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210)
- 2023(14998)
- 2022(13468)
- 2021(12796)
- 2020(11029)
- 2019(25698)
- 2018(25892)
- 2017(50219)
- 2016(27920)
- 2015(31900)
- 2014(32220)
- 2013(32136)
- 2012(30117)
- 2011(26996)
- 2010(27093)
- 2009(25121)
- 2008(24916)
- 2007(22233)
- 2006(19251)
- 2005(16893)
- 学科
- 济(112566)
- 经济(112440)
- 管理(76542)
- 业(72810)
- 企(59647)
- 企业(59647)
- 方法(53487)
- 数学(46570)
- 数学方法(45994)
- 农(31030)
- 学(28490)
- 财(27676)
- 中国(27445)
- 地方(24694)
- 业经(23005)
- 农业(20509)
- 贸(20312)
- 贸易(20303)
- 制(19619)
- 易(19581)
- 理论(18450)
- 和(17842)
- 务(17351)
- 财务(17273)
- 财务管理(17230)
- 环境(16787)
- 企业财务(16211)
- 技术(15814)
- 银(15556)
- 银行(15492)
- 机构
- 大学(400546)
- 学院(397398)
- 管理(154149)
- 济(150510)
- 经济(146823)
- 研究(134442)
- 理学(133190)
- 理学院(131560)
- 管理学(128960)
- 管理学院(128263)
- 中国(99817)
- 科学(88723)
- 京(86863)
- 农(72565)
- 所(70068)
- 财(68747)
- 业大(64599)
- 研究所(64222)
- 中心(62244)
- 江(60124)
- 农业(57375)
- 财经(55240)
- 北京(54806)
- 范(54743)
- 师范(54199)
- 州(50040)
- 经(49897)
- 院(48721)
- 经济学(44090)
- 师范大学(43805)
- 基金
- 项目(270850)
- 科学(209713)
- 基金(193466)
- 研究(193332)
- 家(170065)
- 国家(168633)
- 科学基金(142496)
- 社会(117462)
- 社会科(110898)
- 社会科学(110864)
- 省(106748)
- 基金项目(104188)
- 自然(95642)
- 自然科(93318)
- 自然科学(93289)
- 自然科学基金(91576)
- 划(90558)
- 教育(89118)
- 资助(80258)
- 编号(80096)
- 成果(65302)
- 重点(60994)
- 部(59083)
- 发(57365)
- 课题(55326)
- 创(54904)
- 科研(52616)
- 创新(51249)
- 计划(50622)
- 大学(50106)
- 期刊
- 济(166168)
- 经济(166168)
- 研究(112913)
- 中国(77553)
- 学报(69920)
- 农(65111)
- 科学(62736)
- 管理(52855)
- 财(52704)
- 大学(50962)
- 学学(47781)
- 农业(44694)
- 教育(44270)
- 技术(34244)
- 融(31005)
- 金融(31005)
- 业经(27438)
- 财经(26071)
- 经济研究(25214)
- 业(23557)
- 图书(23134)
- 问题(22457)
- 经(22091)
- 版(20359)
- 资源(20083)
- 技术经济(19443)
- 科技(19278)
- 理论(19227)
- 实践(17738)
- 践(17738)
共检索到5817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爱民,刘加林,缪磊磊,高翔
土地利用作为人地关系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人地关系的最直接的反映。本文以兰州市为例,对其土地利用的特征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以反映该地区人地关系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
人地关系,土地利用,特征指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璐 谢俊奇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效益作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有效度量标准,其分析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水平可以通过改进计算模型的方法来实现。本文探讨将小波神经网络这一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中进行研究。以兰州市为研究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与熵值法、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效率性与精确性更高,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这为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同时,也为兰州市土地资源...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刘海猛 石培基 王录仓 王祖静
研究目的:以兰州市为案例探讨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途径。研究方法:模糊线性规划,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实证分析,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从碳源和碳汇两方面构建模型显示碳蓄积最大化优化解与碳排放最小化优化解基本吻合。对兰州市2005年以及规划目标年的碳蓄积量和碳排放量进行估算,与原规划方案相比,优化方案到2020年兰州市年均碳蓄积量可增加14.7万t,年均碳排放量可减少18.69万t。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设用地和林地与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关系最为密切,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碳排放量约占97%,林地、耕地、牧草地是主要碳汇,碳蓄积量约占84%。研究结论:低碳目标导向的优化方案对于增汇减源的效果明...
关键词:
土地规划 低碳 模糊线性规划 兰州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杰 吴斌 欧名豪 刘琼 欧维新
研究目的:在区域范围内将土地利用系统作为整体进行综合规划,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法构建层次分明、关系明确的土地利用系统优化目标体系,并将其量化为多目标系统优化数学模型,以兰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方法:解释结构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研究结果:(1)优化方案满足了经济发展、粮食安全、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改善等多目标对土地的需求;(2)区域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显著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法辅助构建多目标规划数学模型进行土地利用系统优化,可望兼顾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等多目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关键词:
土地利用系统 优化 解释结构模型 多目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杨永春 杨晓娟
讨论了从计划经济到转型期中国河谷盆地型城市空间扩展与土地利用发展趋势及理论设想,并以兰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在GIS技术支持下,以不同年份兰州市建成区土地利用现状图以及2004年卫星遥感图为基础,在总结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用地结构转变等整体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弹性指数、转移矩阵和动态模型等若干方法,分析了1949~2005年城市土地利用扩张、结构特征和动态变化,得出了城市新增用地扩展经济弹性指数由4.29上升到5.02,1976~2001年道路广场开发度高达19.30%,耗减度仅为1.37%,2001~2004年建成区内公共设施用地开发度跃至19.39%,农业用地耗减度高达13.66%,用地扩展弹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丽红 石培基 郝方方
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差异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以西北内陆特大城市——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法,相关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法等数量统计模型,对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空间差异水平进行分析,并找出造成差异的驱动因素,以期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为兰州市合理配置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关键词:
空间差异 土地集约利用 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周伟 曹银贵 袁春 王静 乔陆印
研究目的:分析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熵变情况,剖析该系统的综合发展度与协调发展度,确定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变化情况。研究方法:采用耗散结构理论和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兰州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有序性偏低,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熵的影响很大;(2)系统综合发展度在不断提高,并且各要素层之间的协调度水平比较高;(3)对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影响较大的指标是绿地比例、征用耕地比例、单位建设用地产值;(4)兰州市市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的欧式贴近度在不断增加,表明集约利用水平在不断提高。研究结论:运用耗散结构理论与模糊物元分析方法可以清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石峰 颉耀文 田文婷 焦继宗
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解决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紧张的人地矛盾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实证研究,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土地集约趋势的定性分析并结合土地集约度的定量计算对兰州市8个区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中自主开发了土地集约度评价软件,以代替传统的手工计算指标值的方式,运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集约度值,采用数轴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集约度值进行分类,确定各评价单元的土地集约利用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兰州市各区县集约利用度差异较大,基本上分为4个等级,其中I级的有城关区,Ⅱ级的有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Ⅲ级的有红古区、榆中县,Ⅳ级的有皋兰县、永登县...
关键词:
建设用地集约利用 多因素综合模型 兰州市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区域)"结构特征,切合旅游景点和旅游服务接待设施空间分布格局。女性游客签到量大于男性游客,流量变化小于男性;女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主城区活动,男性游客则偏好户外活动丰富的郊野森林公园。省、内外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着明显的"超前-滞后"效应,在空间选择上存在着一定的错位现象。从旅游流活动轨迹来看,表现出明显的"轴线-散点"态势:中山桥—白塔山公园—城隍庙—黄河母亲像—水车博览园为主的"黄河风情线"是主要的轴线,而外围地区主要的景点成为吸引游客的主要"散点",无论是主城区,还是外围地区,均没有形成闭合的旅游环线。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录仓 严翠霞 李巍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移动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网络位置服务信息逐渐增多,为研究旅游流时空特征提供了新的数据来源和视角。文章利用新浪微博LBS签到数据和核密度估计分析方法,从时空维度对兰州市旅游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流在时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节律性,无论是年变化,还是日变化,均表现出明显的旅游流初现期-高峰期-回落期-休眠期变化特征,季相变化明显,夏半年和冬半年存在较大差异,"双峰"特征显著;日变化呈现偏态"金字塔"形结构特征;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典型的"核心(城区)-边缘(周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世杰 姚天祥 杨文新
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相互关系的好坏关系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从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关联出发,从理论上探讨了产业结构演变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兰州市产业结构演变和城市化发展历程提出了兰州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相互协调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
产业结构 城市化 兰州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诸云强 孙九林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探讨了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的技术流程:遥感影像处理、年度变化信息提取、外业调查、内业后处理与精度评定。重点对遥感纠正模型选择、融合方法和精度评定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了兼顾山区和平原2种地形,采用分区选点,山区采用有限元模型,平原采用多项式模型进行纠正,分区接边处保证10个~50个像素的重叠带。由于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主要是监测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因此融合方法选用能够充分利用多光谱影像信息突出地物纹理边界的主分量变换法。以兰州市安宁区为例,提取了该区2002年~2003年度的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缪磊磊 王爱民
人地系统的调整与优化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本文以兰州市为例 ,分析了兰州市人地系统存在的问题 ,并对兰州市人地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作了探讨。
关键词:
兰州市 人地系统 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莉叶 陈兴鹏 庞家幸 段建军
论文将工业部门基于产值分为高、中、低产值行业,测算了兰州市2007—2016年9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运用LMDI法(对数平均迪氏分解法)将碳排放增量分解成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与能源强度4种效应。结果表明,2007—2016年碳排放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为负,经济增长和能源结构的累积效应为正,能源结构是碳排放增加的最大拉动因素,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具有较大的抑制作用。通过情景设置,发现综合减排模式效果显著,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