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30)
- 2023(13264)
- 2022(10609)
- 2021(9703)
- 2020(7885)
- 2019(17747)
- 2018(17184)
- 2017(32842)
- 2016(17542)
- 2015(19586)
- 2014(19105)
- 2013(18883)
- 2012(17018)
- 2011(15134)
- 2010(14530)
- 2009(13423)
- 2008(12985)
- 2007(10911)
- 2006(9529)
- 2005(8504)
- 学科
- 济(76482)
- 经济(76401)
- 管理(47093)
- 业(46288)
- 企(33829)
- 企业(33829)
- 方法(33105)
- 数学(29916)
- 数学方法(29732)
- 中国(24503)
- 农(23481)
- 财(20426)
- 贸(17656)
- 贸易(17647)
- 易(17312)
- 业经(16438)
- 农业(16101)
- 学(14864)
- 制(13501)
- 地方(13421)
- 银(11915)
- 银行(11870)
- 融(11443)
- 金融(11443)
- 行(11384)
- 环境(11099)
- 收入(10732)
- 发(10617)
- 务(10242)
- 财务(10225)
- 机构
- 大学(249273)
- 学院(247366)
- 济(115432)
- 经济(113873)
- 管理(92901)
- 研究(91359)
- 理学(81484)
- 理学院(80612)
- 管理学(79352)
- 管理学院(78927)
- 中国(69356)
- 科学(54370)
- 京(51705)
- 财(49749)
- 农(48348)
- 所(45810)
- 研究所(42253)
- 财经(40643)
- 中心(40196)
- 业大(39090)
- 经济学(38233)
- 农业(38189)
- 经(37626)
- 经济学院(34832)
- 江(33669)
- 院(32524)
- 北京(32219)
- 财经大学(30695)
- 范(30337)
- 师范(29938)
- 基金
- 项目(174787)
- 科学(139243)
- 基金(132331)
- 研究(122449)
- 家(118767)
- 国家(117850)
- 科学基金(99980)
- 社会(84553)
- 社会科(80409)
- 社会科学(80394)
- 基金项目(69481)
- 省(64080)
- 自然(63715)
- 自然科(62332)
- 自然科学(62310)
- 自然科学基金(61285)
- 划(55527)
- 教育(54837)
- 资助(52879)
- 编号(44864)
- 部(40204)
- 重点(40168)
- 发(38121)
- 国家社会(37935)
- 创(36627)
- 成果(35439)
- 教育部(34521)
- 创新(34485)
- 科研(33938)
- 中国(33701)
- 期刊
- 济(117476)
- 经济(117476)
- 研究(73381)
- 中国(45482)
- 学报(44332)
- 农(44153)
- 科学(39938)
- 财(36596)
- 大学(33382)
- 管理(33270)
- 学学(31978)
- 农业(30311)
- 经济研究(22219)
- 融(21793)
- 金融(21793)
- 财经(20550)
- 教育(18727)
- 业经(18420)
- 经(17907)
- 业(17375)
- 技术(17224)
- 问题(16694)
- 贸(15737)
- 世界(14416)
- 国际(13922)
- 版(12346)
- 技术经济(11870)
- 统计(11395)
- 科技(11193)
- 业大(11035)
共检索到3575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孙林 叶李涛 胡菡月
近年来,中国食品进口种类大幅增长,这是传统供给维度和贸易开放层面无法解释的新问题。本文从需求收入新角度,探究中国人均收入增长对中国食品进口种类影响的内在机制和影响程度。基于非位似偏好假设,从需求维度构建了人均收入影响进口种类多样化的分析框架,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和系统GMM估计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控制供给因素和贸易开放程度前提下,中国人均收入增长(需求因素)显著提高了中国进口食品的多样化程度。同时,人均收入对中国进口食品多样化的影响受到距离(贸易成本)的牵制,但负向影响程度有限。这从需求维度对中国进口食品多样化给出了新的解释,对未来促进中国农产品品种供给契合消费者需求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
进口多样化 人均收入 非位似偏好 食品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白景明
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是当前我国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让绝大多数人享受到更多的发展成果。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增长一倍的奋斗目标。居民收入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只有稳增长才能保居民收入增长。妥善处理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必须选择有效的宏观政策思路。本文将就此进行探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城镇居民年人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丁嵩 李红
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对广东省2000—2010年21个地市的人均收入增长进行收敛分析。结果表明:地市尺度的收入水平存在显著的全局正相关性及空间异质性,且空间相关性呈现整体强化的趋势,说明若以标准β-收敛模型进行估计结果势必出现偏误与不一致,故有必要采用空间计量分析省区内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进而,通过空间计量估计,发现空间误差模型是比较合适的模型。与标准β-收敛模型相比,收敛方向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却从不太显著的收敛趋势转变为显著的收敛趋势,且收敛速度明显上升,说明在制定省区内部区域政策时应充分重视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与溢出效应,从而实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顾晓安 袁婷婷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的视角出发,运用门槛模型研究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人均收入为门槛变量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呈现出"先抑制后抑制作用削弱再到促进"的双门槛效应;以人力资本为门槛变量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呈现出"先抑制后促进"的单门槛效应。此外,当前我国各省的人均收入和人力资本均已跨越相应门槛值,金融发展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
金融发展 经济增长 人均收入 人力资本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先锋 阮文玲
本文在技能溢价理论的基础上,放松位似偏好假设,并引入本地市场效应,建立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本地市场效应对技能溢价的内在影响机制,并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说。同时,利用1999—2011年我国制造业28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通过设定不同的国际贸易量-贸易成本弹性,测度非位似偏好指标,进而对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非位似偏好假设下,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带动了生产者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的变化,扩大了技能溢价的水平;第二,当行业出现本地市场效应时,非位似偏好对技能溢价存在倒"U"型影响,即本地市场效应强度超过某一限度后,非位似偏好反而会缩小技能溢价。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本地市场效应 技能溢价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曲智 杨碧琴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之间、产品质量的升级动力及质量与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讨论,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完整逻辑关系: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影响了产品质量的需求,而产品质量的需求则是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动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必然导致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从而为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异化提供解释和依据。因此可通过促进国内的质量需求提高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质量升级 出口价格 传导关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曲智 杨碧琴
本文通过对消费者非位似偏好与产品质量之间、产品质量的升级动力及质量与价格之间传导关系的讨论,建立了三者之间的完整逻辑关系:消费者的非位似偏好影响了产品质量的需求,而产品质量的需求则是产品质量升级的内在动力,产品质量的提升必然导致产品出口价格的提高,从而为产品出口价格的差异化提供解释和依据。因此可通过促进国内的质量需求提高以及产品的升级换代,从而全方位的提高产品的质量,进而获得更高的出口价格和出口量。
关键词:
非位似偏好 质量升级 出口价格 传导关系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尹世久 许佩佩 陈默 吴林海
频发的食品安全事件与持续恶化的生态环境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也使得生态食品逐步为消费者所认可,并引发广大学者的研究兴趣。该文基于山东省济南等城市827个消费者样本数据,以有机蔬菜为例,构建多重选择的综合评价指数研究消费者对生态食品不同价值属性的偏好选择,进而采用列联表分析及卡方检验筛选影响消费者偏好选择的关键因素,并运用多项Logit模型分析这些因素对消费者偏好选择的影响程度及显著水平。结果表明,消费者对"低药残"等食品安全价值属性和"美味"等享乐价值属性普遍较为偏好,而对"低污染"等生态价值属性的重要性评价则相对较低。年龄、受教育年限及对有机蔬菜的认知与信任等显著影响着消费者的偏好选择。政府...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郑木清
通过构建我国全国人均收入的决定模型,对其中反映市场化、国际化的各解释变量的估计结果进行具体解读;进而对四大区域在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的具体差异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对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相关决策部门给出了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关键词:
人均收入 市场化 国际化 实证模型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黄梅波 熊青龙
本文首先分析了发达国家发展援助的履行状况,探讨了现有基于国民总收入筹资模式的不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人均收入水平的改进筹资模式。其次,利用发达国家的数据对人均收入筹资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最后,本文探讨了中国对外援助的履行情况,如果按照人均收入模型,发现我国长期以来实质上是在"超标准"实行对外援助;与此同时测算了四种援助模式下中国未来10余年内的援助规模。本文的中心结论是:当前的国际发展援助筹资规则并不科学,而人均收入水平应纳入考虑因素;此外,按照人均收入水平看,中国当前在超标履行国际援助义务。
关键词:
中国援助义务 官方发展援助 人均收入水平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积累了许多经验。15年的经济体制改革经验告诉我们,缩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差距是经济发展中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在回顾过去的同时,应当认真地总结经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对90年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孙林 胡菡月
近年来,中国食品进口种类大幅增长,这是无法仅仅从供给维度就可加全面解释的新问题,也无法从农业贸易开放角度给出满意解释。本文使用动态面板系统GMM估计进行实证分析,探究中国与进口来源国收入分布重叠程度对中国食品进口种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控制中国人均收入的前提下,中国和进口来源国之间的收入分布重叠程度对中国进口食品种类有显著正向影响。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国和进口来源国之间的收入分布重叠程度对中国进口食品种类的影响还在国家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虽然中国消费者更倾向于从发达国家进口多种类食品,但收入分布重叠程度增加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食品进口种类增长的影响程度高于发达国家。本文建议要创造条件从中国收入分布重叠程度高的国家进口更多种类的食品,注重从发达国家进口高质量食品和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多种类食品相结合。
[期刊] 工业工程与管理
[作者]
王建华 王恒 孙俊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将互惠偏好理论引入到双重委托代理模型,分别比较生产者和监管者在无互惠偏好和有互惠偏好下的学习水平、产出努力水平和合作努力水平,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论的有效性。研究表明:生产者和监管者的学习水平与激励系数成正比,与学习成本负相关,与互惠偏好、固定报酬无关;初始学习能力髙的生产者和监管者可提高消费者期望收入;生产者和监管者的努力程度与激励系数、努力水平影响系数正相关,与产出成本负相关,与固定报酬无关,但固定报酬可以促进委托代理关系构建;激励系数与风险规避系数、环境波动程度成反相关;互惠偏好系数大于临界值时努力水平与互惠偏好系数负相关,但努力程度仍大于无互惠偏好行为下的努力水平,于临界点达到峰值。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马广程 曹建华 丁徐轶
中国经济绿色复苏需要正确处理好“双碳”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基于现实政策背景,本文构建了包含居民消费非位似偏好和异质性生产者的环境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非位似偏好下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碳市场通过碳配额影响绿色部门减排约束,激励其产生相对净排放量实现碳减排,且非位似偏好提高会引起绿色消费产生“棘轮效应”。进一步研究显示,在绿色技术冲击下,碳市场与其他政策组合的影响幅度提升,政策间更具协同作用。不同政策组合受非位似偏好的影响会产生异质性效应,其中,结构性货币政策与财政绿色信贷贴息政策组合受偏好影响有限,但在引入碳市场政策后可提高降碳速度,在低非位似偏好时将碳市场政策引入该组合不会产生减排效应。福利效应分析发现,非位似偏好提高后产生的跨期替代为低碳生产赋予优势,尤其是包含碳市场的政策组合能使高非位似偏好家庭利用冲击进行跨期替代的能力增强。本文揭示了非位似偏好对政策实施效果的作用,强调了碳市场与宏观经济政策搭配的重要性,为碳市场建设与“一揽子”环境政策协调搭配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马琳 顾海英
深入研究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发展和监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实验经济学方法,选择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城市216名消费者在不同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下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支付意愿进行研究,并通过计量模型分析了不同转基因食品政策下消费者对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的偏好。结论表明:转基因食品信息、标识政策对消费者偏好影响显著。有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无信息时,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强制标识政策时,消费者更加偏好非转基因食品,而自愿加贴标签政策下,消费者更加偏好转基因食品。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 消费者偏好 信息 标识 实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