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147)
- 2023(5308)
- 2022(4119)
- 2021(3558)
- 2020(3063)
- 2019(6636)
- 2018(6224)
- 2017(11704)
- 2016(6269)
- 2015(6909)
- 2014(6925)
- 2013(6936)
- 2012(6048)
- 2011(5057)
- 2010(5196)
- 2009(5091)
- 2008(5493)
- 2007(5122)
- 2006(4513)
- 2005(4243)
- 学科
- 企(63969)
- 企业(63969)
- 业(55819)
- 管理(43973)
- 济(31017)
- 经济(30955)
- 财(20249)
- 业经(17229)
- 务(16672)
- 财务(16669)
- 财务管理(16663)
- 方法(15931)
- 企业财务(15861)
- 技术(11973)
- 企业经济(11628)
- 经营(9690)
- 技术管理(9494)
- 划(9440)
- 和(9059)
- 数学(9040)
- 理论(9023)
- 数学方法(8984)
- 策(8965)
- 决策(8173)
- 制(7522)
- 计划(7381)
- 经济理论(7113)
- 体(6706)
- 体制(6421)
- 镇(6073)
- 机构
- 学院(99319)
- 大学(95314)
- 管理(46857)
- 济(44215)
- 经济(43528)
- 理学(40217)
- 理学院(39916)
- 管理学(39648)
- 管理学院(39428)
- 研究(25003)
- 财(22910)
- 中国(21348)
- 京(19226)
- 财经(18323)
- 经(16570)
- 江(15820)
- 商学(15344)
- 商学院(15207)
- 财经大学(13563)
- 经济学(13530)
- 科学(12456)
- 经济学院(12274)
- 州(11999)
- 北京(11923)
- 经济管理(11718)
- 中心(11507)
- 所(11373)
- 工商(11186)
- 业大(10327)
- 公司(10316)
- 基金
- 项目(61937)
- 科学(51653)
- 基金(48016)
- 研究(46176)
- 家(40684)
- 国家(40243)
- 科学基金(37455)
- 社会(31981)
- 社会科(30431)
- 社会科学(30419)
- 基金项目(24985)
- 自然(24415)
- 自然科(23993)
- 自然科学(23988)
- 省(23950)
- 自然科学基金(23678)
- 教育(21078)
- 资助(19368)
- 划(19318)
- 编号(17713)
- 业(17060)
- 创(15364)
- 企(15107)
- 企业(14225)
- 创新(14115)
- 部(13859)
- 制(13679)
- 国家社会(13626)
- 重点(13324)
- 成果(13035)
共检索到1473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姚笛 陈东 郑玉璐
鉴于人工智能在生产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工业机器人实现,且会导致企业内不同劳动者之间的工资差距发生变动,本文采用2010—2019年中国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机器人应用对企业内工资差距的偏向性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扩大了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和技能工资差距,但任务偏向较之技能偏向更为明显;这一现象在发展速度较慢和劳动密集度较高的行业中尤为突出;机器人应用的生产率效应是导致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因,虽然劳动要素错配以损失部分生产率效应为代价,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内任务工资差距的扩大。本文认为加大对不同类型劳动者再收入分配政策的调节力度,是实现企业内“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钟世川
笔者在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劳动力结构对工资差距影响的理论框架,利用1987年~2011年中国工业行业数据进行实证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之间是替代关系;在工业化进程中,大多数行业的技术进步大致偏向技能劳动力,其中,非金属制品业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最明显。同时,劳动力结构变化和贸易自由化有利于缩小行业工资差距,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外商直接投资和资本深化均扩大了行业工资差距。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李昕 关会娟 谭莹
在竞争性市场机制确立的过程中,我国行业间收入不平等近年来逐渐扩大,已成为阻碍缓解我国整体收入差距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通过将技术内生性假设引入一般均衡框架,从供需两方面讨论影响就业市场出清条件下劳动者报酬的关键因素,指出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假设下,教育投入对我国行业收入差距的影响呈倒U型变化,由受教育程度决定的高技能劳动力相对占比是其中的关键。固定效应面板回归结果支持理论分析的结论。"十二五"时期,虽然我国各级教育生均经费支出增长显著,但高等教育投入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比重及教育经费总投入的比重不断下滑。促进高等教育投入仍是缓解我国不断扩大的行业收入差距矛盾的有效手段之一。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姜昊 董直庆
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均等地应用于不同生产领域,现有文献并未重视人工智能技术会偏向应用于哪个行业,并对就业结构产生何种偏向性影响。文章基于天眼查企业信息数据库,结合中国专利数据库爬取的人工智能专利行业数据,构建行业层面人工智能指数,从上市公司层面检验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就业筛选效应的存在性及其约束条件。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存在岗位和技能的双重偏向效应,这源于制造业智能化创新产出差异导致行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差距,诱发岗位和技能就业偏向,尤其会显著提高非程式化认知型岗位劳动占比,引致就业结构出现“单极化”趋势,多重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处理后结果依然稳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对不同技术和所有制企业的劳动就业存在非对称影响,更偏向于提高智能型和科技型企业高端技能劳动就业,而国有企业表现出对低端、中端技能劳动就业的保护。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间存在明显的涟漪效应,这有助于强化其技能和岗位的选择性偏向,新冠疫情则会进一步加剧人工智能技术对中端技能劳动就业冲击。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偏向 行业属性 就业结构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勇 柏喆
为剖析中国地区工资差距产生的原因,本文基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劳动者收入差距的作用,创新性地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融合起来,运用1988年、1995年、2002年、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微观数据,在对各地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和集聚效应进行量化的基础上展开一系列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3年中国地区工资差距增大,且地区工资差距主要体现为高技能劳动者的地区工资差距;地区工资差距之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存在,主要是由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集聚效应的综合影响,表现为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通过作用于高技能劳动者使劳动者工资差距增大,集聚效应又不断通过劳动者的地区流动助力于提高所有劳动者工资促使地区工资差距形成。进一步反事实分析发现,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是导致地区工资差距的最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发现为政府缩小地区工资差距、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杨扬 杨冉璐
技术进步偏向引发的技能工资差距扩大引起了广泛关注。结合理论模型和实证分析探讨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首先在双层嵌套的CES生产函数下构建技术进步偏向影响技能工资差距的理论模型,得出当资本和劳动呈替代关系时,技术进步越偏向资本,技能工资差距越小,技术进步越偏向劳动,技能工资差距越大的主要结论。然后,基于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微观数据,采用Heckman两阶段法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资本偏向性越高,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工资差距越小。最后,为进一步探究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差距的差异化影响,对不同产业类别、不同企业特征和不同区域的分样本进行回归,实证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偏向对技能工资的影响主要通过第三产业和非国有企业实现,并且在东部地区的影响尤为显著,在这三类样本中技术进步偏向均缩小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技能工资差距。因此,政府应注重国有企业招聘市场化和透明化、注重对服务业中小型企业的扶持以及对低技能劳动者尤其是东部地区低技能劳动者的在职培训。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勤 邱玥 许干
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并由于财政支出呈现结构偏向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会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产生差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分布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时期分布上,在自动化赋能阶段(2009—2014年),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智能化创新阶段(2015—2018年)则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在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探究财政政策导向在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王林辉 钱圆圆 董直庆
文章通过引入含有时间分配的效用函数拓展任务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运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应用对劳动工资有负向冲击,主要通过缩短劳动工时和劳动岗位更替实现。一方面,智能机器的应用将劳动者从部分繁重的工作任务中解脱出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从而降低工资;另一方面,机器的应用会直接替代劳动,技能“折旧效应”使其在劳动力市场上难以获得长期稳定的工作,且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会弱化企业对劳动的依赖,用工关系的短期化也将引发劳动岗位的频繁更替,对劳动者的工资产生负面影响。(2)人工智能应用对不同技能劳动者工资的影响具有偏向性,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升可以缓解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冲击;人工智能应用对工资的负向影响会随着劳动者执行任务的复杂度和认知要求的提高而弱化。文章认为,要制定收入分配调节政策以平抑人工智能应用的冲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转换能力,促使劳动力市场上形成“技能—岗位”匹配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工资 偏向性 职业属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杜传忠 疏爽
探究数字化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赋能和对其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对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集农业数字化、工业数字化和服务业数字化为一体的数字化赋能指标,探究其通过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赋能会显著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并显著提高高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且经过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就业技能水平有较强的增进效应,但存在差异性和偏向性特征;高、低技能劳动力就业技能水平的提升会增加其就业占比;数字化赋能会使高技能劳动力占比增加,进而优化劳动力的就业技能结构。数字化赋能对不同技能劳动力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显著区域和时间异质性。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许志成 闫佳
劳动经济学界在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共识:美国等OECD国家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教育升水(不同教育水平工人的工资差距)持续上升是由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导致的。但90年代共识无法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教育升水并非总是上升的事实。此外其理论基础在于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下抑制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腐蚀效应和提升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市场规模效应会加剧工资不平等。本文指出其理论基础的缺陷,并将教育效率和劳动力市场的技能供求关系整合在一个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与工资不平等都处于内生演化的动态模型中。本文证明技术进步率的提升在短期会提升工资不平等,但当教育系统的效率处于一定的区间时,技能偏向...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邝小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消费差距也呈现出扩大趋势。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扩大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是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因此,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城市偏向的制度安排,实现城乡居民基本权利的均等化。
关键词:
城市偏向 城乡居民 消费差距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傅勇
中国转型以来的城乡分化趋势根源于渐进式道路中城乡二元体制的留存。通过引入集体行动逻辑的博弈分析,本文认为这种“落后”制度得以维持的原因是因为在影响政策偏向的竞争中,与城市部门相比,农村部门存在数量悖论。最后,文章从政府目标、城市化道路和二元体制改革次序等方面详细讨论了扭转政策偏向的可能动力来源。
关键词:
经济转型 城乡差距 数量悖论 政策偏向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吕炜 许宏伟
土地财政具有显著的城市偏向特征,这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拉大的重要原因。本文基于2001-2011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的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从总体和区域两个层面对土地财政规模增长和城市化加速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动态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面积的增长会在短期内加剧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长期影响逐渐减弱;(2)土地财政规模增长对城乡收入差距变动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对中部地区影响程度较高,而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持续时间更长。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城市偏向 城乡收入差距 城市化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姚凤民 周少君
本文使用我国31个省市1995~2009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在"增长失衡"背景下,我国公共支出偏向政策对缩小城乡差距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社会性支出、惠农性支出显著降低了城乡差距,但在2007年前后的子样本表现不一。(2)在动态模型中,二者对城乡差距的影响也不同,社会性支出存在滞后三期显著降低了城乡差距,而惠农性支出在滞后第二期则扩大了城乡差距,之后的滞后两期将显著降低城乡差距。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农村项目在获批过程中的配套资金要求。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开盛 杜跃平
本文从我国城乡居民投票参政权差异的视角分析城市偏向制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作者指出,由于我国城市居民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比例远远高于农民,使城市居民在政策和制度制定上的影响力比农民大很多,从而使制度倾向于城市居民的利益,造成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和社会和谐发展,应提高农民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的代表比例,改变城市偏向的政策和制度。
关键词:
投票参政权 城市偏向制度 城乡收入差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