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36)
2023(8641)
2022(7084)
2021(6309)
2020(5147)
2019(11554)
2018(10845)
2017(21738)
2016(10839)
2015(11735)
2014(11788)
2013(11827)
2012(11026)
2011(9887)
2010(9967)
2009(9410)
2008(8650)
2007(7740)
2006(7027)
2005(6560)
作者
(31013)
(26253)
(26080)
(25038)
(16611)
(12314)
(11828)
(10018)
(9832)
(9208)
(8893)
(8549)
(8375)
(8317)
(8178)
(8158)
(7827)
(7588)
(7455)
(7075)
(6756)
(6267)
(6177)
(6052)
(6028)
(5877)
(5614)
(5269)
(5181)
(5096)
学科
(72557)
经济(72510)
管理(32452)
(30106)
方法(23748)
(23384)
企业(23384)
数学(21232)
数学方法(21063)
地方(17829)
中国(15274)
(14294)
(14251)
业经(13295)
地方经济(13010)
(11814)
(10479)
农业(10355)
产业(9695)
(9399)
金融(9399)
(8776)
贸易(8772)
(8589)
结构(8491)
(8471)
银行(8456)
环境(8412)
(8388)
(8155)
机构
学院(165976)
大学(164441)
(86019)
经济(84703)
管理(62849)
研究(58372)
理学(54343)
理学院(53782)
管理学(53112)
管理学院(52795)
中国(44368)
(37882)
(32228)
科学(31429)
财经(30610)
经济学(29205)
(28180)
(27839)
经济学院(26064)
中心(25440)
研究所(25405)
(23338)
财经大学(22747)
(21455)
(21018)
北京(20295)
业大(20023)
(19756)
师范(19579)
商学(18770)
基金
项目(108087)
科学(86894)
基金(81564)
研究(79188)
(70215)
国家(69656)
科学基金(60835)
社会(56064)
社会科(53353)
社会科学(53341)
基金项目(42341)
(40622)
自然(36603)
自然科(35780)
自然科学(35776)
自然科学基金(35149)
教育(34935)
(33340)
资助(33202)
编号(29410)
(24698)
国家社会(24681)
(24388)
重点(24226)
成果(23050)
(22204)
教育部(21795)
人文(21619)
创新(20852)
发展(20522)
期刊
(102148)
经济(102148)
研究(55161)
(28773)
中国(26687)
管理(25036)
学报(21687)
科学(21324)
经济研究(19497)
(19015)
大学(17666)
学学(17220)
财经(16533)
(16270)
金融(16270)
业经(14778)
(14495)
技术(13875)
问题(12616)
农业(12371)
技术经济(10272)
商业(9850)
统计(9230)
(9200)
教育(8864)
世界(8710)
(8140)
经济问题(7987)
国际(7697)
经济管理(7608)
共检索到249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林晨  陈小亮  陈伟泽  陈彦斌  
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呈现出"高增长、高投资、低消费"的特征,近年来虽然居民部门消费率有所上升,但是经济增速也在不断下降。本文构建了含有人工智能和异质性资本(包括实体经济资本、住房资本和基建资本)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探寻人工智能是否有助于优化中国的资本结构,从而在扩大居民消费的同时促进经济增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可以优化资本结构,实现扩大居民消费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究其原因,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提高实体经济的吸引力,吸引资金从房地产流向实体经济,从而减轻住房资本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并增强实体经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减弱地方政府依靠基建投资"稳增长"的动机,从而减轻基建资本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并进一步增强实体经济资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果。据此,本文建议政府部门着力促进人工智能快速健康发展,从而优化资本结构,最终实现扩大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双重目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瑾  
本文首先分析了2000年至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状况,明确居民消费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其次运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可知:居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即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即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云  
本文认为,目前的高储蓄反映居民消费具有积累型特征,由此带来的低消费和高储蓄正阻碍着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特征是总体消费水平较低,收入水平差异日趋扩大;消费结构特征是消费层次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在整个消费支出中,商品消费所占比重偏大,服务性消费所占比重过小。为使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推进,一要有长期稳定的政策,消除人们不可预期和不安全感,有社会保障作后盾;二要提倡新的消费观念及消费方式.特别是长期稳定并有法律保障的信贷消费。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程春霞  
通过对居民收入增长率及收入消费比的数据分析,认为居民消费不存在成为经济增长引擎的可能性。利用居民最终消费率和GDP数据,实证分析了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居民最终消费率的提高与GDP增量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基于GranGer检验,发现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也不显著。实证结果表明,提高居民消费率不能加速经济增长,即居民消费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徐常建  袁易明  
初始的要素收入分配对经济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会影响社会的总体消费,进一步影响经济的增长。利用1993—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发现:劳动收入份额对消费有显著影响,消费函数符合C-D函数形式;劳动收入份额与GDP的增长率、人均GDP的增长率呈现"U"形关系,城乡收入差距与GDP的增长率、人均GDP的增长率呈现倒"U"形关系;劳动收入份额对经济的增长率有负面影响,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显著为正,并且劳动收入份额与消费率的交叉项对经济的增长率也有负面影响,说明由于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动收入,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造成居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引起消费水平的下降,导致经济增长的乏力。从区域发展来看,劳动收入份额、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趋势与全国一致,只有东北地区消费率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显著,其他区域影响不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显著为负。实现经济向消费型拉动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分享,要注重初次分配中的劳动者报酬占比的提高。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袁健   段巍  
本文从数据交易的经济激励切入,通过构建一个包含数据要素与人工智能的内生增长模型,研究了企业数据在训练通用人工智能,以形成专业化人工智能方面的应用,并探讨了企业自行训练模式与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训练模式在产生数据交易激励效果上的差异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一方面,数据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强化了数据的经济增长效应;另一方面,相比企业训练模式,当由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进行训练时,企业有更高的数据交易意愿,进而数据交易规模增加,最终推动了总产出水平增加。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专业性数据的贡献度是导致差异出现的关键。只有在专业化人工智能服务商训练模式中,企业数据交易意愿会随着专业性数据贡献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拓展了数据经济的内生增长模型,同时为数据交易所设计激励机制提供了参考。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林晨  陈小亮  
历史和国际经验表明,长期中老龄化会给经济增长带来较为严重的冲击,由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因此很有必要探寻应对老龄化的有效之策。本文通过构建含有人工智能和老龄化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了人工智能是否能够有效应对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主要通过三条机制应对老龄化的冲击,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一是提高生产活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从而减少生产活动所需的劳动力,二是提高资本回报率从而促进资本积累,三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数值模拟结果进一步显示,人工智能可以较好地应对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而且其效果明显优于延迟退休政策。有鉴于此,本文认为中国可以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来应对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冲击。不过,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政府部门一方面需要为人工智能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需要事先防范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失业和收入分配失衡等问题,确保经济与社会的平稳运行。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章潇萌  刘相波  
智能制造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和发展以及提升智能化生产水平,对我国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和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深远意义。文章构建包含融资约束、内生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劳动力市场摩擦的基于任务的模型,讨论融资约束如何影响智能化生产水平,进而如何影响产出和就业水平。文章研究发现:第一,由于不同任务实现智能替代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放松融资约束能够促进企业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提高实现智能化生产的任务占比,从而促进智能资本使用。第二,智能化生产水平的提高通过机器替代效应和岗位创造效应对不同技能劳动力产生异质性影响,而从总体层面上看,智能化生产水平提高促进了产出增加,降低了总体失业率。因此,智能制造转型升级过程中应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作用,并需要协调智能制造与就业的关系,以降低机器替代对就业的负向冲击。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企业进入激励、促进行业融合发展、消除劳动力市场壁垒以及转变劳动力技能结构等。文章的研究对我国当前推动智能化生产转型升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梅洪常  
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居民消费及其结构转变对于产业结构的影响日益加深。在按照消费市场变化调整产出结构、促进消费型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国内居民消费量的增长和结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比投资高增长更为重要。为了使消费量及其结构科学合理并真正能够用于宏观调控,本文作者首次提出从投资与消费、居民消费总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三个层次设定居民消费结构优化目标,计算分析了若干基于居民消费总量增长的消费结构优化概算方案,并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消费变动趋势,提出着力引导消费倾向,统筹以消费为主、投资和进出口协调拉动发展的多种路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陈志  程承坪  封立涛  
本文基于鲍莫尔成本病理论分析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构性因素,并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特点,分析了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性减速问题的机理:一是人工智能可以作为"特殊劳动力",直接替代劳动者从事服务业工作,显著降低劳动成本、提高劳动效率;二是通过"人机融合"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三是通过平台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业市场效率。综合上述三种方式,人工智能有助于缩小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在理论分析基础之上,采用2010-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GMM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生活性服务占比升高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人工智能水平的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占比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将由显著为负转为显著为正。为了推动人工智能解决中国经济增长的结构性减速问题,促进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消费是经济增长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但消费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突出的结构性问题。文章基于晋升锦标赛理论,采用2014-2018年三轮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与宏观层面的匹配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增长压力与居民消费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通过工具变量法与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强烈的增长压力对低市场化地区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更显著,但却促进了高市场化地区的居民消费,由此加剧了居民消费不平等。机制分析表明,强烈的经济增长压力会导致地方政府采用投资驱动式增长与土地财政依赖的策略,以短期内显著推高GDP。此外,地方官员晋升空间相对有限,而为了争取机会,以“层层加码”“硬约束”与“软约束”的方式制定经济增长目标将显著挤出居民消费水平;且在晋升激烈驱动的现实经济增长压力下,晋升希望更大的任期小于4年的省委书记采取的政策更加倾向于短期。研究结论为优化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与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以刺激居民消费提供了理论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海云  
基于多变量VAR模型,对1980~200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与产业升级、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的经济增长有助于改善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而由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的重工业化进程,产业升级并没有实现预想中的促进消费结构升级优化的目标。基于这些研究,提出加快服务业发展、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程承坪  陈志  
人工智能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性技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为了揭示人工智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理,首先从理论上加以系统阐述,然后采用2010—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理论机理加以实证检验。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既可以通过替代劳动要素、人机融合和人工智能产业链的扩展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技术创新效率、市场效率和政府治理效率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相较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水平较低和人工智能人才缺乏的地区,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水平较高和人工智能人才充足的地区,人工智能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更加明显。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发展中国的人工智能并利用人工智能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旭  董志强  
人工智能怎样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福利提升?通过拓展世代交替模型,构建传统物质和人工智能两部门生产模型,笔者发现:若政府不控制人工智能部门规模,长期经济发展会陷入停滞。在人工智能技术外生给定的情况下,若政府对人工智能企业征税,可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福利的U型增长。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比以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更容易实现奇点跨越。为实现经济快速跨越奇点,政府可适当增加人工智能的资本投入,减少传统物质的资本投入。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在初始阶段应对人工智能尽量少征税,鼓励其发展,达到一定规模后再提高征税水平,以资本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国家应控制人工智能规模。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朝晖  王成进  
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征使得研究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中农业居民消费与非农业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更具现实意义。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国内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以及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广东的发展实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材料。文章通过检验广东省1978—2008年政府消费、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广东的经济增长对居民消费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而居民消费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非农业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最大,农业居民消费对非农业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具有反向的冲击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