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2)
- 2023(10860)
- 2022(9029)
- 2021(7941)
- 2020(6337)
- 2019(14155)
- 2018(14002)
- 2017(25741)
- 2016(13966)
- 2015(15783)
- 2014(15883)
- 2013(15655)
- 2012(14844)
- 2011(13605)
- 2010(13954)
- 2009(13086)
- 2008(13170)
- 2007(12218)
- 2006(11116)
- 2005(10459)
- 学科
- 济(62230)
- 经济(62140)
- 管理(44217)
- 业(39097)
- 企(31151)
- 企业(31151)
- 中国(22583)
- 地方(21093)
- 农(18973)
- 业经(17371)
- 制(16949)
- 方法(15714)
- 财(15690)
- 银(13048)
- 银行(13032)
- 融(12860)
- 金融(12858)
- 行(12689)
- 数学(12658)
- 农业(12600)
- 数学方法(12533)
- 发(11818)
- 环境(11613)
- 体(11386)
- 地方经济(11098)
- 学(10630)
- 贸(10598)
- 贸易(10584)
- 技术(10421)
- 易(10185)
- 机构
- 学院(201749)
- 大学(199095)
- 济(83736)
- 经济(81742)
- 研究(75091)
- 管理(72455)
- 理学(59624)
- 理学院(58897)
- 中国(58568)
- 管理学(58049)
- 管理学院(57640)
- 京(44307)
- 科学(42944)
- 财(42885)
- 所(37855)
- 江(34480)
- 中心(33989)
- 研究所(33339)
- 农(32068)
- 财经(31436)
- 北京(28801)
- 范(28400)
- 经(28205)
- 师范(28131)
- 院(27874)
- 州(27529)
- 业大(26539)
- 省(25766)
- 经济学(25321)
- 农业(24227)
- 基金
- 项目(125263)
- 科学(98414)
- 研究(97960)
- 基金(87129)
- 家(74808)
- 国家(74078)
- 科学基金(63200)
- 社会(62057)
- 社会科(58724)
- 社会科学(58715)
- 省(51253)
- 基金项目(45147)
- 教育(44663)
- 划(42129)
- 编号(40604)
- 自然(37082)
- 自然科(36144)
- 自然科学(36138)
- 自然科学基金(35450)
- 成果(34732)
- 资助(34673)
- 发(33240)
- 课题(30624)
- 重点(29007)
- 制(28929)
- 发展(27181)
- 部(27175)
- 创(26747)
- 展(26699)
- 国家社会(25363)
共检索到3422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齐红倩 张佳馨
人工智能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高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需要高等院校在基础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增进学科间的系统性整合,强化人工智能教学体系中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人工智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文科建设 激励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韩民春 彭刚东 袁瀚坤
本文首先通过选取指标构建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四个子系统。然后,运用耦合协同模型测度2011—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1))的“四位协同”~((2))发展水平,发现我国四位协同位于良好协同及以上的省(区、市)仅6个,其余25个省(区、市)均位于不协同的发展阶段。接着,选取人工智能专利数衡量人工智能,验证了人工智能对四位协同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并用工业机器人渗透度和软件产业收入替换核心解释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运用工具变量2SLS和动态面板系统GMM解决内生性问题;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人才数量、研发投入相应较高地区,人工智能作用显著;相反,作用则不显著。随后,利用空间计量和门限效应模型对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作用机制进行检验,发现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受到市场规模、基础设施投资、财政支出规模、信息服务程度的单门限条件影响,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的空间溢出效应尚不明显。最后,提出以人工智能驱动四位协同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现路径。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何晓斌 石一琦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将人工智能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大力培养人工智能人才。然而,现阶段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仍以技术型、研发型人才培养为主,文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力度不足。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凸显,加强文科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发展"以人为本"的人工智能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我国应把握文科人才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强人文社科和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的教学科研合作,加强校企合作,建设吸引文科人才的跨学科交流学习平台,建设多层次的文科人工智能人才教育培养体系。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曹园
在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席卷下,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也正在从政策引导、产业实践与技术创新等方面寻求突破,但还存在政策缺位、人才缺口、技术缺失等限制人工智能推动中国产业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诸多问题。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目标,加强国家顶层牵引、高端人才集聚、有效投资以及政府与市场协同等都是中国可借鉴的人工智能推动产业发展的有益国际经验。因此,中国应进一步细化人工智能发展的行动方案,加强国家顶层牵引,发挥高层组织协调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积极作用,促使顶尖人才与有效投资共同发力,提高人工智能技术水平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渗透力,进而促进中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 国际经验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邓洁华
人工智能是信息化时代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人工智能商用时代来临的标志就是人机共存新范式的出现。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志愿服务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高潮。本文主要研究在人工智能大规模商用发展时代下人工智能与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志愿服务 融合 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耿子恒 汪文祥
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已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其技术-经济特征以非普惠方式渗透于各产业部门,并对其产生影响。本文在梳理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经济增长与产业发展研究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分析AI产业化与产业AI化两条路径,分别阐述人工智能影响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而后,深入微观层面,分析人工智能影响三次产业发展质量的作用机制,进而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共同构建起一个人工智能影响中国产业发展的一般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期为在ICT与经济发展理论体系下人工智能与产业发展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邓洲
为加快实体经济复苏并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都在加强相关战略部署,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国内外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领域的实践取得可观成效,提升了制造业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能够有效缓解人力成本上涨压力并弥补了人类劳动者的不足,提高生产柔性化程度从而实现低成本大规模定制,较为准确地预测市场与匹配供需,促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增强制造业质量控制能力。进一步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世界各国都面临人工智能标准化制定与实施、互联网技术攻克、信息安全保障、复合型人才培养储备等一系列共同的问题和挑战,而我国还需面对关键核心技术、融合发展创新模式及引领全球融合发展趋势的制造业企业等缺乏问题。对此,我国应通过多方协同发展促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国家层面,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进行科学规划,并建立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的国家实验室;产业层面,构建机器学习所需的工业大数据库,夯实大数据基础,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企业层面,鼓励我国优势制造业企业进行逆向整合,掌握核心要素资源,加强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战略联系;在配套方面,调整制造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制造业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需要,同时评估和防范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制造业 深度融合 国家战略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张龙鹏 张双志
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如何赋能产业创新发展?本文综合使用大数据方法和计量方法,基于2001—2016年中国企业的全样本数据构造了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的度量指标,并从制造业产业层面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在不断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人工智能融合程度高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人工智能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融合的增速快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工智能产业融合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创新数量方面,也体现在创新质量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通用性越强,其与产业融合的技术创新效应越显著;与低技术产业相比,人工智能与高技术产业的融合具有更强的技术创新效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融合发展 技术创新 制造业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杨帆 陈昊璇 朱永新
虽然世界各国已采取一系列措施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但仍然缺少对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思考。纵观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历程,人工智能技术继承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工具、方法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撼动着教师的专业角色,对教师提出了提升人工智能素养、转变教学关系取向、实现虚实跨界融合、主导人机协同发展等新要求。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定位是提供数据基础、保障过程监测、拓展研修场域和定制培训方案,其助力过程依然面临着教师层面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技术接受度不高以及学校层面区域资源配置失衡、受到学校教育制度限制、保障监管机制尚不完善等问题的现实制约。对此,应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建设“评价、培训、服务、教研、督导”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不断探索人工智能助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陈斌开 徐翔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作为一种新的通用目的技术,人工智能一方面对现有工作岗位产生一定替代作用,给就业市场与劳动收入带来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创造了一些新的就业机会,对一些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产生积极作用。通过历史经验梳理与国别比较发现,自20世纪40年代信息科技革命开始以来,技术进步对全球收入不平等的扩张作用更为显著,而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国别差异。通过分析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收入不平等的主要作用机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具有扩大收入差距的张力,但其最终产生何种影响取决于政府收入分配政策。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冲击,应当采取有效的公共政策,以促进机会均等化为主要手段促进社会公平。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张阳
人工智能时代,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将推动高职院校从单一向产业提供技能人才向主动引领产业人才培养转变。当前,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存在供给和需求错配、风险与利益博弈,短期抑或持续的背离、人才培养与技术迭代等困境,面临劳动力市场的深刻变革、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面临无业可就、职业教育发展惯性与转型困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等挑战。因此,建议通过探索有步骤、有层次、有目标的产学研用实施路径,实现理念融合、技术融合、培养融合和专业融合,解决人才培养滞后于企业需求和产业技术变革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职院校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吕荣杰 郝力晓
以我国30个省市区~((1))为研究对象,在测度人工智能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借助修正的引力模型确定了省际人工智能发展的空间关联关系,并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人工智能空间关联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省际人工智能发展已经突破地理上的邻近效应,呈现出复杂的、多线程的空间关联网络,网络稳定性趋于上升,网络可达性良好,不存在等级森严的网络结构,但各成员之间的关联关系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我国人工智能发展整体布局良好,在关联网络中处于主导地位的省份分布于环渤海经济圈、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中部经济区和西北地区,人工智能发展由“圈”向“轴”再向“面”的进程指日可待;人工智能发展空间关联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净收益、主受益和经纪人四个板块,位于网络中心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主要接受来自其他地区的发展要素,还未形成明显的带动作用;区域创新水平、空间临近、地区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影响省际人工智能空间网络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广析 梅林海
本文以广州高新技术产业为例,基于2007—2016年广州11个区的面板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通过实证分析揭示产业空间协同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广州的高新技术服务业主要集聚在中心城区,高新技术制造业主要集聚在外围郊县,前者对后者的空间交互效应比直接效应显著。通过打造东西"高新走廊"和南北"科技走廊",广州形成了中心—外围的经济格局。但这种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存在高新技术制造业对高新技术服务业的外生交互效应不显著、替代效应显著和政府补贴偏向等弊端,更多呈现的是高新技术服务业促进高新技术制造业发展的空间交错关系,产业双向良性循环的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建廷 黄莉
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一直以来受到严重的诟病,区域内部恶性竞争明显,缺乏科学合理的区域协同发展合作机制,严重制约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动力模型,从区域发展动力分析入手,引出区域健康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而分析京津冀地区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研究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要素禀赋优势突出,但产业同构化严重,区域分工不够明确,导致区域聚集能力低下,发展动力不足。因此,明确三地定位与分工,制定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空间结构演化、区域辐射能力提升等实施路径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郑昂 曾建勋
[目的/意义]对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梳理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发展历程,在技术革新和学术交流范式变革的背景下,预印本平台和开放期刊作为开放科学交流方式,正在相互融合,通过合作共赢,形成更加开放、包容、高效的科学交流生态。[方法/过程]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场景下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的协同发展进行研究,包括学科领域内的预印本与开放出版协同发展生态研究、出版社推动的预印本服务生态研究和预印本融入论文数据库生态研究。[结果/结论 ]通过对二者协同发展的特点进行分析可以得知,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参与主体具有多样性、合作具有互补性、发展具有稳定性等特征;对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生态机制提出推进策略:出台相关即时开放政策,推动预印本平台与开放期刊协同发展;融入学术社区与论文“数据库”系统,构建开放学术交流体系;建设国家开放获取基础设施,实现科学共同体学科化运营;遵循国际标准,完善预印本与开放期刊发布发表衔接流程。
关键词:
预印本平台 开放期刊 学术交流 开放获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