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91)
- 2023(18794)
- 2022(15711)
- 2021(14451)
- 2020(12372)
- 2019(27772)
- 2018(27177)
- 2017(52593)
- 2016(28431)
- 2015(31434)
- 2014(30543)
- 2013(30162)
- 2012(27545)
- 2011(24217)
- 2010(24366)
- 2009(22407)
- 2008(22222)
- 2007(19937)
- 2006(17390)
- 2005(15642)
- 学科
- 济(120327)
- 经济(120203)
- 业(106127)
- 企(93786)
- 企业(93786)
- 管理(93682)
- 方法(55349)
- 数学(45536)
- 数学方法(44978)
- 农(36404)
- 财(36116)
- 业经(34830)
- 中国(30411)
- 农业(26126)
- 务(25822)
- 财务(25771)
- 财务管理(25731)
- 技术(24991)
- 企业财务(24488)
- 制(23473)
- 学(22483)
- 地方(21737)
- 理论(21347)
- 贸(21095)
- 贸易(21081)
- 易(20532)
- 和(19219)
- 划(18951)
- 策(18746)
- 银(17635)
- 机构
- 学院(401608)
- 大学(396723)
- 济(168061)
- 经济(164935)
- 管理(158964)
- 理学(137346)
- 理学院(135915)
- 管理学(133624)
- 管理学院(132874)
- 研究(132756)
- 中国(101295)
- 京(82937)
- 科学(81761)
- 财(76697)
- 农(72790)
- 所(67300)
- 业大(62106)
- 江(61443)
- 财经(61347)
- 研究所(61120)
- 中心(60464)
- 农业(57222)
- 经(55956)
- 经济学(51438)
- 北京(51179)
- 院(48535)
- 范(48229)
- 州(48002)
- 师范(47591)
- 经济学院(46520)
- 基金
- 项目(272294)
- 科学(216184)
- 基金(200052)
- 研究(194829)
- 家(176443)
- 国家(174957)
- 科学基金(151050)
- 社会(125636)
- 社会科(119301)
- 社会科学(119270)
- 省(107419)
- 基金项目(105192)
- 自然(99383)
- 自然科(97229)
- 自然科学(97199)
- 自然科学基金(95554)
- 教育(89909)
- 划(89859)
- 资助(81964)
- 编号(76053)
- 重点(61701)
- 创(60256)
- 部(60064)
- 成果(59857)
- 发(58659)
- 创新(55874)
- 课题(53058)
- 国家社会(52892)
- 业(52670)
- 科研(52480)
- 期刊
- 济(182724)
- 经济(182724)
- 研究(112911)
- 中国(78725)
- 农(66123)
- 管理(65194)
- 学报(64373)
- 财(63329)
- 科学(61217)
- 大学(49617)
- 学学(47414)
- 农业(45415)
- 技术(39033)
- 教育(38548)
- 融(34751)
- 金融(34751)
- 财经(31192)
- 业经(31181)
- 经济研究(29481)
- 业(27392)
- 经(27064)
- 问题(23932)
- 技术经济(22940)
- 科技(20026)
- 版(19627)
- 统计(19027)
- 现代(18917)
- 贸(18568)
- 商业(18369)
- 策(18330)
共检索到593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轩铭 田甜
基于2011—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讨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培育了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且该效应在直辖市、中心城市、高科技和高竞争性行业更显著,但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从劳动力结构调整视角看,人工智能可通过减少常规劳动岗位与低技能劳动力同时增加非常规劳动岗位与高技能劳动力的途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要素增益技术变迁视角看,人工智能可通过增益资本和劳动要素的途径培育新质生产力;人工智能对战略性新兴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在行业和地区内部表现为溢出效应。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姚加权 张锟澎 郭李鹏 冯绪
人工智能技术对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研究多聚焦于人工智能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从企业层面考察了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影响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技能结构。本文运用机器学习方法生成了人工智能词典,并对上市公司的年报和专利进行文本分析,进而构建了企业层面的人工智能指标。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中国上市公司的生产率,并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人工智能通过促使企业减少常规低技能劳动力需求、增加非常规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方式提升企业的生产率,这体现了企业劳动力技能结构的调整。异质性分析表明,产权性质、人才获得方式、劳动力保障、治理结构等企业层面因素对人工智能的生产率效应有较大影响。此外,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区层面因素也影响了人工智能的生产率效应。最后,本文发现人工智能提高了企业价值。本文加深了对微观企业层面人工智能在生产过程中所扮演角色的认知和理解,并为在微观企业层面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提供了建议。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李钰靖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对劳动的介入主要基于学习、理解和处理等基本要素展开,不同应用层级通过自动化特定任务、全智能功能模拟以及机器智能质性跃迁的方式介入劳动过程,由此对技能劳动力产生替代和补偿机制的叠加效应。这不仅表现为本体层面对技能需求量和结构产生深刻改变,也体现为社会层面对技能劳动者就业和收入带来重塑性影响。基于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系统平衡理论,人工智能视域下技能劳动力需求呈现以高学历高技能为核心竞争力、技术强渗透领域就业吸纳显著、技能和任务二维偏向属性以及跨区域迁移促进劳动力再分配的典型特征。结合技能劳动力需求特征与职业教育供给的内在关联逻辑,围绕提质存量和增量两个维度提出职业教育优化技能劳动力供给的发展思路。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喜良 邱玥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各经济社会领域,在加速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致了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基于2016—2020年385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规模;(2)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同时对技术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提升起到正向影响,对生产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起到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因此,为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劳动力配置的相对平衡,一方面需要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应当评估知识技能需求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霍宏卿 程彬桓
将视角聚焦于微观企业,测度并深入探究了人工智能与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与影响机制。研究显示,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有助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及内生性检验下依然成立。机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通过内部管理与外部营销两个渠道实现企业“降本增效”,进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异质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在国有企业、技术密集型企业以及政策支持力度大、知识产权保护程度高的地区更明显。进一步研究表明,企业所拥有的技术型背景与学术型背景高管数量越多,越能够强化人工智能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 就业结构 差异化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黄静 张金昌 潘艺
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是对当前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一次高度概括,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数字时代企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基于生产力四要素模型和2010—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数字化转型和新质生产力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提高上市公司新质生产力水平,这一作用在非国有企业、重点产业企业和经济发达地区企业中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通过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三种机制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U”型关系,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初期呈现新质生产力降低的现象,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持续开展,新质生产力水平呈上升趋势。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史丹 孙光林
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标志、核心是创新,数据要素对于提升创新水平与全要素生产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作为一次准自然实验,基于我国2009—2021年制造业和服务业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识别数据要素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据要素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对服务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大于制造业企业;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和创新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间接影响。调节效应表明,产业融合与数据要素会共同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在中、高产业融合区域的作用效果没有显著差异,在低产业融合区域的效果不显著。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陈杰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经济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产业结构的转变。而产业结构的转变对就业人员素质普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力素质若不能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必然会阻碍产业的提升和扩张,也会影响到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广东省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经济增长位于全国前列,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目前广东的劳动力素质是否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呢?这里所讲的劳动力素质,主要指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志的文化素质。如此,本文将根据广东省1990年人口普查和1995年1%人口调查数据,对劳动力素质、就业结构是否与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问题作一探讨。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蔡智权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科技创新的加持,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数字经济创新能力,创新生产模式、推动数字经济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但生成式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特质也可能给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多维度风险,具体表现在平台垄断风险、技术顺差风险、数据安全风险、科技伦理风险四个方面。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更好融合,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提前建构好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路径:其一,加强合规监管、引导数字市场规范化发展;其二,强化技术供给,激发创新驱动的内生动力;其三,加强信息安全建设,铸牢数据安全的防护屏障;其四,导入价值理性,引领科技发展的人文航向。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元雏 陈亚军
面对新一轮数字技术浪潮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金融科技发展对于激活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意义重大。通过运用文本挖掘技术,爬取百度新闻中关键词频年度累计次数衡量了地区金融科技发展水平,并运用沪深A股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了金融科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并梳理了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够从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代理成本、改善创新策略三个路径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表明,立足企业所有权视角,金融科技能够显著促进民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而并未对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影响;立足于区域视角,相较于内陆地区,金融科技对于沿海地区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作用更强。研究结论为增强金融科技赋能实体经济效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巧玲,李敏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劳动力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异质劳动力 就业 劳动力供给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丛屹 于鑫
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反映出中国的特殊性,推动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区更为显著;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非线性影响,且人工智能发展程度越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人工智能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两个间接机制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优化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