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708)
2023(15420)
2022(13126)
2021(12211)
2020(10296)
2019(23471)
2018(23245)
2017(44901)
2016(24122)
2015(26946)
2014(26636)
2013(26188)
2012(23564)
2011(21392)
2010(21256)
2009(20008)
2008(19390)
2007(17375)
2006(15023)
2005(12909)
作者
(68018)
(57638)
(57182)
(54282)
(35710)
(27782)
(26091)
(22763)
(21575)
(20149)
(19306)
(19276)
(17806)
(17695)
(17656)
(17590)
(17505)
(16824)
(16350)
(16339)
(14296)
(13897)
(13871)
(13167)
(13043)
(12904)
(12718)
(12540)
(11612)
(11455)
学科
(105506)
经济(105411)
(70829)
管理(64646)
(51520)
(49293)
企业(49293)
方法(46395)
数学(41453)
数学方法(40943)
农业(34125)
业经(26162)
中国(24669)
(24386)
地方(23984)
(19685)
(18540)
(18442)
贸易(18438)
(17897)
环境(15052)
(14958)
财务(14906)
财务管理(14869)
(14741)
技术(14408)
(14125)
银行(14094)
理论(14092)
企业财务(14054)
机构
学院(342172)
大学(334801)
(139200)
经济(136349)
管理(133413)
理学(116510)
理学院(115251)
管理学(113048)
管理学院(112439)
研究(109959)
中国(83809)
(73408)
科学(69627)
(67851)
(60156)
业大(56851)
农业(56702)
(55223)
中心(53328)
(50634)
研究所(50440)
财经(48728)
(44514)
(44334)
师范(44093)
经济学(41832)
北京(41225)
(40279)
(39151)
经济学院(37938)
基金
项目(236623)
科学(187021)
研究(172287)
基金(171903)
(149841)
国家(148554)
科学基金(128083)
社会(109991)
社会科(103916)
社会科学(103886)
(95089)
基金项目(91840)
自然(83238)
自然科(81289)
自然科学(81269)
自然科学基金(79802)
教育(78823)
(78499)
编号(71214)
资助(68926)
成果(55412)
重点(53254)
(52294)
(51923)
(49422)
课题(47977)
创新(46142)
科研(45702)
国家社会(45305)
教育部(44076)
期刊
(152275)
经济(152275)
研究(88883)
(74127)
中国(62230)
学报(53777)
科学(50797)
农业(50490)
(46260)
管理(43173)
大学(41069)
学学(39348)
业经(32111)
教育(31089)
(30037)
金融(30037)
技术(30007)
(24572)
财经(22915)
经济研究(22369)
问题(21333)
(19635)
(18773)
资源(17090)
统计(16635)
技术经济(16630)
商业(15959)
科技(15512)
农村(15487)
(15487)
共检索到4844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何阳  王俊  
耕地安全属于非传统安全范畴,农地闲置严重威胁着我国耕地安全,故研究耕地闲置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人地生存依赖关系是理解农地闲置的重要视角。基于川东北F村的个案,对农地闲置特征、形成机理与盘活策略展开探讨,研究发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西部丘陵地区农地闲置整体上呈现出稀缺→增多→频现→缓解的演变特征。农地闲置特征演变主要囿于人地关系历经了靠地化、半靠地化、非靠地化及再半靠地化过程。靠地化使得村民高度依赖土地,农地闲置罕见;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降低,农地闲置增多;非靠地化使得村民暂不依赖土地,农地闲置频现;再半靠地化使得村民对土地的依赖增加,农地闲置缓解。未来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合理利用耕地理念,除要求土地承包商适度保证流转耕地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外,还应针对难流转的农村闲置耕地适时启动再分配改革政策,运用政策优势激发靠地和半靠地化村民盘活农村难流转闲置耕地,充分释放土地红利。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帖明  于水  丁文  
农地流转是"三农"研究的核心问题,涉及到土地供求、资源配置、参与主体等多因素的复杂运行过程。本研究引入"人地系统—农地流转"的分析框架,运用利益博弈模型,尝试从生存到发展演化的逻辑思路全景阐释我国农地流转的生成逻辑与运行轨迹,明确农地流转面临人口迁移不完整、土地功能缺失与非正式制度作用的现实困境,分析当前土地资源利用和资产分配过程中的矛盾和缺陷,促进从人地分离、矛盾走向和谐共生的系统变化,以期为深化农村改革提供创造性的治理之道。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商冉  曲衍波  姜怀龙  
土地利用转型(LUT)对调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冲突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变化过程与农村人口迁移与流动密切关联,系统认识农村人地关系转型规律及其形成机理,可以为农村转型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从人地关系变化的视角刻画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理论过程,以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PCRA)为表征指标,利用空间自相关、最小线性二乘回归(OLS)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揭示了农村居民点转型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通过山东省1996—2016年的实证分析发现:①PCRA整体转型趋势不显著,具有明显的区域不充分和不均衡性,仅在局部地区呈现出倒"U"型演变特征,原因在于被动性的农村居民点规模缩减滞后于主动性的农村人口流动。②PCRA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异质性,整体趋向高值簇或低值簇集聚,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区附近呈冷点先收缩后扩张之势,而广阔的一般地区呈热点先扩张后收缩之势。③农村居民点转型受地形、经济、城镇化和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不同时段的主导因素作用力和不同区域的因素作用敏感性均有所差异,且作用过程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④不同地区农村居民点转型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且驱动因素也有所不同,政府管理部门应因地施策促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发展,并加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缩减进程,助推农村转型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盛科荣  樊杰  
地域功能是特定地域在人地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时所履行的职能和发挥的作用。地域功能生成机理的研究是完善现代地域功能理论的重要内容。文章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框架下,系统解析了地域功能形成的影响因素、动力过程和驱动机制。首先识别出地域功能生长发育的四个影响因素:生态可占用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活动空间集疏和人口的空间集疏,并探讨了影响因素间的耦合关系;接着解析了陆地表层功能分异的6个动力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地域分异、人文利用功能空间匹配、适度规模与要素集聚、功能叠加与竞争共生、生态—生活—生产序贯选择、相互作用与空间组合,并研究了单一型地域功能和复合型地域功能的发育过程;最后探究了地租机制和政府调控机制的作用机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长征  刘毅  
人地关系是一个既涉及自然过程又涉及社会过程的综合概念,它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从时间角度看,人地关系的演化可分为5个阶段:混沌阶段,原始共生阶段,人类对环境的顺应阶段、大规模改造阶段和人地协调共生阶段。在人地关系演进过程中,"人"通过技术手段改变了人地关系,并且"人"与"地"是密不可分的,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也是与特定的生产力相适应的。根据区域间人地系统要素空间流的性质和方向,区际关系可分为封闭式、掠夺式、转嫁式、互补式等4种类型,当前的人地矛盾主要表现在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和局部地域3个不同尺度上。为协调区际人地关系,在优化区内人地关系和公平原则条件下,应强调共同利益和跨地区补偿的理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青山,梅林  
本文从人地关系属于广义的生态学范畴出发 ,参照生态学模式 ,认为人地关系概念的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和非经典解释 (人类社会及其活动与广义的地理环境的关系 )不存在孰是孰非问题 ,其差别在于操作意义的不同。人地关系及其系统的经典构型主要适合于从长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 ,非经典构型更适合于从中短时间尺度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以此为基础 ,进一步探讨了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概念及其发展特征 ,并将后者定义为开放性、人性、开发性和协调性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丁文  
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和访谈法,探讨了农地流转的现实样态及其形成逻辑,并引入多源流理论阐释农地流转政策的议程设置过程。研究发现,在农地流转政策的议程设置中,焦点事件促使农地流转问题得以显化,政治精英相互博弈形成政策方案,党政力量主导政策选择偏好,政治精英推动政策议程的发展走向。研究结果表明,多源流理论是解释我国农地流转政策的新视角,但其解读过程还需从拓宽焦点事件的信息来源、丰富社会公众的参与渠道、引导新闻媒体的健康发展以及重视政治精英的推动作用四个维度来进行优化,以提高我国政策议程设置的透明化和科学性。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王阳  郑景骥  
在建立耕地流转假设的基础上,把耕地流转划分为三个阶段,可以预测不同阶段下耕地的最优经营规模、流转量和流转率。耕地流转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于耕地的社会压力过重。要使耕地有效流转,必须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必须为农业隐含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广阔的就业途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灿  
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其目的在于通过规模流转绩效提升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农地规模流转绩效产生原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本量利分析模型,规模经营净收益与流转规模、产量、价格、变动性成本、固定性成本5个变量之间具有确定的函数关系,并可以此模型来确定流转规模的盈亏临界点和最适度点,从而发现农地规模流转绩效的形成机理。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勇  周婕  陆萍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需回答“为何盘活利用”“盘活利用受何因素影响”“如何盘活利用”“谁来盘活利用”等理论问题。本文援引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理论、推拉理论、乡村多功能性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对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进行理论阐释,以传统农区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和城市近郊区合肥市庐阳区三十岗乡崔岗村为例,对两个村探索的实践样态进行案例分析和评价。通过理论阐释和案例考察,本文指出在乡村振兴视阈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应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及壮大村集体经济为目标,统筹考虑村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等,着眼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要素跨界配置和产业有机融合,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支持多方主体采取多种方式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最后结合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出促进农村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黄贤金  
本文在论述我国人地矛盾及其区域分异的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原理对我国人地关系进行了分区研究,并针对不同类型区域内人口、耕地、粮食三者之间的矛盾提出了相应的协调发展对策。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宏新  蔡梦晗  邵俊霖  
运用实物期权理论分析我国房地产开发商闲置土地行为。土地作为一种有限资源,在推动城镇化进程发展和促进经济平稳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其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关系重大。因此,将房地产开发商的土地投资决策视为一种实物看涨期权,从而解释了在市场存在不确定时房地产企业闲置土地背后的动因;并通过延迟投资期权定价模型(B-S模型)分析开发商开发土地最佳时机的决定和影响因素,借此为房地产企业做投资决策和政府调控土地市场提供参考意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茹   杜国明   李玉恒   王玲   Monika Stanny   Alexey Naumov  
快速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大规模流失引发乡村人地关系失衡,加剧了村庄空心化问题。科学测度乡村空心化、提出以乡村振兴为导向的空心村整治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例,基于人口转移率测度了乡村空心化水平,运用熵权TOPSIS法评价了村庄发展潜力水平,将二者结合识别了村庄发展类型,提出差异化的空心村整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1)拜泉县乡村空心化水平均值为0.6529,空心化程度明显。乡镇层面的空心化处于中度和高度水平,村庄以高度和重度空心化为主。农村人口流失主要归因于城乡建设不均衡、农村就业机会少、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等。(2)村庄发展潜力均值为0.2279,整体水平偏低且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县城周边、沿主要交通干线以及主要河流的村庄发展潜力水平普遍高于偏远地区的村庄。产业兴旺(0.5026)水平显著高于乡风文明(0.2703)、生态宜居(0.1472),治理有效(0.0317)、生活富裕(0.0482)水平较低,成为村庄发展潜力的短板。(3)拜泉县村庄类型划分为Ⅰ类——高潜力低空心化、Ⅱ类——高潜力高空心化、Ⅲ类——低潜力低空心化、Ⅳ类——低潜力高空心化4类,整体以Ⅱ类——高潜力高空心化为主,且县域南部村庄发展状态好于北部地区。未来村庄发展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重心向Ⅰ类、Ⅱ类以及南部村镇转移,并完善宅基地、生态用地、耕地等相关制度体系,促进村庄内部结构调整;培育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特色产业规划与升级道路;构建“中心镇—中心村—农民社区—村庄”的新型村镇体系,加强城乡互动,促进要素聚集、资源共享;同时加大环境整治,增强社会保障,吸引人才回归,实现空心化治理与县域乡村振兴。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武科  李同升  张洁  
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是人与自然交织作用的过程,对其进行深入解析,可归纳为"人"、"地"、"人对地的作用"和"地对人的反馈"4个方面。以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为实证区域,利用野外考古材料,文化遗产等证据并结合已有考古研究成果,挑选代表人地关系4个方面的六组要素进行系统梳理,以此为基础,详细探讨了全新世以来关中平原人地系统的耦合关系及演变过程,揭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和历史规律,以期为协调现代人地关系提供一定的历史科学依据。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吕军书  张喆琪  
《土地管理法》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立法缺陷和制度模糊已成为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的最大障碍。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必须加强宅基地管理立法,培育盘活利用主体,创新盘活利用机制,建立配套制度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