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31)
2023(10578)
2022(8984)
2021(8242)
2020(6803)
2019(14949)
2018(14946)
2017(27030)
2016(14663)
2015(16276)
2014(16266)
2013(15766)
2012(14405)
2011(13067)
2010(13440)
2009(12572)
2008(12580)
2007(11614)
2006(10463)
2005(9488)
作者
(43878)
(36799)
(36501)
(34572)
(23402)
(17413)
(16328)
(13965)
(13810)
(13159)
(12671)
(12385)
(12143)
(11826)
(11523)
(11374)
(10922)
(10758)
(10605)
(10561)
(9386)
(9140)
(8877)
(8522)
(8398)
(8154)
(8150)
(8095)
(7382)
(7317)
学科
管理(56308)
(52644)
经济(52561)
(51035)
(45172)
企业(45172)
技术(20896)
方法(20073)
(16384)
数学(15833)
(15713)
中国(15645)
数学方法(15593)
(15154)
业经(15097)
(13730)
环境(13590)
技术管理(13508)
(11517)
理论(11277)
(10882)
银行(10852)
(10812)
(10397)
农业(10158)
(10148)
金融(10144)
(10126)
财务(10093)
财务管理(10069)
机构
学院(215110)
大学(214622)
(83565)
管理(83329)
经济(81652)
研究(73546)
理学(71184)
理学院(70374)
管理学(69168)
管理学院(68760)
中国(54946)
科学(46054)
(45986)
(41226)
(37013)
(34803)
(33990)
研究所(33567)
中心(33559)
财经(31832)
业大(31792)
北京(28743)
(28662)
(28336)
师范(27995)
(27249)
(27139)
农业(26245)
技术(25515)
经济学(25017)
基金
项目(146896)
科学(117307)
研究(108562)
基金(106119)
(93492)
国家(92755)
科学基金(79931)
社会(69210)
社会科(65639)
社会科学(65622)
(59251)
基金项目(56501)
自然(51253)
教育(50242)
自然科(50020)
自然科学(50005)
(49788)
自然科学基金(49136)
编号(42551)
资助(41051)
(36705)
成果(35100)
重点(34085)
创新(33453)
(32224)
(32003)
(31425)
课题(31033)
国家社会(29019)
教育部(27388)
期刊
(96874)
经济(96874)
研究(62196)
中国(49824)
管理(34985)
学报(33969)
(33098)
科学(33067)
(30947)
教育(27650)
大学(26137)
学学(24538)
技术(22627)
农业(20984)
(18539)
金融(18539)
财经(15725)
业经(15387)
科技(14650)
经济研究(13913)
(13588)
技术经济(12044)
(11804)
问题(11646)
(10864)
(10816)
论坛(10816)
现代(9745)
图书(9657)
资源(9320)
共检索到3277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解决人工智能原创性理论基础薄弱、重大产品和系统缺失等问题的重要抓手。首先从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内涵、特征和要素属性视角出发归纳八大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对科技部公布的15家国家级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企业的技术布局进行对比;其次借助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厘清系统要素,构建包含生命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的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框架,运用系统耗散理论、熵值变化系数和适用分析等方法诠释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发现,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具备正外部性、技术创新可循环、开放需求高、技术转化附加值高、多学科多产业交叉融合的特征,不同企业涉猎的技术范畴不同、技术创新模式也存在差异,现阶段已形成主要包括企业、政府、高校、科研机构4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数据、人才、资金、知识流动等引起系统熵值变化并不断突破临界值向更高级系统演化,但仍存在创新主体丰富度较低、互动方式多样性差等问题。最后,从创新主体丰富度、系统治理、系统开放性、动态能力等维度出发,提出我国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袁野  汪书悦  陶于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是"十四五"时期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工智能作为科技变革的核心力量,科学合理地评价其技术创新能力,对提升我国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系统效益3个维度对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测度。结果发现:(1)我国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逐年增强,创新主体数量、企业研发资金、算法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创新主体数量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高于资源投入;(2)基础研究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3)算法、数据和算力是提升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的三大显著性影响因素,其与该技术生命周期密切相关。我国应坚持创新导向,培育多元创新主体,持续鼓励算法研究,加快开放平台建设和技术标准制定,协调技术发展与治理的关系,实现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突破。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刘潇   李家宝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以AI创新应用为导向的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平台赋能互补者创新研究多从平台模块性、边界资源开放等视角展开,缺乏对互补者与平台企业创新要素复杂协同关系结构的考察,构建“要素—过程—绩效”框架研究平台企业赋能互补者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首先,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隐含在协同创新活动中的技术组件互补关系进行建模和分析;其次,采用数据驱动的NK模型对互补者协同创新过程进行建模和仿真,探究技术相互依赖对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最后,基于百度大脑AI开放平台实例研究和仿真实验,发现互补者通过组件策略嵌入生态系统所形成的技术相互依赖水平负向影响协同创新潜力,并且系统中核心组件比例(C-Ratio)越高,协同创新绩效越低。据此,提出平台企业协调创新生态系统各类参与者资源及赋能平台创新活动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杨伟  刘健  
构建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需要深入把握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特征与规律。本文将数字创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流量分为经济流、技术流和关系流,使用质性文本分析和探索性数据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行业12家上市公司的数字创新生态系统进行了研究,识别了枢纽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经济流主导演化模式和平台型数字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流转换演化模式。本文为研究数字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也为企业生态化战略实践提供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本文基于多层次分析框架构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根据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和社会技术地景特征,把系统演化分为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以百度、阿里和腾讯为研究对象,采用多案例探索性研究方法,探究该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与机理,并验证模型的科学适用性。研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经历了技术保护期、积累探索期和战略发展期,已经跨越技术生态位和市场生态位,并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社会技术范式加速形成;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技术地景正向迁移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需要系统内部成员之间紧密合作与相互协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恒毅  宋娟  
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以"有色金属钨及硬质合金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两个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对象,分析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的形成机理及其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系统构建过程中,组织资源、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是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关系。网络资源对系统资源、组织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系统资源对组织资源、网络资源形成产生正向作用;组织资源对网络资源、系统资源既有正向作用,也有负向作用。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尹西明   苏雅欣   陈泰伦   陈劲   李纪珍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所引发的新一代AI浪潮席卷全球,已然成为产业革命新机遇、国际竞争新焦点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新引擎。如何把握数智化新机遇,加速推动AI技术创新和应用落地,成为国家竞争优势建构的关键。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AI的治理及其使能价值,鲜有学者针对实践困境,探索适用于AI技术创新与应用的创新体系新模式。本文结合创新生态系统和场景驱动创新理论,扎根中国AI产业实践,论述场景驱动型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基础、架构和特征,提出场景驱动人工智能创新飞轮构建与生态培育的逻辑和进路,为培育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AI创新生态,加速AI技术创新与应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进而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益的理论和政策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丽文  李少帅  
人工智能在迈向产业化过程中会逐渐形成独特的创新生态系统,但同时也会引发风险危机和治理挑战,给创新生态系统稳健发展带来极大隐患,亟需对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治理进行深入探讨。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视角出发,聚焦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治理议题,根据风险诱发属性,将其归结为内生性风险(数据风险、算法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算法歧视、算法滥用),并围绕治理主体、治理原则和治理路径3个方面建立风险治理体系,系统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治理主体构成以及形成的多层次群落结构,分析和归纳出风险治理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并详细揭示内生性风险和外生性风险的具体治理路径,旨在为降低我国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过程中的风险,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升级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启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玉辉  
实施和影响技术创新活动的机构、制度及周边环境要素的总和构成技术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具有的相似性。技术创新系统是一种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开放性和目的性。企业的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三个亚系统,即输入亚系统、生产亚系统和输出亚系统,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有序的流动,顺畅的物质流、能量(价值)流、信息流是技术创新系统稳定的基础,创新系统具有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特征。技术创新系统也将遵循产生、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系统演化的结果一是系统衰亡或被新的系统所代替;二是在旧有的生态系统中孕育新的生命使原有的生态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刘平峰  张旺  
创新生态系统是一个非线性耗散自组织共生系统,具有类比生态系统递进演化机制,三大栖息者研究群、开发群和应用群交织成相互竞争、协同演化的多边多向交流机制。本文以三大种群为切入点,紧扣生态学特征,引入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多种群共生演化动力学模型,运用数值仿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解释不同共生模式下种群共生演化规律,实证预测中国创新生态系统1990—2050年共生演化趋势。研究表明:创新生态系统种群共生演化轨迹符合Logistic增长规律,分起步、成长、成熟和饱和4个时期;共生演化均衡态及均衡条件取决于种群之间共生度的强弱;中国创新生态系统正处于成熟期后半阶段,演化模式为互利共生,预计2030—2050年为饱和时期。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何建洪   李林   朱浩   蔡丹  
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及演化是驱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有效释放经济社会价值的重要因素,既决定着新兴技术自身能否最终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也决定着其能否完整展现出存在的价值意义。基于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中主体共生基本架构,应用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变化分析共生关系动态演化与达到稳定状态的基本条件,分析在新兴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中主体共生的主要形态,进而以智能网联汽车创新生态系统为例,探讨促进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及其主体共生形态演化的可能要素。研究发现:新兴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及其创新主体共生演化在进程上同频共演、在驱动因素上同源交错;在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演化的不同阶段,创新主体间共生作用系数及其均衡状态值也存在动态变化;以信任机制、开放协同、平台化资源共享等方式强化创新主体间的共生依存,激发创新主体共生形态由独立共生向互利共生演化是推动新兴技术持续创新的重要力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赵广凤  马志强  朱永跃  
基于高校科技创新系统困境,分析其创新系统生态化的必要性。在深刻理解高校创新生态系统内涵的基础上,明确系统核心层与影响力层的具体构成,详细分析系统基于开放式平台的知识创新、基于生态位决策和利益"共赢"协调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科技创新实际情况,从生态视角得出高校创新生态系统管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任新惠   王佳瑞  
基于城市空中交通(UAM)的研究现状,进一步引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探索UAM创新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深入剖析参与主体、外部环境和系统资源如何实现良性发展。研究结果表明,UAM创新生态系统由“技术-应用-商业”主体系统和环境系统构成;在政策引领机制、技术驱动机制、场景驱动机制、金融支持机制驱动下,从政府、技术和应用场景层面提出建议,促进UAM创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研究结果为发展UAM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低空经济产业生态和创新UAM相关企业商业模式提供管理启示,为未来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新方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施锦诚   王迎春  
全球人工智能的角逐已从先进技术的单点竞争上升到创新生态的全面竞争。本文选取美国、日本、英国、欧盟为典型案例,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对人工智能特征和发展模式进行研究,以期为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的建设提供借鉴启示。研究发现:(1)创新生态系统的目标导向、运行逻辑、投入方式以及环境塑造对人工智能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2)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美国、日本、英国、欧盟分别代表“技术-经济”“技术-社会”“规则-经济”“规则-社会”4类模式。鉴于此,研究从人工智能目标导向、运行逻辑以及环境塑造获得研究启示,希望促进中国人工智能创新生态系统建设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