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437)
- 2023(17736)
- 2022(14675)
- 2021(13464)
- 2020(11365)
- 2019(25926)
- 2018(25475)
- 2017(48604)
- 2016(25373)
- 2015(27789)
- 2014(27336)
- 2013(27165)
- 2012(24884)
- 2011(21993)
- 2010(22081)
- 2009(20115)
- 2008(19851)
- 2007(17727)
- 2006(15591)
- 2005(14145)
- 学科
- 济(114935)
- 经济(114818)
- 业(98591)
- 企(85770)
- 企业(85770)
- 管理(85374)
- 方法(46546)
- 数学(37315)
- 数学方法(36849)
- 农(36175)
- 业经(34493)
- 财(34387)
- 中国(32217)
- 地方(26454)
- 农业(26325)
- 技术(23421)
- 务(22802)
- 财务(22741)
- 财务管理(22708)
- 企业财务(21539)
- 制(20835)
- 理论(19499)
- 贸(19369)
- 贸易(19349)
- 和(19192)
- 易(18759)
- 策(17655)
- 划(17581)
- 学(17034)
- 银(16778)
- 机构
- 学院(354411)
- 大学(348253)
- 济(152603)
- 经济(149840)
- 管理(143420)
- 理学(122625)
- 理学院(121422)
- 管理学(119524)
- 管理学院(118845)
- 研究(115815)
- 中国(91623)
- 京(73230)
- 财(70953)
- 科学(67337)
- 所(56399)
- 农(56067)
- 财经(55499)
- 江(54932)
- 中心(54252)
- 研究所(50555)
- 经(50457)
- 业大(49346)
- 北京(46290)
- 经济学(46162)
- 范(43967)
- 师范(43482)
- 州(43431)
- 农业(43094)
- 院(42760)
- 经济学院(41651)
- 基金
- 项目(235544)
- 科学(188453)
- 研究(175681)
- 基金(171943)
- 家(148549)
- 国家(147204)
- 科学基金(129150)
- 社会(114268)
- 社会科(108548)
- 社会科学(108526)
- 省(93322)
- 基金项目(90696)
- 自然(81958)
- 教育(80201)
- 自然科(80036)
- 自然科学(80013)
- 自然科学基金(78616)
- 划(76967)
- 编号(69769)
- 资助(69101)
- 发(54843)
- 成果(54719)
- 创(53958)
- 重点(52700)
- 部(51706)
- 创新(49663)
- 课题(48499)
- 国家社会(47881)
- 业(45563)
- 教育部(45019)
- 期刊
- 济(173523)
- 经济(173523)
- 研究(105210)
- 中国(75561)
- 管理(61681)
- 财(58183)
- 农(52161)
- 科学(48112)
- 学报(47126)
- 大学(38216)
- 教育(37387)
- 技术(37127)
- 学学(36132)
- 农业(35885)
- 融(34236)
- 金融(34236)
- 业经(30810)
- 财经(27714)
- 经济研究(27210)
- 经(24005)
- 问题(22398)
- 业(21453)
- 技术经济(20287)
- 科技(17507)
- 贸(17227)
- 现代(17225)
- 商业(16934)
- 世界(16484)
- 统计(16344)
- 财会(16179)
共检索到5439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媛媛 高帅科
城市数智化转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下逐步推进,并起到赋能经济社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外生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非试点城市而言,试点城市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员工议价能力高的企业、东中部地区和市场化水平低的企业更明显。机制分析得出,城市数智化转型能够增加企业现金充裕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改善企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尤其是劳动错配程度较大地区的企业。本文丰富了人工智能试验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推动人工智能落实发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彭晓静 彭育博
本文考察了河北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发现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上存在产业起步慢、竞争力不强、要素支撑作用弱、政策支持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应长远规划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着力培育人工智能特色产业集群、加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河北 人工智能 产业发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陈永伟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用目的技术(GPT)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种新出现的技术,生成式AI具有GPT所要求的普遍适用性、进步性和创新孕育性等特征,因而很可能会成为全新的GPT。生成式AI领域最具代表性的模型就是OpenAI的GPT系列等,这里的GPT全称是“生成式预测训练”(Generative Pre-Training)模型。无论是出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还是出于加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考量,发展生成式AI都是当务之急。从目前看,我国在发展生成式AI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障碍,这就要求政府用好产业政策,为其发展扫清障碍。与此同时,作为GPT,生成式AI的发展一定会伴随着“创造性毁灭”过程,由此带来技术性失业、收入分配恶化,以及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应当用好相关政策加以应对,尽可能趋利避害,让生成式AI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
生成式AI GPT ChatGPT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凯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是具有新型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对劳动或资本都可能产生偏向的替代性、在不同产业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前景等3个特点,本文建立一个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提出人工智能服务或人工智能扩展型技术提高,都会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在人工智能产出弹性和人工智能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上的差别。这一结构转型过程也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本文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方向的条件,并就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转型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景丽 王喜虹 张雪梅
作为一项重要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智能化的同时,势必对劳动力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运用2010—2021年中国城市与企业层面面板数据,从系统性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宏微观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应用在宏微观层面均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机器学习法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加劳动收入份额。(3)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加劳动收入份额。(4)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积极影响在城市层面的高人口规模、高市场化水平、高劳动力保护强度、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及企业层面的高企业规模、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劳动要素密集度的样本中尤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我国在数智化浪潮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屠李 赵鹏军 张超荣 蔡亦青
新一代人工智能将为城市规划领域包括思想、技术、方法、管理在内的全面变革带来可能性,贯穿城市规划管理全过程的城市规划决策也必然会因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而得到优化。首先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演进及其阶段特征,阐述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的若干技术突破方向,进而分析了新一代人工智能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同时,在厘清城市规划决策的不确定性、科学性、民主性、动态性等四个基本特性的基础上,审视了我国城市规划决策系统在决策信息、技术、主体和反馈四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中与前述城市规划决策问题密切相关的四个技术突破方向入手,即大数据智能、人机混合增强智能、互联网群体智能和跨媒体智能,对我国城市规划决策系统提出了优化策略。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城市规划 规划决策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孔德臣 姜迎春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出现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当前学术界热议的话题。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展现出来的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特性对数字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新机器的发明具有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文明面。在数字经济中,它表现为推动数字技术全面升级、加速数字产业化、赋能产业数字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过,新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在数字经济中也会导致劳动者技术性失业问题、“数字异化”现象以及“算法意识形态”等消极效应。在数字经济中对待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应该积极推动其社会主义应用,促进劳动力与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协同发展,培育新产业与新业态;引导新一代人工智能融合实体经济,确保技术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构建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导向的通用大模型。
关键词:
ChatGPT 人工智能 数字经济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鞠雪楠 欧阳日辉
以大语言模型(LLM)、生成式预训练转换模型(GPT)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AI)方兴未艾,数据将是AI大模型的关键竞争要素之一。建立健全人工智能领域数据要素定价机制,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提供高质量、大规模、多样性数据集的关键环节。在综述数据要素定价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系统梳理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数据定价面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困难。从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所需数据的角度,本文创新性地提出“质量基准、贡献增值、场景定制和动态溢价”相结合的综合定价模型的思路,并从市场建设、定价标准、价格结构和定价环境等维度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彭剑锋
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对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带来影响。人工智能与数字智能人也将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和生产要素,是具有自学习、自进化、自我增值的新组织资本。伴随着企业数智化转型进入新的阶段,人与组织关系更加复杂、多变、混序化、个性化,人与智能人有望形成新智能灵魂伙伴关系。本文由此从组织资源、人机物关系、组织形态与组织机制、替代与创造效应、以及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者的影响等方面,探讨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对于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为组织迎接新一轮的数智化转型提供了启迪。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肖土盛 董启琛 张明昂 许江波
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应重视初次收入分配的效率与公平,而中国收入分配不平等现象依然存在。《反垄断法》作为竞争政策顶层设计的制度安排,将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并对企业初次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构建理论模型,刻画竞争政策通过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内在机理,并利用《反垄断法》实施这一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了竞争环境改善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垄断法》实施显著提升了高垄断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并且随着反垄断执法强度加大,其对高垄断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愈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反垄断法》实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通过要素市场上的要素组成效应与产品市场上的成本加成效应等途径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反垄断法》实施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提升了普通员工收入份额、缩小了企业内部收入差距,兼顾了共同富裕。本文研究丰富了《反垄断法》实施的政策效果评估相关文献,为国家达成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江红莉 胡林柯 蒋鹏程
以沪港股票市场互联互通机制试点(简称"沪港通")实施形成的准自然实验为切入口,基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9—2020年数据考察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沪港通"实施后,标的公司(纳入"沪港通"的A股上市公司)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下降。其内在机制是,"沪港通"加剧了资本深化、提升了全要素生产率,由于资本-劳动互替、技术进步偏向资本,进而挤占了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研究发现,"沪港通"主要降低了平均工资,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异质性研究表明,"沪港通"仅挤占了公司治理状况较差、劳动密集型和制造业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对普通员工劳动收入份额的抑制效应更强。文章揭示了资本市场开放对微观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对于"双循环"新格局下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优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具有启示意义。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付文宇 李彦 贺子欣
本文利用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就人工智能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效果及其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能够显著促进区域创新发展。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中部地区创新发展的促进效果最大,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次之,对西部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创新主体方面,人工智能对产学研三大创新主体创新能力的促进效果呈现出"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特征;在创新方式方面,人工智能对应用创新的影响效果强于基础创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数据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升——基于新《预算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何以提升劳动收入份额——基于行政垄断视角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是否影响劳动收入份额
人工智能是否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的检验
大数据发展和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
资本劳动相对价格、替代弹性与劳动收入份额
放松市场准入管制与劳动收入份额
自贸区试点政策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