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472)
2023(11801)
2022(9975)
2021(9208)
2020(7807)
2019(17148)
2018(17446)
2017(32922)
2016(18505)
2015(20573)
2014(20851)
2013(20179)
2012(18910)
2011(17066)
2010(17425)
2009(16551)
2008(16588)
2007(15563)
2006(13894)
2005(12765)
作者
(54633)
(46585)
(45592)
(43737)
(29031)
(22374)
(20662)
(17810)
(17422)
(16566)
(15866)
(15550)
(14828)
(14694)
(14686)
(13931)
(13820)
(13467)
(13361)
(13069)
(11760)
(11608)
(11314)
(10642)
(10564)
(10346)
(10258)
(10250)
(9481)
(9427)
学科
(70409)
经济(70295)
(60153)
管理(54763)
(46580)
(39497)
企业(39497)
农业(30796)
方法(25211)
数学(21162)
(21049)
业经(20854)
数学方法(20834)
(20756)
中国(19187)
(17006)
(16107)
环境(14164)
(13546)
银行(13517)
地方(13452)
(12933)
(12429)
金融(12422)
(12228)
财务(12186)
财务管理(12150)
(12118)
(11836)
理论(11815)
机构
学院(265860)
大学(262318)
(105439)
经济(102989)
管理(96713)
研究(92483)
理学(82798)
理学院(81883)
管理学(80246)
管理学院(79788)
中国(72339)
(66821)
科学(57952)
(55947)
农业(51593)
(51499)
(48374)
业大(47211)
中心(43785)
研究所(43521)
(43162)
财经(39536)
(35742)
北京(34366)
(34321)
师范(33886)
(33464)
(32867)
(32507)
农业大学(32102)
基金
项目(174515)
科学(136540)
研究(127667)
基金(125753)
(110796)
国家(109759)
科学基金(92975)
社会(80822)
社会科(76093)
社会科学(76074)
(69929)
基金项目(66122)
自然(59585)
自然科(58159)
自然科学(58141)
教育(58091)
(57786)
自然科学基金(57112)
编号(52592)
资助(51088)
成果(43711)
重点(39482)
(39132)
(37512)
(36755)
课题(36672)
(35909)
(35798)
(34575)
创新(33632)
期刊
(127134)
经济(127134)
研究(76392)
(69659)
中国(62870)
学报(48194)
农业(46678)
科学(42134)
(41530)
大学(37023)
学学(35321)
管理(33997)
教育(30523)
(28710)
金融(28710)
业经(25417)
(22500)
技术(22390)
财经(20100)
问题(17444)
(17282)
经济研究(17219)
(16771)
农村(14907)
(14907)
农业经济(14190)
业大(14165)
世界(13689)
科技(12471)
农业大学(12379)
共检索到4125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祖佩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涉及农村发展的民生政策的实施力度逐渐强化。在此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缺失问题得到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广泛关注。以中西部地区人居环境整治的政策实施为表述对象,以“国家—基层政府—农民”关系为分析框架的研究,揭示了农民主体性缺失的形成过程与内在机制。国家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政治任务序列并辅之以明确的政策规定、目标要求和严格的执行规范。面对高强度行政压力和绩效冲动,基层政府将人居环境整治视作常态化中心工作,集中体制内资源、动用诸种行为策略以短期内完成政策任务并规避诸种不确定性行政风险。而在国家权利分配和基层行政主导背景下,村民自治的作用空间被压缩、政策理念与农民认知冲突凸显,农民被有效动员参与政策实施的难度提升,并表现出诸种“不合作”策略。从政策实施中各主体行为过程与逻辑出发,可发现农民主体性缺失的“排斥”和“退出”两种相互促发的形成机制,进而为国家从顶层设计层面优化农村民生政策实施机制以激发农民主体性提供了方向性参考。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湛礼珠  
“利益-效能-信任”的分析视角下,基于对G市、Z市和H市的实地考察,研究发现,“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提高”中的利益断链和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权利保障中的治理失效,形塑了农民人居环境整治参与不足的困境,而利益断链、治理失效和社会转型之下的信任式微相互作用与确认,使得农民信念维系在低水平的利他性期望和制度化规则无法得到共同遵守之上,由此构成农民村治参与不足的内生基础。打破农民关于村治参与行为和信念的低水平均衡、强化农民主体性建设,需要以系统推进理念弥合利益断链、以行政嵌入自治促进效能再生,同时以制度信任为起点推动信任重塑,实现利益、效能和信任的整体再塑造。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张芷婧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河南省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同存、隐蔽性和分散性兼备,而行政干预对农村环境治理效用微弱,同时市场机制在农村环境治理中又相对缺位。因此,应根据农民天然"在场"的特点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为农村环境的长效治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最终顺利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潘坤  黄杰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农村污染治理工作中自然地体现为坚持农民主体性。结合对农村污染治理全过程的规范化分析后不难发现,农民主体性可以归纳为参与的广泛平等性、程序的完备规范性以及最终结果的受益性。但当前农村污染治理实践中的农民主体性困境存在着导致污染治理异化的种种隐忧,而只有通过发掘新环保理念的农民主体性、健全法律制度去保障农民主体性,并以此凝聚农民主体力量才是破题的根本之道。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陈涛涛  陈红喜  郝世甲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的文化需求,但在建设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其中需求表达机制缺失是造成当前公共文化建设难以推进的主要障碍。受科层官僚制的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模式,以及农民与基层政府沟通不畅的影响下,农村公共文化表达机制呈现出缺少主体参与意识、沟通桥梁不畅、政府决策体制僵化、城乡二元体制下制度性歧视等问题。为此,文章基于农民的文化需求,通过农民主体性视角剖析当前需求表达机制缺失的深层原因,提出发挥农民主体性意识、构建需求表达新渠道、转变政府职能、深入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现农村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以完善公共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宇伟  陶志刚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当下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关键时刻"和"重要时期"。在这项系统工程中,需要把实践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协同推进。但目前,农民对现实的评判力不够,主体意识性缺乏;主体性诉求不能充分表达,自觉能动性未充分发挥;作为社会历史推动者的创造能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要更好地发挥农民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应从分析农民主体性入手,挖掘农民自我解放的力量,保障农民在农村与城市间合理流动的权益,满足农民知识化、技能化的教育需求,推进农民享有社会服务与社会地位的均等化。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王国敏  邓建华  
该文从农民主体性角度出发,揭示当前农民因缺乏必要的主体性条件而构成了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要破解"三农"就需重塑农民主体性。其对策为:通过土地确权使农民获得经济主体性,扩大农民参政能力提高其政治主体性,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入以增强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夯实农村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素质。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程广帅   余云翔  
城乡产业融合是城乡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和把握现实的基础上,对城乡产业与农民主体性之间的因果关联与影响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和逻辑推演,发现城乡产业融合通过利益联结、组织联结、社会联结、文化联结和技能联结提升了农民主体性。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发展基于乡村资源禀赋的产业、构建多方利益共享和激励机制、提高农民的社会组织化水平、激发农民的认同感和获得感、提升农民参与产业发展的技能是提升农民主体性的具体路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李玲  
传统农民主体性发展到现代主体性经历了近代起点以前的阶段、以传统为主但却有了发展可能的阶段、以传统为主而转向现实性阶段、现代主体性为主但仍受传统影响阶段以及现代主体性完全确立五个阶段。至此,开拓、创新和以未来为导向的全新农民开始诞生,依附、内倾和怀旧的传统农民终结。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杨晨丹妮  洪名勇  
土地流转中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是当下的研究热点和重点问题。基于贵州省493户农户调研数据,本文在构建农民土地权益实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不同区域的农民土地权益实现程度,并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考察了农民的主体性对土地权益实现程度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第一,农民主体性包含认识主体、创造主体、价值主体三个维度,分别通过主观、客观机制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第二,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的客观实现程度高于主观实现程度,呈现出区域差异性;第三,农民发起土地流转交易同时通过客观、主观路径对农民土地权益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仅通过主观路径影响农民土地权益实现。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陈俊峰  
通过对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主体缺失问题的梳理分析,提出应明确承认和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从利益主体、决策主体和建设主体三个方面,对如何为农民谋利、赋权和增能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宇德良  郑财贵  牛德利  张孝成  孙静  
为切实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农村土地整治制度、提升农村土地整治综合效益,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对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必要性、农民参与土地整治的意愿及土地整治因农民主体性地位缺失而造成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增强农民在农村土地整治中的主体性地位十分必要,为切实增强农民主体地位,应在完善农村土地整治管理办法、将农民集体纳入项目管理体系、加强农民参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程序设计、加强对农村土地整治中农民权利实现的监管等方面做出努力。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和学新  
主体性的生成机制与教学设计●和学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近几年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勃兴是对当前社会巨大转折的呼应。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心,因此,应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学生主体的构建和完善。一、活动是人的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孙绪民  桑爱友  
农民主体性是其自主性、自为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是成功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和必要保证。但由于外部制度保障薄弱和自身素质支撑乏力,我国农民在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自主性、自为性不强,选择权不充分,创造性尚未充分显现。增强农民的主体性,应以满足农民需要为切入点,以创新制度为着力点,以提高农民群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点。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卫朝  王维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农民作为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其主体性力量的发挥,关乎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的成败。农民主体性即农民在生产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以及受动性,在历史维度表现为农民逐步确立自身主体地位的历史生成过程,在现实维度集中体现为乡村振兴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应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不断促进农民主体性的提升,确保农民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其主体性力量。同时应当谨记,农民主体性提升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不能仅仅流之于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引导农民,也不能想当然地依靠一场运动就能解决,一定要走出近代以来"因乡村建设而致乡村破坏"的吊诡,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农民主体性力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