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629)
- 2023(7812)
- 2022(6645)
- 2021(5998)
- 2020(5236)
- 2019(12058)
- 2018(11904)
- 2017(23065)
- 2016(12540)
- 2015(13948)
- 2014(13880)
- 2013(13715)
- 2012(12462)
- 2011(11213)
- 2010(11504)
- 2009(10914)
- 2008(10639)
- 2007(9463)
- 2006(8323)
- 2005(7779)
- 学科
- 济(51199)
- 经济(51125)
- 管理(42361)
- 业(39777)
- 企(32389)
- 企业(32389)
- 方法(24631)
- 数学(22142)
- 数学方法(21766)
- 制(16240)
- 财(16194)
- 中国(13604)
- 农(11790)
- 业经(11618)
- 体(10777)
- 务(9892)
- 财务(9860)
- 财务管理(9837)
- 学(9762)
- 企业财务(9371)
- 体制(9342)
- 银(9292)
- 银行(9277)
- 贸(8912)
- 贸易(8906)
- 行(8849)
- 易(8705)
- 融(8580)
- 金融(8578)
- 地方(8281)
- 机构
- 大学(179178)
- 学院(177133)
- 济(74386)
- 经济(72718)
- 管理(70071)
- 理学(60519)
- 理学院(59875)
- 管理学(58632)
- 管理学院(58276)
- 研究(58210)
- 中国(44631)
- 京(37429)
- 财(37217)
- 科学(34103)
- 财经(28811)
- 所(28785)
- 江(27264)
- 中心(26686)
- 经(26084)
- 农(25815)
- 研究所(25811)
- 业大(24673)
- 北京(23478)
- 经济学(23376)
- 院(21576)
- 范(21519)
- 财经大学(21449)
- 州(21332)
- 师范(21271)
- 经济学院(20966)
- 基金
- 项目(120405)
- 科学(96152)
- 基金(89084)
- 研究(87858)
- 家(77299)
- 国家(76728)
- 科学基金(66735)
- 社会(57713)
- 社会科(54813)
- 社会科学(54799)
- 省(46811)
- 基金项目(46309)
- 自然(42643)
- 自然科(41728)
- 自然科学(41722)
- 自然科学基金(40972)
- 教育(40958)
- 划(39234)
- 资助(37059)
- 编号(34838)
- 成果(29165)
- 重点(27553)
- 部(27149)
- 制(27089)
- 创(25387)
- 发(25091)
- 国家社会(24323)
- 课题(24294)
- 教育部(23794)
- 创新(23772)
共检索到2682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潘珊 郭凯明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内部生产岗位就业比重下降、服务岗位就业比重上升,呈现服务型制造快速发展的岗位结构变迁趋势,是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典型表现。本文认为,岗位结构变迁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定增长过程中普遍经历的共性规律,为中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建设制造强国增添新的动能,而作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通用技术,人工智能将成为中国加快岗位结构变迁和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新的基础性力量。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人工智能技术和岗位异质性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刻画了岗位结构变迁的内生过程。本文发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偏向生产岗位且生产岗位和服务岗位的替代弹性较低时,人工智能技术会在制造业内部推动由生产转向服务的岗位结构变迁,提高服务型制造比重,由此提升制造业相对劳动生产率、稳定制造业实际产出比重。促进产业内不同岗位深度融合、加大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力度、降低岗位之间劳动力流动壁垒,可以有效推动岗位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本文从宏观经济结构层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影响岗位结构变迁和产业结构转型的理论机制,针对如何以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叶泽川 常超
本文基于工作岗位与外部互动方式的视角,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业岗位划分的新方式:模块型工作与磨合型工作,并分析了两种岗位类型工作方式的特点,在这种新岗位分类方式的基础上,对两种不同的岗位类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业 模块型工作 磨合型工作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叶泽川 常超
本文基于工作岗位与外部互动方式的视角,提出了服务型制造业岗位新的划分方式,并对不同岗位类型的管理思想和模式进行了探讨。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苗翠芬
本文通过匹配国际工业机器人联合会(IFR)与2016年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相关数据,利用2000—2014年41个经济体14个制造业行业的数据,考察人工智能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替换核心指标及考虑内生性问题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提高数据要素密集度、改变生产和交付模式等途径影响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人工智能显著促进了制造业在岸服务化以及生产性服务化水平。此外,人工智能对不同类型的制造业均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特别是汽车运输、电气机械、计算机、电子以及光学产品等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以及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和政策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高曼
文章使用2003~2015年城市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就业的变化对本地服务业就业的带动作用,在使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后发现,制造业对服务业的短期就业乘数为1.1,长期就业乘数为0.57,西部地区的就业乘数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相对于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最大。不同劳动力市场状况下乘数效应存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越灵活、主体规模越大,就业乘数越大,而生活成本的上升会降低地区就业乘数。因此,文章建议切实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进一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打造更多的区域就业中心。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晓妹 王森 何勤
无人驾驶、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给大众带来了许多便利,也给各行业带来巨大效益,因此,在生活与工作场景中迅速普及。本文关注人工智能引入工作场所后,富有创造性和人机协作能力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下,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有助于员工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脱,使其更能体会工作的价值感、意义感和成就感,获得工作胜任的愉快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引发的岗位技能要求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胜任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工作旺盛感,而且,员工与智能机器之间配合度越高,员工得到智能机器的工作支持越大,技能要求提升会让员工体会更强的胜任感,精力会更旺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改变工作要求重塑员工心理,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的普遍运用,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积极性亟需关注。本文将人工智能引入组织心理领域,丰富了岗位要求与工作旺盛感关系的研究,也为企业合理激发员工工作旺盛感提供了启示。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朱晓妹 王森 何勤
无人驾驶、智能客服机器人、智能财务机器人等人工智能应用给大众带来了许多便利,也给各行业带来巨大效益,因此,在生活与工作场景中迅速普及。本文关注人工智能引入工作场所后,富有创造性和人机协作能力的岗位技能要求对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影响。本文认为,在人工智能应用的场景下,岗位技能要求的提高有助于员工从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脱,使其更能体会工作的价值感、意义感和成就感,获得工作胜任的愉快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人工智能引发的岗位技能要求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胜任感进而增强他们的工作旺盛感,而且,员工与智能机器之间配合度越高,员工得到智能机器的工作支持越大,技能要求提升会让员工体会更强的胜任感,精力会更旺盛。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通过改变工作要求重塑员工心理,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工作场所的普遍运用,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积极性亟需关注。本文将人工智能引入组织心理领域,丰富了岗位要求与工作旺盛感关系的研究,也为企业合理激发员工工作旺盛感提供了启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书华 杨学成 曹静 郭景 隋越 李昊
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智能化设备和服务在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制造业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在高技术制造业中的应用对制造业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保持制造业劳动力资源优势所面临的挑战,开展文献分析和实地调研,认为在智能化时代下,部分就业岗位产生机器替代效应,新技能的岗位需求和用工缺口形成,劳动力市场供给进入负增长常态化阶段,同时多种产业新业态的灵活就业渠道分流了部分高素质劳动力。着眼于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对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及其从业人员的影响,基于对国内3家机构的调研与2018—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实证分析发现,产业智能化水平、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和专利投入规模是影响制造业就业结构变化的3个关键因素。为此,从提高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视角,提出强化统筹规划、推广新兴技术、加快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促进我国制造业就业结构优化,保持制造业人力资源优势的政策建议。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高家明
服务型制造不是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更不是"去制造业"或"去工业化",而是借助服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制造+服务"模式来满足用户需求。服务型制造是指制造企业以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从传统的仅仅为用户提供产品,转向以制造为核心开展的向用户提供"产品+服务",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竞争实力的新型制造模式。服务型制造不是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更不是"去制造业"或"去
关键词:
服务型制造 服务类型 发展路径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琼洁 王高凤
在阐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影响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机制的基础上,以2011-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基于行业视角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行业、低技术行业等不同行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整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分行业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高技术行业效应更为明显,对中技术行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围绕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应从不同技术层次出发,对高、中、低技术企业采取分类分梯次渐进式策略。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李果 白云朴
人工智能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为制造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突破。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和企业创新理论构建了人工智能应用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理论分析框架,利用2013—2021年我国制造业A股上市企业面板数据,运用文本挖掘技术构建人工智能应用综合测度指标,实证检验了人工智能在制造企业技术研发领域的应用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人工智能应用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创新绩效,且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表明,动态能力在人工智能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人工智能应用对制造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对于国有企业、大企业、高新技术行业企业以及人工智能应用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企业创新绩效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同时为推动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决策参考。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创新绩效 动态能力 文本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沈洋 魏丹琪 周鹏飞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先运用模拟退火优化投影寻踪模型测算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再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广义空间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验证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制造对劳动力资源错配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趋势,年均增速为11.8%。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先行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但近年来西部地区各省份年均增速较高,已形成“东部领跑,西部追赶”的空间分异格局。数字经济能显著缓解劳动力错配,人工智能制造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中介作用,这一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