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10)
2023(2561)
2022(2192)
2021(1988)
2020(1814)
2019(4070)
2018(4025)
2017(8207)
2016(4473)
2015(4968)
2014(5065)
2013(5216)
2012(4664)
2011(4041)
2010(3866)
2009(3556)
2008(3469)
2007(3130)
2006(2754)
2005(2491)
作者
(12033)
(10249)
(9890)
(9590)
(6320)
(4894)
(4623)
(4105)
(3821)
(3692)
(3456)
(3372)
(3318)
(3266)
(3088)
(3046)
(2958)
(2946)
(2913)
(2842)
(2542)
(2469)
(2446)
(2424)
(2316)
(2232)
(2208)
(2110)
(2066)
(2029)
学科
(20499)
经济(20477)
(18909)
管理(14658)
(14009)
企业(14009)
方法(11662)
(11631)
数学(10808)
数学方法(10770)
收入(7472)
(7131)
中国(6188)
(6129)
财务(6125)
财务管理(6118)
企业财务(5902)
农业(5710)
(5099)
劳动(5081)
国民(4406)
国民收入(4200)
(4044)
财富(4044)
(3702)
贸易(3702)
(3591)
业经(3546)
(3356)
银行(3342)
机构
大学(63361)
学院(62559)
(30237)
经济(29740)
管理(25049)
理学(22219)
理学院(22014)
管理学(21633)
管理学院(21544)
研究(19548)
中国(16280)
(14512)
(12487)
财经(11767)
科学(10976)
(10837)
经济学(10386)
(9947)
经济学院(9481)
(9280)
中心(9085)
研究所(8987)
财经大学(8940)
业大(8750)
(8585)
北京(7984)
商学(7349)
商学院(7273)
经济管理(7107)
(7040)
基金
项目(42156)
科学(33748)
基金(32448)
研究(29916)
(28109)
国家(27864)
科学基金(24209)
社会(20723)
社会科(19744)
社会科学(19740)
基金项目(17114)
自然(15482)
自然科(15208)
自然科学(15205)
(15152)
自然科学基金(14943)
资助(14133)
教育(13584)
(12890)
编号(11216)
(9783)
重点(9149)
成果(9004)
国家社会(8926)
教育部(8757)
(8597)
人文(8591)
科研(8366)
(8251)
大学(8139)
期刊
(29546)
经济(29546)
研究(17980)
(11744)
中国(11620)
学报(9104)
管理(8980)
科学(8948)
(8009)
金融(8009)
(7800)
大学(7422)
学学(7199)
财经(6167)
经济研究(5347)
(5271)
农业(4851)
技术(4466)
业经(4353)
问题(4061)
统计(3704)
理论(3431)
教育(3383)
商业(3295)
(3285)
技术经济(3243)
(2982)
实践(2980)
(2980)
决策(2954)
共检索到909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徐春华   曾繁毅  
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理,通过构造59个国家2001—2019年的平衡面板数据并采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研究发现:(1)人工智能自身的技术属性不仅能够通过提高资本技术构成所产生的劳动力挤出效应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还会通过其就业创造效应提升劳动收入份额;(2)人工智能作为使用价值生产的要素投入,将和普通物质资本的深化一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或人工智能使用规模小的国家,人工智能使用增加会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3)人工智能的应用还将通过影响劳资关系变动而影响到劳动收入份额变化,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工智能的应用将抑制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因此,在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的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人工智能发展对社会就业和劳动收入份额带来的冲击与机遇,尤其要通过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劳动收入份额的持续提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刘畅畅  
现有文献对人工智能与劳动收入份额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线性层面的分析,却忽视了这一关系潜在的非线性特征。基于中国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以人力资本和人口老龄化为门限变量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同时加入人工智能的平方项,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先抑后扬的U型特征,现阶段以抑制作用为主;这一影响存在人力资本双重门限特征和人口老龄化单门限特征,即随着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减弱,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这一负向影响增强,且替换被解释变量、改变抽样次数、剔除极端值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因而应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适老化发展,以缓解人工智能带来的劳动收入份额下降问题,加快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凯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是具有新型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对劳动或资本都可能产生偏向的替代性、在不同产业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前景等3个特点,本文建立一个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提出人工智能服务或人工智能扩展型技术提高,都会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在人工智能产出弹性和人工智能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上的差别。这一结构转型过程也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本文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方向的条件,并就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郑景丽   王喜虹   张雪梅  
作为一项重要技术变革,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智能化的同时,势必对劳动力市场的要素收入分配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基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运用2010—2021年中国城市与企业层面面板数据,从系统性视角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宏微观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人工智能应用在宏微观层面均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增加,该结论在经过工具变量法、机器学习法估计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宏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产业结构高级化增加劳动收入份额。(3)微观层面,人工智能可通过提高创新质量、创新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来增加劳动收入份额。(4)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积极影响在城市层面的高人口规模、高市场化水平、高劳动力保护强度、高劳动力技能水平及企业层面的高企业规模、高劳动力技能水平、低劳动要素密集度的样本中尤为明显。研究结论为我国在数智化浪潮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媛媛   高帅科  
城市数智化转型在人工智能发展下逐步推进,并起到赋能经济社会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基于此,本文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为外生冲击,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城市数智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分配的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非试点城市而言,试点城市内企业的劳动收入份额显著提高。异质性分析发现,试验区设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效应在国有企业、资本密集型企业、员工议价能力高的企业、东中部地区和市场化水平低的企业更明显。机制分析得出,城市数智化转型能够增加企业现金充裕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本水平,进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进一步分析表明试验区的设立能够改善企业内部的收入不平等,尤其是劳动错配程度较大地区的企业。本文丰富了人工智能试验区的经济后果研究,为推动人工智能落实发展、提高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冯谚晨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并且处在相对于发达国家较低的水平,文章分别用资金流量表方法和收入法计算了劳动收入份额,并且相比较两者之间的不同。还分析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带来的不良影响,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不仅影响我国消费低迷,往往还伴随着收入差距过大。文章认为劳动收入份额下降是由于劳资分配失衡,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所致,并从投入产出和生产过程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三个角度来分析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的现象,结果表明在投入阶段资本增速较快,对劳动发生了挤占与替代;在劳动生产率方面,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长期超过平均劳动者报酬增长速度;在产出方面,计算了劳动收入分配公平系数,结果表明企业部门存在利润侵蚀劳动者报酬。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以2006—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考察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检验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边际效应。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并且该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即对西部地区的负向影响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小,对东北地区的影响则不显著;在劳动力丰裕程度较低的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影响较大;随着劳动收入份额的提高,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边际抑制效应逐渐减弱,该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显著,在东部和东北地区则不显著。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芦婷婷  祝志勇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领域的挑战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对于潜在的空间因素并未予以考虑。基于此,本文在理论分析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效应的基础之上,使用2006~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静态空间杜宾模型和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首次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长短期效应的差别以及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作用,使用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劳动收入份额均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自相关,空间因素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不仅降低本地的劳动收入份额,而且降低邻近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空间溢出效应以短期效应为主;人工智能与社会保障支出的交互项并不显著,意味着社会保障支出的再分配功能并未在人工智能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过程中显现。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阎曼华  刘婷婷  
以2006~2011年的季度数据为样本,以负债资产率作为企业融资约束的代理变量,就证监会行业分类中的制造业企业的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是负向的,这主要是长期负债资产率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的结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祝树金  赵玉龙  
本文基于流动资本的视角,在新古典要素分配模型中引入融资约束,分析了企业流动资本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制;采用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考察了融资约束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与流动资本紧密相关的内源融资约束对于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尤其是对于非国有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外源融资约束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则可能减少企业流动资本的挤占,从而增加劳动收入份额;企业垄断能力的变化及其实收资本中不同所有制所属份额,都将显著改变融资约束影响要素收入份额的程度。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国旺   杨洋   李焙尧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就业(用失业率衡量)与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联动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整体就业,但其实际效果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抑制作用。此外,失业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负向关联,二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说明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反馈作用甚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建武  王茜  林志帆  赵秋运  
文章在厘清文献逻辑的基础上,考察了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发现,金融抑制源自于赶超战略的配套制度残余与偏重国有部门的经济结构,其利率压制与信贷配给的特征形同于对资本密集型技术的隐形补贴,这使企业倾向于使用资本替代劳动进行生产,从而对劳动收入份额形成压制。基于宏观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金融抑制指标与技术选择指数、国有经济比重显著正相关,且对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即便控制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其他因素,该结论仍成立。这表明,为了扭转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的不利格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摒除金融市场的扭曲性政策势在必行。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陈宇峰  田珊  朱荣军  
本文基于主成分法来测度中国金融抑制程度,同时利用2000-2012年的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总体上,金融抑制会显著地抑制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但东部、中部与西部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东部地区影响效应显著低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抑制对劳动收入份额未表现出明显的影响。此外,人力资本投资、开放程度与资本密集程度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显著的负效应,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会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为提高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中央政府亟需完善金融制度,加快金融市场化进程,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深化改革开放来提升中国劳动收入份额。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