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61)
- 2023(11086)
- 2022(9389)
- 2021(8710)
- 2020(7147)
- 2019(15837)
- 2018(15827)
- 2017(29239)
- 2016(16139)
- 2015(18043)
- 2014(17940)
- 2013(16924)
- 2012(15211)
- 2011(13566)
- 2010(13618)
- 2009(12619)
- 2008(11891)
- 2007(10444)
- 2006(9071)
- 2005(7930)
- 学科
- 济(55089)
- 经济(55015)
- 管理(41728)
- 业(36078)
- 企(27793)
- 企业(27793)
- 农(20400)
- 地方(18407)
- 中国(17938)
- 方法(16829)
- 学(15496)
- 财(14455)
- 数学(13735)
- 业经(13593)
- 农业(13515)
- 数学方法(13455)
- 制(13114)
- 理论(10817)
- 贸(10350)
- 贸易(10342)
- 易(9973)
- 体(9972)
- 环境(9953)
- 土地(9787)
- 银(9277)
- 银行(9252)
- 融(9068)
- 金融(9060)
- 行(8863)
- 地方经济(8735)
- 机构
- 学院(211419)
- 大学(204372)
- 济(75003)
- 管理(74825)
- 经济(72922)
- 研究(72292)
- 理学(63000)
- 理学院(62145)
- 管理学(60752)
- 管理学院(60365)
- 中国(54761)
- 科学(47467)
- 京(43522)
- 农(40223)
- 所(37133)
- 财(36799)
- 江(35382)
- 中心(34489)
- 业大(33982)
- 研究所(33488)
- 农业(31562)
- 范(30969)
- 师范(30604)
- 州(28340)
- 财经(28091)
- 省(27925)
- 院(26861)
- 技术(26834)
- 北京(26254)
- 经(25183)
- 基金
- 项目(143416)
- 科学(111186)
- 研究(107676)
- 基金(98715)
- 家(86684)
- 国家(85915)
- 科学基金(72815)
- 社会(64963)
- 省(62316)
- 社会科(61126)
- 社会科学(61107)
- 基金项目(52113)
- 划(49702)
- 教育(49695)
- 编号(46814)
- 自然(46739)
- 自然科(45511)
- 自然科学(45495)
- 自然科学基金(44594)
- 资助(38834)
- 成果(37764)
- 课题(33792)
- 重点(33066)
- 发(32672)
- 创(30119)
- 部(29158)
- 年(28322)
- 创新(28106)
- 项目编号(26995)
- 性(26940)
共检索到32694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恺 张旭阳 夏依宁 张瑞霞 曾鹏
【目的】主体功能区对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为了应对人口和用地的紧缩发展新趋势,有必要对主体功能区实施进行回顾评价,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本文运用人口普查和土地调查数据,探究湖南省区县人口-土地的增长/收缩时空演变规律,定量分析2010—2020年区县人口-土地的协调关系,结合《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2012年)总结主体功能区框架下的人地变化特征,并对比规划实现情况,探讨未来主体功能区的优化发展方向。【结果】研究发现:(1)2010—2020年,湖南省各区县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收缩差异化发展特征明显,全省城镇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呈下降趋势;(2)2010—2020年区县人口和土地不平衡现象普遍,大量的区县存在人多地少(集约型发展)与人少地多(宽松型发展)两种不匹配趋势,既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滞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也存在城镇常住人口增长略快于城镇建设用地增长的区县。(3)《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虽然体现出引导人口和土地协调发展的作用,但各区县城镇人口和土地发展仍然存在与所属主体功能区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情况。【结论】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对主体功能区进行优化方案探索。一方面,人口-土地协调视角下,各类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都可能存在多种发展情景,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类型划分,提出湖南省各区县多类型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主体功能区类型与城镇建设用地、城镇常住人口之间存在双向作用机制,未来的主体功能区规划需要结合数据分析得出人口和土地增长关系,从人地协调发展视角对主体功能区提出优化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张路路 郑新奇 孟超 张蓬涛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路路 蔡玉梅 郑新奇 崔海宁
为合理评价和提升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绩效,从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及生态环境3个维度构建了不同主体功能区实施绩效评估指标体系,采用TOPSIS模型和GIS技术建立了绩效评估体系,并以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1)湖南省不同功能区实施绩效结果呈现中、东部高,西北和西南低的空间分布,84个县(市)为中级和良好水平,占全省总县(市)个数比重的68.85%;(2)湖南省实施绩效结果由好到差依次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应加强对生态功能区的各种政策落实提高实施效果。说明构建的评价体系可反映同一功能区内各县市实施相对绩效,有针对性的找出规划实施影响因素,为规划调整提供参考。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张革英 李新生 曹益华 钟佩君
张革英、李新生、曹益华、钟佩君在《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第3期中撰文,基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及其与高职教育协调发展的现状,从高等职业教育内部优化—外部保障—政府引导监督三维度,探讨了湖南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的特征与现状主要包括:1.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综合实力增强;2.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化速度增快;3.人才需求量增加,高职教育空间很大。湖南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状主要包括:1.高职院校布局与区域经济匹配度不高;2.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配度不够;3.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待准确,主要表现在目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罗娇霞 彭秀丽
文章以湖南省花垣县生态经济系统为研究对象,结合花垣县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特征将其细分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简称EES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的指标体系,并以花垣县区域作为案例,从系统指标体系中给出21个指标,并对系统的协调度展开相应的研究。
关键词:
矿区生态经济系统 花垣县 协调测度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郭静静 沙海江 吴成亮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娜曼 肖地楚 黄静波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并进、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辉 苏昌贵 魏晓
对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可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制订与实施提供参考借鉴。依据省级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与目标,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与双重差分方法(DID),对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政策效应与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验,研究发现:(1)湖南省空间开发格局更加清晰,城镇发展功能、农业生产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稳步提升。(2)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显著提升了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发展功能,贡献了重点开发区域城镇发展功能2012—2018年得分增量的20.63%,但对农产品主产区农业生产功能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功能影响不显著。总体而言,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对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的积极作用有待增强。(3)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措施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与落实。针对重点开发区域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倾斜、农产品主产区的耕地补充、农业发展政策、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支出与人口迁出措施未显著落实。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贺艳华 范曙光 周国华 唐承丽 彭鹏
乡村转型是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确立与主体功能定位相协调的乡村转型路径与政策,是促进区域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2011-2016年2个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受自然条件、区位因素、经济基础、政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特征存在差异;重点开发区乡村转型主要是城镇带动型,城镇辐射力、市场推动力以及农户决策力作用突出,乡村转型度高、乡村转型速度快;农产品主产区乡村转型主要是现代农业推动型,资源支撑力、政策推动力以及文化根植力起主导作用,乡村转型度较高、乡村转型速度较快;重点生态功能区乡村转型主要是政府推动型,受地形条件、经济基础以及资源环境约束,乡村转型度较低、转型速度较慢。各类主体功能区2011-2016年的乡村转型度相比于2006-2011年均有所提升。湖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乡村发展的差异性,但其主体功能区政策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引导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
乡村重构 乡村转型度 主体功能区 湖南省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熊鹰 李艳梅
根据湖南省区域发展状况,参照"十一五"规划《纲要》的主体功能区划分基本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因素出发,确定了区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标体系。以湖南省14个市(州)为基本空间单元,运用状态空间法对该区主体功能区进行了划分研究。结果表明:除依法设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散布在各地市外,优化开发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重点开发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南部地区,限制开发区则集中在西部地区。研究结论为:优化湖南省空间开发结构,协调区域发展,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参考。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 承载能力 发展策略 湖南省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向慧 周春梅 彭保发 付冬暇
利用耕地功能指数、功能优势指数等分析2010—2020年湖南省武陵山片区耕地多功能的时空演变趋势,探讨功能视角的片区耕地分区优化措施。结果表明:耕地功能时间演变存在差异,总体持续增长,文化、生产、生态安全、社会保障功能的变化率依次降低;耕地功能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总功能由2010年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演变为2020年的4个高值中心;生产功能由北低南高演变为高值集中于东部;社会保障功能由东高西低演变为高值局部凸出、中等值普遍分布;生态安全功能由四周高、中间低演变为极高值三足鼎立,文化功能由北高南低演变为极高值和高值贯穿全域。将研究区划分为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生产、文化和生活–生态功能优势区等5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瞿理铜
自"城乡统筹"被列为湖南省益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以来,益阳市努力探索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路径,重点在农村土地上做文章,以农村土地制度创新为载体,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探索出具有益阳特色的土地信托流转模式,被外界誉为"益阳模式"。2009年,益阳市在沅江市草尾镇开始试点土地信托流转,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完善而基本成型。2011年,益阳市在每个区县选取一个以上乡镇进行扩大试点,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钟海燕 赵小敏 黄宏胜
协调土地利用分区与主体功能区对于指导区域空间有序开发、实现区域土地利用的差异化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从分区目标、分区内容、分区指标和分区方法等4方面分析了主体功能区和土地利用分区的关系,指出两者的协调应在战略层面实施;然后以环鄱阳湖区为例进行实证研究:根据研究区主体功能分区图、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图等,通过制定基于主体功能区的土地利用分区属性赋值规则,在ArcGIS9.2中进行叠置分析和空间聚类分析,得到环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分区图,将环鄱阳湖区划为农业用地区、生态林用地区、城镇及工业用地区和湿地保护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用途管制措施。结果表明,将主体功能区成果应用于土地利用分区,有利于在用地上落实分区成果、实现地域功能管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树宏
2007年9月开始,湖南省望城县对原有20个乡镇国土所进行了体制改革,在全县19个乡(镇)范围内按区域设置了8个乡(镇)国土资源中心所。作为全省第一个进行基层所体制改革的示范县,经过近四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改革背景:让基层所更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以前,基层国土所实行一乡(镇)一所的管理体制,基本适应了当时基层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但随着国土资源参与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