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860)
- 2023(14229)
- 2022(12495)
- 2021(11742)
- 2020(9895)
- 2019(22924)
- 2018(22769)
- 2017(44923)
- 2016(23931)
- 2015(26992)
- 2014(26844)
- 2013(26285)
- 2012(24002)
- 2011(21434)
- 2010(21209)
- 2009(19350)
- 2008(18580)
- 2007(15985)
- 2006(13880)
- 2005(11879)
- 学科
- 济(95030)
- 经济(94921)
- 管理(69991)
- 业(66609)
- 企(54504)
- 企业(54504)
- 方法(47710)
- 数学(42435)
- 数学方法(41903)
- 中国(25970)
- 财(25930)
- 农(25532)
- 业经(21023)
- 学(18580)
- 贸(17775)
- 贸易(17767)
- 制(17481)
- 地方(17332)
- 易(17314)
- 农业(16932)
- 务(16080)
- 财务(16010)
- 财务管理(15975)
- 技术(15342)
- 企业财务(15169)
- 环境(15072)
- 理论(14796)
- 和(14778)
- 银(14746)
- 银行(14711)
- 机构
- 大学(339815)
- 学院(337980)
- 管理(138844)
- 济(137811)
- 经济(134989)
- 理学(121567)
- 理学院(120336)
- 管理学(118319)
- 管理学院(117702)
- 研究(107060)
- 中国(79265)
- 京(70990)
- 科学(64887)
- 财(63720)
- 财经(52353)
- 所(51532)
- 业大(49361)
- 农(49059)
- 中心(48815)
- 经(47848)
- 研究所(47091)
- 江(46039)
- 北京(44538)
- 范(43234)
- 师范(42851)
- 经济学(42058)
- 院(39752)
- 财经大学(39492)
- 农业(38437)
- 经济学院(38344)
- 基金
- 项目(236821)
- 科学(187039)
- 研究(174561)
- 基金(173401)
- 家(150198)
- 国家(148999)
- 科学基金(129134)
- 社会(110469)
- 社会科(104734)
- 社会科学(104706)
- 基金项目(92481)
- 省(90857)
- 自然(83930)
- 自然科(81988)
- 自然科学(81968)
- 自然科学基金(80478)
- 教育(80246)
- 划(76778)
- 资助(71617)
- 编号(71387)
- 成果(56473)
- 部(53111)
- 重点(52304)
- 发(49945)
- 创(49275)
- 课题(47817)
- 教育部(46034)
- 创新(45974)
- 国家社会(45642)
- 科研(45593)
- 期刊
- 济(141617)
- 经济(141617)
- 研究(97715)
- 中国(54434)
- 管理(50063)
- 学报(50048)
- 财(46736)
- 科学(46626)
- 农(43457)
- 大学(39033)
- 学学(36826)
- 教育(34438)
- 农业(30726)
- 技术(29907)
- 融(26681)
- 金融(26681)
- 财经(25061)
- 业经(24074)
- 经济研究(23065)
- 经(21332)
- 问题(19269)
- 理论(17243)
- 图书(16707)
- 技术经济(16392)
- 科技(15933)
- 实践(15819)
- 践(15819)
- 商业(15308)
- 现代(15089)
- 业(15079)
共检索到471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孙早 韩颖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快速推进,人工智能发展已经对劳动力收入分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男性和女性劳动力收入水平差距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在Aghion等(2017)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将工业部门划分为低技术部门与高技术部门,从性别视角刻画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不同工业部门、女性和男性劳动力需求结构及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本文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证明:第一,人工智能发展在增加低技术工业部门对女性劳动力需求的同时,将增加高技术工业部门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第二,人工智能发展将会缩小低技术工业部门的性别工资水平差距,扩大高技术工业部门的性别工资差距;第三,位于收入分布中高端的劳动力更容易从人工智能发展中获取工资水平的提升。本文进一步发现,性别歧视是造成低技术工业部门劳动力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而劳动力个体特征差异则是造成高技术工业部门性别工资差距的主要因素。本文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发展与应用的同时,要加强对性别歧视的监管,积极引导劳动力,尤其是女性劳动力学习“人机协作”所需专业技能,鼓励企业进行劳动力转岗技能培训,建立国家高素质人才储备的长效机制。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蒙大斌 杨振兵
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测算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指数,通过可有效控制内生性问题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劳动力市场分割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程度的影响,发现中国省际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要比现有研究结论严重得多,工资扭曲程度呈加重态势;西北偏远地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重,东部沿海省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轻;在控制相关因素后,劳动力市场分割将加剧工资扭曲程度。因此,逐步消除各省市之间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可有效缓解中国工业部门的工资扭曲程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永 张衔
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工业革命以来,关于"技术性失业"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就业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也可能破坏就业岗位,就业数量变化取决于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人工智能冲击范围广,且有助于克服"自动化讽刺",使得就业创造效应减弱的同时就业破坏效应不断增强。而且人工智能会导致就业结构"T"型分化,呈现高端化趋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变化均会加剧失业风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预测的正确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加限制地运用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导致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将为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准备生产力条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信敏 丁浩
使用我国22个工业部门2005~2014年面板数据,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两个维度,分析产业间技术溢出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差异及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部门产业间技术溢出对于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48和-0.198,明显高于直接R&D投入;能源结构调整对于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煤炭和石油的弹性系数明显大于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技术溢出和能源结构调整在不同种类工业部门的表现存在差异,生态化水平越低的部门效果越显著;滚动估计结果显示,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影响效果呈现逐渐增强趋势,煤炭和石油的弹性系数缓慢减小,能源结构调整的效果得到体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王信敏 丁浩
使用我国22个工业部门20052014年面板数据,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两个维度,分析产业间技术溢出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产业生态化的影响差异及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部门产业间技术溢出对于能耗强度和排放强度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148和-0.198,明显高于直接R&D投入;能源结构调整对于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煤炭和石油的弹性系数明显大于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技术溢出和能源结构调整在不同种类工业部门的表现存在差异,生态化水平越低的部门效果越显著;滚动估计结果显示,产业间技术溢出的影响效果呈现逐渐增强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海云 石小霞
对外直接投资影响了母国的要素需求结构,从而影响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的收入差距。本文从直接效应、逆向技术溢出和结构调整三个方面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部门内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结合中国2003—2014年31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缩小了收入差距,但在不同的时间区段对外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差异;低技术部门及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缩小了收入差距,高技术部门对外直接投资扩大了收入差距,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对外直接投资对收入差距没有明显影响;对外直接投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铂
通过中国工业部门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国际贸易对中国工人工资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实际贸易额与中国工人实际工资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这验证了根据S-S定理等相关贸易理论分析的结果。总体来说,国际贸易有利于中国工人工资的提高,后者的变化对前者有较高的弹性。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提高中国工人工资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
贸易 工资 工人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杰 陈志远
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2004年普查数据,从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研究了出口与工资不平等的关系及影响机制。本文的研究发现:在行业层面上,出口密集度与工资不平等程度呈现显著的负向关系,即出口活动的参与会降低工资不平等;教育水平是解释工资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以往的基于中国工业企业层面的研究未予以重视;在企业层面上,我们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国际贸易主要是通过提高低工资企业的工资来降低不平等,即出口主要通过相对地提高低工资企业的技能溢价从而缓和工资分布的不平等。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针对出口对工资收入优化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陈东 姚笛
本文采用2000—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机器人应用对企业间工资差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在提高企业平均工资的同时,扩大了应用企业与未应用企业之间的工资差距,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一影响愈加彰显,并在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中呈现异质性。在现阶段,机器人应用的生产率效应和产出规模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利润分享工资的提升效应高于技能组成工资的降低效应,是企业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因。因此,加大企业间再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引导工人学习与人工智能技术相适应的新技能,是增加劳动者工资和抑制企业间工资差距进一步扩大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茂初 赵志勇
笔者运用中国2003年~2010年省级面板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与中国环境破坏(污染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静态估计和动态估计的计量分析结果都表明,除了人均收入的影响外,城乡收入差距对污染物排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减少全国的污染排放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有效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环境破坏 面板数据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杨振兵 张诚
中国工业部门工资扭曲的影响因素众多,但现有研究尚未从环境规制的视角进行探讨。本文通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2001-2012年中国工业行业的工资扭曲指数,进而采用能够有效控制"内生性"的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考察了环境规制强度等因素对工资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样本区间内中国工业几乎所有行业均出现了实际工资低于劳动边际生产率的"向下扭曲"现象,且工资扭曲指数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倒U形"演化趋势,不同行业的工资扭曲程度差异较大;环境规制强度的提升一方面增强了劳动边际产品价值,另一方面抑制了实际工资增长,并因此加剧了工资扭曲程度;而行业竞争强度、创新投入、外资比重和行业的资本化程度等...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宁 李明真 李达 王永路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在重塑行业内劳动力市场中不同群体的“技能-技术”匹配关系和收入分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从理论上探讨其内在影响机理。研究发现:(1)技术进步扩大了行业中的性别工资差距,但使整体工资水平趋于上升;(2)技术进步使低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缩小,但却扩大了高技能群体的性别收入差距;(3)制造业中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教育程度、行业内性别偏好、女性精细化能力优势及低技能工作对体力技能需求下降的方式影响性别工资差距。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王家华 王瑞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银行2006—2014年的数据,通过采用随机效应面板模型,得出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破产风险之间存在阈值效应,当影子银行规模超过33.7万亿元时,影子银行将会增加商业银行的破产风险。将破产风险细分为资产组合风险和杠杆风险,发现影子银行和银行资产组合风险之间同样存在阈值效应,而与杠杆风险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高越 王学真
国际生产分割对参与国劳动力的需求产生了重要影响。国际生产分割的发展可分为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两种类型,前者扩大了对发展中国家高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而后者提高了对发展中国家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基于中国工业部门数据的经验研究表明,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和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的生产分割相比,前者对高技能劳动相对需求的影响要更大一些;发生在低技能行业的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会提高对低技能劳动的相对需求。从劳动力需求角度看,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用工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与国际生产分割的外延型发展有关。
关键词:
国际生产分割 劳动力市场 技能升级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李子奈 刘强
本文利用中国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5个工业部门1997—2008年历年的产业相似度矩阵,并以此为权数构建了衡量产业间技术溢出的指标。通过将产业间技术溢出指标引入到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当中,分析了产业间技术溢出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部门间的技术溢出对工业各部门劳动生产率有着显著的正面影响,产业间技术溢出的生产率弹性值约为0.348,高出各产业直接R&D投入的影响。固定窗宽的滚动估计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35个工业部门的产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呈扩大趋势;而对相似性聚类后的4大类产业的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相似类内部产业之间技术溢出效应比4类之间的技术溢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