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2)
- 2023(13236)
- 2022(11447)
- 2021(10836)
- 2020(9001)
- 2019(20624)
- 2018(20513)
- 2017(40061)
- 2016(21842)
- 2015(24265)
- 2014(24265)
- 2013(23845)
- 2012(21969)
- 2011(19647)
- 2010(19708)
- 2009(17899)
- 2008(17290)
- 2007(15301)
- 2006(13502)
- 2005(11897)
- 学科
- 济(85350)
- 经济(85263)
- 管理(65242)
- 业(64234)
- 企(52624)
- 企业(52624)
- 方法(39249)
- 数学(34158)
- 数学方法(33674)
- 农(25031)
- 中国(23524)
- 财(21900)
- 业经(19276)
- 学(18766)
- 技术(18377)
- 地方(17414)
- 农业(17005)
- 贸(15910)
- 贸易(15905)
- 制(15742)
- 易(15483)
- 理论(14619)
- 务(13723)
- 财务(13641)
- 财务管理(13620)
- 和(13406)
- 策(13295)
- 环境(13181)
- 企业财务(12921)
- 银(12479)
- 机构
- 学院(307457)
- 大学(307370)
- 管理(125135)
- 济(123098)
- 经济(120348)
- 理学(108585)
- 理学院(107434)
- 管理学(105651)
- 管理学院(105096)
- 研究(102667)
- 中国(74860)
- 京(65400)
- 科学(63970)
- 财(55200)
- 所(51236)
- 农(48234)
- 研究所(46767)
- 业大(46134)
- 中心(46001)
- 江(44871)
- 财经(44299)
- 北京(41549)
- 范(40818)
- 师范(40449)
- 经(40360)
- 院(37955)
- 农业(37545)
- 州(36257)
- 经济学(36078)
- 技术(33850)
- 基金
- 项目(212379)
- 科学(167105)
- 研究(156850)
- 基金(153284)
- 家(133129)
- 国家(132021)
- 科学基金(113638)
- 社会(97264)
- 社会科(92232)
- 社会科学(92208)
- 省(82920)
- 基金项目(81174)
- 自然(74353)
- 自然科(72586)
- 自然科学(72572)
- 教育(72054)
- 自然科学基金(71275)
- 划(69844)
- 编号(64585)
- 资助(63866)
- 成果(52246)
- 重点(47281)
- 部(46725)
- 发(45443)
- 课题(44496)
- 创(44324)
- 创新(41331)
- 科研(40245)
- 教育部(40070)
- 项目编号(39856)
- 期刊
- 济(133916)
- 经济(133916)
- 研究(90839)
- 中国(57177)
- 学报(46951)
- 管理(46118)
- 科学(44381)
- 农(43365)
- 财(40016)
- 大学(35913)
- 教育(35751)
- 学学(33804)
- 农业(30493)
- 技术(29793)
- 融(25400)
- 金融(25400)
- 业经(22249)
- 经济研究(21206)
- 财经(20971)
- 经(17887)
- 问题(17173)
- 技术经济(16591)
- 科技(16461)
- 图书(16333)
- 理论(15184)
- 业(15117)
- 现代(14256)
- 实践(13972)
- 践(13972)
- 版(13320)
共检索到4456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朱巧玲,李敏
人工智能作为一次新的技术革命,必然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用及经济效用。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理论界就人工智能对劳动力替代范围进行了激烈讨论。基于技术演进视角,划分了六次技术革命,分析历次技术革命给劳动力及劳动力结构带来的影响,尤其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革对劳动力结构产生的影响。同时,构建了人工智能、技术进步影响劳动力结构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发展和技术水平提高会增加技能劳动与非技能劳动的相对供给,有助于劳动力整体质量提高和劳动力结构优化。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人工智能时代优化我国劳动力结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进步 劳动力结构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张刚 孙婉璐
技术进步会对劳动力市场造成冲击,人工智能等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在创造新的生产力和新的产业模式的同时,也会对劳动力市场带来重大变化。文章从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就业均衡、劳动力市场结构、收入分配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四方面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提出了为缓解技术进步、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负面冲击的相关政策建议。并针对已有研究存在的空白,对未来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俞伯阳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着人口红利渐逝、人口老龄化、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等诸多问题。除了传统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改革之外,探索如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来增加制造业的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2008—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通过卡尔曼滤波算法检验了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规模在内的各解释变量对中国劳动力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最终会增加中国制造业劳动力的供给量,从而优化劳动力结构;另一方面,相比于中西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显著地优化了东部地区的劳动力结构。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劳动力供给质量、提升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加强技能型劳动力统筹等优化劳动力结构的对策建议,为解决中国劳动力市场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强
文章利用行业面板数据和投入产出表检验人工智能涟漪效应的存在性及其传导机制,以及其对本行业和上下游行业异质性劳动就业的影响差异。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对高技能、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就业均产生显著拉动作用。人工智能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拉动作用,对后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且对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就业创造大于就业抑制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岗位更迭效应,对中高技能劳动产生显著的就业拉动作用,但并未对低技能劳动就业产生显著的影响,对前向关联行业中高技能劳动的就业创造效应主要通过技术溢出机制实现,而中间品替代和市场竞争机制对就业产生抑制效应,通过技术溢出促进了上游行业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形成对中高技能劳动的拉动效应。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就业 行业关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屠年松 郑雅哲 官波
人工智能是驱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深刻影响着劳动力要素的空间流向与配置机制。采用2014—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和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工业机器人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力空间流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力迁出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对低学历水平劳动力的影响最大。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均受到替代效应的影响,但东北部地区则获得了由人工智能挤出的劳动力流动入。机制分析发现,转移支付及医疗保险在不同程度上具有调节效应,能够抑制人工智能对劳动力迁出的影响。最后,在对人工智能投资扩张的背景下,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程中的“索洛悖论”,发现新技术需发展至一定水平才能破解悖论,实现人力资本的空间优化配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空间流动 索洛悖论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结构 知识图谱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畅 吕荣杰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的关注。文章采用知识图谱的分析方法,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收录的153篇相关SSCI文献为研究样本进行科学计量分析,对其理论渊源、发展脉络、研究热点进行系统阐述。文章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根植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研究热点包括其影响结果研究、基于常规性模型的影响机制研究以及基于劳动力供需视角的影响机制研究等三大方面。文章基于现有研究针对性地提出了概念完善与衡量、推进作用机制研究、开展中国情境研究等可拓展的研究方向。研究有助于搭建经典理论与新兴研究的桥梁,以期对国内相关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结构 知识图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丛屹 于鑫
目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带来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变化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10-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创新驱动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反映出中国的特殊性,推动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趋向高级化,这一促进作用在东部地区和技术密集区更为显著;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非线性影响,且人工智能发展程度越高,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作用越明显;进一步研究发现,基于创新驱动视角,人工智能还通过技术创新效应和创新人才集聚效应两个间接机制推动劳动力就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结论对于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优化中国劳动力就业结构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美莎 曾钰桐 冯涛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广泛应用,物化于机器人中的技术升级对劳动力就业市场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劳动力结构视角,选取2012—2018年中国省级机器人与劳动力就业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面板模型评估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器人应用显著降低了劳动力就业需求,在中国人口跨区域流动背景下,这种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外溢性;机器人应用引起的劳动力就业需求下降效应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这种效应在中、低技能群体中更为明显;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本研究为政府加大低技能群体职业技能培训投入及教育经费投入提供了经验支持,也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提供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劳动力就业 就业结构 差异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君 张于喆 张义博 洪群联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负向的破坏效应,也有正向的创造效应。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有限,但长期就业效应不容乐观。因此,要立足长远发展和宏观格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以创造平抑破坏",注重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王君 张于喆 张义博 洪群联
技术进步对就业既有负向的破坏效应,也有正向的创造效应。近年来,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技术进步迅猛发展,既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也引发了对"机器替代人"的恐慌。目前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破坏效应有限,但长期就业效应不容乐观。因此,要立足长远发展和宏观格局,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以创造平抑破坏",注重培育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制定差异化的就业促进和社会保障政策,实现新兴产业发展和就业增长的双赢。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机器人 就业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军 常红
人工智能的应用和发展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重要影响,现有文献主要研究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结构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发现:一方面,人工智能会替代部分劳动,降低劳动力就业水平,减少劳动报酬;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能够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提高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者收入。人工智能的影响在不同技能水平、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的人群中存在差异。从技能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就业极化并扩大收入差距;从行业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加速了劳动力向服务业的转移;从区域结构来看,人工智能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与地区制度、政策制定、经济发展水平等有关。基于以上分析,本文进一步就如何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引发的就业冲击提供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孙文远 刘于山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新动力,优化了生产环节和管理过程,提高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率水平。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就业市场对于“机器换人”的担忧。文章使用2013—2020年231家制造业企业面板数据,通过实证回归,研究和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于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和工资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员工数量有着显著负向效应,对工资水平有着显著正向效应,且两者影响均具有异质性。据此,应该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替代效应,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人才培养机遇,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的企业合理把握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与程度。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罗润东
技术进步是增加还是减少就业,长期以来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它客观上受到工业化阶段、产业结构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又与人们考察的时期长短相关。早期的研究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讨,不乏一些有见地的结论。当代技术进步速度加快的事实,为进一步研究其就业效应提供了契机。本文对不同劳动力群体的需求模式与失业效应变化做了理论描述,形成了关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的基本判断,由此说明技术进步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技术进步 劳动力 就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