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14)
2023(6483)
2022(5213)
2021(4943)
2020(3826)
2019(8644)
2018(8166)
2017(13586)
2016(8122)
2015(9179)
2014(9367)
2013(8307)
2012(7405)
2011(6719)
2010(7360)
2009(6775)
2008(5584)
2007(5097)
2006(4718)
2005(4545)
作者
(20201)
(16326)
(16227)
(15649)
(10218)
(7832)
(7713)
(6654)
(6103)
(5902)
(5712)
(5475)
(5447)
(5301)
(5074)
(5055)
(4889)
(4870)
(4827)
(4618)
(4359)
(4029)
(3919)
(3803)
(3762)
(3744)
(3730)
(3672)
(3427)
(3343)
学科
(24213)
金融(24213)
中国(21253)
(21135)
银行(21128)
(20624)
(19918)
经济(19907)
教育(18708)
(15990)
管理(15574)
(13712)
企业(13712)
中国金融(10840)
理论(9186)
(8357)
(8348)
教学(7401)
地方(7230)
方法(7040)
数学(6368)
业经(6331)
数学方法(6182)
(6153)
财务(6135)
财务管理(6128)
企业财务(5920)
(5848)
(5701)
(5426)
机构
大学(101241)
学院(98197)
研究(36541)
(31799)
经济(30663)
中国(28872)
管理(27915)
教育(27291)
理学(23372)
理学院(23018)
(22944)
(22845)
师范(22770)
管理学(22299)
管理学院(22092)
科学(19800)
师范大学(18909)
中心(18197)
(17380)
(17376)
(16172)
研究所(15766)
北京(15674)
技术(15234)
职业(14773)
(14559)
银行(14058)
(14036)
(13770)
金融(13755)
基金
项目(61240)
研究(53043)
科学(48772)
基金(39592)
(33470)
国家(32998)
教育(32898)
社会(30313)
社会科(28630)
社会科学(28624)
科学基金(27525)
(26336)
编号(23870)
(23754)
成果(22190)
课题(20794)
基金项目(19587)
(18017)
资助(16438)
重点(15850)
规划(15270)
(15244)
自然(15233)
自然科(14906)
自然科学(14903)
项目编号(14830)
自然科学基金(14594)
(14554)
(14528)
(13584)
期刊
教育(46828)
研究(41553)
(32508)
经济(32508)
中国(30557)
(25239)
金融(25239)
技术(13801)
(13584)
学报(12295)
职业(11878)
大学(11294)
管理(10883)
(10511)
科学(10422)
学学(9004)
技术教育(7857)
职业技术(7857)
职业技术教育(7857)
财经(6779)
农业(6455)
(6058)
论坛(6058)
(5933)
(5808)
高等(5246)
经济研究(5079)
发展(4967)
(4967)
成人(4917)
共检索到1676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利明  杨现民  段小莲  邢蓓蓓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调研发现,目前已有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应用于听视觉障碍者、听觉障碍者、视觉障碍者、自闭症患者及肢体残疾者这五类残障人士,为其学习及生活带来了便利。然而,这些人工智能应用目前仅仅针对这五类残障人士实现了缺陷补偿,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仍面临五大现实难题:教材设计未考虑特殊儿童身心特征,质量有待提升;特教师资队伍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加强;学生残障程度不一,个性化教学仍需努力;学生障碍类型多样,便利化管理难以实现;医疗救助和健康诊断欠缺,学生健康保障水平需提升。为此,研究者尝试构建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框架,探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破解特殊教育发展五大难题的思路。最后,结合前文人工智能与特殊教育的深度融合设计思路,文章反思在实践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尹睿  黄甫全  曾文婕  曾育芬  潘蕾琼  陈思宇  伍晓琪  
人工智能(AI)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生了人工智能教学系统AI教师。最早的AI教师代表之一是爱达(IDA),随后进化出好学爱达,亦即琳达(LIDA)。基于学习为本评估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神经科学连接组学(connectomics)神经网络双重特性,籍由新兴技术的支持,产生形成了神经网络化的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结构框架。它包括"实时课堂教学转化系统""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和"教学比较前馈分析系统"三个子系统。而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又包括"优秀教师教学参照系统""先进理论教学优化参照系统""大数据优选教学参照系统"和"经验自组织教学参照系统"四个子系统。价值创造型智慧学习系统神经网络融入人工智能,创生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教学系统——伊万琳达(EVA-LIDAs),它既可扮演AI教师,也可扮演AI学伴。基于此,教师成为课程创新者,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伊万琳达作为AI教师和AI学伴成为介导者,三者间多维交互生成新形态的智能课程,其实质是以神经网络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为基础,以评估促进学习的价值创造为旨趣,以协同、精准、个性、优化为原则,以人类智能与机器智能的相互协作、相互学习、相互融合为机理,以情境感知、大数据关联、经验自组织和智能决策为手段,最终通过持续改进师生教与学而优化所有学生的学习。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毛旭  张涛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发展新态势、职业教育信息化生态建构、技术与政策的双轮驱动等多重因素促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亟须加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时代下,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强化对受教育者的"软素质"培育、个性化教育以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公平共享将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新型态。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职业院校应当从构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搭建智慧化教学与管理体系、加强受教育者的人工智能素养培育等方面着手,推动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
[期刊] 开放教育研究  [作者] 刘凯  
ChatGPT已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但大家对其应用和伦理的“浅”问题关注有余,对教育理论的“深”问题所言甚少。因此,提出正确的技术和理论框架支撑尤为迫切。本研究从技术论视角出发,基于专用和通用人工智能技术框架,阐明ChatGPT本质是工具性的专用人工智能系统,OpenNARS是具有认知能力的通用人工智能系统,并澄清专用人工智能“拟人化”“污名化”及通用人工智能“万能化”“夸诞化”等误解;从本体论视角出发,说明人工智能与教育学双向融合的可能性,揭示ChatGPT成功背后隐藏的教育学“密码”,指出人工智能开启了教育学“人—机”二元主体的新时代;从认知论和方法论出发,描摹人工智能与教育学融合的双向路径,诠释两个学科范式变革的内在动力机制和逻辑框架。作为彼此的学科理论突破口,教育学为人工智能提供了新的诠释视角和理论依据,人工智能为教育学带来新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育学真正的学术价值“隐秘而伟大”,但其学科地位与之潜能完全不匹配,不仅核心理论依赖其他学科“给养”,研究方法的科学性饱受争议,甚至学科存在的必要性也遭受质疑。今后,人工智能将因教育学而走得更远,教育学也将因人工智能夯实存立之基并取得科学性之争的胜利,成为打破学科边界、推动范式变革、促进学科融合的中间力量,最终掌握“大科学”时代的核心话语权。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谢娟  
被广泛谈论的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其内在规定性和指向性必须加以界定,才能促进其伦理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寻求合理性伦理诠释和系统化伦理方案,明确其伦理内涵是必要前提。实际上,无论是融合创新目标所负荷的伦理价值,还是创新主体应该具有的道德观念,以及融合创新过程及结果需要受到的规范约束,都蕴含了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之伦理内涵的两个维度——内在的伦理秩序和外在的伦理规约。这两种内涵表征既召唤了积极伦理的调节作用,也昭示了消极伦理的限制特点,它们共同廓清了“应为”和“禁为”的伦理边界。因此,积极伦理与消极伦理相结合的实现路径,有助于调和乐观追捧和悲观忧虑的观念矛盾,从而消除融合创新之伦理决策的模糊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钱小龙  邹霞  
教学系统设计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在特殊教育领域,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系统设计来满足这个特殊学习群体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深度肢体和感官残疾的学生。特殊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与普通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相比存在更多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目前趋势正在从隔离走向融合,所包含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因此需要从课程修正、差异教学、辅助技术和通用性设计四个方面来对特殊教育的教学系统设计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期刊] 求索  [作者] 欧阳日辉  
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具有互补性、智能性、融合性、创造性等技术—经济特征。生成式人工智能渗透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各环节,形成赋能效应、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飞轮效应,产生降本增效、价值创造和业态创新等作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金融业深度融合以技术为基础、以数据为核心、以算力为支撑、以算法为驱动、以规则为保障,对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辅助价值,但不可能完全颠覆金融行业的传统范式。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应用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应针对性地增强人工智能技术与金融业之间的互适性。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朱楠  王雁  
在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教育学校的职能必将做出相应的转变,特殊教育学校作为资源中心的功能将日益强烈。特殊教育学校必须重新定位,成为融合教育的支持者;特殊教育学校的功能从单一教育功能转变为多重服务功能,即为特殊儿童提供评估服务,承担起"资源教室"功能,成为融合教育学校教师及家长的"培训中心",发挥"巡回指导"的作用;特殊教育学校教师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合作者"、"协调者"和"督导者"的多重角色。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北京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中小学和高校尽最大可能接收残疾学生,在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等方面都进行了有益探索。一、强化顶层设计,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北京市高度重视随班就读工作,将其作为推进首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在上世纪90年代就在全国率先探索了资源教室、特殊教育中心等专业支持模式。近年来,出台了《关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冯薇   吴哲宇   李怡为  
人工智能在全球引领了新一波技术热潮,并对教育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开创教育行业新纪元。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绘制工具“citespace”对“人工智能+教育”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的计量分析,梳理研究现状,通过聚类分析归纳目前学术界研究的四大视角,包括中观层面的行业变革以及技术应用,以及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和教育主体,并进行了深入分析:一是人工智能对教育行业变革的影响,包括智慧教育的赋能路径、智能技术的解决方案和智慧课堂的创新探索等;二是人工智能的技术应用,包括ChatGPT等应用推动教学效率提升、大数据教学模型构建、在线教育体系构建等;三是推进人才培养和知识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教育”融合带来观念和实践的变化以及对知识学习途径的创新性影响;四是人工智能对教育主体的影响,教师角色需要重新定义和塑造,学生角色要推动自主、个性化、混合和泛在学习,低年级教育要利用人工智能改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最后,人工智能发展也带来了新的伦理困境,需要制定算法向善和数据向善的伦理准则,建立人工智能算法监测与数据安全防护措施,来构建人工智能的治理框架。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王红霞  王秀琴  王艳杰  牛爽爽  
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中国融合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土化产物,是融合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为区域内融合教育学校教师、特殊教育需要学生及其家长提供专业支持与服务。本研究对北京市融合教育中小学共计155名行政领导、资源教师与任课教师开展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职能期望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融合教育教师对区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专业指导"、"师资培训"、"管理与统筹",以及"研究与推广"的职能期望值较高,且四个维度在得分上无显著差异;(2)资源教师对特教中心的职能期望要显著高于融合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3)接受培训时间长的教师对特教中心的职能期望显著高于从未接受过培训以及培训时间较短的教师;(4)城市教师对特教中心的职能期望高于农村教师。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薄翠梅  张奕翔  
随着人工智能与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两者的深度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通信技术正不负众望地缓缓跨上5G这个台阶。人工智能和5G通信技术的结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时代趋势。文章首先阐述人工智能的概念、历程以及应用成果;其次,介绍了5G通信技术的定义和研究状况;最后,对人工智能以及5G技术的深度融合做了分析,以及对于两者的局限性进行了评析概括,并对两者融合后未来的发展做了总结和展望。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邓洲  
为加快实体经济复苏并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强相关战略部署,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领域的实践取得可观成效,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缓解人力成本上涨压力并弥补了人类劳动者的不足,提高生产柔性化程度从而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与匹配供需,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增强制造业质量控制能力。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面临人工智能标准化制定与实施、互联网技术攻克、信息安全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储备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而我国还需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及引领全球融合发展趋势的制造业企业等缺乏问题。对此,我国应通过多方协同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家实验室;产业层面,构建机器学习所需的工业大数据库,夯实大数据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企业层面,鼓励我国优势制造业企业进行逆向整合,掌握核心要素资源,加强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系;在配套方面,调整制造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制造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同时评估和防范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怡炜  戚湧  武兰芬  
通过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技术融合特征进行研究,能够精准识别车联网产业技术机会,为人工智能与车联网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供方向指引。选取2000-2019年相关专利数据,对人工智能与车联网领域技术融合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Word2vec文本挖掘算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融合领域技术发展态势、技术主题关联模式、技术共现网络整体结构和节点功能演变情况。研究发现,融合过程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图像识别等相关算法是车联网领域最基础的人工智能算法,卷积神经网络等相关算法是最具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人工智能算法;智能交通平台是融合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数据识别与数据表示技术在融合演变过程中的控制能力较强,无线通信网络技术发展受到相关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基于研究结论,从研发方向、学科建设、平台搭建等方面提出启示和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洁华  
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商用时代来临的标志就是人机共存新范式的出现。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志愿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本文主要研究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用发展时代下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