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888)
- 2023(4052)
- 2022(3411)
- 2021(3243)
- 2020(2694)
- 2019(5848)
- 2018(5927)
- 2017(10020)
- 2016(6099)
- 2015(7164)
- 2014(7307)
- 2013(7036)
- 2012(6638)
- 2011(6148)
- 2010(6420)
- 2009(5653)
- 2008(5558)
- 2007(5162)
- 2006(4488)
- 2005(4099)
- 学科
- 济(16435)
- 经济(16403)
- 管理(13049)
- 业(10597)
- 企(8025)
- 企业(8025)
- 学(7748)
- 制(7470)
- 教育(7300)
- 中国(6263)
- 农(6042)
- 体(5420)
- 财(4935)
- 方法(4787)
- 理论(4733)
- 研究(4582)
- 融(4433)
- 金融(4426)
- 生(4281)
- 度(4260)
- 制度(4253)
- 银(4245)
- 银行(4207)
- 行(4036)
- 数学(3795)
- 地方(3751)
- 数学方法(3722)
- 业经(3663)
- 农业(3608)
- 研究生(3594)
- 机构
- 大学(88845)
- 学院(86328)
- 研究(39966)
- 科学(27163)
- 济(26722)
- 中国(26586)
- 农(26025)
- 经济(25660)
- 管理(24485)
- 所(22839)
- 京(21105)
- 研究所(20962)
- 农业(20924)
- 理学(20104)
- 理学院(19732)
- 管理学(19025)
- 管理学院(18867)
- 业大(18441)
- 中心(16431)
- 江(15469)
- 省(15167)
- 院(14816)
- 技术(13834)
- 北京(13455)
- 财(13432)
- 室(13383)
- 农业大学(13112)
- 范(13050)
- 师范(12779)
- 州(11912)
- 基金
- 项目(58475)
- 科学(42931)
- 研究(39867)
- 基金(39002)
- 家(37406)
- 国家(37089)
- 科学基金(28277)
- 省(24493)
- 划(21734)
- 社会(21000)
- 自然(19757)
- 基金项目(19658)
- 社会科(19617)
- 社会科学(19610)
- 教育(19567)
- 自然科(19281)
- 自然科学(19267)
- 自然科学基金(18890)
- 编号(16257)
- 资助(16243)
- 成果(14802)
- 重点(14334)
- 课题(13793)
- 计划(13733)
- 科技(13097)
- 发(12743)
- 部(12049)
- 创(11922)
- 体(11730)
- 科研(11575)
共检索到1441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松杰 杨武云
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以引自CIMMYT的Syn768、Syn769和Syn780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为材料,采用SSR特异引物的PAGE凝胶电泳对其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121份材料中,8份材料缺失Waxy-B1型蛋白亚基,占全部材料的6.6%;没有检测到其他类型的缺失体。从每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亲本材料所形成的后代衍生群体来看,Waxy-B1缺失体频率各不相同,说明Waxy蛋白亚基缺失类型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义荣 倪中福 梁荣奇 李继刚 李保云 刘广田
采用 SDS- PAGE方法 ,鉴定分析了从 CIMMYT引进的 58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 HMW- GS)组成。在 Glu- A1,Glu- B1和 Glu- D13个位点上共检测到 2 2种不同的亚基类型 ;其中 Glu- D1位点上的变异类型最为丰富 ,存在 2 +T1+T2 ,5+12和 5+10等 13种不同的亚基类型 ;特别是发现含有比 5+10亚基更优质的 1.5+10和 5+12亚基。遗传分析结果表明 ,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 HMW- GS能在与普通小麦的杂交后代中稳定表达 ,并且在 F1代籽粒中呈共显性和偏母遗传现象。本文对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改良我国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杨松杰 屈国胜 杨武云
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92个等位变异基因。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数在1~14个...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亚娟 王长有 刘新伦 张宏 吉万全
为了发掘蕴藏于人工合成小麦中的优异种质资源,以138份人工合成小麦为材料,对其农艺性状、白粉病抗性、条锈病抗性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进行了研究。根据农艺性状的鉴定结果,筛选出千粒重≥50 g、穗长≥12cm、穗粒数≥40粒和株高≤80 cm的种质分别为87份、24份、26份和19份。根据抗病性鉴定结果,筛选出抗白粉病种质27份,占总数的19.5%,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种质分别为21份、2份和4份;筛选出抗条锈病种质55份,占总数的39.9%,其中免疫、高抗和中抗材料分别为28份、12份和15份;其中10份人工合成兼抗白粉病和条锈病。SDS-PAGE分析表明,在Glu-A1位点上存在5种变异类型...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蒋云 原红军 王益 宣朴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SDS-PAGE),分析了4份天然加倍形成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4份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双二倍体SHW-Z1,SHW-Z2,SHW-Z3,SHW-Z4的HMW-GS分别为6+8、5+12;6+8、5+10;6+8、5+12和6+8、5+10。其中,6+8亚基来自硬粒小麦;5+12,5+10亚基分别来自节节麦As60与As65。硬粒小麦和节节麦的HMW-GS呈共显性遗传,在合成六倍体小麦背景中均得到了表达,且没有出现变异。表明可通过节节麦与二粒小麦杂交并天然加倍的途径创造桥梁种质,将节节麦的优...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武云 胡晓蓉 余毅
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稀酰胺凝胶电泳方法(SDS-PAGE),分析了从CIMMYT引进的25份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高分子谷蛋白亚基(HMW-GS)组成。结果表明,供试的25份人工合成种中共有17种不同的亚基组成类型,其中Glu-D1编码的亚基有1.5+10和5+12等10种类型。含1.5+10和5+12优质新亚基人工合成种的引进与研究应用,对于促进国内小麦品质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孟敏 董剑 高翔 赵万春 李晓燕 陈其皎 陈良国 石引刚
【目的】构建用于制备级分离及高效鉴定黑麦籽粒Waxy蛋白亚基的技术体系,为该亚基理化特性的分析、功能的发掘及Waxy种质的快速筛选等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设计特异引物从灌浆期间的奥地利黑麦籽粒cDNA中克隆获得Waxy,并进行体外表达;利用DuoFlow对籽粒蛋白提取物进行纯化,对峰值收集物、原核表达产物及其Ni柱纯化的重组Waxy蛋白进行SDS-PAGE分离,挖取蛋白条带进行MALDI-TOF质谱鉴定,结合经由基因序列所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确定回收产物的Waxy蛋白属性;在优化电泳条件的基础上构建针对Waxy蛋白的毛细管电泳体系;同时,利用部分黑麦品种对DuoFlow及CE体系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汤永禄 李朝苏 吴晓丽 吴春 杨武云 黄钢 马孝玲
【目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oid wheat,SHW)具有较强的抗逆能力和高产潜力,研究SHW衍生品种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冠层结构与光合特性,为区域小麦遗传改良和产量提升奠定基础。【方法】2011—2013年在四川广汉市选择3个SHW衍生品种和5个非SHW衍生品种(普通小麦品种),测定主要生育阶段的物质积累与分配、开花灌浆阶段的冠层结构与光合参数。【结果】联合方差分析表明,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均存在显著的年际、品种及其互作效应,且年际效应大于品种与互作效应。SHW衍生品种3年平均产量9 163 kg·hm-2、19 133粒/m2、千粒重47.5 g,分别比普通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海萍 唐朝晖 刘少翔 张兰萍 逯成芳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法分析了山西100份小麦品种(系)Waxy蛋白的缺失类型,筛选出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材料8份。利用2个STS标记和1个SSR标记对不同Waxy蛋白缺失类型进行鉴定,验证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Wx-7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450 bp的特异带,而在缺失Wx-A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扩增出1条327 bp的特异带;Wx-4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440 bp的特异带,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该扩增片段;Wx-7A,Wx-7D位点的SSR引物在野生型中分别扩增出1条265 bp和1条204 ...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徐兆华 夏兰芹 陈新民 夏先春 何中虎
利用SDS-PAGE分析了国内外306份小麦品种(系)Waxy蛋白的缺失类型,筛选出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材料46份;通过对济麦19×豫麦47的120个F2单株Waxy蛋白亚基分析,发现缺失Wx-B1的比例接近1/4,符合孟德尔分离规律。利用3个STS标记和1个SSR标记对不同Waxy蛋白缺失类型进行鉴定,验证其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中的有效性。结果表明,Wx-7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1172bp的特异带,而缺失Wx-A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扩增出该特异带;Wx-4A位点的STS引物在野生型中扩增出1条440bp的特异带,缺失Wx-B1蛋白亚基的突变材料中没有该扩增片段;Wx...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立群 李学军 王辉 王成社
对2002年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参试小麦品系的蛋白质、湿面筋、沉降值和稳定时间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并运用SDS-PAGE分析了参试品系的高分子量(HMW)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及其与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26个参试品系中,仅内乡188、郑农16达到强筋小麦标准;5+10亚基频率有所提高(53.8%),但具5+10亚基的品种间品质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在品质改良中仅靠转育5+10亚基是不够的,要注重亚基组合的选育,其中以1,7+8,5+10和1,7+9,5+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大,以14+15,5+10亚基组合对品质的贡献最小。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罗琴 杨在君 彭正松 魏淑红 廖明莉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了100条ISSR引物对11份人工合成小麦和3个普通小麦材料(TP、HTS-1、CS)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筛选出了42条引物可用于遗传多样性分析,其中有24条引物对供试材料具有较强的鉴别能力。42条引物共扩增出了273个条带,每条引物扩增出的条带数是3~12,平均每条为6.5,同时检测到在14份小麦试材中有170(占62.3%)个等位变异位点,引物等位变异数为1~11,平均每个位点出现4.5个等位变异。42条引物扩增产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为0.499~0.879,平均为0.767,多数引物扩增的多态性信息量在0.800左右。14份材料间的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辉 刘广田 李保云 刘桂芳 王岳光
采用 SDS- PAGE法 ,对 4个优质亲本与 3个农艺亲本及其杂交获得的正反交 F1,F2 ,BC1F1,BC1F1′籽粒进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 (HMW- GS)遗传分析表明 :1普通小麦品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受遗传控制 ,不受环境影响 ,具有品种的特性 ;2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在 F1代中呈共显性和倾母遗传现象 ;3控制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基因遗传行为遵从孟德尔的基因的独立分配和自由结合规律规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代俊利 李保云 姚大年
本研究以京411为背景的含有不同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的小麦近等基因系为材料,通过1年3点试验,研究了HMW-GS与小麦SDS-沉降值、揉混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Glu-D1,Glu-B1,Glu-A1位点对沉降值和揉混特性的影响顺序为Glu-D1>Glu-B1>Glu-A1。2)各个位点对沉降值的贡献表现为,在Glu-A1上,N=1;在Glu-B1上7+8-17+18;在Glu-D1上,5+10>2+12。3)各个位点对揉混特性的影响表现为,在Glu-A1位点上,N>1;当Glu-B1位点为17+18亚基,Glu-D1位点为2+12亚基时,但N亚基与1亚基的揉混特性没显著...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闫旭东 卢少源 李宗智
利用SDS-PAGE和改良的APAGE方法分析了1124份不同来源普通小麦材料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麦醇溶蛋白谱带的组成。根据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gli42.3,62.7,39.6(2),11.4,23.0,glu5+10等蛋白谱带对以沉降值为代表的烘烤品质起增效作用。Gli1,Gli2和Glu1三位点对烘烤品质以加性效应为主。品种间品质性状变异的28%~43%由两种蛋白组份的差异所决定,而一种蛋白组份只能决定12.3%~31.0%。研究结果表明,在后代选育中要立足于优中选优,避免非优质谱带组合的出现。按高效谱带做第一次分类效果最好。此外对两项生化技术在品质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