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37)
- 2023(10606)
- 2022(8821)
- 2021(7889)
- 2020(6263)
- 2019(13972)
- 2018(13457)
- 2017(24877)
- 2016(13669)
- 2015(14740)
- 2014(14486)
- 2013(14285)
- 2012(13445)
- 2011(12413)
- 2010(12428)
- 2009(11235)
- 2008(10893)
- 2007(9604)
- 2006(8637)
- 2005(7930)
- 学科
- 济(62756)
- 经济(62692)
- 业(36014)
- 管理(34417)
- 企(24880)
- 企业(24880)
- 中国(21944)
- 地方(21263)
- 方法(20406)
- 农(19921)
- 数学(17986)
- 数学方法(17864)
- 业经(15123)
- 农业(14476)
- 贸(12565)
- 贸易(12554)
- 地方经济(12146)
- 易(12094)
- 财(12074)
- 学(12018)
- 发(10918)
- 环境(10853)
- 融(10400)
- 金融(10399)
- 银(10294)
- 银行(10251)
- 技术(10012)
- 行(9959)
- 制(9879)
- 产业(8886)
- 机构
- 学院(196207)
- 大学(193264)
- 济(82776)
- 经济(81247)
- 研究(75178)
- 管理(71151)
- 理学(61234)
- 理学院(60391)
- 管理学(59413)
- 管理学院(59050)
- 中国(55156)
- 科学(48255)
- 农(42953)
- 京(42224)
- 所(39727)
- 研究所(36410)
- 财(34844)
- 业大(33930)
- 农业(33873)
- 中心(33434)
- 江(29925)
- 财经(27570)
- 范(27172)
- 院(27102)
- 北京(26805)
- 师范(26766)
- 经济学(25304)
- 经(25092)
- 省(24770)
- 州(24243)
- 基金
- 项目(135681)
- 科学(105992)
- 基金(97272)
- 研究(94551)
- 家(88139)
- 国家(87356)
- 科学基金(72958)
- 社会(61597)
- 社会科(58409)
- 社会科学(58397)
- 省(54298)
- 基金项目(52096)
- 自然(47355)
- 自然科(46263)
- 自然科学(46249)
- 划(46161)
- 自然科学基金(45412)
- 教育(41915)
- 资助(38175)
- 编号(36501)
- 发(35840)
- 重点(31329)
- 创(28748)
- 部(28631)
- 成果(28140)
- 发展(27912)
- 展(27472)
- 创新(26857)
- 计划(26471)
- 课题(26458)
共检索到2992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邱新平 胡孜
文章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我国31个省份划分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两大类,在地区划分的基础上,利用Stata软件实证分析了2010—2019年的面板数据,并运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及各分行业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发达地区的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其在欠发达地区的促进效应;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对其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的抑制效应与对交通运输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就业的促进效应均大于欠发达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崔艳
选取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针对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数量影响看,短期内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总量的影响为负效应,结构性失业风险增加。进入中长期,该影响表现为正效应。分区域看,人工智能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和应用及其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技能水平看,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上下游产业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上下游产业就业的溢出效应为负向影响。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第一,运用好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稳步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第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夯实人力资源支撑;第三,做好人才供求监测,构筑托底保障机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就业 就业结构 产业转型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旭 董志强
党的二十大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和就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的代际交替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高质量发展和就业的影响。数值模拟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非对称改变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要素边际产出,诱导要素跨部门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人工智能将替代低技能劳动力,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同一行业之间,人工智能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促进智能企业转型升级。不同行业中,人工智能通过价格效应、岗位更迭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关联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替代效应以激烈的方式从外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而创造效应以温和的方式从内部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势必会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并将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结构纳入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绿色低碳水平,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机制来看,缩减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可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技能劳动力会强化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抑制高质量发展,低技能劳动力会加剧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区应根据就业结构等客观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策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产业相继出现。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数据,利用锡尔系数、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值和泰尔指数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外部差异系数中,区域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二是无论是区域内部差异和还是区域外部差异都在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依然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加速了部分城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资金投入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此为突破口。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郑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智能无人机等产业相继出现。文章基于中国2009—2019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经济数据,利用锡尔系数、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值和泰尔指数分析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存在的区域差异性。研究发现:一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东部地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水平要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在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外部差异系数中,区域间差异要明显高于区域内差异;二是无论是区域内部差异和还是区域外部差异都在逐渐缩小,但是绝对差异依然较大。这可能是因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布局,加速了部分城市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企业规模、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政府资金投入会对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人工智能产业的推进过程中可以此为突破口。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吕荣杰 徐梦瑶 杨蕾
基于我国2010—2017年28个省份的相关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2SLS与系统GMM进行分析,探究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就业数量与就业工资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相比之下,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制造业工资的促进作用更强,克服内生性的影响后结论依旧稳健。进一步中介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发展水平通过促进消费升级提升了制造业就业工资,但并没有通过消费升级促进制造业就业数量。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潘云鹤
人工智能正在从1.0走向2.0,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具体原因:一是社会产生了新的需求,二是信息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人工智能的基础和目标发生了变化,当然总的原因是人类社会结构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的二元结构转变为物理空间—社会空间—信息空间的三元结构。人工智能2.0包括五个方面的基础研究:大数据智能;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自主智能系统。目前人工智能2.0技术已经初露锋芒,对教育将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大数据智能将使个性化教育获得极大支持;跨媒体学习将取得很大的进展;终身学习将得到智能化的支持;数字图书馆建设将转变为智能图书馆建设;队伍组织和人才培养将成为新一代人工智能战略实施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两个关键因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引领性技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非常复杂,已引起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广泛关注。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还未有从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影响的视角进行综述。本文就人工智能背景下产业经济领域的文献进行回顾、梳理和分析,从技术角度溯源人工智能概念和特征,遵循从宏观经济到微观企业管理影响产业发展的内在逻辑,着重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次产业发展和企业管理变革的影响。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本文提炼现阶段人工智能与产业经济领域尚未解决的问题,以期为未来人工智能经济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助力中国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技术-经济特征以非普惠方式渗透于各产业部门,并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在梳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分析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两条路径,分别阐述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而后,深入微观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影响三次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进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构建起一个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在ICT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下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付文宇 李彦 贺子欣
本文利用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就人工智能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效果及其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促进效果最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次之,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创新主体方面,人工智能对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特征;在创新方式方面,人工智能对应用创新的影响效果强于基础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科学有效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是响应国家科技战略的有益尝试。运用熵权法,从制度环境、基础设施、技术创新和生产应用4个维度测度2003—2018年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指数,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和Kernel密度估计对其区域差异和动态演进进行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属于人工智能发展领跑者,山东、辽宁、天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陕西、福建属于追赶者,其余省份属于落后者;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区域差异较大,其中,东—西、东—中、东—东北差异是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东部地区内差异和西部地区内差异为次要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可以分为2003—2006年、2007—2010年、2011—2014年和2015—2018年4个阶段;考察期内,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呈现出扩展效应,东北地区呈现出两极分化效应,中部地区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相当,西部地区呈现出多极化效应。结论可为健全科技评价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为研究人工智能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提供实证数据,为系统布局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优势提供政策依据。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晓斌 石一琦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仍以技术型、研发型人才培养为主,文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凸显,加强文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应把握文科人才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人文社科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教学科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吸引文科人才的跨学科交流学习平台,建设多层次的文科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程承坪 彭欢
人工智能是一种全新的技术进步,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对人类社会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将重构国家竞争格局。技术进步既有就业替代效应,也有就业创造效应。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技术进步,既符合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的一般规律,也有其特殊表现:以往技术进步主要替代人的体力,而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地替代人的脑力,但不会完全替代人类就业;人工智能会削弱低劳动力成本和自然资源的竞争优势,强化就业空间极化和技术极化现象,这对发展中国家拼资源、拼低劳动力成本的发展模式和工业化战略构成了挑战。目前人工智能处于弱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和技术成长期,对就业的影响有限。但随着人工智能由弱人工智能阶段发展到强人工智能阶段、由技术成长期发展到技术成熟期,对就业的影响将加大。为了促进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削弱人工智能的就业替代效应,放大其就业创造效应,防范其就业社会风险,应前瞻性地采取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创新创业、提高就业公共服务水平、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各项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