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36)
- 2023(15668)
- 2022(13531)
- 2021(12400)
- 2020(10413)
- 2019(23547)
- 2018(23277)
- 2017(44940)
- 2016(24465)
- 2015(26903)
- 2014(26837)
- 2013(26703)
- 2012(24564)
- 2011(22441)
- 2010(22245)
- 2009(20400)
- 2008(19615)
- 2007(17126)
- 2006(15034)
- 2005(13056)
- 学科
- 济(114102)
- 经济(113984)
- 管理(68058)
- 业(62831)
- 企(51154)
- 企业(51154)
- 方法(46768)
- 数学(40953)
- 数学方法(40563)
- 中国(28501)
- 学(25841)
- 地方(25471)
- 农(25268)
- 财(23266)
- 业经(22220)
- 农业(17428)
- 贸(17359)
- 贸易(17351)
- 制(17075)
- 环境(16831)
- 易(16744)
- 理论(15645)
- 和(15629)
- 地方经济(15003)
- 技术(14908)
- 务(14409)
- 财务(14347)
- 财务管理(14325)
- 融(14269)
- 金融(14268)
- 机构
- 大学(356468)
- 学院(353121)
- 济(146830)
- 经济(143779)
- 管理(136990)
- 研究(125588)
- 理学(119694)
- 理学院(118272)
- 管理学(116155)
- 管理学院(115536)
- 中国(88955)
- 科学(80451)
- 京(75611)
- 所(64620)
- 农(63950)
- 财(62662)
- 研究所(59558)
- 业大(57767)
- 中心(54712)
- 财经(51460)
- 农业(50705)
- 江(49820)
- 北京(47286)
- 经(46864)
- 范(45492)
- 经济学(45229)
- 院(45055)
- 师范(44941)
- 经济学院(40562)
- 州(40359)
- 基金
- 项目(248672)
- 科学(194249)
- 基金(181515)
- 研究(172793)
- 家(161541)
- 国家(160276)
- 科学基金(136157)
- 社会(110996)
- 社会科(105229)
- 社会科学(105198)
- 基金项目(97222)
- 省(96480)
- 自然(90892)
- 自然科(88778)
- 自然科学(88752)
- 自然科学基金(87136)
- 划(82077)
- 教育(77721)
- 资助(74355)
- 编号(67467)
- 重点(55854)
- 部(53861)
- 发(53293)
- 成果(53229)
- 创(51171)
- 科研(47947)
- 创新(47893)
- 计划(47215)
- 课题(46568)
- 国家社会(46144)
- 期刊
- 济(159184)
- 经济(159184)
- 研究(104300)
- 学报(64294)
- 中国(60942)
- 科学(57248)
- 农(57051)
- 管理(48755)
- 大学(47138)
- 财(45471)
- 学学(45177)
- 农业(39108)
- 教育(30479)
- 技术(27777)
- 经济研究(26955)
- 融(26918)
- 金融(26918)
- 财经(25565)
- 业经(24246)
- 经(21968)
- 问题(21929)
- 业(19695)
- 科技(17917)
- 技术经济(17899)
- 版(17209)
- 业大(16910)
- 理论(16058)
- 现代(15777)
- 商业(15760)
- 资源(15533)
共检索到5046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顾宁
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产业通过集聚式发展可有效增强城市抗风险能力,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本文基于2011-2020年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使用空间计量模型对流通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流通产业集聚不仅对本市经济韧性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还对相邻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进一步检验发现,流通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城市规模异质性。基于此,还需加速推动流通产业空间集聚、构建跨城市流通产业协同集聚机制、引导城市间流通产业均衡发展,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纪玉俊 张晓萌
在城市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变得越发重要。文章在探究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影响机理的基础上,运用2008—2021年中国278个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制造业集聚可以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且这一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耦合协同效应在制造业集聚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且具有异质性;空间效应分析表明,制造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据此,文章针对如何提高城市经济韧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陈安平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各个城市在经济下行压力下的表现并不相同,本文从人口集聚的视角研究城市经济韧性。首先利用空间均衡模型分析集聚如何影响生产率进而作用于城市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建立长差分模型识别集聚和城市韧性的关系。研究发现:集聚不但有助于提高城市抗冲击的能力,也能够提升城市经济恢复的能力以及冲击后状态转变的能力;与经济下行时期相比,经济调整时期集聚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更为密切;市场需求效应、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入及知识溢出是集聚影响城市韧性的主要途径;集聚效应存在空间异质性,集聚对全国总体经济韧性有明显影响。本文研究表明,促进人口集聚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城市韧性的有效举措。
关键词:
城市韧性 敏感性指标 集聚 经济下行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奕玮 郭丛斌
文章将产业多样化集聚、人力资本与城市经济韧性置于同一个研究框架内,在三大外部性理论、克鲁格曼外部性理论的基础上,选取我国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7—2022年的数据,分析了三者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产业多样化集聚除了直接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之外,还可以通过人力资本间接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进一步将产业多样化集聚细分为产业相关多样化集聚和产业无关多样化集聚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二者均对城市经济韧性产生正向作用。另外,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当城市距离港口的距离小于524公里时,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正向作用更强。
关键词:
产业集聚 人力资本 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华桂宏 陈雨佳
文章选取2010—2018年我国25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研究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以及科技创新在两者间的中介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科技创新的中介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地理位置与城市等级差异并没有改变金融集聚促进经济韧性的显著性,差异体现在西部城市科技创新的中介效应不明显;面板门槛结果显示,城市规模是影响金融集聚赋能经济韧性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因素,人口规模小的城市金融集聚对经济韧性存在负效应。据此,建议提高城市经济韧性,从金融产业高水平发展与高质量集聚入手,激发经济活力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学超
文章基于中国230个城市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与中介效应模型对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集聚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冲击抵御与恢复调整两个阶段均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冲击抵御阶段的促进作用更明显。进一步通过传导途径发现,金融集聚可通过提升创新能力影响城市经济韧性,即创新能力在金融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发挥中介作用。为此,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实施城市经济韧性发展战略、鼓励城市内金融产业创新、建立城市间创新互通网络集群,进一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陈奕玮 吴维库
2008年金融危机对全球多个国家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冲击,我国许多沿海外向型城市面临国外订单需求不足、行业内人才流失以及厂房闲置等问题,体现出城市经济韧性能力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城市在面对外部冲击时表现出的城市经济韧性能力差异,重点研究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并将产业多样化划分为产业相关多样化和产业无关多样化,运用基准回归和稳健性检验分析两种划分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U型关系,产业相关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无关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呈倒U型关系。最后从破除区域间分权壁垒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郑梦泽 李富强
文章基于2014—2021年我国20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这一作用机制在特定区间内更强。通过内在机制分析得知,技术创新与产业多样化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中介机制。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沿海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明显,技术创新与产业多样化对内陆地区城市经济韧性的强化作用更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奇珍 朱英明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在遭遇危机时受到了重创,从此萎靡不振,另一些城市则逆向反弹,表现出韧性增长的态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又如何放大中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的优势,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论文首先测度了中国城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韧性特征,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做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出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因子,对不同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做了排序。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做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中国城市 金融危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奇珍 朱英明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在遭遇危机时受到了重创,从此萎靡不振,另一些城市则逆向反弹,表现出韧性增长的态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又如何放大中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的优势,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论文首先测度了中国城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韧性特征,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做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出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因子,对不同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做了排序。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做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中国城市 金融危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袁方玉 赵华平
文章利用2010—2020年我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了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空间错位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显著抑制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其对中西部地区、资源型城市以及处于经济下行期的城市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机制检验发现,短缺错位型城市通过影响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而抑制经济韧性,过度错位型城市通过抑制产业结构多样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双重路径对经济韧性产生负向影响。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勤林 张冰冰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受到意外冲击后复苏转型的关键,数字金融可以利用新兴技术赋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通过选取全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0年数据,建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中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和数字注意力在数字金融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时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过程中,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发挥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数字注意力对数字金融提升经济韧性的影响有显著门槛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