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3)
2023(1808)
2022(1440)
2021(1252)
2020(1108)
2019(2319)
2018(2194)
2017(4294)
2016(2466)
2015(2754)
2014(2745)
2013(2685)
2012(2488)
2011(2094)
2010(2176)
2009(1845)
2008(1784)
2007(1710)
2006(1480)
2005(1416)
作者
(6606)
(5605)
(5448)
(5406)
(3479)
(2604)
(2478)
(2221)
(2088)
(1978)
(1924)
(1877)
(1822)
(1778)
(1695)
(1667)
(1663)
(1631)
(1623)
(1528)
(1371)
(1366)
(1362)
(1273)
(1251)
(1221)
(1208)
(1144)
(1114)
(1083)
学科
(9219)
经济(9208)
(7236)
中国(6630)
(5659)
劳动(5642)
管理(5455)
方法(4677)
数学(4341)
数学方法(4306)
(4007)
企业(4007)
(3601)
农业(3293)
(2968)
动力(2870)
劳动力(2755)
(2752)
银行(2749)
人口(2710)
(2617)
农业劳动(2523)
农业人口(2484)
(2295)
业经(2213)
(1972)
金融(1972)
(1956)
产业(1817)
(1627)
机构
大学(32891)
学院(32878)
(15616)
经济(15365)
管理(12489)
研究(11300)
理学(10750)
理学院(10647)
管理学(10497)
管理学院(10429)
中国(9071)
(7067)
(6662)
科学(6363)
(5756)
经济学(5662)
财经(5564)
研究所(5221)
经济学院(5178)
(5130)
(4946)
中心(4881)
北京(4570)
业大(4508)
(4412)
(4387)
财经大学(4167)
(4043)
师范(3985)
(3720)
基金
项目(22883)
科学(18214)
基金(16959)
研究(16829)
(14883)
国家(14754)
科学基金(12686)
社会(11482)
社会科(10895)
社会科学(10895)
基金项目(8754)
(8453)
教育(7907)
自然(7636)
自然科(7488)
自然科学(7486)
自然科学基金(7356)
(7352)
资助(7133)
编号(6458)
重点(5181)
(5158)
成果(5137)
国家社会(5100)
(4962)
(4653)
教育部(4647)
课题(4604)
人文(4510)
大学(4492)
期刊
(14967)
经济(14967)
中国(9578)
研究(9060)
(5172)
科学(4836)
学报(4794)
管理(4734)
大学(4028)
学学(3873)
(3838)
(3713)
金融(3713)
教育(3679)
技术(3162)
财经(3089)
(2727)
经济研究(2493)
(2467)
(2467)
劳动(2467)
农业(2433)
业经(2078)
问题(2073)
会计(1837)
技术经济(1623)
资源(1551)
统计(1543)
林业(1532)
(1522)
共检索到50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文章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检验人工智能涟漪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以及其对本行业和上下游行业异质性劳动就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技能、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就业均产生显著拉动作用。人工智能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拉动作用,对后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且对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创造大于就业抑制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岗位更迭效应,对中高技能劳动产生显著的就业拉动作用,但并未对低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而中间品替代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就业产生抑制效应,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上游行业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形成对中高技能劳动的拉动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孙雪  宋宇  赵培雅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基于智能化应用对劳动力就业的现实影响,本文从劳动力供给的视角,根据劳动力技能获取渠道,将劳动力分为教育型、技术型及创业型,并利用2006-2019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了人工智能应用对异质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并进一步检验了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人工智能应用对教育型及创业型劳动力的提升效应为正,但抑制了技术型劳动力就业。(2)各类型劳动力就业情况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3)资源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智能化对教育型劳动力的需求更大,劳动密集型产业智能化能够促进技术型劳动力就业,而资本密集型产业智能化促进了个人创业行为。(4)人工智能应用会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教育型劳动力就业,而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人工智能应用与技术型劳动力就业、劳动力创业之间发挥着中介效应。结论对于当前劳动力市场改革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丛屹  于鑫  
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反映出中国的特殊性,推动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区更为显著;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非线性影响,且人工智能发展程度越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人工智能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两个间接机制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优化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屠年松   郑雅哲   官波  
人工智能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深刻影响着劳动力要素的空间流向与配置机制。采用2014—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工业机器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迁出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低学历水平劳动力的影响最大。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受到替代效应的影响,但东北部地区则获得了由人工智能挤出的劳动力流动入。机制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及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调节效应,能够抑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迁出的影响。最后,在对人工智能投资扩张的背景下,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索洛悖论”,发现新技术需发展至一定水平才能破解悖论,实现人力资本的空间优化配置。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刘甲楠   邢春冰  
基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提供的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全国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构建工具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的工业机器人使用如何影响区域劳动力市场对不同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进而如何影响个体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研究发现,工业机器人使用对低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分别产生了替代和互补效应;工业机器人使用引致的劳动力需求冲击进一步对个体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其对低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替代显著提高了个体的大学本科入学概率,对高技能劳动力非农就业的促进显著提高了个体的高中和大学本科入学概率,二者都抑制了个体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人工智能普及有助于促进个体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人口质量和缓解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影响。建议完善职普融通的教育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劳动力需求变化。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军  常红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一方面,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劳动,降低劳动力就业水平,减少劳动报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提高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者收入。人工智能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人群中存在差异。从技能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就业极化并扩大收入差距;从行业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加速了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从区域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与地区制度、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就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就业冲击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远  刘于山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优化了生产环节和管理过程,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就业市场对于“机器换人”的担忧。文章使用2013—2020年231家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回归,研究和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有着显著负向效应,对工资水平有着显著正向效应,且两者影响均具有异质性。据此,应该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才培养机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合理把握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与程度。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巧玲,李敏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魏丹琪  周鹏飞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先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制造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年均增速为11.8%。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年均增速较高,已形成“东部领跑,西部追赶”的空间分异格局。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劳动力错配,人工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喜良  邱玥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技术革命的标志性技术正深度融入各经济社会领域,在加速传统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引致了企业劳动力需求的新变化。基于2016—2020年385家中国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显著负向影响企业劳动力需求规模;(2)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提高了中等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显著降低了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份额,同时对技术类、财务类、行政管理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提升起到正向影响,对生产类岗位的劳动力需求起到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负向影响会通过生产效率的提升进一步增强。因此,为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与劳动力配置的相对平衡,一方面需要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扩大人工智能技术创造效应;另一方面应当评估知识技能需求变化,实现劳动力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动态匹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兵  李苹  
本文首先基于Acemoglu和Restrepo(2018b)提出的任务模型构建人工智能对职业替代的简单任务模型,然后通过匹配中美职业代码,估算了中国职业分类被智能化替代的可能性。接下来,利用行业和职业受教育程度构成数据估计了行业预期智能化水平,并基于此构建了“因素偏差”和“进展速度”两个维度的行业智能化指标,实证研究现阶段人工智能对我国2003-2019年城镇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现阶段人工智能技术并未对劳动力产生明显的替代效应,反而显著提高了劳动力就业需求;人工智能对从事非常规认知任务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就业相对需求低于非专业技术人员;智能化对不同技能群体的影响程度随受教育程度呈现“倒U形”的特征,并对不同行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替代效应加速累积,替代效应仍小于创造效应是我国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变革对劳动力就业影响的重要“窗口期”。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吴芸芸  封红旗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中国劳动力成本正呈现上升趋势,单凭劳动成本竞争力已不足以维持生产力优势。传统的降低劳动力成本的方式主要采用降低社会保障措施,这与增强人民幸福感的要求是相违背的。文章选取江苏、浙江和广东作为典型地区,利用2000-2016年的数据对我国劳动力成本及其变化规律进行测度,认为引入作为战略性资源的人工智能能够有效的降低劳动力成本,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