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359)
- 2023(12161)
- 2022(10252)
- 2021(9305)
- 2020(7960)
- 2019(18489)
- 2018(17807)
- 2017(33943)
- 2016(18227)
- 2015(20621)
- 2014(20686)
- 2013(20071)
- 2012(18244)
- 2011(16153)
- 2010(15819)
- 2009(14491)
- 2008(14165)
- 2007(12518)
- 2006(10151)
- 2005(8734)
- 学科
- 济(75491)
- 经济(75420)
- 管理(53237)
- 业(51084)
- 企(41902)
- 企业(41902)
- 方法(39798)
- 数学(35760)
- 数学方法(35292)
- 财(20228)
- 农(20172)
- 中国(19537)
- 业经(16387)
- 地方(14235)
- 学(14155)
- 贸(14139)
- 贸易(14131)
- 易(13752)
- 务(13691)
- 农业(13677)
- 财务(13643)
- 财务管理(13612)
- 企业财务(12917)
- 制(12145)
- 理论(11782)
- 和(11213)
- 技术(11158)
- 环境(10981)
- 银(10053)
- 银行(10025)
- 机构
- 学院(258345)
- 大学(257517)
- 济(104943)
- 管理(103819)
- 经济(102838)
- 理学(91053)
- 理学院(90131)
- 管理学(88477)
- 管理学院(87983)
- 研究(79764)
- 中国(58948)
- 京(52322)
- 科学(49773)
- 财(46746)
- 农(41874)
- 业大(39783)
- 中心(38980)
- 所(38704)
- 财经(38486)
- 江(36927)
- 研究所(35571)
- 经(35002)
- 农业(33203)
- 范(32816)
- 经济学(32733)
- 师范(32453)
- 北京(31877)
- 经济学院(29927)
- 院(29416)
- 州(29376)
- 基金
- 项目(182887)
- 科学(144618)
- 基金(133287)
- 研究(132535)
- 家(116206)
- 国家(115277)
- 科学基金(100015)
- 社会(84275)
- 社会科(80011)
- 社会科学(79988)
- 省(72545)
- 基金项目(71062)
- 自然(65447)
- 自然科(63991)
- 自然科学(63971)
- 自然科学基金(62802)
- 教育(62563)
- 划(60895)
- 资助(54211)
- 编号(53821)
- 成果(42036)
- 重点(41443)
- 部(40719)
- 发(39158)
- 创(38600)
- 课题(36545)
- 创新(36010)
- 科研(35973)
- 国家社会(35187)
- 教育部(35184)
- 期刊
- 济(103811)
- 经济(103811)
- 研究(66920)
- 中国(43915)
- 学报(39555)
- 财(37613)
- 科学(36169)
- 农(36094)
- 管理(35459)
- 大学(30460)
- 学学(28855)
- 教育(26442)
- 技术(24877)
- 农业(24771)
- 融(18439)
- 金融(18439)
- 财经(18312)
- 业经(18262)
- 经济研究(17095)
- 经(15723)
- 问题(14244)
- 统计(13886)
- 业(13576)
- 技术经济(13103)
- 策(12774)
- 版(12393)
- 商业(11995)
- 财会(11926)
- 理论(11873)
- 科技(11642)
共检索到35385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郝力晓 吕荣杰
本文通过引入耦合概念,基于技术发展过程,从耦合关系判定、耦合过程阐释、耦合阶段划分等维度分析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不仅存在彼此影响、相互依赖的动态关联,还存在静态、单向视角下的技术破坏和创造效应,形成适应于高质量协同理念的新体系。具体地,本文重点考察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就业的耦合效应,揭示链条耦合、闭环耦合、跨层耦合、远程耦合等耦合形式,分析系统性、协同性、开放性、演化性等耦合特征,并以耦合协调程度作为判断依据,划分两者的耦合协调发展阶段。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郭万福
本文从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化应用出发,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产业准备度和人工智能技术产品能力三个维度,构建人工智能技术成熟度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度人工智能水平。在人工智能对产业发展质量的影响机制分析下,采用2011—2019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对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质量进行经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到研究结论为:(1)从全国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可以促进制造业产业升级,并在不控制时间因素下,可以促进农业、服务业产业升级;但是,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影响不显著,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2)从区域异质性分析,人工智能对农业、制造业产业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对西部地区服务业升级具有很强的正向影响,对长三角及东南沿海地区服务业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因此,建议根据每个产业、每个区域的差异性制定人工智能应用实施方案,并采取政策激励方式推动区域先行先试,发掘人工智能推动不同产业或不同产业基础、不同资源禀赋条件下不同区域产业升级与结构优化的内在原因和效果差异,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促使人工智能助力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陈楠
研究目标:总结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技术-经济特征,厘清其对宏观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就人工智能热潮下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演进趋势进行展望,并给出应对思路和建议。研究方法:以前沿文献和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对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征和影响机制进行梳理;通过数据整理和趋势分析,就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分配可能受到影响进行情景分析。研究发现:人工智能的渗透性、替代性、协同性和创造性四项技术-经济特征,能推动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高质量增长,而其自身规模壮大也有助于增长质量的提升。人工智能及自动化推进中,替代效应与抑制效应作用下就业总量将保持基本稳定,但结构性冲击不可避免。中间层岗位容易被替代,就业结构将呈两极化趋势;伴随结构调整,初次分配中劳动份额将降低,被替代行业中教育和技能水平较低、年龄偏大人群所受损失最大,并扩大收入差距。劳动成本攀升将加速人工智能在中国的推广应用,有力支撑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但岗位结构与年龄构成错配和整体受教育程度偏低相叠加,可能在中短期内造成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业,扩大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研究创新:归纳提炼出新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经济特征及其对增长、就业的作用机制,就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可能出现的情景进行推演预判。研究价值:及早警示人工智能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从产业政策、行业规制、社会保障和教育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郝福锦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科技化创新成果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人工智能科技化创新催生了一批新产业、创造了一批新岗位,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高校应致力于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营造良好的就业教育环境,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教育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对人工智能时代就业问题的全面认识,为其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科技化创新 高质量就业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旭 董志强
党的二十大指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高质量发展和就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构建了一个多部门的代际交替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高质量发展和就业的影响。数值模拟发现,人工智能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非对称改变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要素边际产出,诱导要素跨部门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人工智能将替代低技能劳动力,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而优化劳动力市场结构。同一行业之间,人工智能通过替代效应和创造效应促进智能企业转型升级。不同行业中,人工智能通过价格效应、岗位更迭效应和溢出效应促进关联企业转型升级。进一步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替代效应以激烈的方式从外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而创造效应以温和的方式从内部促进企业实现转型升级。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产业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陈志 程承坪 陈安琪
就业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是最大的民生,也是中国达成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现有文献就人工智能对就业数量的影响进行了大量探讨,但对于人工智能在就业质量层面的影响却较少关注。基于人工智能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机理,采用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对中国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可以有效促进中国高质量就业,并且这一结论在解决了内生性问题和更换估计方法后仍然是稳健的。从地区看,相较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人工智能促进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更加明显。从时段看,人工智能促进中国高质量就业在时间维度上并未表现出显著的非线性效应。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进一步发展人工智能促进中国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创新 高质量就业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引领性力量,势必会对高质量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并将不同技能劳动力就业结构纳入人工智能与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的实证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应用可以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和绿色低碳水平,从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从理论机制来看,缩减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份额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比重可以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高技能劳动力会强化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而东北地区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抑制高质量发展,低技能劳动力会加剧人工智能对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上述结论意味着,应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应用,赋能高质量发展,同时各地区应根据就业结构等客观实际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勤 邱玥 许干
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并由于财政支出呈现结构偏向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会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产生差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分布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时期分布上,在自动化赋能阶段(2009—2014年),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智能化创新阶段(2015—2018年)则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在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探究财政政策导向在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吴冰蓝 周丽萍 岳昌君
本文基于201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抽样调查数据,对AI时代高校能力供求现状和特征以及高等教育对难以替代的核心能力的作用机制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1)我国高等教育能力供给存在趋同现象,主要贡献容易替代的知识技能类能力,创新创造等核心能力增值缓慢,且出现“倒挂”现象,“双一流”高校反而逊色于高职高专院校,普通本科院校能力发展最严峻;(2)大学生依据过往竞争法预判替代风险,但AI对就业存在“极化效应”,预估“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更容易被AI替代,但其忧患意识更弱从而面临更大的替代危机;(3)高校依然是型塑核心能力的主阵地,专业课程和教师教学对问题解决和社交协作能力贡献最大,跨学科课程对创新创造能力的增值效应最大。建议高校要锚准人才培养定位,重构教育课程内容,确保学生获得适应新技术要求的高阶能力,实现从“被动”向“积极主动”的劳动力市场政策转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替代 大学生 能力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刘羽晴 朱永明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游表现最为良好。(2)经济与生态二者发展水平等级对应程度较弱,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流域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3)耦合协调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4)从预测结果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为缓慢,处于中、高度协调过渡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康艳青 刘羽晴 朱永明
构建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了2011—2018年沿黄城市耦合协调度发展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并运用灰色GM(1,1)模型对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11—2018年,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呈增长趋势,下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高于中上游地区,而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上游表现最为良好。(2)经济与生态二者发展水平等级对应程度较弱,存在时空上的差异性,耦合协调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发展趋势,流域整体处于中度协调水平。(3)耦合协调水平受多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作用程度存在一定的地域性和差异性。(4)从预测结果来看,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在短期内保持平稳上升趋势,但总体提升与演进的速度较为缓慢,处于中、高度协调过渡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旭峰 冉启英
基于西北地区2006—2017年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城镇化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人口-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4,处于较高失调阶段;人口-空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人口-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人口-绿色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并处于上升趋势。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 耦合协调 西北地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苏旭峰 冉启英
基于西北地区2006—2017年的数据,文章构建了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城镇化各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西北地区城镇化系统耦合协调度逐年提升,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步上升;人口-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介于0.2~0.4,处于较高失调阶段;人口-空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呈逐渐上升趋势;人口-社会城镇化耦合协调度逐渐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人口-绿色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至中度协调阶段,并处于上升趋势。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城镇化 耦合协调 西北地区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程文
在生产网络中对新一代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的采用和扩散是实现中国技术进步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但在通用目的技术扩散初期,劳动生产率增长将经历较长时间的低迷阶段,这被称为"索洛悖论"。本文在对比信息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典型事实的基础上,将人工智能在生产网络中采用和扩散的过程内生化,构建了一个通用目的技术扩散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动态模型,揭示了"索洛悖论"形成及其演化背后的经济机制,并进行了参数校准与仿真模拟。模型模拟结合基于中国产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无论是用研发投入与SG&A费用,还是以上市公司股票估值溢价所衡量的无形资本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都呈现出短期抑制作用,但在长期将有效提升生产率。此外,由于生产网络中的上游产业传导效应并不显著,提高下游产业传导效应和激发企业家精神是提高短期和长期劳动生产率,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鹏飞
人工智能在近两年的迅速发展使得人们密切关注起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而现有文献却缺乏对人工智能与就业问题新近研究进行系统全面地梳理。本文从更广阔的技术进步视角切入,从技术进步、生产率提高与就业,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就业,程序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就业,技术进步与女性就业四个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概述,以期能把握人工智能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前沿与未来动向。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就业 劳动力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