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81)
- 2023(8004)
- 2022(6920)
- 2021(6526)
- 2020(5217)
- 2019(11581)
- 2018(11706)
- 2017(21941)
- 2016(12135)
- 2015(13385)
- 2014(13203)
- 2013(12393)
- 2012(11240)
- 2011(10148)
- 2010(10536)
- 2009(9723)
- 2008(9484)
- 2007(8701)
- 2006(7830)
- 2005(7070)
- 学科
- 济(37892)
- 经济(37845)
- 管理(34835)
- 业(31121)
- 企(25356)
- 企业(25356)
- 农(14555)
- 财(13036)
- 中国(12810)
- 方法(12444)
- 业经(10117)
- 数学(10006)
- 制(9827)
- 数学方法(9764)
- 策(9635)
- 贸(9459)
- 贸易(9452)
- 农业(9259)
- 易(9194)
- 理论(8844)
- 地方(8651)
- 学(7864)
- 银(7805)
- 银行(7799)
- 务(7695)
- 财务(7666)
- 财务管理(7639)
- 行(7461)
- 教育(7185)
- 企业财务(7099)
- 机构
- 学院(160541)
- 大学(152717)
- 济(60740)
- 经济(59097)
- 管理(57984)
- 研究(51368)
- 理学(48263)
- 理学院(47755)
- 管理学(46782)
- 管理学院(46478)
- 中国(41262)
- 财(32440)
- 京(31906)
- 科学(30002)
- 江(27216)
- 所(25385)
- 中心(24573)
- 财经(24046)
- 范(22783)
- 师范(22609)
- 农(22374)
- 研究所(22220)
- 州(21965)
- 经(21552)
- 北京(20316)
- 业大(19741)
- 技术(19721)
- 院(19167)
- 职业(18058)
- 经济学(17507)
- 基金
- 项目(96780)
- 研究(78105)
- 科学(75636)
- 基金(66234)
- 家(55754)
- 国家(55183)
- 科学基金(47558)
- 社会(46498)
- 社会科(43846)
- 社会科学(43842)
- 省(40001)
- 教育(37397)
- 编号(35803)
- 基金项目(33581)
- 划(32531)
- 成果(30185)
- 自然(29156)
- 自然科(28422)
- 自然科学(28416)
- 自然科学基金(27868)
- 资助(27551)
- 课题(25364)
- 年(22372)
- 发(21838)
- 重点(21796)
- 项目编号(21435)
- 性(20988)
- 部(20525)
- 创(20264)
- 规划(19172)
共检索到2553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刘羽帆 吴江
探讨在人均预期寿命延长的背景下,延迟退休年龄的理论依据与政策建议。通过对男女预期寿命、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预期寿命,以及对其他不同工作技术要求的人群的预期寿命比较,发现收入低者、女性,以及低技术水平的劳动者在法定退休年龄延迟的决策下会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建议延迟退休年龄的决策不能单一实施,必须有配套的政策,保护弱势群体的长远利益。
关键词:
退休年龄 人均预期寿命 社会养老保险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胡宏兵 高娜娜
预期寿命的延长使我国居民的养老风险增加,居民个体福利改善受到制约。本文基于脆弱性测度方法构建包含不确定寿命和延迟退休的福利测度框架,研究预期寿命增加造成的个体福利损失,分析延迟退休的福利改善效果,并分性别测算最佳退休延迟年数。结果显示,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福利损失程度较高个体比例逐渐增多。引入延迟退休因素后,个体福利状况得到改善,且女性和教育水平较高个体的福利改善更为明显。以福利损失小于5%、10%或15%临界值进行估计,不同年龄段男性和女性的最佳退休延迟年数存在差异,男性延迟年数普遍长于女性。本研究为合理制定延迟退休政策以应对预期寿命延长和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冲击,进而提高居民福利水平提供了政策启示。
关键词:
预期寿命 长寿风险 延迟退休 福利水平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景鹏 郑伟
本文通过构建一个包含财政支出和内生生育率的世代交叠模型,考察预期寿命延长和延迟退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设定目标探讨预期寿命延长过程中如何调整退休年龄。研究发现,预期寿命延长使均衡状态的生育率下降、财政养老保险支出占比上升、劳均产出和总产出减少,延迟退休使均衡状态的生育率上升、财政养老保险支出占比下降、劳均产出和总产出增加,二者的影响效应相反,表明退休年龄延迟可以抵消预期寿命延长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财政养老负担不增、劳均产出不减、总产出不减三种目标下,退休年龄延迟岁数临界值均随预期寿命的延长而增加,但三种目标下的经济效应差别较大,且都会降低生育率。本文的政策启示是:预期寿命延长背景下,延迟退休是一个合理且必需的政策选项;建立与预期寿命相联动的退休年龄调整机制,同时拓宽养老保险制度筹资渠道和完善生育配套政策,有助于遏制生育率下降、减轻财政养老负担和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预期寿命 延迟退休 财政负担 经济增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志远 张铭洪
通过分析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寿命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机制,并以此探讨延迟退休对居民储蓄率可能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法定退休制度下,受教育年限提高缩短了工作期,预期寿命提高则延长了退休期,两者共同减少了工作期与退休期之比,从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而延迟退休恰好可以对冲这一变化,从而影响居民储蓄率。利用系统GMM方法对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的结果表明,预期寿命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大约增加0.4个百分点;而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居民储蓄率增加约0.7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延迟退休年龄有利于居民储蓄率的下降。
关键词:
延迟退休 受教育年限 预期寿命 储蓄率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晓军 赵明
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探讨人口寿命延长与延迟退休之间的机制关系,分析国际上人口寿命延长与延迟退休的实践。通过对我国人口寿命延长趋势的研究,在一定的精算假设下,测算延迟退休对我国养老金支付压力的影响,并分析经济、制度等因素变动对测算结果的敏感性。结论表明,我国人口寿命延长趋势显著,延迟退休能够有效缓解老金支付压力,但在不同的性别之间有所差异。经济、制度等因素与延迟退休之间具有一定的替代效应,尽管延迟退休是未来我国应对人口寿命延长的必然选择,但目前建立二者的调整机制条件尚未成熟。
关键词:
寿命延长 延迟退休 国际比较 实证分析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余洋 李国杨
养老金替代率对于养老机制的绩效评价和社会福利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本文以养老金替代率为切入点,根据现有政策进一步细化养老金替代率精算模型,测算不同退休年龄下的养老金替代率和养老金久期缺口,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建议。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应以提高退休年龄为主,同时兼顾投资预设收益;应采用延迟退休和弹性退休协调并重的政策,并落实《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及有关退休、养老金支付计算方面的相关制度、规定。
关键词:
养老金替代率 退休年龄 养老资金缺口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姚东旻
本文将产业结构作为内生变量引入DMP模型,构建了在劳动者存在失业、退休、更换工作情况下青壮年和老年劳动者在两部类间的竞争就业模型,以此研究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延迟退休对劳动者工资及失业率的影响。模型结论表明:行业的空闲—失业比是影响社会就业的关键因素,延迟退休会通过该因素影响劳动者的工资和失业率。模拟研究发现:在中国当前情景下,"一刀切"和"渐进式"方案带来的影响并不相同,但是两者均可以减轻老龄化对产业结构升级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可以说,延迟退休间接消除了人口老龄化的负面影响,并且老龄化程度越深,延迟退休对失业率的长期降低作用越明显。如果政府同时增加对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升...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亚军 张亮
延迟退休与青年就业政策目标可能存在冲突,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运用OECD国家1995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老年就业对青年就业有显著的挤出效应,但可以通过调整劳动保护、失业福利待遇、社保缴费水平和缴费分担情况以及劳动力市场政策降低或抵消这种挤出效应,同时通过政策调整还可以减少青年退出劳动力市场的比例,有效提高青年的劳动参与率;进一步对各项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措施对促进青年就业的影响进行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支出结构,即适当降低消极劳动力市场政策和针对所有人的积极劳动力市场政策的支出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庆伟 张元萍
文章基于2013年CHARLS微观数据,选取已经领取政府机关(公务员)退休金、事业编制退休金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城镇退休人口作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退休收入与延迟退休决策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镇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不均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其他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退休收入与农业户口、退休工人身份显著负相关,与退休前政府事业单位性质、退休前收入、退休后继续工作显著正相关;女性退休人员、政府机关退休人员倾向退休后停止工作,身体健康、正常退休、收入较高的人员倾向于退休后继续工作。
关键词:
养老保险 退休收入 延迟退休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李倩倩 陈鹏军
针对中国现行男女差龄退休制度,本文以2014年"退休年龄问题的调查研究"课题组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青海、西藏、海南、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进行的问卷调查得到的3 889个样本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从个人、家庭、工作和其他四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城镇职工同龄退休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性别和年龄对男女同龄退休意愿有显著影响,女性比男性反对同龄退休的比率更高,并且持反对态度的几率将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提高;婚姻状况、家庭负担、月收入水平、岗位性质和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与职工同龄退休意愿之间不存在显著关系;延迟退休意愿及其相关因素对同龄退休亦存在显著影响。因此,本研究为延迟退休方案的制定和保护女性劳动就业权益,维护性别平等和女性平等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考建议。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杜航
延迟退休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存在着长期性、短期性、正面性与负面性的多方面影响。正面影响是延长人力资本回收期,增加适龄劳动人口;负面影响是阻碍就业进程,不利于供给市场的良性发展;长期影响在于缓解劳动力不足;短期影响在于弱化老年劳动者地位。因此,需要从"弹性"角度、权利保障角度与统筹兼顾角度,推动延迟退休政策发展,促进我国劳动力供给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老龄化 延迟退休 劳动力 供给市场 影响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石晨曦
构建个人养老金财富精算模型,从“激励中性”视角研究个体养老金财富的奖惩机制设计,在保障适度原则下测算奖惩因子,评估奖惩机制对个体福利及保障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劳动者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均能获利,但存在性别差异。第二,征缴率的提升将提高个体养老金财富精算现值并缩小性别差异;征缴率的提高将提升养老保险保障程度,对年轻人的提升程度更大,但退休待遇提升导致的代际转移会加剧劳动不公平。第三,男性、女性的奖惩区间分别为[-6.41%,8.61%]和[-3.39%,4.71%]时,会出现因延迟或提前退休的“潜在损失”和 “不当得利”。为此,建议优先考虑提高女性退休年龄,同时提高女性养老金待遇水平;激励约束相容的养老金机制设计要关注对个体福利的实际影响,而非单纯的奖惩力度;坚持精算中性,加强养老金制度改革效果评估;配套实施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守住生存公平底线,保障劳动公平。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刘军胜 叶华
退休年龄问题,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无论政策将在什么时候出台,以怎样的形式出台,企业都宜对此早做研究,早日谋划应对之策。有关延长我国法定退休年龄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相关人员也于近日在答记者问、答网
[期刊] 保险研究
[作者]
曾益 叶琪茂
现阶段,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灵活就业人员与私营企业职工达到最低缴费年限后不再缴费的挑战,即“参而不缴”难题。本文基于基金可持续性与养老金替代率视角,运用精算模型模拟适度最低缴费年限。研究发现:提高最低缴费年限能增加养老金替代率,但会扩大未来养老保险基金累计赤字;在不延迟退休年龄的情况下,兼顾基金可持续性和养老金替代率的适度最低缴费年限为21~22年;延迟退休年龄能减少未来基金累计赤字并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当女性退休年龄延迟至60岁,适度最低缴费年限为26~27年,当男女退休年龄延迟至65岁,适度最低缴费年限为30~31年。上述结论均通过敏感性测试。因此,本研究建议最低缴费年限在现行15年的基础上延长5年,并根据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再逐步延长5~10年,实施25~30年的最低缴费年限政策,以促进养老保险基金可持续运行并提高养老金替代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汪伟 王文鹏
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劳动者的实际退休年龄却普遍低于法定退休年龄,呈现提前退休趋势。本文试图在生育受到约束的制度环境下对上述反常现象进行理论解释,通过构建一个动态一般均衡世代交叠(OLG)模型,考察预期寿命延长对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投资、退休年龄选择的影响机制,并结合中国的现实经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表明:当预期寿命提高时,人力资本投资能够在生命周期中获得更高的工资率回报,劳动者在少年期倾向于进行更多的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受教育年限;人力资本积累、有效工资率上升和利率下降引起的收入效应超过了替代效应,使得劳动者在老年期增加对闲暇的需求,有能力和意愿提早退休,减少终生劳动供给时间;进一步地,本文发现放松生育控制政策也会使劳动者享受更多闲暇时间的意愿增强,选择提前退休。本文还考察了个体退休行为的异质性,发现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相对穷人而言,富人的退休年龄和终生劳动供给更低。本文的结论有益于厘清劳动者在老年期的退休决策机理,为如何推进退休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