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057)
2023(5928)
2022(4833)
2021(4399)
2020(3500)
2019(7894)
2018(7126)
2017(13106)
2016(7464)
2015(8040)
2014(8016)
2013(7951)
2012(7298)
2011(6026)
2010(6220)
2009(5574)
2008(5701)
2007(5025)
2006(4195)
2005(3908)
作者
(19700)
(16293)
(16286)
(15772)
(10322)
(7829)
(7487)
(6377)
(5999)
(5856)
(5561)
(5405)
(5361)
(5213)
(5114)
(5053)
(4931)
(4810)
(4717)
(4700)
(4178)
(3976)
(3833)
(3804)
(3694)
(3607)
(3577)
(3398)
(3329)
(3238)
学科
(28685)
经济(28665)
管理(26533)
(24564)
(23433)
(19721)
企业(19721)
方法(13361)
财政(12497)
数学(12204)
数学方法(12122)
(12031)
中国(11966)
(11356)
财务(11350)
财务管理(11304)
企业财务(10839)
(10814)
贸易(10807)
(10703)
(10155)
(8389)
(7881)
(7860)
出口(7851)
出口贸易(7851)
地方(6870)
(6449)
业经(6098)
产业(6016)
机构
大学(99560)
学院(98921)
(45379)
经济(44647)
管理(37234)
研究(33249)
理学(32350)
理学院(32041)
管理学(31613)
管理学院(31431)
(30514)
中国(25737)
(20480)
财经(20376)
科学(18608)
(18536)
(16271)
经济学(15781)
(15381)
财经大学(14853)
中心(14724)
经济学院(14508)
研究所(14263)
(13208)
(12795)
北京(12777)
业大(12641)
(11627)
师范(11496)
(11192)
基金
项目(66403)
科学(52805)
研究(49476)
基金(49333)
(42622)
国家(42307)
科学基金(36791)
社会(33160)
社会科(31746)
社会科学(31739)
基金项目(25329)
(25095)
教育(23230)
自然(22438)
自然科(21972)
自然科学(21968)
自然科学基金(21595)
资助(20742)
(20653)
编号(19076)
成果(15704)
(15448)
重点(15252)
国家社会(14679)
(13977)
教育部(13708)
(13605)
课题(13433)
(13092)
人文(13083)
期刊
(46706)
经济(46706)
研究(34219)
(29011)
中国(21687)
学报(14650)
管理(13679)
科学(12486)
大学(12063)
学学(11312)
财经(10773)
教育(10719)
(10704)
经济研究(9388)
(9325)
(8153)
金融(8153)
技术(8119)
(7792)
会计(7369)
农业(7096)
(7009)
财政(7009)
财会(6989)
问题(6739)
业经(6361)
国际(5615)
统计(5197)
技术经济(4810)
通讯(4672)
共检索到15650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何勤   邱玥   许干  
本文选取2009—2018年省级层面数据,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应用总体能够促进高质量就业。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财政支出能够正向调节人工智能应用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并由于财政支出呈现结构偏向的特征,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会使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产生差异。作用机制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程度会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促进高质量就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地区分布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对高质量就业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东部地区;在时期分布上,在自动化赋能阶段(2009—2014年),人工智能应用程度呈现出对高质量就业的促进作用,而在智能化创新阶段(2015—2018年)则不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挖掘人工智能应用在中国如何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及探究财政政策导向在其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郭新强  胡永刚  
中国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且偏向投资建设性支出,本文采用SVAR方法得到财政支出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影响就业的经验事实:政府生产性支出增加能够促进就业,但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性依赖于财政支出结构偏向,表现在增加政府投资性支出可以刺激就业,而增加服务性支出则抑制就业。基于政府生产性支出的新凯恩斯主义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上述事实,政府支出影响就业的程度依赖于政府支出生产性的大小和财政支出结构偏向。中国财政政策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政府投资性支出通过生产性效应、投资流动性约束和价格粘性等渠道刺激就业;然而,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和体制转轨阶段,增加政府服务性支出将导致结构性劳动替代,从而抑制就业;税收则主要通过财...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朱红琼  
本文在假定地方政府是"仁慈型"政府的前提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地方政府支出存在结构偏向,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而轻科教文卫等支出。接着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激励合同出发,分析在"经济人"假设下,地方政府的行为受激励机制的影响,从追求"社会合意"型向追求"中央合意"转变。而这一转变带来的则是公共品供给效率损失,某些公共品提供不足,而某些公共品供给过度等后果。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金宇  
基于带有随机波动率的时变参数因子扩展向量自回归模型(SV-TVP-FVAR),文章检验了全球经济危机时期、经济危机后期以及经济新常态时期服务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以及生产性支出的产出冲击效应。结果表明,各类财政支出仅在短期对产出具有冲击效应,而且在三个典型时期非线性效应显著。在全球经济危机时期,财政支出对产出的增长均产生了抑制作用,生产性支出对产出增长的负向冲击效应最大,消费性支出最小;在经济危机后的复苏时期,财政支出可能给产出增长带来较为频繁的波动,服务性支出对产出冲击效应较大,生产性带来的产出波动更为频繁;在新常态时期,服务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在短期对产出增长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生产性支出可能造成产出波动。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郑尚植  
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主义在本质上表现为财政分权与政治集权相结合,所以中国式标尺竞争就表现为"为增长而竞争"的晋升锦标赛。论文基于政治委托代理的研究视角,运用经济学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来研究地方官员的行为逻辑,研究表明:一方面,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地方政府官员必然追求本届政府或个人任职期限的短期政绩最大化;另一方面,为了能使自己在政治锦标赛中获胜,各个地方政府在配置财政资源时会竞相模仿从而使财政支出出现"结构趋同",这种趋同性会随着政治锦标赛的升级而一直处于锁定状态。所以,地方官员自利行为是导致财政支出结构偏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卞彬  
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财政竞争等对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偏向,单纯依靠理顺财政收支关系无法根除此种扭曲,必须在制度和体制上做文章,从治本上考虑。因此,厘清法治下的财政体制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中的法治的关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从财政体制改革着手,也要从法治建设着手。健全地方政府权力运行的制约和财政支出的监督机制、减少自由裁量权,有效避免财政政策制定和财政支出分配过程中的公共权力滥用。构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的制约体系极为重要,依法设定权力、制约权力、行使权力、监督权力,以规则至上、权利本位、权力控制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李丹  唐善永  
中国式财政分权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激励机制,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同时也严重扭曲了地方政府的支出行为。追根溯源,财政体制和政治考核体制是导致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结构偏向的根本原因,财政分权、政治晋升锦标赛下的财政竞争、财政体制改革、贪污腐败等都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既要从财政体制着手,也要从政治体制着手。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柏檀  周德群  王水娟  
实行"地方为主、分级管理"的分权管理和以"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重中之重"是我国基础教育管理体制的核心特征。本文在此背景下,运用公共经济学中关于财政分权、标尺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偏向的相关性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探讨了学前教育投入不足的制度原因。通过构造教育财政分权指标、并基于1998年-201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证明重心偏下的基础教育财政分权制度以及对"普九"政绩考核的标尺竞争,在公共支出结构上造就了地方教育部门"重义务教育、轻学前教育"的严重偏向,这是导致"入园难、入园贵"问题的制度诱因。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陈燕  李光龙  
基于2000~2014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现行财政分权体制下,两次集权性义务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对中国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偏向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财政分权效应"不利于地方政府增加非刚性的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集权改革效应"则分情况而论:以县为主体制改革产生了挤出效应,地方政府更"重预算内人员经费支出,轻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而省级统筹新机制改革产生了激励效应,即对地方政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而对预算内人员经费支出则不具有显著性。为改善义务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偏向,一方面应适度集权,提高省级政府的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分配权;另一方面应建立更为明确的激励考核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傅勇  张晏  
经济分权同垂直的政治管理体制紧密结合是中国式分权的核心内涵,本文在此背景下讨论地方政府支出结构偏向的激励根源,并通过构造财政分权指标和政府竞争指标、利用1994 ̄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我们的推断进行实证检验。本文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财政分权以及基于政绩考核下的政府竞争,造就了地方政府公共支出结构"重基本建设、轻人力资本投资和公共服务"的明显扭曲;并且,政府竞争会加剧财政分权对政府支出结构的扭曲,竞争对支出结构的最终影响则取决于分权程度,而1994年之后包括科教兴国、西部大开发在内的现行重大政策并没有缓解这种状况。这意味着,中国式分权在推动市场化和激发地方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同时,与之伴随的...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顾国达  麻晔  
自1994年以来,与我国持续的对外贸易失衡相伴随的重要现象就是国内财政支出偏向问题一直显著存在。其中,生产性公共品的大量财政支出,形成了对企业的巨额补贴,增加了企业在社会总产出中的分配比例,这又使得企业的储蓄投资倾向进一步强化。而居民相对收入的下降以及政府在社保等非生产性公共品支出上的不足导致其消费能力受限、储蓄率难以降低。全社会由此形成的高额储蓄,在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约束的条件下,难以被完全转化为国内的投资和消费。因此,国内大量过剩的储蓄只能以商品和服务净出口的形式加以平衡,与此对应的即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失衡。在进一步的计量检验中验证了上述理论假说的正确性,即:财政支出偏向和金融市场约束是我国对...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旭佳  
构建政府异质性偏好的理论模型.选取广东省为样本进行研究.测算不同主体功能定位下政府财政支出偏向.结果发现:优化开发区域公共财政支出偏向于经济建设领域.重点开发区域公共财政支出侧重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低碳发展模式.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公共财政支出则以资源环境保护为重点.这是由于:对国土资源空间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域.决定不同功能区域所承担的职能也不尽相同.政府在公共财政资金支出偏好选择上相应有所侧重.因而也造成各功能区财政支出偏向的不同。应该指出的是.各类主体功能区政府要在“经济建设偏好”和“资源环境偏好”之间寻找平衡点.通过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升公共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国家的...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榕芳   詹新宇  
协同实现“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与“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地方政府的施政目标。本文结合增长目标管理,考察地方政府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03—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差异是引发该非线性关系的主要原因。异质性分析发现,经济增长压力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提升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均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本文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变动机理提供了新视角,为更加全面理解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激励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研究结论对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贯春  周伟  
转移支付不确定性将带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波动的加剧,进而导致地方政府期望效用下降。为了减少这种效用损失,地方政府可能会改变财政支出结构以增加生产性支出拉动地区经济发展并维持财政收入的稳定。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阐释转移支付波动影响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的内在逻辑,并利用《全国地市县财政统计资料》中的县级面板数据开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转移支付不确定性显著加剧了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偏向生产性活动,且该效应在中西部、转移支付净流入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地区更为凸显,表现为非对称特征。此外,上述结果通过了工具变量法、调整核心变量度量方式及控制其他重大事件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研究结论表明,转移支付波动会进一步加剧地方政府对社会性公共品供给的不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张照侠  龚敏  
在存在财政支出偏向的视角下考察收入不平等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通过建立数理模型,从理论上说明收入不平等、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偏向三者之间的关系。随后,通过建立面板计量模型进行经验研究,检验理论模型的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其一,当政府存在财政支出偏向时,收入不平等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有正向效应;其二,财政支出增加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经济增长,但不利于收入不平等程度的缩小。收入不平等程度过高是内需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治理中国经济结构失衡要求调整政府的财政支出结构,适当减少生产性公共品的供给,增加公共福利性支出,扭转政府在财政支出方面的城市偏向政策。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