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22)
2023(14331)
2022(12079)
2021(11271)
2020(9477)
2019(21012)
2018(20704)
2017(38947)
2016(20583)
2015(23202)
2014(22449)
2013(21131)
2012(18922)
2011(16702)
2010(16388)
2009(14756)
2008(13795)
2007(12080)
2006(10060)
2005(8364)
作者
(55855)
(46829)
(46392)
(44055)
(29550)
(22225)
(20931)
(18296)
(17724)
(16267)
(15925)
(15751)
(14840)
(14466)
(14453)
(14327)
(13929)
(13611)
(13506)
(13377)
(11326)
(11304)
(11213)
(10716)
(10459)
(10252)
(10182)
(10061)
(9413)
(9284)
学科
(74601)
经济(74522)
管理(65263)
(60737)
(52115)
企业(52115)
方法(35292)
数学(30201)
数学方法(29718)
技术(22217)
(21167)
中国(21059)
(19687)
业经(18313)
(16767)
环境(15084)
理论(15013)
(14834)
地方(14693)
农业(14250)
技术管理(13907)
(12942)
(12856)
(12591)
银行(12550)
(12427)
财务(12362)
财务管理(12335)
(12191)
贸易(12183)
机构
学院(274337)
大学(271552)
管理(110746)
(107328)
经济(105107)
理学(96372)
理学院(95396)
管理学(93653)
管理学院(93128)
研究(87712)
中国(65361)
(56183)
科学(55009)
(48169)
(43404)
中心(42294)
业大(42134)
(41707)
(40814)
财经(38835)
研究所(38390)
(35637)
(35569)
师范(35168)
北京(34212)
农业(33809)
(33550)
技术(33211)
经济学(32326)
(32245)
基金
项目(200076)
科学(159753)
研究(147622)
基金(144950)
(127238)
国家(126193)
科学基金(109866)
社会(94488)
社会科(89618)
社会科学(89599)
(80713)
基金项目(77011)
自然(70635)
自然科(69063)
自然科学(69043)
教育(68875)
自然科学基金(67823)
(67513)
编号(59019)
资助(56959)
(46858)
成果(45964)
重点(45349)
(43400)
(43107)
创新(43006)
课题(41272)
国家社会(39754)
科研(38249)
教育部(37561)
期刊
(111330)
经济(111330)
研究(72603)
中国(56610)
学报(43066)
管理(42593)
科学(40324)
(38084)
(37917)
教育(35251)
大学(33657)
学学(31742)
技术(29740)
农业(26477)
(20885)
金融(20885)
业经(19933)
财经(18321)
经济研究(17716)
科技(16767)
(15900)
(14794)
技术经济(14657)
问题(14067)
(13309)
图书(13150)
(12865)
(12458)
论坛(12458)
统计(12381)
共检索到3920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解决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和要素属性视角出发归纳八大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对科技部公布的15家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其次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厘清系统要素,构建包含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运用系统耗散理论、熵值变化系数和适用分析等方法诠释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具备正外部性、技术创新可循环、开放需求高、技术转化附加值高、多学科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同企业涉猎的技术范畴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已形成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4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据、人才、资金、知识流动等引起系统熵值变化并不断突破临界值向更高级系统演化,但仍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较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问题。最后,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人工智能在迈向产业化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但同时也会引发风险危机和治理挑战,给创新生态系统稳健发展带来极大隐患,亟需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治理进行深入探讨。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治理议题,根据风险诱发属性,将其归结为内生性风险(数据风险、算法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算法歧视、算法滥用),并围绕治理主体、治理原则和治理路径3个方面建立风险治理体系,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治理主体构成以及形成的多层次群落结构,分析和归纳出风险治理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并详细揭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的具体治理路径,旨在为降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潇   李家宝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平台企业赋能互补者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隐含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技术组件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其次,采用数据驱动的NK模型对互补者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技术相互依赖对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基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实例研究和仿真实验,发现互补者通过组件策略嵌入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相互依赖水平负向影响协同创新潜力,并且系统中核心组件比例(C-Ratio)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低。据此,提出平台企业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各类参与者资源及赋能平台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许学国  周诗雨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建立改进WOA-SVR的脆弱性预警模型,对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指数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20年的2.66,警度从较重警情降至中警;经济子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子系统,其脆弱性指数下降缓慢,仍处于较高脆弱度水平。对4个子系统指标间耦合关系进行剖析发现,适应能力指标对降低系统脆弱性指数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可据此建立防范机制。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孙冰  周大铭  
文章在归纳国内外关于核心企业理论与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理论的相关研究基础上,通过分析已有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的不足,提出了基于核心企业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结构模型。其中包括:核心企业、技术研发与产品应用、创新生境和创新平台四个部分,并结合生态学理论,深入探讨了各结构部分的内涵和其相互作用关系,阐明了企业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在结构上的相同和差异。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谭劲松  宋娟  王可欣  赵晓阳  仲淑欣  
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是制约中国高质量发展难题,如何突破成为当前理论和实践亟需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中国高速列车牵引系统突破为案例对象,结合创新生态系统、耦合与关系多元性理论,探究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规律。研究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包括四个主要环节,每个环节依赖的技术知识存在差异,因而核心企业需要针对不同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创新生态系统成员构建适配的多元耦合网络:与科研机构构建研发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以突破集成技术;与部件研制企业建立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以支持其突破负责的子技术分支;采用研发导向型松散耦合网络,促进所有部件研制企业协同创新以实现子技术分支匹配兼容;与创新生态系统上下游成员构建商业化导向型紧密耦合网络,促进研发网络和商业化网络交互迭代,持续提高技术可靠性,最终成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此外,由于新旧技术范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差异,“落后-追赶”与“创新引领”阶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所依赖的有效耦合模式不同,具体表现在耦合网络的结构和演进特征方面。本研究拓展并深化创新生态系统“瓶颈”与耦合模式研究,为核心企业与政府协调创新生态系统成员间耦合关系,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困境提供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西明   苏雅欣   陈泰伦   陈劲   李纪珍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新一代AI浪潮席卷全球,已然成为产业革命新机遇、国际竞争新焦点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如何把握数智化新机遇,加速推动AI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建构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AI的治理及其使能价值,鲜有学者针对实践困境,探索适用于AI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体系新模式。本文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扎根中国AI产业实践,论述场景驱动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架构和特征,提出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创新飞轮构建与生态培育的逻辑和进路,为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AI创新生态,加速AI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进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政策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伟  刘健  
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需要深入把握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与规律。本文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流量分为经济流、技术流和关系流,使用质性文本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行业12家上市公司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识别了枢纽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经济流主导演化模式和平台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流转换演化模式。本文为研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也为企业生态化战略实践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施锦诚   王迎春  
全球人工智能的角逐已从先进技术的单点竞争上升到创新生态的全面竞争。本文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欧盟为典型案例,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人工智能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启示。研究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导向、运行逻辑、投入方式以及环境塑造对人工智能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2)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美国、日本、英国、欧盟分别代表“技术-经济”“技术-社会”“规则-经济”“规则-社会”4类模式。鉴于此,研究从人工智能目标导向、运行逻辑以及环境塑造获得研究启示,希望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展。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战睿  王海军  孟翔飞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创新生态系统是企业赢得长期竞争的重要途径。如何破解领先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成功的密码获得创新绩效?本文从核心能力视角切入,并聚焦中集集团的案例分析来诠释这一问题。首先,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形成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机理模型。其次,从核心能力视角解析主导企业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构建过程,并剖析嵌入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对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具有技术引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在创新动力和创新意愿的驱动下,形成构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机;(2)培养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需要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并通过模块化思维实现系统参与者协同共生;(3)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构建是推动企业取得创新绩效的关键路径,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构建以自身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借鉴。研究结论为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未来的持续研究提供了机会窗口。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岳晓旭  苏竣  Philip Shapira  谢其军  
本文在提出新兴技术知识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选择中国人工智能产业作为案例,以期为中国人工智能区域发展提供政策建议。本文首先建立一个分析框架,以研究新兴技术知识创新生态系统,并使用科学计量学研究方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人工智能知识创新生态系统。本文主要分析中国人工智能创新过程中的主要参与者,人工智能知识创新的区域分布,核心区域创新集群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并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参与者在集群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和他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人工智能知识创新集群已经广泛出现,受科技资源分布影响明显,地理邻近性仅在同一行政区范围内明显,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地方政府的创新发展政策有助于帮助区域打破行政界限,实现人工智能领域的区域协同创新。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本文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根据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和社会技术地景特征,把系统演化分为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以百度、阿里和腾讯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探究该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并验证模型的科学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已经跨越技术生态位和市场生态位,并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社会技术范式加速形成;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技术地景正向迁移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紧密合作与相互协同。
[期刊] 求索  [作者] 杜传忠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题中之义,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科技创新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有效集中创新资源,提升创新组织效率;有利于形成对关键核心技术持续攻关的坚强意志和强大凝聚力;有利于提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促进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有效发挥政府和市场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中的作用需要多管齐下:构建以国家创新平台为核心、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多元创新体系;建立完善的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更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制机制;将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自主性和开放性结合起来。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黎璞  宋娟  
能否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识别导致创新盲点的关键因素并有效规避,是创新成功的关键,但现有研究对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存在较大缺口。通过构建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以南北车"中华之星"和CRH380A为系统创新的数据样本,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创新盲点指标体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盲点的形成主要在于创新生境、政府部门、供应商、核心企业、配套互补商及用户/购买者创新合作的非耦合性;创新盲点识别指标体系具有可信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