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2)
2023(304)
2022(232)
2021(179)
2020(148)
2019(286)
2018(282)
2017(566)
2016(292)
2015(280)
2014(279)
2013(273)
2012(195)
2011(221)
2010(178)
2009(162)
2008(137)
2007(140)
2006(102)
2005(65)
作者
(787)
(715)
(683)
(608)
(418)
(380)
(303)
(282)
(244)
(240)
(238)
(233)
(231)
(228)
(213)
(212)
(211)
(198)
(194)
(183)
(183)
(164)
(160)
(159)
(154)
(150)
(146)
(144)
(138)
(136)
学科
(1274)
(1240)
管理(1185)
(1130)
贸易(1130)
(1121)
产品(1115)
(1094)
经济(1091)
农产(794)
农产品(794)
市场(790)
(767)
企业(767)
价格(754)
产品价格(748)
方法(625)
(607)
出口(597)
出口贸易(597)
(597)
数学(592)
数学方法(591)
供销(435)
(435)
业经(374)
生产(346)
产业(332)
农业(320)
品管(305)
机构
学院(4236)
大学(3977)
管理(2140)
(2053)
经济(2031)
理学(1966)
理学院(1951)
管理学(1935)
管理学院(1925)
研究(1103)
(1027)
业大(992)
中国(894)
农业(823)
经济管理(780)
(728)
科学(691)
商学(648)
商学院(644)
农业大学(595)
(573)
财经(528)
(526)
经济学(512)
中心(507)
研究所(498)
(480)
经济学院(475)
(469)
(464)
基金
项目(3365)
科学(2742)
基金(2578)
研究(2345)
(2327)
国家(2316)
科学基金(1991)
社会(1554)
社会科(1495)
社会科学(1495)
自然(1439)
自然科(1407)
自然科学(1407)
自然科学基金(1378)
基金项目(1369)
(1270)
(1068)
资助(1029)
教育(1015)
编号(933)
(753)
(744)
(735)
重点(719)
(708)
科研(699)
创新(688)
(641)
人文(638)
计划(633)
期刊
(1862)
经济(1862)
研究(911)
(825)
管理(735)
科学(659)
业经(654)
学报(634)
农业(567)
大学(547)
学学(542)
中国(478)
商业(456)
经济研究(433)
林业(367)
技术(358)
商业经济(348)
问题(326)
(323)
(316)
(302)
科技(262)
技术经济(256)
国际(255)
世界(243)
财经(217)
价格(208)
经济问题(190)
(189)
(181)
共检索到5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王欣  朱虹  姜帝  夏少昂  肖春曲  
得益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人工智能消费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然而,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仍存在担忧与焦虑,这些负面态度可能源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的感知所引起的身份认同威胁。本文提出,将人工智能的形象从替代者转变为协助者,能够减轻消费者对人工智能产品的抗拒。本研究将在具体消费和服务情境中,考察人工智能产品形象(协助者vs.替代者)是否会对消费者评价产生影响,并探索其解释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五个实验研究,本文发现,相对于替代者形象,消费者对协助者形象的人工智能产品或服务的感知身份认同威胁较小,因而评价更高。这一效应受到消费者既有的相关风险观念和自我肯定的调节。具体而言,当消费者人工智能风险观念较强时,这一效应存在,而当消费者的人工智能风险观念较弱时,效应消失;当给予消费者较强的自我肯定时,这一效应消失。本研究结果丰富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的态度研究,从人工智能形象视角剖析了消费者对人工智能技术消极评价的来源,也为人工智能产品如何选择合适的形象定位和宣传语言提供了实践指导。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徐辉  毛一然  
近几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汽车、智能家居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登上了消费者们生活的舞台。区别于传统的非智能产品,人工智能产品以其独特的智能性特征获得了很多消费者的青睐,但也有些消费者对其智能性特征抱有迟疑观望的态度。通过对近几年以来关于人工智能领域内消费者体验研究进行综述性研究,解释了人工智能产品的内涵与特征。探讨了学者们在该领域研究的不同视角,分别为恐怖谷理论视角、技术接受模型视角、拟人视角和集群理论视角,建立了四种视角对于消费者体验研究的基本框架。最后,对未来人工智能产品消费者体验研究的侧重点进行了展望。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志伟   庞占朝  
<正>近年来,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务领域的应用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如面向客户和交易的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支付、智能信贷、智能投顾、智能理赔、智能风控,但在金融监管,尤其是以金融消费者保护为核心之行为监管领域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业务领域广泛应用所带来的服务模式变革、业务流程再造、金融产品创新,还给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现有的监管规范、执法安排和工作举措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应结合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金融消费者保护工作的实际,积极研究人工智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应用的主要场景、关键问题和优化措施,以确保人工智能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的合理有效应用。
关键词: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建新  范秀成  晋向东  
新产品经常因为促销而脱销,并进而会影响消费者对相似品推荐的反应,但目前对该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却严重不足。基于损失厌恶理论和控制幻觉理论,文章通过构建有调节的双中介模型深入探寻了新产品促销性脱销影响消费者相似品推荐反应的内在机理与边界条件,并通过采用招募大学生被试进行实验的方法进行了实证检验。通过两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新产品促销性脱销确实会影响消费者对相似品推荐的反应,折价脱销较之于正价脱销他们有更消极的相似品推荐反应;(2)损失厌恶与控制幻觉会共同中介新产品促销性脱销对消费者相似品推荐反应的影响,其中损失厌恶起着消极中介效应,而控制幻觉起着积极中介效应;(3)消费者的交易倾向会调节损失厌恶与控制幻觉的双中介效应,高交易倾向更容易让损失厌恶中介效应占优,而低交易倾向更容易让控制幻觉中介效应占优。文章结论不仅对深化与完善新产品脱销、损失厌恶和控制幻觉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指导和改善厂商正确操作脱销营销、消费者理性消费和监管机构规范经营等具有重要的管理启示。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战国  李子键  
作为推断进口产品相关属性的重要线索,来源国形象对形成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基于来源国形象结构分解的视角,将来源国形象划分为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人文与自然两个层面,基于具体产品探究国家形象、国家产品形象、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国家产品形象在国家形象与产品态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由于目标国家选择的关系,这一结论只在人文层面来源国形象效应中得到验证;在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划分的基础上结合人文/自然来源国形象的概念,拓展性的研究假设得到验证,多维来源国形象效应的作用机制更为明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朱战国  李子键  
作为推断进口产品相关属性的重要线索,来源国形象对形成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重要影响。笔者基于来源国形象结构分解的视角,将来源国形象划分为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形象两个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为人文与自然两个层面,基于具体产品探究国家形象、国家产品形象、产品态度与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通过实地问卷调研收集相关数据,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理论假设,实证研究发现:国家产品形象在国家形象与产品态度的影响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并且由于目标国家选择的关系,这一结论只在人文层面来源国形象效应中得到验证;在国家形象与国家产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书嵘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投入和产出这个方面测算2003—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构建熵指数(EI)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度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具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产业分化度的影响存在着"先抑后扬"的特征,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分化度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抑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某一拐点之后,产业分化度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加速效应"。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罗书嵘  
文章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人工智能投入和产出这个方面测算2003—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构建熵指数(EI)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分化度进行了测度;通过构建计量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人工智能对产业分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具有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但西部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程度对产业分化度并未产生明显影响;人工智能发展水平对产业分化度的影响存在着"先抑后扬"的特征,在人工智能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产业分化度以递减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抑制效应",随着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达到某一拐点之后,产业分化度以递增的速率增加,此阶段支持"加速效应"。基于此,研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晓文  孔凡娜  
在现今时代,人工智能异军突起,其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我们工作与学习的各个领域,会计这一传统行业同样将接受人工智能的挑战。文章简单介绍了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分析了传统会计与人工智能的优缺点,并在此基础上对会计行业的发展做了初步的探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莹  
本文基于SOR理论,从互动性、信任感和情绪性三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客服量表,实证研究人工智能客服对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的影响效应及中介机制。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客服能够有效增强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其中互动性和情绪性维度的影响较强,信任感维度的驱动效果较弱;消费体验是人工智能客服影响消费者在线购买意愿的重要中介路径,其中介效应占比为37.70%;人工智能客服的互动性、信任感和情绪性维度均能够提升消费体验,进而对在线购买意愿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兵  
我国正由"生产者社会"向"消费者社会"转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对传统经济的生产组织结构和日常交易模式产生了颠覆性影响。要素的配给、商品的生产及消费由过去的"单向科层式"转向"互动扁平化"转向,从中心化转向去中心化。消费者结构性弱势地位正在改善,其权义内涵正在更新,其行为及模式正在重构,其中以消费数据为核心的消费信用体系构成了人工智能场景下生产消费活动展开的基石。为此,须更新消费者保护理念,革新保护模式,重构保护理路,调整现行消费者保护的倾斜配置。从倾斜保护走向融合平衡保护,从单向保护转向多元协同保护和整体系统保护。推动以消费信用体系为基础的"共建共治共享"的消费者社会的科学化与法治化发展。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余伊琦  冯羽  盖嘉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发展要素之一,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场景中,人工智能开始逐渐替代人,为人们直接提供服务。虽然人工智能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不确定性情景,但是对于这一场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想结果的获得取决于行为主体“能力”的情况,鲜有文献探索理想结果主要依赖于“运气”的情况(即结果为随机事件的情况)。本文通过七个研究发现,当理想结果的获得主要依赖于运气时,人们更偏好人工智能为他们提供服务。其原因在于人们认为人工智能比人工服务者运气更好,从而更能为自己带来理想的结果。本研究不仅有助于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设计更有利于消费者福祉的人工智能产品及服务,亦能帮助提高政府治理水平,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孙望书   孙旭  
人工智能及控制设备在生产中的应用,对劳动者就业具有替代效应。当前国内研究大多以职业的人工智能替代风险作为测算对象,较少直接关注异质劳动者的人工智能就业替代风险。本文基于工作任务方法,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选取劳动者个人特征、工作任务和从事职业特征三方面输入变量,运用机器学习模型测算每一劳动者个体的替代概率。依据个人特征将劳动者划分为12个异质性群体,对比分析异质劳动者群体的就业替代风险。结果表明:(1)我国处于低、中、高替代风险等级的劳动者份额依次为52.9%、24.2%和22.8%;(2)“使用互联网”工作任务、所从事职业的“学历要求”和“培训要求”三个变量对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影响较大;(3)受教育程度低的劳动者群体的平均替代概率较高,其中处于23~35岁劳动者的替代概率最低;(4)职业流动是化解劳动力市场总体替代风险的有效途径,但其效用对劳动者个体是非对称的;(5)部分高风险劳动者的替代风险倾向于固化,需警惕其替代风险转化为失业风险。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桑德拉·米丽根  张忠华  高文娟  
数字技术及其伴随的人工智能分析技术正在改变学习评价方式。数字化评价更具实施效率,更容易推广,能更有针对性地反映个体层面的表现,更贴近学习环境,更具互动性,并且支持更具想象力的、丰富多彩的、互动性强的、及时的反馈。不过,本文认为"更多、更快、更美"只是21世纪初期学习评价的一部分。学校亟需在学习内容和评价内容方面做出相应转变,而学生则需要完成更复杂的学习任务,这些学习任务超越认知领域,超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更强调对能力的塑造和对技能的掌握,包括软技能或通识能力等。本文试图探讨这一学习评价的前沿领域,研究能否以及如何利用学习管理系统及其他数字学习工具所生成的大量数字化、以过程为导向的数据,对学习者掌握复杂能力和通识能力的程度进行可靠且有效的判断。本文认为,确定开发学习评价工具的测量分析标准是确保学习评价工具之信效度的关键。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李海峰  王炜  
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学生直接用于生成作业,导致作业的价值和目的化为乌有。如何设计和评价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作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内涵和特征及学生作业的新特点,提出新时代学生作业在类型、时空、监控、目标和方式方面的转变。据此,文章构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作业设计模型,阐明了学生、人工智能和作业三者间的关系,呈现了智能生成作业、学生自主作业、人机交互活动以及人机协同作业四个作业设计的关键维度,提出作业评价应充分利用活动驱动型、群体研讨型等表现性作业评价方式,并开展作业真实性算法评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