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46)
- 2023(5274)
- 2022(4345)
- 2021(3954)
- 2020(3146)
- 2019(7052)
- 2018(6763)
- 2017(11836)
- 2016(5869)
- 2015(6092)
- 2014(5859)
- 2013(5642)
- 2012(5016)
- 2011(4516)
- 2010(4448)
- 2009(4339)
- 2008(4238)
- 2007(3827)
- 2006(3191)
- 2005(2799)
- 学科
- 业(26787)
- 管理(26199)
- 企(25608)
- 企业(25608)
- 济(20192)
- 经济(20176)
- 技术(14062)
- 技术管理(11395)
- 业经(7349)
- 方法(7128)
- 中国(6694)
- 财(6319)
- 理论(5343)
- 数学(4951)
- 数学方法(4903)
- 农(4622)
- 划(4584)
- 制(4547)
- 务(4521)
- 财务(4518)
- 财务管理(4514)
- 产业(4413)
- 企业财务(4332)
- 学(4321)
- 银(4042)
- 策(4040)
- 银行(4039)
- 和(3994)
- 行(3872)
- 教育(3723)
- 机构
- 学院(81737)
- 大学(81003)
- 管理(36252)
- 济(32764)
- 经济(32108)
- 理学(31736)
- 理学院(31437)
- 管理学(31124)
- 管理学院(30938)
- 研究(25459)
- 中国(19152)
- 京(16684)
- 财(15059)
- 科学(14420)
- 江(12471)
- 财经(11957)
- 中心(11801)
- 所(11260)
- 经(10856)
- 商学(10689)
- 范(10575)
- 商学院(10571)
- 师范(10493)
- 北京(10420)
- 研究所(10244)
- 院(10113)
- 州(9878)
- 业大(9627)
- 经济学(9307)
- 技术(9216)
- 基金
- 项目(57879)
- 科学(47931)
- 研究(45343)
- 基金(42171)
- 家(36571)
- 国家(36219)
- 科学基金(32413)
- 社会(29970)
- 社会科(28455)
- 社会科学(28453)
- 省(23624)
- 基金项目(22558)
- 教育(20931)
- 自然(20102)
- 划(19720)
- 自然科(19683)
- 自然科学(19680)
- 创(19607)
- 自然科学基金(19398)
- 编号(17561)
- 创新(17047)
- 资助(14554)
- 成果(13791)
- 重点(13245)
- 业(12753)
- 课题(12658)
- 发(12598)
- 国家社会(12539)
- 部(12454)
- 制(12271)
共检索到120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宋晓 王淑华 张新成
人工智能(AI)参与服务打破了传统接待业中以顾客-员工互动为中心的价值共创过程,重塑了服务接触过程。关于AI与接待业的价值共创已经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相对较为零散,尚未形成清晰的理论体系。鉴于此,文章整合已有文献,首先明确了AI的类型及其在价值共创中的角色;其次,从技术、顾客、关系、情境4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影响顾客采用AI服务的因素;再次,提出了AI参与价值共创的特点,并基于价值共创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梳理了AI参与服务的价值表现和价值共毁产生的原因、后果及价值恢复的方法。最后,建立了价值共创-价值无创造-价值共毁-价值恢复的整合框架,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相关研究结论有助于对AI的作用进行全面认识,以便推动AI在接待业实践中更好地应用和该领域持续深入的研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罗映宇 朱国玮 钱无忌 吴月燕 黄静 杨智
理解人类对算法服务的负面反应,是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的关键前提,是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重要议题。学术界对算法厌恶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丰富成果,但多数仅针对单一领域的单一问题。本文运用系统文献综述法,采用“概念辨析—形成机制—理论边界—研究展望”的框架,对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与解析。首先,对管理领域算法厌恶的核心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在辨析算法、人工智能、机器人三者关系的基础上,界定算法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提出人工智能时代算法厌恶的定义。其次,构建理论研究框架,从算法视角和人类视角双维度提炼出算法厌恶的6种成因机制,并从个体、情境和算法3个维度阐述算法厌恶的12种理论边界。最后,提出具有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六大未来研究议题,为深化算法厌恶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指南。本文拓展了算法厌恶理论体系研究的认知边界,对促进中国企业有效应对算法管理挑战、推动中国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数字社会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算法决策 算法厌恶 人机交互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曦 刘鑫
人工智能作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将对创新本身带来深刻变革。在回顾人工智能创新管理研究文献基础上,从技术、制度、组织和法律理论视角入手,分别对人工智能视角下技术创新路径、创新政策、创新模式与知识产权制度创新进行系统梳理与评述,在此研究基础上提出并界定"机器创新"这一新的技术创新模式,丰富了该领域的理论研究。结合人工智能视角下的创新管理研究现状,针对系统视角下人工智能领域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空白,绘制出人工智能视角下未来创新管理研究的4条路径,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管理 机器创新 知识产权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马婕 刘兵 张培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价值共创与价值共毁研究的缘起和发展做了梳理,厘清了相关概念的内涵和特征,在分析其成因基础上,构建了具有一般意义的整合研究框架,解释了价值共创与共毁结果的形成及反馈规律,探讨了两者共存状态以及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可能性,最后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郭文革
淘宝推出Buy+和AlphA Go战胜李世石,进一步催热了VR和AI市场。本文的分析表明,VR和AI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真实、准确的数据。同样,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不仅依赖个体对于符号(数字、文字)的准确解读,而且还需要对多种信息来源进行比较、评判和确认。人工智能虽然是模拟人的智能创造出来的,但是,反过来也让我们对于人的智能,对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虚拟现实 人工智能 批判性思维 媒介技术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敏中 王满林
人的能力可分为体能和智能,人的这两大能力都可以被工具替代、延伸和扩展,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体力的工具可称为体能工具或人工体能~①,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智力的工具可称为智能工具或人工智能。从人工体能到人工智能是工具发展的质的飞跃,它不断促进了人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当今的人工智能只能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的部分智能,至于人的想象、情感、直觉、潜能、意会知识等个性化智能,人工智能只是试图涉足,还谈不上对它的模拟、替代、延伸和扩展。"人机大战"实质上是世界冠军同数百万世界围棋大师团队的对决。人工智能只是智能化的工具,不能完全替代人的智能~②,更不可能消灭人的智能,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在张力中相互促进,应该是人工智能和人的智能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
人工体能 人工智能 人的智能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董希淼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史,每一次技术与产业革命都给生产力带来深刻变革,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改变社会关系,进而影响人们的工作模式和生活方式。近年来,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拉开序幕,5G、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新技术正在引领社会生产实现跳跃式变革,快速提升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同时,工业革命与“金融革命”相互促进,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和国民财富积累,不断改变未来的工作方式和就业前景。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顾小清 李世瑾 李睿
前瞻性视野是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关键抓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作为基础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非国防联邦资助者,在支持基础研究、推动创新智力资源、培育人工智能专项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试图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18个人工智能研究所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明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国际视野与前瞻规划。研究过程中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梳理并规整其2020年以来资助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发现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社会新产业、人工智能农业新治理、人工智能数字新生活和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四个重点领域。本文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图景,详尽阐释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多模态增强的学习力、教育公平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工智能战略现状提出人工智能前瞻性研究的相关建议:立足社会生态,定位人工智能教育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回归学习本质,挖掘人工智能使能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变革;瞄准教育创新,探索知识创造和教育创新变革的智能方式;面向教育现状,寻求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生态重构的技术路径。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顾小清 李世瑾 李睿
前瞻性视野是落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关键抓手。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作为基础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非国防联邦资助者,在支持基础研究、推动创新智力资源、培育人工智能专项人才等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本文试图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18个人工智能研究所进行系统分析,旨在明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国际视野与前瞻规划。研究过程中采用文本分析方法,梳理并规整其2020年以来资助的人工智能研究所,发现其主要聚焦于人工智能社会新产业、人工智能农业新治理、人工智能数字新生活和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态四个重点领域。本文进一步挖掘人工智能教育生态图景,详尽阐释人工智能助力下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多模态增强的学习力、教育公平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研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人工智能战略现状提出人工智能前瞻性研究的相关建议:立足社会生态,定位人工智能教育驱动下创新人才培养战略;回归学习本质,挖掘人工智能使能的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变革;瞄准教育创新,探索知识创造和教育创新变革的智能方式;面向教育现状,寻求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生态重构的技术路径。
[期刊] 中国内部审计
[作者]
曾繁荣
人工智能被视为下一个数字前沿领域,内部审计部门有必要了解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可能扮演的角色、由此带来的风险和机会以及在内部审计领域的运用。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人工智能审计框架及其各部分的有机联系,为人工智能应用于审计领域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
IIA 人工智能 审计框架
[期刊] 图书与情报
[作者]
吴建中
文章从人工智能发展的技术环境、人工智能与信息组织以及人工智能在图书馆的应用三个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对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影响。文章认为:图书馆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要转变观念,人工智能既是一门工具,也是人类的朋友;图书馆要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人工智能,并善于与之一起,共同为激活图书馆的交流功能和服务效能做出贡献。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刘杰 廖捷 董海云
人工智能起源于人类自我解放的内在冲动。随着第三次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审计的劳动形态将发生演变,人机协同劳动将成为未来审计作业的基本形态,对审计行业形成巨大冲击。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的概念与发展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人工智能影响下的劳动形态演变;其次,围绕人机协同劳动形态阐述了人工智能对审计的影响,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应用于审计工作;再次,提出了审计对人工智能的适应,即人机协同的审计作业模式"人工智能+审计";最后,剖析了人工智能对审计职业的挑战,以及审计人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审计 适应 改革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何尧 张璟 刘晓辉
本文将人工智能变量以生产任务方式引入Balassa-Samuelson模型(巴萨模型),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发展对实际汇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将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将导致实际汇率贬值。本文以工业机器人安装存量表示智能化程度,利用国际机器人联盟、Peen World Table 10.0和世界发展指标等数据库构建1993—2019年72个国家和地区的平衡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发现: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且结论在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的结论在统计上不稳健。拓展分析发现:第一,人工智能发展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存在滞后效应;第二,分行业而言,制造业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建筑业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第三,OECD成员国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升值,不可贸易品部门智能化程度提高导致实际汇率贬值;而非OECD成员国智能化程度改变对实际汇率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化程度 实际汇率 巴萨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沈蕾 何佳婧
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探讨价值共创对品牌发展的影响,但关于平台如何共创品牌价值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对国内外平台品牌价值共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首先,本文从价值、共创、价值共创、平台价值共创、平台品牌价值等方面梳理了平台品牌价值共创概念的演变,并归纳提炼出基于消费者体验视角、基于服务主导逻辑、基于品牌生态圈的平台品牌价值共创的三大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平台品牌价值共创的概念模型,有效解释了平台品牌价值共创的"黑箱"机制:其核心是品牌契合平台,连接平台供需双方、品牌体验和品牌能力生态圈,从而形成平台品牌价值共创闭环。其次,基于概念模型,分析总结了四种主要的平台品牌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社会支持,顾客互动,平台任务-技术匹配性和多边市场主体协作。最后,提出了平台品牌价值共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平台 价值共创 品牌价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鸿佳 林樾 苏中锋 王亚婧
基于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本文尝试探索人工智能可供性对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的影响,并研究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本文在开发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量表的基础上,遵循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的“技术可供性—可供性实现—绩效提升”研究逻辑,明确人工智能可供性、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和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研究假说,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包含互补企业价值共创和用户价值共创两个关键维度;人工智能自主可供性和交互可供性对数字化转型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在其中发挥中介作用。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可供性、智能制造平台价值共创和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绩效之间的关系,丰富了技术可供性实现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和数字化转型理论的相关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对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