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574)
2023(6206)
2022(4997)
2021(4565)
2020(3758)
2019(8151)
2018(8307)
2017(14569)
2016(8063)
2015(9245)
2014(9692)
2013(9150)
2012(8685)
2011(8055)
2010(8368)
2009(7937)
2008(7993)
2007(7657)
2006(6843)
2005(6402)
作者
(26755)
(22265)
(22094)
(21072)
(14213)
(10647)
(9952)
(8777)
(8501)
(8004)
(7730)
(7569)
(7506)
(7248)
(7140)
(6864)
(6671)
(6579)
(6410)
(6240)
(6018)
(5574)
(5537)
(5264)
(5009)
(5007)
(4901)
(4851)
(4616)
(4553)
学科
(33433)
经济(33388)
管理(28004)
(25087)
(22311)
企业(22311)
技术(12396)
方法(11920)
(11403)
理论(10563)
中国(10196)
业经(8956)
(8690)
(8584)
数学(8338)
数学方法(8208)
(8063)
(7290)
教育(7097)
(6834)
金融(6826)
技术管理(6568)
(6375)
银行(6352)
(6166)
(6067)
农业(5820)
地方(5086)
教学(5065)
(4921)
机构
大学(132529)
学院(130394)
(48614)
经济(47342)
研究(47040)
管理(44473)
理学(36819)
理学院(36372)
管理学(35687)
管理学院(35427)
中国(34623)
科学(29818)
(29536)
(25032)
(24332)
研究所(22548)
(22167)
(21554)
中心(20319)
(19771)
师范(19542)
业大(19100)
北京(19025)
财经(18698)
农业(17304)
(17189)
技术(17185)
(17102)
(16764)
师范大学(15590)
基金
项目(80412)
科学(61984)
研究(60878)
基金(55540)
(49433)
国家(49003)
科学基金(40291)
社会(36817)
社会科(34716)
社会科学(34708)
(32017)
教育(28576)
基金项目(28156)
(27312)
编号(25171)
自然(24491)
自然科(23895)
自然科学(23887)
自然科学基金(23449)
成果(22405)
资助(22308)
课题(18993)
重点(18913)
(17483)
(17372)
(17259)
创新(16198)
项目编号(15612)
(15325)
(15248)
期刊
(60904)
经济(60904)
研究(42521)
中国(31008)
学报(24980)
教育(22881)
科学(21360)
(20602)
(20499)
大学(18744)
管理(18596)
学学(17431)
技术(14988)
农业(13557)
财经(11356)
(10523)
金融(10523)
(9910)
经济研究(8985)
业经(8957)
科技(8241)
图书(8095)
问题(7896)
技术经济(7776)
(7624)
论坛(7624)
(7356)
职业(6971)
(6961)
(6211)
共检索到2085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张善根  
法律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带来的各种新问题、新困境,引发了人工智能法律地等各层面的考虑,人工智能可以成为法律上的主体,但其是一种新型的、从属的法律主体。构成智能在运行过程中处于无主体状态及现有法律是否陷于无解的局面。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并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身份认证,对符合主体资格技术标准的人工智能,建立相应的主体资格和身份。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吴习彧  
人工智能的热点效应引发了各类派生讨论,问题集中在对人工智能的法律定性上,涉及是否应赋予其法律人格等。思考是否应当将法律主体资格延伸至人工智能上,为法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思想实验。本文的观点是,为了解释人工智能的行为效力而主张赋予其法律主体资格是没有必要的。毕竟只有人类才可以理解"权利"与"责任"的涵义,机器只能被设计成遵守规则,却不能理解规则。所以即便创设出类似于"电子人"的法律人格,法律规则也无法对机器本身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相对现实的路径应当是考虑如何通过法律去影响机器背后的人(包括人工智能的设计者、制造商以及使用者等)的行为层面,进而解决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与挑战。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新平  章峥  
伴随近年人工智能新技术的迅疾应用扩张,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主体地位及其法律治理问题已成为理论和实务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强人工智能机器人认知领域的符号主义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有不同程度的弊病,应对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建构结构-行为主义理论。强人工智能机器人之类人意识、行为能力、权利能力、义务能力与责任能力的存在决定了其必然具有独立的法律主体地位。强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法律治理应基于结构-行为主义理论,进行"载体-数据-算法"的三分之治,对其物质载体的治理应从"事前-事后"两个维度展开;对其数据的治理应遵循谦抑性原则;对其算法的治理则应从事前审核备案机制和事后司法审查程序两个层面展开。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赵博  
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法律领域的既有制度面临不同程度的冲击,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地位,人工智能的侵权责任承担,以至赋予人工智能主张知识产权的可能均存在异议。人工智能具备一定自主思维能力,使其区别于传统的可以任意支配并完全能够预知结果的客体物。在没有技术限制的情况下,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逐步精进,而人类对其支配与掌控的程度将逐步弱化,预先制定实践活动中对此类特殊物的规制机制就显得十分必要。在顺应技术革新发展的浪潮中明确人工智能的法律地位并据此建设充分的法律规制方案,才能避免技术的无序化发展甚至损害人类自身的利益,明确人工智能法律地位则成为了制度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韦然  
近年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同时对社会造成了系列影响,为预防潜在风险的发生,亟需对其进行全面理性的评判。从法理角度来看,主要从对人工智能法律主体地位的思考和法律价值的分析两方面进行探讨。其一是通过整理学界关于法律主体地位的不同观点,寻找其中的不妥之处,得出未来将高度智能化的人工智能作为特殊主体的结论。其二是对人工智能与平等、正义、安全、秩序等方面的联系进行适当的法律价值评价。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锋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化、法律化是我国正在进行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个很重要的层面,人与自然关系法律化的观念已经开始逐渐影响到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变革,即将自然的权利纳入法律关照的视野,考察自然权利在现实法律中的渗透机制以及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现实路径,才能实现对自然权利的有效保护。而前提是打通对自然权利进行司法救济的理论基础,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信托理论和代理制度的一般原理和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的发掘,探讨自然权利司法救济的理论依据,为自然的法律地位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美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为开拓保护自然的权利路径提供了借鉴意义,更为本文论述的理论增加了实践的可行性支持。实现有司法救济的自然...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本陆  
关于主体教育的理论基础的探讨,当前需要具体解决好两个问题:第一,从主体教育发展历程看,主体教育主要吸收了哪些研究成果;第二,为了促进主体教育理论深入发展,当前应如何进一步扩大学术资源。客观地说,注重广泛的理论学习,努力吸收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主体教育理论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傅家骥  
目前,人们所理解的以内涵为主扩大再生产,在我国实际上就是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扩大再生产,就是把投资主要用在现有企业的更新改造上。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已成为一条在技术飞快进步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客观规律。由于我国过去曾长时期地把基本建设视作扩大再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在阐述以技术改造为重点扩大再生产的同时,就必然要涉及到基本建设与技术改造的区别问题。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童洁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进行“杀熟”的现象越发泛滥,但是目前我国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对“杀熟”行为的法律规制不全面、保护路径比较单一以及针对“杀熟”行为的监管难这两方面,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杀熟”的这一行为本身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企业利用大数据违法成本低以及相关法律规定存在滞后性。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规制人工智能大数据“杀熟”行为,需要从其违法本质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并且进一步完善规制大数据“杀熟”的法律制度和加强对大数据平台的监管力度。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赵鹏  
快速发展的法律人工智能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法律行业运行的基本模式,从而改变对法学和相关学科人才的需求结构,并要求法学人才知识背景的变化。法学教育需要打破高校和法律实践部门之间的体制壁垒,也需要在其师资结构和课程设计中保持向其他学科知识的开放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孙铮  
(一) 一个时期以来,为了中国会计理论建设的需要,我国会计学界的一些学者,相继为我们介绍了一批形形色色的西方会计理论。人们在阅读了这些文献之后,自然会联想到,在研究中国会计理论的今天,这些西方会计理论有无借鉴的价值,那些在异国他乡收获的果实,能否移植到我们这片水土气候截然不同的土地上来。显然,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需要有一个认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惠珍  
我国正探索建立碳交易制度,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并促进温室气体减排。本文在阐明碳交易市场的特殊性及其潜在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基础上,指出政府在特定条件下依法调控碳价的必要性,进而介绍了我国碳价调控面临的挑战和欧盟相关经验,然后论述了通过明确《价格法》适用范围及提升试点规范效力来充实碳价调控法律依据,并在《价格法》基础上创新政府调控碳价的法律机制。
[期刊]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王以龙  
[期刊] 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  [作者] 高松  孙丽  
特许经营是一种现代化的流通组织方式和经营形式 ,它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现代商业的发展。但是在理论上 ,这种商业形式并没有得到系统、详细的阐述。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等理论对企业的组织形式、结构等进行了理论分析。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张亚连   田冠军  
本文以环境会计学科的研究为出发点,阐明了环境会计的理论基础:环境价值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外部成本内部化理论,这为企业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