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809)
- 2023(11295)
- 2022(10109)
- 2021(9501)
- 2020(7947)
- 2019(18512)
- 2018(18540)
- 2017(35364)
- 2016(19166)
- 2015(21652)
- 2014(21608)
- 2013(21505)
- 2012(19394)
- 2011(17408)
- 2010(17358)
- 2009(15790)
- 2008(15262)
- 2007(12945)
- 2006(11368)
- 2005(9762)
- 学科
- 济(73588)
- 经济(73511)
- 管理(56018)
- 业(52702)
- 企(42302)
- 企业(42302)
- 方法(35492)
- 数学(30474)
- 数学方法(30088)
- 农(19421)
- 中国(19320)
- 学(17952)
- 财(17062)
- 业经(16861)
- 地方(16162)
- 环境(14957)
- 贸(13521)
- 贸易(13512)
- 理论(13444)
- 和(13176)
- 制(13071)
- 易(13067)
- 农业(13045)
- 技术(11755)
- 划(11533)
- 务(10843)
- 财务(10776)
- 银(10773)
- 财务管理(10757)
- 银行(10731)
- 机构
- 大学(269291)
- 学院(266550)
- 管理(109500)
- 济(99646)
- 经济(97108)
- 理学(95498)
- 理学院(94387)
- 管理学(92612)
- 管理学院(92139)
- 研究(88218)
- 中国(64361)
- 京(58429)
- 科学(57674)
- 所(44147)
- 财(43946)
- 农(42465)
- 业大(41880)
- 研究所(40616)
- 中心(40098)
- 江(37697)
- 北京(37082)
- 范(36394)
- 师范(36052)
- 财经(35742)
- 农业(33238)
- 院(32707)
- 经(32510)
- 州(31654)
- 师范大学(29345)
- 技术(28790)
- 基金
- 项目(190925)
- 科学(149172)
- 研究(139001)
- 基金(137238)
- 家(119839)
- 国家(118828)
- 科学基金(101930)
- 社会(85470)
- 社会科(80812)
- 社会科学(80787)
- 省(74990)
- 基金项目(73865)
- 自然(67577)
- 自然科(65906)
- 自然科学(65891)
- 自然科学基金(64692)
- 划(63183)
- 教育(63044)
- 编号(57253)
- 资助(56254)
- 成果(45924)
- 重点(42470)
- 部(40913)
- 发(40383)
- 创(39357)
- 课题(38936)
- 创新(36570)
- 科研(36385)
- 项目编号(35521)
- 大学(35127)
- 期刊
- 济(107177)
- 经济(107177)
- 研究(74531)
- 中国(49297)
- 学报(44305)
- 科学(39894)
- 管理(39092)
- 农(37168)
- 大学(33065)
- 财(31274)
- 学学(30692)
- 教育(30201)
- 农业(26569)
- 技术(23774)
- 图书(19876)
- 融(19310)
- 金融(19310)
- 业经(18167)
- 经济研究(16365)
- 财经(16028)
- 科技(13983)
- 理论(13826)
- 经(13550)
- 问题(13526)
- 业(13514)
- 书馆(13345)
- 图书馆(13345)
- 资源(13214)
- 情报(13128)
- 实践(13033)
共检索到380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邱坚坚 刘毅华 袁利 陈澄静 黄清瑶
21世纪以来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需求提升间的矛盾愈发激烈,如何有效推进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协调平衡成为当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题。论文通过梳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研究的阶段演进发现,现有研究主要从服务对福祉的影响与福祉对服务的反馈切入,逐步聚焦到供需关系与空间流动、权衡/协同的利益博弈、文化服务的价值化、生态补偿与付费、优化调控与可持续管理等二者相互作用关系的实践上。但目前的关系研究仍以"级联框架的‘影响链条’"为主导,缺少测度直接交互作用的技术路径,理论体系匮乏,面向可持续管理的应用支撑较弱,而同时二者逐渐形成非线性交互关系,亟需在人地系统耦合框架下寻求综合集成范式经验以推进理论创新。因此,论文提出从级联到耦合的关系研究新思路,以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研究来系统辨析其交互胁迫效应及内在动力演化机理,同时探索性构建耦合研究的理论框架与技术思路,丰富人地系统耦合的关键命题。以此为基础,未来研究还需着重从交互作用关系的梳理出发,深化耦合效应解耦、传导机制与动态集成、基于服务与福祉协调的可持续优化等领域研究,促进有序协调的生态文明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严坤
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农户通过利用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维持自身的生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各种影响。生态系统通过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服务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同时也影响农户生计的改善。针对农户生计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单方面的过度关注,往往容易导致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辨识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农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反馈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并对潜在的研究重点进行了探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傅斌 王玉宽 徐佩 严坤
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紧密的耦合关系。农户通过利用生态系统提供的产品与服务维持自身的生计,同时也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各种影响。生态系统通过提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服务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同时也影响农户生计的改善。针对农户生计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单方面的过度关注,往往容易导致贫困与生态退化的恶性循环。因此,对农户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辨识是协调人地关系,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从农户生计、生态系统服务、农户生计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对农户生计的反馈四个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芦萌 邬建国
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关系是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实践的核心问题,近年来研究颇多,但缺乏对相关研究框架与方法的系统梳理。基于文献回顾,系统总结了二者关系的研究框架和分析途径,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框架大致分为四类,包括权力和能力方法类、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框架类、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类和生态系统服务级联框架类。四类框架的起源、要素构成和适用场景不同,但构建逻辑和内在假设存在相似之处。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分析方法可归纳为直接评价法、统计分析法、模型模拟法和定性评估法。未来有必要更新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的研究框架,基于机器学习等最新手段创新二者关系的研究方法,以及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指标选择与应用规范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对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关系特征和作用机制的理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高玉娟 石娇
[目的]为了追踪和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趋势与热点,[方法]文章基于Citespace软件及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以CSSCI与CSCD数据库为来源,从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的研究现状与热点趋势,总结了二者之间复杂关系的研究进展,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一、生态系统服务领域的文献量较多,研究热点及方向较广泛,主要集中在功能与价值评估、土地利用、生态补偿等方面,但缺少对大尺度区域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研究且评估方法的科学性有待加强。二、人类福祉领域的文献量较少,研究范围较局限,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与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与福祉评估,在此基础上还应多角度探究人类福祉的影响因素及福祉评估方法的准确性。三、生态系统服务—人类福祉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内容不够深入,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有待提高。[结论]该研究深入探索了当前生态服务与人类福祉的研究热点及进展,对未来学者完善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意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恩朴 蔡建明 韩燕 廖柳文 林静
在越发紧密关联的全球化世界中,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日益需要跨系统思维和超区域政策。这首先要求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学科要提升自身对跨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洞察力,因此就有必要推动地理学传统研究框架的适应性创新和变革。远程耦合作为聚焦于"远距离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之间社会经济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框架,有极大的潜力和优势来促进这一理论创新进程。为了缩小国内外在远程耦合领域的研究差距,论文基于文献研究和笔者对远程耦合框架的理解,从远程耦合的理论建构、经验证据、重点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4个方面介绍了该理论框架及其应用进展,并提出3个方面的展望来激发新的研究。综述表明,由于远距离人类活动不断增长以及大尺度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在远程连接、全球化和城市化维度上均存在大量远程耦合的经验证据;目前学术界对远程耦合框架的应用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远程耦合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及土地变化科学3个方面;同时得益于理论操作化的进展,目前开展远程耦合研究已具备较好的方法支持。基于此,论文认为,为应对新兴的现实科学命题,基于远程耦合框架的地理学研究应当在人地关系网络系统的理论创新、远程耦合动力机制和远程耦合的调控工具集3个方面实现突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文武 刘月 冯强 王亚萍 杨思琪
生态系统服务是连接自然环境与人类福祉的桥梁,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在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与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流动与需求等研究前沿,提出了未来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重点领域。主要研究结论认为:(1)国际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发展迅速,SAORES模型是中国生态系统服务模型优化与参数本地化的突出代表;(2)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具有相对复杂的时空尺度,权衡分析的前提是辨析不同尺度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服务的作用机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文青 赵雪雁 杜昱璇 马平易
保护生态系统、提高居民福祉是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核心内容。在分析秦巴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时空演化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弹性系数揭示了二者的时空耦合关系。研究发现:(1)1990—2018年秦巴山区水源涵养总量、土壤保持总量均呈波动下降趋势,碳储量总量则呈缓慢增长趋势,且各生态系统服务呈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2)1990—2018年居民福祉呈上升趋势,增幅高达220%,并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3)县域尺度上,三种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明显不协调发展。其中,水源涵养、固碳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均以"福祉增—服务减"为主,占比分别为88.75%、62.5%;而土壤保持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则以"双增"为主,占比为57.5%。此外,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反向变化区多分布于汉江河谷盆地和秦岭山脉中段。研究结果可为促进贫困山区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乔志宏 李婷 任宇 罗颖 杨亚东
【目的】探究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对于明确生态恢复背景下社会-生态系统的互馈机制至关重要。【方法】本文以典型植被恢复区延安市为研究区,量化了2000—2020年碳固存、产水量、基流调节与土壤保持服务,采用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指数(ESI)表征4项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基于贝叶斯信念网络模型(BBNs)构建社会-生态驱动因素识别框架,并揭示了植被恢复以来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的驱动因素及其变化特征。【结果】(1)2000—2020年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显著改善,ESI高值区由中部向南北扩张,低值区集中在城镇周围以及北部边缘地区;但基流调节高值概率持续降低。(2)降水、植被覆盖度、实际蒸散发与气温对延安市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变化的综合贡献率达70%以上,且降水和植被覆盖度是主导驱动因素。(3)20年间,降水的贡献率波动减少,植被覆盖度的贡献率持续上升;概率推理表明,气候暖湿化将加剧基流调节下降的风险,而持续的植被恢复也将引起生态系统服务耦合关系优化的阈值效应。【结论】对植被恢复区开展长期监测、提高区域基流调节功能是维持植被恢复成效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优先事项。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胡斯威 王永生 曹智
现代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资源环境的利用方式和影响程度在不断变化,人地圈环境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人地系统耦合研究是破解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途径,然而目前对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因此,梳理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研究进展对于促进人地系统科学发展,支持人地系统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是乡村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综合过程,形成了“过程—机理—格局—效应—调控”的理论范式。乡村人地系统耦合的研究主题主要包括乡村自然社会要素耦合过程格局、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反馈、城镇化对乡村发展的驱动效应、全球化与农业贸易的远程作用、政策管理与工程治理的调控响应5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涉及耦合评价模型和耦合机理模型。针对多尺度乡村人地系统耦合互馈和传导机制的研究不足以及数据模型匮乏,未来研究应当注重探测结构转型和尺度延伸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过程与格局,探析要素流动和效应传导下的乡村人地系统耦合机理,探寻数据驱动和模型集成下的乡村人地系统模拟和决策方法,探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乡村人地系统协调路径。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申嘉澍 李双成 梁泽 王玥瑶 孙福月
厘清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对于实现自然资本永续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协调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情况,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框架,阐释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形成机制与表现形式,概括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基本特征,总结了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研究方法,并梳理了未来可能研究方向,以期能够为生态系统服务研究与管理提供参考。总体来看,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产生于两种非排他性机制,主要有簇、权衡、协同与兼容四种表现形式,并具有空间异质性、时间变异性与尺度效应特征;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主要有指数构建与评估、指标统计与分析、情景制定与模拟及空间制图与分析四种研究方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昂 米长虹 杨琰瑛 师荣光 胡斯威 李静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民福祉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居民福祉水平增幅高达307.3%;(3)2000—2020年京津冀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显著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区及唐津沧(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4)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福祉低值区由西北山区转移至东南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居民福祉水平及改善速率滞后于西北生态涵养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昂 米长虹 杨琰瑛 师荣光 胡斯威 李静
探究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耦合关系对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综合指数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居民福祉水平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2)2000—2020年京津冀地区居民福祉水平增幅高达307.3%;(3)2000—2020年京津冀县域尺度上生态系统服务和居民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显著改善,改善区域主要分布在冀北山区及唐津沧(唐山、天津、沧州)沿海地区;(4)2000—2020年京津冀居民福祉低值区由西北山区转移至东南粮食主产区,粮食主产区的居民福祉水平及改善速率滞后于西北生态涵养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生态系统提供了几乎所有的人类福祉要素,但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常常忽视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本文从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关系出发,对国内外关于人类福祉的测度指标、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福祉的贡献、权衡保护生态与促进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包括人类福祉的多指标测度、科学的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模型构建、弱势群体的生态服务收益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融合4个方面。最后,在综合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类福祉的多尺度测度、生态系统服务的分配与消费和生态政策过程参与3个方面出发,构建了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之间关系的框架,并指出分配与消费环节是人类福祉实现...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双成 谢爱丽 吕春艳 郭旭东
研究目的:评述了2000年以来国内外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自2000年以来,国内外在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权衡与协同分析以及空间流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和进展,但在概念和内涵、方法和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结论:未来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应该在以下方面深化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学科体系、将生态系统服务融入到全球变化研究框架、建立政策—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复杂联系。土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将会为提升人类福祉水平提供更优的决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