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401)
- 2023(10950)
- 2022(9751)
- 2021(9280)
- 2020(7696)
- 2019(17900)
- 2018(18019)
- 2017(34283)
- 2016(18959)
- 2015(21367)
- 2014(21341)
- 2013(20905)
- 2012(19156)
- 2011(17278)
- 2010(17271)
- 2009(15563)
- 2008(15096)
- 2007(12911)
- 2006(11424)
- 2005(9734)
- 学科
- 济(71132)
- 经济(71052)
- 管理(56012)
- 业(48944)
- 企(41267)
- 企业(41267)
- 方法(34019)
- 数学(28919)
- 数学方法(28536)
- 学(19281)
- 农(19216)
- 环境(18780)
- 中国(17234)
- 财(16841)
- 业经(16008)
- 地方(15300)
- 理论(13896)
- 和(13695)
- 划(13281)
- 农业(12874)
- 贸(12041)
- 贸易(12036)
- 易(11643)
- 技术(11614)
- 制(11221)
- 务(11069)
- 财务(11008)
- 财务管理(10990)
- 教育(10588)
- 企业财务(10429)
- 机构
- 大学(268474)
- 学院(266543)
- 管理(107330)
- 济(97883)
- 经济(95557)
- 理学(93650)
- 理学院(92559)
- 管理学(90822)
- 管理学院(90370)
- 研究(88218)
- 中国(63038)
- 科学(58739)
- 京(57921)
- 所(44602)
- 农(43494)
- 财(43480)
- 业大(42066)
- 研究所(41309)
- 中心(39444)
- 江(38160)
- 范(37251)
- 师范(36904)
- 北京(36475)
- 财经(35761)
- 农业(34106)
- 经(32478)
- 院(32389)
- 州(31546)
- 师范大学(30022)
- 技术(28845)
- 基金
- 项目(190219)
- 科学(148583)
- 研究(138348)
- 基金(136798)
- 家(119859)
- 国家(118864)
- 科学基金(101507)
- 社会(84452)
- 社会科(79812)
- 社会科学(79787)
- 省(74858)
- 基金项目(73888)
- 自然(67787)
- 自然科(66069)
- 自然科学(66050)
- 自然科学基金(64822)
- 划(63501)
- 教育(63314)
- 编号(56903)
- 资助(55834)
- 成果(45822)
- 重点(42583)
- 部(41192)
- 发(40150)
- 创(39311)
- 课题(39089)
- 科研(36579)
- 创新(36571)
- 大学(35214)
- 教育部(34799)
共检索到3743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周晓芳 周永章 黄泰
以生态思想为线索,通过评述人居环境及人居环境研究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有关人居环境研究方面的代表性观点。认为人居环境的发展深受人地关系认识的影响,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经历了"环境决定—技术对抗—调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追求过程;中国特色风水理论具有生态美学内涵,对建筑和人居环境有积极影响;人居环境科学是大科学时代的产物,需要区域的视角、综合的思想、生态的理念、人文的精神、自然的设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各领域的学者多层次、多途径的努力与合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苗泽华 孙文博
矿山企业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生产者与创造者,也是污染物的主要排放者和资源环境的主要破坏者。矿山企业实施生态工程是恢复或改良矿山生态环境,促进矿山企业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人工系统工程。文章在回顾矿业及矿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探讨了矿山企业生态工程实施流程及其相关措施。
关键词:
矿山企业 生态环境 生态工程 社会责任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赵雪雁
产业转型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分析了甘肃省产业发展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得出以下结论:1980年以来,甘肃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2次产业转型;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1980年以来出现2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产业转型轨迹与产业转型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轨迹在变化趋势上存在着一致性,都呈明显的“波浪形”;产业转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滞后于产业转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亟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甘肃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吴宏安 蒋建军 张海龙 张丽 解修平 周杰
论文以西安地区为研究区,基于1988年和2003年两期LandsatTM影像,采用监督分类法提取了该区15年间城镇扩展变化,并利用土地利用面积转移矩阵分析了城镇用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关系,此外,结合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探讨了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①城镇面积1988年为59711.31hm2,而到了2003年为75043.53hm2,其增幅达25.68%;②城镇的新增面积主要是由耕地、未利用地、果园和水体转化而来;③城镇扩展的生态环境效应在该地区集中表现为水资源污染、城市“热岛效应”、地面沉降以及地裂缝等环境问题。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佳妮 叶超
伴随着中国城镇化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都市社会下的空间生产深刻地改变了社会与生态环境,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新挑战。都市社会理论除了社会空间意蕴,也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自然的异化与人地关系失调是其焦点。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论文梳理出一条从揭示人化自然对自在自然的异化,到城乡生态空间的割裂与不均衡,再到都市社会自身生态空间的商品化、等级化和差异化发展的生态分析进路,将列斐伏尔的“自我管理”理论引入中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实践。在都市社会背景下,中国的生态治理面临着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之间治理不均衡、城乡与区域之间治理组织结构不均衡、社会空间内部生态物品供需不均衡等挑战。新发展阶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在权利导向下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治理的新理念,打通空间边界以塑造社会—生态融合发展新格局,增强生态韧性并发掘自我管理导向的治理新机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全发 苏荣辉 江明喜 李思悦
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将大幅度增加黄河上游径流量,并同时减少长江尤其是其上游及汉江下游的径流量,从而导致两条主要河流及其支流的水环境改变。中线工程从汉江上游丹江口水库调水,库区上游90 000余km2内的非点源污染和1 300万人口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缺乏对水质将产生重大影响;调水引起水文节律的改变从而对东线沿途的湖泊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黄淮海平原受水区可利用水量的增加也可能导致该地区的盐渍化。介绍了南水北调工程并讨论了其必要性,提出了工程对生物迁移的影响、水环境及水生态安全、水资源保护的流域生态系统管理和西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等优先研究领域,并提出结合“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生态环境...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吴小丁 苏立勋 魏胜
信任是影响顾客忠诚的关键变量之一。社会学及脑神经学等领域已经发现了认知加工和情绪反映两条信任的形成路径,但情绪信任在营销研究中一直被普遍忽略。本研究确认了消费者认知信任与情绪信任的形成基础和形成过程,并通过实验法检验了二者对消费者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店铺的内部线索或者外部线索有一方表现良好,即可带来认知信任,而只有二者均较好时,才能带来情绪信任。情绪信任是认知信任影响消费者购买心理与行为的桥梁。本研究有助于零售商通过控制店铺环境线索来获得顾客的认知信任和情绪信任,进而获得顾客的持续惠顾。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王林 曲如杰 赵杨
网购情景线索是呈现在网购者面前的一些刺激场景,面对超负荷的海量网购信息时,网购者将会利用网购情景提取有用线索实施网购行动。本文结合行为执行意向理论和情景线索理论,通过分析网购者的购后评论信息,探索网购情景线索类型、特征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网购情景线索由让利价值、客户资产、客户价值、知觉感知、情感体验、质量标准、安全线索、时空信息、支付信息、细节展示度、服务驱动、认同线索和依赖线索13个主范畴构成;(2)进一步挖掘主范畴关系结构,发现网购情景线索的五个主要类型,即价值感知线索、知觉情景线索、质量安全线索、信息驱动线索和认同依赖线索,并分析得出网购情景线索的作用模型;(3)通过语义网络分...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明 张惠远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 ,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的重要举措 ,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展开 ,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实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 ,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并对当前我国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 ,在此基础上 ,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 ,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国土整治 生态环境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殷志强 秦小光 刘嘉麒 裘善文
扎龙湿地位于黑龙江省西部,为乌裕尔河下游尾闾湖形成的苇草湖沼。作者通过野外调查、表土样品粒度对比和遥感影像分析,探讨了湿地形成演化的地质环境背景,分析了扎龙湿地与嫩江、沙地的成因联系。研究认为齐齐哈尔-大庆沙地由北西走向的纵向沙垄和低洼盐碱带组成,与科尔沁沙地一起构成了一个NE向展布的沙带,可能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时期。其后嫩江进入沙地,对沙地进行改造,在扎龙地区留下众多牛轭湖。后期由于构造抬升嫩江河道西迁,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其尾闾湖最后演化成为现在的扎龙湿地。因此扎龙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为:风成沙地形成→嫩江改造、破坏沙地→嫩江西迁、乌裕尔河分流→扎龙尾闾湖形成→扎龙尾闾湖退化、湿地形成。因此扎龙湿地与连环湖是在风成沙丘上形成的沼泽地,是整个嫩江流域生态环境最脆弱的一个关键区。一旦湿地消失,将导致这个地区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对附近的齐齐哈尔和大庆两市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关键词:
扎龙湿地 TM影像 形成与演化 生态环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海峰 白永平 王保宏 牛剑平 王新民
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和敏感的地区之一,并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着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国家生态安全战略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因此对该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青海省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轨迹以及不同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不同产业的生态环境影响指数计算了1980年以来该省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为1980年以来,青海省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动,经历了两次明显的产业转型;1980年以来产业结构生态环境影响属于中等,出现两次大的波动,存在降低后又反弹现象,特别是2000年以来上升幅度很大,创历史新高;产业转型任务相当艰巨,需实施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长效产业政策。
关键词:
产业结构 产业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青海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根绪 程国栋 徐中民
近50年来,西北干旱区随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展,使区域内工农业与经济得以稳定持续发展。但同时,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变化。①大多数河流下游水量锐减,甚至断流,河道缩短,终端湖泊萎缩或干涸,水质咸化和污染趋势加剧;②土壤沙漠化和盐碱化,沙漠化土地面积达67493×104hm2,盐碱化耕地面积逾13556×104hm2;③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与50年代初相比,天然森林面积减少49%~58%,草地面积减少16%~92%;④沙尘暴灾害发生频数增加,灾害程度加剧。节约与高效化利用水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间统一协调是西北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生态环境,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乃平 张凤荣
深入研究和客观评价“以粮为纲”政策及其生态环境影响,才能真正汲取其中教训。文章从“以粮为纲”政策的历史背景入手,即当时我国正处在“粮食问题”阶段、人口进入新的增长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刺激;运用生态学的定律分析了“以粮为纲”政策的时代合理性;探讨了“以粮为纲”政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在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的实际表现。结果表明,执行“以粮为纲”政策与生态环境破坏并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之所以出现后来的结果是没有重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没有走内涵式农业发展道路。由此得到的启示是,必须将政策制定的良好愿望与科学的政策路径结合才能实现政策目标。
关键词:
“以粮为纲”政策 环境影响 重新评价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路昌 张傲
基于1995、2005和2015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对东北地区20年间土地利用转型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95—2015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持续增加、生态用地持续减少和生活用地小幅增加,前期变化剧烈后期趋缓。2)各类功能用地的空间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不均衡性,农业生产用地、牧业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其他生态用地和生活用地的空间分布不均衡性有所缓和。3)东北地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5年的0.581持续下降至2015年的0.57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恶化,空间分布以高质量区和中低质量区为主,农业生产用地和林业生态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变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农业开发进程基本保持一致,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特征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易敏 李毅 邓瑜兵
通过运用计量分析、比较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长沙市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的互动关系,探讨了长沙市经济与建设用地利用协调发展等相关问题,为促进长沙市建设用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2年长沙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并与GDP总量增长趋势保持一致;长沙市建设用地规模与产业结构具有高度相关性,主要表现在与第二产业规模呈高度正相关关系;长沙市域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据此提出推进长沙市经济与建设用地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