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28)
- 2023(13291)
- 2022(11759)
- 2021(11222)
- 2020(9440)
- 2019(21351)
- 2018(21323)
- 2017(40916)
- 2016(22278)
- 2015(24813)
- 2014(24392)
- 2013(23805)
- 2012(21834)
- 2011(19376)
- 2010(19264)
- 2009(17857)
- 2008(17137)
- 2007(14643)
- 2006(12682)
- 2005(10796)
- 学科
- 济(80496)
- 经济(80407)
- 管理(65782)
- 业(58483)
- 企(48952)
- 企业(48952)
- 方法(36539)
- 数学(31108)
- 数学方法(30714)
- 农(22862)
- 财(21680)
- 中国(21469)
- 学(19815)
- 业经(18670)
- 地方(18614)
- 环境(17355)
- 农业(15316)
- 贸(14729)
- 贸易(14720)
- 制(14678)
- 务(14481)
- 理论(14457)
- 财务(14408)
- 财务管理(14381)
- 易(14227)
- 和(14188)
- 划(13921)
- 企业财务(13601)
- 技术(12872)
- 银(12068)
- 机构
- 大学(300120)
- 学院(299737)
- 管理(120585)
- 济(112097)
- 经济(109385)
- 理学(104308)
- 理学院(103130)
- 管理学(101251)
- 管理学院(100731)
- 研究(98382)
- 中国(73309)
- 京(66677)
- 科学(63672)
- 财(50912)
- 所(48710)
- 农(48218)
- 业大(47048)
- 中心(45616)
- 研究所(44559)
- 江(43694)
- 北京(42579)
- 财经(41148)
- 范(40614)
- 师范(40272)
- 经(37489)
- 院(37388)
- 农业(37296)
- 州(35962)
- 师范大学(32548)
- 经济学(32236)
- 基金
- 项目(212192)
- 科学(165838)
- 研究(155293)
- 基金(152245)
- 家(132893)
- 国家(131783)
- 科学基金(113224)
- 社会(95660)
- 社会科(90440)
- 社会科学(90416)
- 省(82784)
- 基金项目(81990)
- 自然(75006)
- 自然科(73137)
- 自然科学(73117)
- 自然科学基金(71755)
- 教育(70696)
- 划(70477)
- 编号(64500)
- 资助(62138)
- 成果(51011)
- 重点(47298)
- 部(45526)
- 发(44968)
- 课题(43832)
- 创(43755)
- 科研(40799)
- 创新(40695)
- 项目编号(39420)
- 大学(39382)
共检索到4343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怡然 刘阳 李柳意 梁淑榆 郑曦
【目的】城市边缘的浅山区是人类生产生活与自然生境的交接缓冲区,也是人居环境面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风险脆弱性较高的区域。相比通过工程方法降低浅山区中自然灾害威胁,防灾林选址规划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可以恢复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多样的生态系统服务并有效降低灾害风险,提高人居环境对自然灾害的抵抗力与适应力。【方法】本研究提出一种人居环境安全视角下的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并评估规划的防灾林对降低人居环境中泥石流风险的有效性。基于多准则决策法(AHP),将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的泥石流敏感性预测结果作为泥石流风险因子,识别具有降低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的泥石流流域内适宜造林位置作为环境因子,同时结合造林可行性因子,叠加3类因子分析出高风险且高适宜的造林区域。通过对比造林前后泥石流敏感性与人居点危险性评价造林的减灾效益,指导北京市浅山区泥石流防灾林造林选址。【结果】研究选取了118.50 km2的造林区域,主要分布在密云水库周边地区、怀柔区、昌平区以及房山区,呈现以零散斑块形态分布在人居点上游的特征。造林后泥石流易发区面积减少了117.45 km2,位于泥石流易发区的人居点个数减少了51个。【结论】本研究构建了提升人居环境泥石流抵抗力的防灾林造林选址评价体系,通过基于自然系统的方法降低山区自然灾害风险,提升浅山区人居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与人居环境安全,并为北京市百万亩造林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防灾林规划 人居环境 泥石流 浅山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熠昕 马超 杨海龙 倪树斌
【目的】2011年以来北京市密云区龙潭沟流域多次暴发严重泥石流灾害,严重威胁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2016年8月12日泥石流过后,本文以该区受灾严重的艾洼峪与大木峪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单沟泥石流的灾害成因与动力学演化过程,旨在为该区单沟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现场调查、室内实验和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结合降雨资料、泥石流粒径组成和沿程流速流量断面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2012—2016年,艾洼峪物源体面积增加了11.12倍,大木峪增加了4.41倍。(2)2016年最大小时降雨量占累积降雨的比例高达47.0%;相比2011年,2016年泥石流前期降雨少,激发雨强是2011年的2.87倍。(3)艾洼峪和大木峪泥石流密度分别为1.95和1.88 g/cm~3,黏粒含量分别为0.02%和0.05%。(4)标度分布结果为:0.853 1
关键词:
泥石流 密云区 降雨 低黏度 流量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晖 唐川
通过对泥石流灾害形成原因及对城镇造成危害的调查分析,提出泥石流多发城镇的灾害防御应首先从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景观的战略布局着手,在城市避难疏散系统的构建中统筹兼顾各类城市灾害的危害性。采取灾害测报系统及布局、生命线保障系统规划,救灾设施及布局、抗灾防灾工程建设和疏散及避难通道规划等五项工程性措施,通过防灾救灾组织指挥体系建设、救灾队伍建设、灾害应急预案的制定、防灾救灾的宣传教育和灾害政策法规建设等五项非工程性措施的支撑,从根本上达到防灾减灾的目标,构建生态安全的城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树斌 马超 杨海龙 张熠昕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层0~6 km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 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个/km2,其敏感性系数(Sci)为1.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多,其Sci分别为7.05、3.46、5.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为710~730 mm、710~730 mm、630~650 mm时Sci值最高,分别为1.14、1.68、0.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内Sci最大,分别为0.75、0.53、0.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生,Sci分别为0.37、0.64,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值,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能,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嫱 马超 杨海龙 王志刚 涂剑
通过2015年3月对北京密云水库上游白马关河流域内黄梁根桥沟现场调查,收集该区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事件资料,对该沟的物源特征、降雨激发条件进行了分析;参考该区域其他泥石流沟的堆积物,分别进行了泥石流的密度、流速、流量和总量计算;最后对该沟的泥石流潜在危险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减灾对策,可为该沟以及该区域其他低频率泥石流防治、预测预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黄梁根桥沟内物源总量为17.99万m3,大部分堆积在斜坡坡脚,严重挤压主沟道。短历时降雨是该沟以及该区泥石流暴发的主要激发条件,当暴雨强度在31.79~40.20mm/h时,泥石流暴发可能性较大。受物源体影响,该沟为稀性泥石流沟,流速接近5.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光旭 戴尔阜 吴绍洪 吴文祥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泥石流灾害给中国部分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泥石流点多面广、成灾迅速,难以对其进行准确的监测预报,风险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泥石流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危险性评估研究和承灾体脆弱程度评估研究等方面分析了泥石流灾害风险的研究现状。从当前的研究现状中可以发现:灾害风险公式得到广大学者普遍认同,泥石流危险性评估方法也相对比较成熟;但在泥石流灾害对承灾体的致损风险机理分析方面研究尚需深入,危险性评估中如何实现从点评价向面评价过渡还需进一步探讨,对承灾体脆弱性研究也需要引起重视。因此,在今后的评估研究中,需要加强这些方面的研究探索,进一步提高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提高其实用性。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邵颂东 王礼先
北京山区泥石流经常给当地造成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因此研究该地区的泥石流运动规律并进行危险区制图,具有重要实际意义.该文通过简化平面二维非恒定流的基本方程,采用LagrangeEuler型的数值计算模型(流团模型),对门头沟区几条典型泥石流沟道的泥石流运动堆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绘图软件Graphtool3.3对危险区进行了绘制.经过与实地调查方法的结果对比表明,两者符合较好,验证了该文数值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
北京山区 泥石流 数值模拟 危险区制图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洪 钟敦伦 李泳 韦方强
长江上游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地震活跃、地形起伏巨大、降水丰沛而集中,对泥石流发育极为有利;而长期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如过度采伐森林、毁林开荒、陡坡耕作、建设和采矿不合理弃渣等)则对生态环境造成强烈破坏,加剧了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使长江上游成为我国泥石流活动最强烈及灾害最严重的地区。据统计,1753~2002年的200多年中,区内仅一场泥石流致死百人以上的特大灾害点就达17个,累计死亡近6000人;致死百人以下的灾害点更多,致死十人以下的灾害点不计其数,死亡人数总和远远大于上列数字;有60余个市县政府驻地城镇受泥石流危害或威胁,乡镇则多达上百个。由泥石流造成的人员伤亡每年数十到数百...
关键词:
长江上游 泥石流灾害 特征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吉定 张金香 王振亮 顾新庆 毛向红
1996年8月河北省太行山区发生严重洪涝、泥石流灾害.该文对当时暴雨特征、典型泥石流等进行了详细报道,并分析了泥石流成因.该文指出,森林植被对“96·8”特大暴雨形成的洪水、泥石流灾害起到了抗御和消减作用.建议进一步加强太行山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采取有力措施预防控制泥石流的发生
关键词:
暴雨,洪水,泥石流,森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马超 何晓燕 胡凯衡
确定泥石流激发雨量阈值以及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等级是泥石流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之一。就2008—2013年汶川灾区群发性、局部地区暴发的泥石流雨量过程进行分析,分别得到北川、清平、都江堰、映秀4个地区泥石流暴发的"雨强-历时"阈值。其中,都江堰地区阈值较高,映秀最低;北川地区群发性泥石流阈值较局部地区要高,而其他3个地区不明显,部分地区群发性泥石流I-D值还低于局部地区泥石流I-D值。根据群发性和局部区域泥石流暴发的雨强-历时、前期降雨+实时降雨关系,初步建立了以上4个地区的预警预报等级,以期能为该区泥石流预警预报提供参考。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文科军 王礼先 谢宝元 于志民 林敦臻 杜鹏志
研究开发简单实用的暴雨泥石流实时预报模型对于受影响地区防灾减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对北京北部山区多年泥石流发生的雨情进行统计分析,以降雨强度(Y)与发生泥石流当日激发雨量(X)和前期实效雨量(K)建立的有雨量站危险区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0116(X+K)+115;以泥石流发生当日激发雨量(Y)与泥石流发生前3d降雨量(X)建立的无雨量站危险区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1.3899X+345,与前15d实效雨量X建立的无雨量站泥石流发生判别方程为Y=-2.8019X+390.经检验,模型的预测性能良好,可在北京山区应用.其建模方法可供建立泥石流临界雨量判别模型时参考
关键词:
暴雨,泥石流,临界雨量,实时预报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顾春杰 张雅莉 马金珠 宁娜
在综合分析中小尺度区域易损性形成机制的基础上,以生命和财产作为易损性的衡量标准,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从危险源密度(H)、人口易损性(Vp)、经济与生态环境易损性(Vm)三个方面入手,分别依据不同的计算模型得到各项评价值。最后借助于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构建综合易损性评价模型,进行区域泥石流滑坡灾害综合易损性评价。依据结果将评价区分成4个不同的易损等级,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可操作性强。
关键词:
地质灾害 易损性 评价模型 指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月巧 李红 左兰丽 程丽娜
以甘肃省舟曲县为例,分析了"8.8"泥石流灾害产生的自然条件,指出经济发展为泥石流灾害提供了丰富的物源条件,并选取相关评价因子对当地经济发展三大支柱农业经济、林业经济和水电经济进行危险性分析。结果表明舟曲赖以生存的农牧业正是泥石流灾害产生的关键和主导的因子,林业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泥石流,而新的经济形式水电经济又为新的、更大的泥石流灾害的发生埋下了隐患。因此,经济发展中不能只关注经济的增长量,更要关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诱发更多的自然灾害。
关键词:
泥石流 经济因素 危险性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海 刘建康 石胜伟
八步里沟位于大渡河上游,沟口堆积扇为金川县城,历史上泥石流灾害严重。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泥石流灾害进行了综合治理,工程防治效果明显,通过近30a的演化,防治工程与泥石流灾害共同作用形成了独特的泥沙资源并进行了初步开发。分析了八步里沟的资源特征、综合开发利用的制约因素、开发与保护的优化配置以及进一步开发的空间等问题,发现拦砂坝库区的建材开发有效延长了工程运行年限,沟内种植经济林抑制了泥石流灾害,拦砂坝抬高沟床侵蚀基准面为小水电开发和灌溉提供了水头,经济发展与灾害防治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发挥防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进一步利用现有治理工程建立泥石流...
关键词:
八步里沟 泥石流 防治工程 资源利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鸿雁 原若溪 王小军 张蕾 于文泉
吉林省东南部侵蚀山地为泥石流主要活动区,泥石流在海拔1 km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区经常发生,并多与暴雨洪流伴生。论文基于GIS平台,应用Arc GIS对吉林省泥石流事件发生区的高程、坡度、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进行分析,绘制吉林省泥石流易发区分布图。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发生区高程、坡度、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定量化评分,并采用自组织映射聚类分析法和灰色聚类的优选排序法,将泥石流易发区有记录的泥石流事件依据当日降雨(J1)、连日累计降雨(J2)、前7 d累计降雨(J3)、高程(J4)、坡度(J5)、土壤类型(J6)和土地利用(J7)7种影响因子进行划分,最终把事件分为3类,绘制不同自然地理特征条件下吉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