文以Becker时间分配理论为基础,使用CFPS 2009年微观调查数据全面考察了家庭非劳动收入及其子项对我国居民家务时间、闲暇时间、工作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非劳动收入提高可显著减少居民从事家务和工作的时间,但对闲暇时间无明显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户籍居民的时间分配对家庭财产性收入、家庭转移性收入变化敏感度有所不同,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差异。实证分析显示,非劳动收入在改善居民时间福利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家庭非劳动收入 时间利用 福利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何勤 刘明泽
采用Meta分析方法,基于近年来28篇相关文献的40个独立样本,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规模与劳动收入的总体影响,并进一步将人工智能分为表征内生的自身投入和外生的外部引入两个维度进行探讨,运用Meta亚组分析探究潜在调节变量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总体上看,人工智能小幅扩大了就业规模,效应值为0.032;降低了劳动收入,效应值为-0.011。具体而言,技术的投入维度显著地促进就业规模和劳动收入,而使用维度则对二者起到抑制作用。此外,本文识别了行业、地区作为调节变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就业规模的提升作用大于非制造业和发达国家;人工智能增加了制造业和发展中国家的劳动收入,但降低了发达国家的劳动收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以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并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即对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劳动力丰裕程度较低的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较大;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效应逐渐减弱,该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景丽 王喜虹 张雪梅
作为一项重要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智能化的同时,势必对劳动力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运用2010—2021年中国城市与企业层面面板数据,从系统性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宏微观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应用在宏微观层面均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机器学习法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加劳动收入份额。(3)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加劳动收入份额。(4)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积极影响在城市层面的高人口规模、高市场化水平、高劳动力保护强度、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及企业层面的高企业规模、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劳动要素密集度的样本中尤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我国在数智化浪潮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盛卫燕 胡秋阳
将高端服务业发展、非认知能力与技能溢价纳入统一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并基于非认知能力视角将高端服务业发展对技能溢价的影响机制分为工资效应与技能配置结构效应。采用2010—2016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与省级层面匹配数据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高端服务业发展可通过提升技能劳动的非认知能力回报影响技能溢价,并且经过控制选择性偏差、内生性问题及稳健性检验之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结合美国职业信息网O*NET数据,通过自选择效应检验高端服务业影响技能溢价的技能配置结构效应,结果表明,非认知能力较高的技能劳动者会自选择进入非认知能力密集度较高的职业组,以发挥比较优势获得更高的技能溢价。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唐志芳 顾乃华
制造业服务化已成为产业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而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高离不开服务劳动收入分配改进。不同行业有基于要素投入结构、技术水平、对外开放度、市场结构和垂直专业化等方面的异质性,从而影响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从行业异质性角度研究我国制造业服务化与劳动收入占比的关系,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世界投入产出表匹配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制造业服务化投入的不同行业特征对劳动收入占比变化的差别影响。结果显示,制造业服务化对劳动收入占比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且具有行业异质性特征。分行业看,制造业的资本密集度越大、技术水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童精明 代艾玲 高劲松 彭刚
人工智能加速了新一轮产业革命进程,其是否会引发制造业回流,进而对世界贸易格局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当前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中国和32个OECD国家2005-2018年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固定面板模型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稳健性分析中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发现作用效果存在明显时滞性。进一步,以外商直接投资和科技创新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借助面板门槛模型发现,随着外商直接投资的增加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进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也会进一步扩大,但不同门槛区间影响效果存在差异。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鲜雨石 符大海
一国扩大金融开放必定引致其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动,且受制于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作用,但现有文献尚未从实证分析上识别金融开放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因果效应和影响机制。笔者以1970—2018年不平衡跨国面板有效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检验了金融开放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方向和变化程度。检验结果证实:一国金融开放程度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在此影响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和人力资本均具有正向调节效应,这导致金融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在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间呈现显著异质性;中介效应检验证实了金融开放程度提高通过改善资本生产率这一渠道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立论。本研究运用实证检验的方法揭示了金融开放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机制,丰富了金融全球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方面的学术研究,研究结论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金融开放政策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挑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潜在的空间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之上,使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首次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的差别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因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降低本地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降低邻近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人工智能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交互项并不显著,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并未在人工智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显现。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晓磊 谢建国 张二震
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性下降是中国当前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改革所面临的重大难题。本文使用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实证研究了企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发现企业空间集聚显著促进了企业扩大雇佣规模,并且利于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进而有助于缓解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下行压力。子样本回归结果显示:企业空间集聚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影响主要存在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中小城市",因此,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重点引导中小城市的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形成空间集聚,是缓解中国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持续大幅下降压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关键词:
企业空间集聚 劳动收入份额 EG指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出口贸易是否促进了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基于工业企业微观数据的实证检验
机器人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来自企业调查的微观证据
出口对劳动收入份额抑制效应研究——基于微观视角的经验证据
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研究——基于重庆市微观企业的调查数据
人工智能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
劳动力市场扭曲如何影响收入分配: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基于城乡收入差距视角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及变化原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检验
人工智能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基于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
技术进步方向及其劳动收入分配效应检验
数智化时代非正式制度对创新的激励效应——基于人工智能企业的微观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