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7)
- 2023(10718)
- 2022(8716)
- 2021(8045)
- 2020(6342)
- 2019(13899)
- 2018(13730)
- 2017(26524)
- 2016(14050)
- 2015(15283)
- 2014(14495)
- 2013(14308)
- 2012(12628)
- 2011(11498)
- 2010(11383)
- 2009(10763)
- 2008(9934)
- 2007(8884)
- 2006(7879)
- 2005(6647)
- 学科
- 济(58603)
- 经济(58536)
- 农(49083)
- 业(45268)
- 管理(33215)
- 农业(32741)
- 企(24642)
- 企业(24642)
- 业经(20526)
- 方法(19407)
- 数学(16752)
- 数学方法(16606)
- 中国(15409)
- 地方(13218)
- 财(13214)
- 制(12455)
- 农业经济(12424)
- 发(11404)
- 学(10608)
- 贸(10329)
- 贸易(10325)
- 易(10028)
- 发展(9559)
- 展(9544)
- 村(9461)
- 策(9449)
- 农村(9441)
- 收入(9260)
- 体(9093)
- 银(8793)
- 机构
- 学院(193351)
- 大学(184143)
- 济(80048)
- 经济(78501)
- 管理(74015)
- 理学(65064)
- 理学院(64370)
- 研究(63884)
- 管理学(63198)
- 管理学院(62870)
- 农(52858)
- 中国(50493)
- 农业(40111)
- 科学(39497)
- 京(36194)
- 业大(35180)
- 财(34269)
- 所(31518)
- 中心(31152)
- 江(29102)
- 研究所(28688)
- 财经(27292)
- 范(26218)
- 师范(26026)
- 经(24911)
- 农业大学(24777)
- 经济学(23338)
- 经济管理(22933)
- 州(22870)
- 院(22353)
- 基金
- 项目(134913)
- 科学(108251)
- 研究(101810)
- 基金(98823)
- 家(86027)
- 国家(85164)
- 科学基金(73794)
- 社会(67331)
- 社会科(63283)
- 社会科学(63268)
- 省(54722)
- 基金项目(53311)
- 自然(45932)
- 自然科(44856)
- 自然科学(44849)
- 教育(44809)
- 划(44423)
- 自然科学基金(44053)
- 编号(42901)
- 资助(36957)
- 成果(32846)
- 农(31481)
- 发(31131)
- 重点(30205)
- 部(29647)
- 创(28846)
- 课题(28197)
- 国家社会(28022)
- 制(26849)
- 创新(26745)
共检索到2796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关小克 张凤荣 刘春兵 李乐 赵华甫
农村居民点的优化布局必须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农村产业发展规划目标,针对不同类型进行分类调控,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是村庄量化分类的基础,也是协调推进村庄整治的关键所在。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利用2004年、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研究了平谷区2009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2004年-2009年间居民点用地的变化情况。结合山区和平原区的不同发展条件,分别制定山区和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的地理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要素的空间叠加、计算,评价村庄的综合发展潜力。并将评价结果与城镇发展规划相结合,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区位条件,提出居民点用地调控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魏淑文 商冉 郑捷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形态的系统认识与分类研究。本文从"点"-"面"耦合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概念模型,基于"2+3"式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区域的5个典型乡镇及其内部的15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点"属性的规模、形状和密度指标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利用"面"属性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指标剖析农村居民点功能,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农村居民点"点-面"形态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点状"形态上,典型乡镇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密度相对集聚,形状偏于不规则;经济落后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比较单一,经济发达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多样。②在"面状"形态上,农村居民点整体表现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差,生态功能一般"的特征;随着镇域内区位优势的衰减,典型村庄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并趋于均衡化,生活功能逐渐降低但分化程度更加剧烈,生态功能也逐渐降低但缩减幅度相对均衡。③在"点-面"形态耦合上,大规模-集聚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偏强,小规模-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稍强,大规模-分散-不规则型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均较弱,这种组合类型和功能关系之间的关联性是外部性要素导向下农村居民点内部要素自组织演化的体现。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形态 识别 抽样 山东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平 洪步庭 周介铭
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人口重要空间聚集区,其空间布局、演变特征受历史、自然、社会、经济、传统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科学识别农村居民点的时空分布形态,并揭示其内在的变化规律和驱动因素,对促进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提高农村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都江堰市2005和2012年两期遥感影像提取农村居民点、城镇、道路、河流等矢量数据,借助RS、GIS空间分析技术,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时空变化过程、格局和特征,并引入空间自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密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即密度值较高或较低的地区在空间上呈...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自相关 核密度 影响因素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兆林 刘福兵 杨庆媛 鄂施璇 杜挺
山地农村居民点系统因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等多重扰动而处于深刻转型中,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特征及其优化策略,对于优化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推进山区国土空间综合治理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建理论框架,集成运用景观格局指数法、栅格权重叠加评价法、改进蚁群算法(ACO)等,以重庆澄江镇为例,探索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优化过程,提出优化调控策略。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呈现集中、靠拢的演化发展趋势,总体呈现匀质、线状、向心、院落四种分布形态;同时高程、坡度、水域、城镇、道路、基础设施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均对山区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化产生重要影响。(2)改进蚁群算法优化后,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CA)减少10.07%,居民点斑块数量(NP)和密度(PD)分别减少83.12%和81.16%,平均斑块面积(MPS)增加了4.3倍,平均最近邻体距离(MENN)增加了42.82%。优化后69.1%的农村居民点斑块都集中在适宜区和较适宜区内,且重点向交通便利、公共设施完善、生产便利和中心村庄集中。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更加紧凑有序,土地集约节约效率更高。(3)基于仿真优化结果,综合考虑村庄振兴“产业—人口—土地”互动耦合机制,提出城郊融合、产业集聚、景村融合、搬迁撤并四类农村居民点格局优化方案,助推山区乡村振兴。(4)优化结果同时表明改进的蚁群算法非常适用于复杂环境条件下的较小尺度要素空间布局优化,能够为山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技术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鑫 谭雪兰 朱红梅 包春红
运用2013年长沙市的遥感影像数据,借助于空间插值、空间自相关分析以及空间变差函数等数学模型,对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在空间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呈现"西密东疏"的特征;在规模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分布存在明显的空间随机独立性及空间分异性特征,并且出现高值聚簇区,主要分布在以浏阳市西北部的焦溪乡、淳口镇、北盛镇、山田乡等地为中心的周边区域;在形态分布上,长沙市农村居民点形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其形态分布的均质程度不高,呈现以中间区域为顶点向周边方向倾斜的结构,空间结构性差异显著,总体上呈随机独立分布状态。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形态 规模 空间格局 长沙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德彬 杨建 毛婉柳 禹真 王祖静 白彬
梵净山地区地属喀斯特山区,其核心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村庄规划布局的制约因素较多。为实现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优化,综合评价了农村居民点的空间位置、自然资源和区位条件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各影响指标,求出农村居民点规模值,在此基础上通过基于断裂点的加权Voronoi图分割其作用范围,结合"居住场势"分类,找出需要搬迁的农村居民点。结果表明:1研究区共有农村居民点23 046个,面积14 342.78 hm~2,居民点多沿道路支线和河流分布于山间河谷地带,布局散乱。2区域内有零星居民点7 871个,面积为2 641.75 hm~2,占18.42%;需保留居民点10 288个,面积为5 680.46 hm~2,占39.6%;中心居民点4 887个,面积为6 020.57 hm~2,占41.98%。3空间布局优化后的农村居民点共15 175个,总面积不变,主要应将西部和梵净山保护区内的零散聚落向东部水源充沛、交通发达的集镇地区搬迁。研究成果可为梵净山地区新农村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娟锋 刘洪玉 虞晓芬
研究目的:研究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方向。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归类分析法和GIS方法。研究结果:(1)最新数据表明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总计有3803个行政村,总用地面积1141 km2,空间特征差异显著;(2)依照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边界和规划控制范围边界,可以将居民点区分为圈内居民点、环内居民点和环外居民点;(3)三类农村居民点存在显著的不同特点,整理方向不同。研究结论: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偏大,需要按照农村居民点的区位分布与特征采取差异化的整理模式,提升北京市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效率。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整理 特征 北京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洪步庭 伍文
以都江堰市为研究区域,将GIS技术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相结合,在定量研究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变规律的基础上,选取景观格局指数对影响其布局特征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都江堰市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态势,而2012年则倾向于分散趋势;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2005年和2012年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都经历了一个集聚程度不断增加,然后缓慢下降,直到转为分散模式的过程;地形、道路和河流对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有显著影响,超过8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1~2级地形位上,超过60%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在距河流1km的范围内,近70%的农村居民点与道路的距离在1km以内...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宁 郝晋珉
以行政村为单元,定量评价了曲周县的人地关系状态,采用统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和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法分析了人地关系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转化为现实潜力的影响,并利用评价结果测算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和用地扩张,人地关系紧张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及县域主要交通线两侧,而占研究区域面积77.14%的区域人地关系比较协调;由于研究区域为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县,只有26.99%的理论潜力得到释放,可以转变为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炬 张雪松 邓振 张晗 张茂茂 刘园
[目的]为更精细、更科学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从多尺度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空间自相关、核密度分析等方法,以广水市为例,从多尺度角度对2016年广水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空间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引入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1)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进行核密度分析时,搜索半径为1 800m最合理,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最大值为14. 26个/km~2;(2)对广水市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从县级、乡镇级、村级3个尺度分别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Moran’s I县级=0. 642 4、Moran’s I乡镇级=0. 694 3、Moran’s I村级=0. 808 2,全部表现为空间正相关,村级的空间集聚特征最显著、乡镇其次、县级相对最小;(3)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点核密度估计值高值区分布在城郊乡、骆店乡、马坪镇、长岭镇4乡镇,与该研究的核密度分析结果一致。(4)通过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分析,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因素:地形位指数>到城镇距离>到道路距离>到水系距离。[结论]文章从多尺度角度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比研究,以期为今后同方向的研究提供借鉴,为农村居民点整治、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变研究、村镇规划、农村土地集约利用、乡村振兴等提供理论方法的支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胡银根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利用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其耦合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分别于1996和2001年进入快速减少的新阶段,年均分别减少1 121×104和579×104人,而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12%;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依然粗放,且在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增逆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相对共性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管理制度背景下,自然地理条件、经济...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人口 农村居民点用地 中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曲衍波 姜广辉 张凤荣
本文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在提出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概念、组成要素和属性特征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形成机理的"内核-外缘"系统解释,构建"地域功能差异-村庄问题诊断-农户意愿辨析"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外缘系统多尺度特征识别方法,划分"组织机构-投资方式-整合类型-工程措施"的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内核系统多要素组合类型,耦合内外系统要素与类型形成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的系统分类方案与命名方式。为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开展农村居民点整治活动提供科学支持,为完善国家土地综合整治技术规程和制定相关政策奠定科学基础。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冬梅 王冬艳 李红 赵志威 张树文
以位于长白山西麓吉林中部低山丘陵区的蛟河市为对象,基于两期土地详查的矢量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1997—2014年间蛟河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分析自然、区位和人口因素影响农村居民点演变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蛟河市的农村居民点总量有所下降。村级尺度的蛟河市农村居民点大范围减少的同时,出现局部小范围集聚增加现象,乡级尺度的农村居民点变化存在空间差异。2蛟河市农村居民点近17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均匀度的变化较微弱,但密集度有所增加。317年间农村居民点的低坡度指向性和靠近河流、公路分布的空间格局特征没有改变,但受城镇吸引而集聚的特征越来越明显。4自然因素是农村居民点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居民点演化的主控因素;区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的影响越来越大,距离交通线和城镇的远近对农村居民点规模和格局的变化有重要影响;人口因素亦是农村居民点时空演变的动力之一。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