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578)
- 2023(12501)
- 2022(10917)
- 2021(10242)
- 2020(8579)
- 2019(19668)
- 2018(19691)
- 2017(37536)
- 2016(20569)
- 2015(22942)
- 2014(22985)
- 2013(22749)
- 2012(20892)
- 2011(18849)
- 2010(18684)
- 2009(16806)
- 2008(16446)
- 2007(14259)
- 2006(12361)
- 2005(10741)
- 学科
- 济(79357)
- 经济(79265)
- 管理(60156)
- 业(58695)
- 企(49271)
- 企业(49271)
- 方法(38962)
- 数学(33481)
- 数学方法(33046)
- 学(20866)
- 农(20680)
- 中国(19589)
- 财(19317)
- 技术(18493)
- 业经(17783)
- 地方(14882)
- 理论(14688)
- 农业(14246)
- 贸(13643)
- 贸易(13639)
- 易(13224)
- 制(13174)
- 和(13136)
- 务(12822)
- 财务(12754)
- 财务管理(12733)
- 环境(12496)
- 企业财务(12154)
- 银(11432)
- 银行(11380)
- 机构
- 大学(298038)
- 学院(294496)
- 管理(117203)
- 济(110747)
- 经济(108208)
- 理学(102573)
- 理学院(101369)
- 研究(99746)
- 管理学(99373)
- 管理学院(98841)
- 中国(70308)
- 科学(65927)
- 京(63761)
- 所(51177)
- 农(50790)
- 财(49151)
- 业大(47736)
- 研究所(47387)
- 中心(44109)
- 江(41802)
- 财经(40582)
- 范(40263)
- 农业(40139)
- 北京(39966)
- 师范(39836)
- 经(37051)
- 院(36354)
- 州(34305)
- 技术(32951)
- 经济学(32649)
- 基金
- 项目(210201)
- 科学(164637)
- 基金(152451)
- 研究(150259)
- 家(134753)
- 国家(133690)
- 科学基金(113787)
- 社会(92456)
- 社会科(87578)
- 社会科学(87553)
- 省(81926)
- 基金项目(81627)
- 自然(76381)
- 自然科(74625)
- 自然科学(74603)
- 自然科学基金(73255)
- 划(69974)
- 教育(68918)
- 资助(62716)
- 编号(60203)
- 成果(48706)
- 重点(47304)
- 部(45999)
- 创(44246)
- 发(44061)
- 课题(41582)
- 创新(41317)
- 科研(40740)
- 计划(39319)
- 教育部(38867)
- 期刊
- 济(115736)
- 经济(115736)
- 研究(82801)
- 学报(52525)
- 中国(52286)
- 科学(47943)
- 农(45140)
- 管理(41774)
- 大学(38819)
- 学学(36616)
- 财(35604)
- 教育(33862)
- 农业(32000)
- 技术(26910)
- 融(20823)
- 金融(20823)
- 财经(19122)
- 业经(18496)
- 经济研究(18127)
- 科技(16952)
- 图书(16549)
- 业(16526)
- 经(16186)
- 技术经济(15286)
- 问题(14926)
- 版(14712)
- 理论(14440)
- 业大(13978)
- 实践(13435)
- 践(13435)
共检索到413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情报杂志
[作者]
朱雪忠 张广伟
[目的/意义]人工智能目前已被广泛应用到各类科技研发活动中。随着其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在基因编程和人工神经网络等领域独立创造出新的技术成果。探讨这类技术成果的可专利性、明确相应的权利归属,将有利于吸收资金投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法/过程]作者根据现有的专利法关于授予发明专利的规定,逐条来判断如下问题:这类技术成果是否满足作为发明专利的客体要求;如果满足,其专利权如何归属;人工智能本身可否作为发明人等。[结果/结论]人工智能产生的技术成果具有可专利性;按照民法主客体不得互换的基本原则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专利权归属 可专利性 专利权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全真 徐棣枫
当前,人工智能发明对专利客体范围、专利“三性”审查标准及专利权属制度造成巨大冲击。就专利客体而言,在“算法+技术”规则的指引下,可将人工智能生成的技术方案明确为方法类专利客体;在专利“三性”审查方面,借鉴人工智能技术中立优势对相关发明进行“新式审查”,可以化解对传统审查方式的冲击;在专利权属制度设计上,基于产业政策和利益平衡考量,构建以人工智能投资者为核心、辅之以意思自治原则的专利权属制度成为必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徐新 高山行
在提出自主技术创新定义和测度指标库的基础上,根据定义内涵删除了不合适的测度面,比对了各测度面及其指标,归并含义相近的测度面和指标,保证测度面及其指标的唯一性和覆盖性。根据自主技术创新过程构建了逻辑模型,以模型为基础净化及补充了相应指标。分析结果指出,对企业自主技术创新的测度应包含3个测度面,它们又分别包含5个资源指标、12个能力指标及2个技术成果归属指标。
关键词:
自主技术创新 技术成果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彭木林
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字创作与视觉艺术领域的发展使"创作者"身份不再限定于人类,拥有作品的人工智能是否能以著作权人的身份受到保护成为了理论研究的重点。美国联邦地方法院对"猴子自拍照案"中"非人类作者"著作权侵权案件的认定与世界各国的相关研究都为解决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提供了不同的解决视角。在短时间无修改法律条文需要的情况下,权利归属可借鉴早已存在且运作成熟的委托作品制度安排,这样可以避免更复杂的模式又使得人工智能著作权得到实质保护。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 智能写作 委托作品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张燕
目前人工智能在我国发展迅速,部分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其所创作的作品和人类作品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区分,如最近爆火的“Chat GPT”。人工智能的作品值得我国法律赋予著作权的保护,但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人工智能创作的何种作品才可能有“著作权”以及人工智能的著作权应当归属于谁。鉴于此,本文在肯定人工智能作品保护重要性的基础上,对人工智能创作者及其创作作品进行了界定,并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著作权归属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通过对上述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得出以孳息理论为基础,构建人工智能作品著作权归属模式的结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著作权归属 孳息理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罗文伯 汤书昆
对于造纸术发明人的界定争论已久,这在本质上是技术成果的归属问题,在当今科技工作领域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瓦特改良蒸汽机为对照,对比分析造纸术的成果归属并回应了这一争论的两种倾向,进一步提出技术成果归属权判断的四项原则:普遍性、主体性、标志性和效用性,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
造纸术 蔡伦 瓦特 成果归属 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张唯玮 张武军 孙雍君
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智能驾驶等人工智能技术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Chat GPT、Sora等以认知大模型为主的AI技术的加速迭代,将人类带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正成为引领未来的新兴战略性技术。这些新质技术成果在给人类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对社会秩序的诸多方面,如社会就业、网络安全、法律伦理等带来较大冲击。在知识产权领域,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及其权属等问题亟待廓清。在大多数国家的既有法律中未有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相关规定,实践中极易引起相关权属、侵权纠纷,因此需要对现行专利权制度作出调整。从知识产权视角直面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冲击,分析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可专利性,认为无论是从AI生成内容的专利权客体属性,还是专利技术方案、专利“三性”等角度看,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均具有可专利性。至于其专利权归属问题,涉及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AI研发者、所有者、使用者等多方利益主体,除各方事先或事后有约定外,应根据其实质性贡献认定发明人,并对AI生成内容专利申请的披露制度进行合理调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赵玉桐 杨建林
[目的/意义]针对来源于跨领域技术融合或应用的颠覆性技术建立识别框架,结合应用场景识别颠覆性技术,为颠覆性技术的遴选和培育提供参考,助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方法/过程]首先,基于跨领域专利的德温特手工代码字段进行突变检测;其次,依据突变类型、创新性和影响力筛选重要手工代码;最后,基于重要手工代码对应的标题摘要组合文本,提取专利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根据词频及中介中心性筛选颠覆性技术关键词,并采用社区发现算法进一步识别具体应用场景下的颠覆性技术。[结果/结论]以人工智能领域为实证领域,识别出智能教育、人脸识别、智慧医疗、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智能云计算、自然语言理解与生成、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智能家居等技术具有较强颠覆性,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周长峰 刘燕
推动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已成为我国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归属与分享方面,确实存在权益不清晰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通过梳理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并尽快建立能够有效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军民两用技术知识产权归属、利用与分享的新机制,有利于增加我国军民两用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总量,提高我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能力。
[期刊] 情报学报
[作者]
温有奎 温浩 乔晓东
计算机硬件性能的提升和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科技文献信息检索的速度和多类型数据聚类问题,但检索的对象还不能直接进入文献内容的事实知识,因而难以实现智能化的科技文献大数据知识的问题快速回答和推荐服务功能,由此大数据环境下的科技文献信息浏览方式越来越增加了科技人员获取创新点知识的时间和负担。究其原因有两点,一是科技文献的数据模型是非结构化文本数据结构,二是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的数据库不支持非结构化的文本数据结构。这两点制约了科技文献大数据成果与用户问题智能化和自动化回答服务的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基于科技文献大数据创新点成果的智能挖掘和知识服务研究,首先利用人工智能的思想对科技文献进行创新点成果挖掘,其次建立创新点成果语义知识库,最后建立基于语义知识库的智能推理机的问题答案服务系统,以此探索科技文献大数据服务的浏览模型向问题回答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方向发展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文本挖掘 智能问答 语义推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怡炜 戚湧 武兰芬
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融合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识别车联网产业技术机会,为人工智能与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选取2000-2019年相关专利数据,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领域技术融合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Word2vec文本挖掘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融合领域技术发展态势、技术主题关联模式、技术共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融合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像识别等相关算法是车联网领域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等相关算法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交通平台是融合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数据识别与数据表示技术在融合演变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较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受到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基于研究结论,从研发方向、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文强 吴群琪
针对目前道路运输行为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运输行为归属问题入手,综合评述运输行为归属标准,指出运输行为归属标准的多样性,是造成道路运输行为执法混乱的最重要原因。基于此,论文对运输行为重新界定分类,依据运输行为是否具有经济属性标准,把各类运输行为统一聚类为经济性运输和非经济性运输,这样可以明确执法主体的执法范围,解决执法过程中长期以来"缩小"与"扩大"尖锐对峙矛盾,为正确制定运输政策和指导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道路运输 运输行为 经济性运输 运输需求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蔡爱惠 杨玲莉 张晓锋
通过对专利权归属变化后的绩效分析,提出兼顾公平和效率是解决财政性资金资助的科研项目的专利权归属问题的基本原则:权利和义务对等是确保公平进行权益分配的前提,而寻求公平和效率的动态平衡是立法价值的根本体现。
关键词:
财政性资金 专利权 归属 公平 效率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海军 于佳文
颠覆性技术被广泛认为是后发企业抢占市场先机的最佳赛道。如何把握颠覆性技术未来发展主题及方向?围绕这一关键问题,本文基于颠覆性技术的创新性、扩散性、转轨性、提升性及替代性等特征,从专利和微博视角切入,构建颠覆性技术主题识别模型,并以人工智能领域为研究对象,验证所提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地,分析出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类脑智能、智能机器人与虚拟现实是未来颠覆性技术发展的重要主题。本文研究结论丰富既有颠覆性技术创新理论体系,可为企业制定和调整技术创新战略和方向提供借鉴。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技术主题 人工智能 技术识别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冉从敬 宋凯
[目的/意义]探索构建高校可转化专利识别模型,精准锁定存在转化价值的专利,对提升高校专利转化效率具有促进作用。[方法/过程] 以人工智能领域为例,首先结合已有研究中使用的专利评估指标,从数据易获取性角度出发,确定了16个指标,并应用主成分分析探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实现对重要指标的筛选;进而,将LDA模型与K-means算法结合,确定专利的技术主题,并与专利评估指标进行融合构建专利特征矩阵;最后,利用AdaBoost算法进行识别模型构建,并应用到对高校可转化专利的识别中,获取每件专利的可转化概率,仿照标准十分评估方法对专利进行划分,确定具备转化价值的专利。[结果/结论] 结果显示,将专利技术主题与评估指标融合后,AdaBoost算法分类准确度提高了10%;通过对高校专利的识别,专利可转化概率呈对数常态分布,具备转化价值的专利比重为22.47%,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为高校专利价值评估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也为高校科技成果管理部门的专利运营及企业对高校核心专利的识别提供了实践方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